摘要: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的今天,思想道德素質成為學校管理工作中的主要內容,建立合理有效的德育管理體系是當今各個學校刻不容緩的任務。針對如何建立合理有效的德育管理體系的問題,本文提出了“以人為本”的基本觀點,通過“健全的中學德育體系所包含的內容”;“以人為本應作到關注生命、面對生活”兩方面的論述,證明以人為本,健全學校德育體系的可行性,對中學素質教育的貫徹實施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以人為本、中學德育體系、素質教育
一、前言
我國上千年的封建科舉制度沿襲下來的應試教育,不但扭曲了教育的本質、任務,也扭曲了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人格、個性。當務之急,基礎教育必須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英國教育家馬丁·路德曾說過:“一個國家的繁榮,不取決于它的國庫之殷實,不取決于它的城堡之堅固,也不取決于它的公共設施之華麗;而在于它的公民的文明素養,即在于人們所受的教育、人們的遠見卓識和品格的高下。”今天,我們全面推行素質教育,其目的就是要提高中華民族的精神文化素質,培養高素質人才,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強國。
關于“素質教育”這個概念及其內涵的科學界定,目前學術界仍在積極地探討。據研究表明,人的素質既指先天通過遺傳獲得的一系列自然的生理解剖特質,又指后天通過環境和教育形成的一系列社會品質。素質教育中的素質可以理解為人在后天通過環境影響和教育訓練所獲得的穩定的、長期發揮作用的基本品質結構,包括人的思想、知識、身體、心理品質等等。中學生的素質一般包括思想道德素質、文化素質、身心素質三個方面。其中思想道德素質是根本,文化素質是基礎,身心素質是前提,三者既相互區別又相互聯系。
道德是社會意識形態之一,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準則和規范。思想道德素質是一個人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它對提高人的素質、培養健全的人格、促
進個性的和諧發展,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思想道德素質是素質教育的根本,而目前國內學校道德教育有效性不高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因此,關注德育,尋找出路,建立合理有效的德育管理體系是當今各學校刻不容緩的任務,也是學校德育工作者的重要研究課題。筆者認為,要提高中學德育的實效性,首先要健全學校的德育體系;而一個健全的德育體系必然注重“以人為本”。
二、以人為本,關注生命,面對生活,營造健全的德育體系
當前我國學校道德教育實效性差的原因有很多,但究其根本,可以說是無“人”的結果。學校德育與學生生命以及生活相脫節,甚至相悖,只是一種簡單的、形式化的說教,學校道德教育必須從無“人”的局限中走出來,向“以人為本”,踏著學生生命的節拍,和著生命的律動,并促進學生的生命健康發展的方向轉型。
學校道德教育的主要目標與功能應定位在發展個體的生命上,以回到人的生命之中,遵循人的生命發展規律,促進人的生命健康發展,進而促進人類社會健康發展為宗旨。這是學校德育成功的根本所在。
1、學生是學校教育的主體,一切的學校教育都要以學生為根本出發點。
“學校無大事,處處是教育。”學生是教育的主體,教師只能起主導作用,學校教育要把學生放在教育的首位,以學生為根本出發點,否則,教育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義。
中學德育的基本內容可以概括為“四德”,結合“以人為本”的方針,中學道德教育內容的基本構成是:以“誠實守信”為核心的“為人之德”;以“責任心”為核心的“為事之德”;以“愛國”為核心的“為民之德”;以“熱愛生命,追求自我完善”為核心的“立身之德”。這些內容屬于道德教育內容的基本框架,屬于學校要教育學生具備的人生的基本操守。
針對“四德”,學校可以對學生提出相應的要求,如:學生應該明確兩個“學會”:學會做人,學會學習。
“學會做人”包括在校認真學習,團結同學,尊師守紀,做一名合格的中學生;在家聽從父母,孝順長輩,勤做家務,做家庭的好成員。從更深的社會意義角度來看,“學會做人”還要求:學會做社會有責任心的“四有”公民,做世界和平的捍衛者,做大自然的朋友。中學生還要學會做自己的主人,要有自己的人生目標,并為之不斷努力奮斗,使自己成為一個熱愛生命,積極樂觀,勤奮樸實,無私奉獻的“巨人”。
“學會學習”就是要求學生掌握學習的金鑰匙。現在很多中學生根本沒有文化使命感,不知道為什么自己要接受教育,甚至很多學生的學習只是為父母學,為師長學。如此的觀點是無法調動學習積極性的,學生的主要任務是學習,“學會學習”是要學生明確學習的目的,掌握學習的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有創新的科學精神,從而具備高度的文化使命感。學習是一輩子的事,學校有義務教會學生養成“終身學習”的習慣,學海無涯,只有會學習的人才能終身受用。
