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千名搶險人員,16天晝夜搶修!7月28日下午17時,受到水害影響發生山體崩塌的寶成鐵路終于搶通,恢復全線通車。
寶成鐵路是一條連接西北地區和西南地區的交通動脈,自然環境十分艱險,素有“地質災害博物館”之稱,是新中國第一條工程艱巨的鐵路,它的建成,在當時改變了“蜀道難”的局面。如今,上千“鐵路軍”歷經16天艱苦鏖戰搶通線路,為蜀道再一次續寫了新篇章。
大災既大考。面對此次突如其來的搶險救災考驗,鐵路人用“人民鐵路為人民”的服務宗旨,“萬眾一心、眾志成城”的團結奮斗,“不畏艱險、敢于勝利”的拼搏精神,“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拼搏奉獻交出了一份滿意的答卷。
關鍵時刻站得出,危急關頭頂得住。鐵路人不畏艱險、迎難而上,再大的自然災害也阻擋不了鐵路人排除萬難、晝夜鏖戰的決心。為了確保蜀道早日暢通,鐵路部門調動工務、車務、供電、信號、通信等多個工種在搶險現場密切配合,一批“蜘蛛人”、“擔山人”、“噴漿人”、“擺渡人”、“點燈人”、“網山人”在搶險過程中涌現而出,迸發出氣壯山河的精神力量。
16個日夜,這些“幕后英雄”不僅需要24小時不間斷施工,同時還要克服在大山里吃住行的困境,他們需要面對艱苦的環境和長時間的勞動,他們冒風雨,頂高溫,不分晝夜地奮戰在抗洪搶險的第一線,列車最終能夠安全開通,離不開他們的涉險排障,危中鋪路。
除了堅韌不拔的意志,搶險還需要精準周密的科學部署。搶險救災是一個系統工程,遵循規律、講究科學、注重章法至為重要。制定自上而下以“削方減載”為主的應急搶險方案,通過清方、爆破、修便道、削方減載、噴漿、掛網等方式,加快清理塌體,對山體進行加固,防止再次塌方,這些搶修手段為續寫蜀道新篇章增添了富有科技色彩的一筆。
16天搬移7.5萬立方土石方,12天搶通109隧道,千人“鐵路軍”眾志成城,全力以赴,讓寶成鐵路這條連通西南大動脈的巨龍再次騰飛在蜀道之上。(婁曉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