2、“以人為本”的另一層面是指學校道德教育就必須面對學生真實的生活。
前蘇聯著名理論家德羅布尼斯基在他的《道德的概念》一書中曾深刻地指出,不要把道德從人的活動中分離出來,道德不是區別于社會現象中其他現實的特殊現象,不能限定道德的空間范圍,道德滲透在社會生活的一切領域,無時不在,無處不在。所以,道德教育不能從活生生的完整生活中抽離,真實的生活會使人有許多的尷尬、壓力和恐慌,然而適當地面對是學生生命健康成長所必要的。
反思目前我們的學校道德教育,大多只關注普遍的道德原則、規范,而忽視或無視學生的生命經歷和經驗、生命感受和體驗。從內容上看,只注重道德原則,道德規范的知識教育。從方法上看,基本上把德育處理成一個單向度的知識傳授與灌輸過程。教師以道德權威者、真理的化身對學生進行道德說教,突出表現為教師的“霸權性”話語“統治”著師生之間的對話形式與氣氛。許多老師在德育課上,在組織的主題班會等德育活動中,雖然也盡可能地讓學生說話,但學生講的并不是他們自己的心聲,而是教師讓他們說的“官話”、“套話”、R20;大話”,即圍繞著教學目的,活動主題所必須說的話。
3、營造健全的學校德育體系
學校在進行德育工作的時候,應把握“以人為本”四字方針,主要途徑包括: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課,其他各科教學,三育人(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班主任工作,黨團隊和學生會工作,勞動與社會實踐,課外活動,校外教育,校園文化建設,心理咨詢,家庭與社會教育等。
在學校的具體工作中,可以分為:文明禮儀和行為規范教育;心理健康和思想品質教育;學生的自我管理教育和發展學校的德育小氣候四部分。
(1)、文明禮儀和行為規范教育
文明禮儀和行為規范是要求人們共同遵守的一種道德規范,講文明,懂禮貌是當今中學生必須具備的基本道德素質。這一點在《中學生學生守則》中有明確指出,學校可以以守則為依據,制訂文明禮儀和行為規范的小冊子,學生人手一冊。同時,組織學生認真學習,使學生領會文明禮儀和行為規范的具體標準和要求,通過檢查、監督的手段,如定期檢查,舉辦知識競賽,文明禮儀評比活動等,來規范學生,達到制度化的效果。如此,將大大促進學校的精神文明建設,提高學生的行為規范。
(2)、心理健康和思想品質教育
健康不僅是沒有身體缺陷和疾患,還要具有完整心理狀態與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心理健康教育是學校心理衛生工作的一項基本工作,是實現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基本途徑。它與德育有著共同的目的,既培養完善的人格,要提高學校德育的實效性,離不開心理健康教育。把思想道德教育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將學生的思想問題與心理問題結合起來思考和解決,相信能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3)、學生的我管理教育
應試教育下產生的是“高分低能”的無用者,而社會需要則是有能力的人。素質教育強調的是對學生能力的培養。學校在實施自上而下的管理的同時,更要注重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學生自治管理會(簡稱學生會)不失為一種好的形式。此外,為了讓更多的學生參與自我管理,學校不妨以班級為單位,安排學生值周或值日,對學校實行自下而上的管理,這一點在許多學校都有實施,并已收到良好的效果。
(4)、發展校園德育小氣候。
首先是學校領導個人道德素質的提升。學校領導是學校工作的決策者、組織者和指導者,在學校建設和發展中,在學校日常生活中起著重要作用,在學生面前,要率先垂范,成為學生學習的楷模。其次教師通過教育行為在德育活動中起重要的影響作用。教師對學生真摯的愛心、對學問探究的孜孜不倦的精神以及對教育事業的敬仰,都影響到學生的心靈。最后是學生學習風氣的匡正。學生的主要任務是學習,良好的學風,良好的同伴氛圍,也是促使學生積極向上的重要方面。在這種師生共同努力下所營造的和諧、嚴謹、進取的集體氛圍中,道德情操的提升自不待言。
根據現階段中學生的實際,實施德育還要注意“六性”:即預見性、針對性、連續性、多樣性、知識性、趣味性。
三、結語
成功的學校教育是一種鼓勵研究和探索的教育,為了把道德教育引向深入,培養高素質的人才,我們需要不斷認真深入的研究和探索,結合實踐,通過研究——實踐——再研究的循環,建立學校充滿活力的德育管理體系,使學校的德育在有序高效的軌道上高速運行。
參考文獻:
①.《教育藝術》,[M],首都師范大學青年教育藝術研究所,2001年版
②.吳春生,重構以人為本的中學德育體系,[J],收錄于2002年1月《安徽教育》
③.崔相錄《特色學校100例》,[M],教育科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