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法制社會中,武俠精神衰敗
武俠小說所倡導的那種以天下為己任、機智勇敢地懲惡揚善、扶貧濟困的俠客精神,往大里說就是金庸所謂“俠之大者,為國為民。這一長期存在于中華社會中的民間精神,在當下社會卻已經不再被人們需要。
一方面,法制的健全,使人們可以用更為文明的方式伸張冤情、尋求公平,不再需要仗劍走天涯的俠客來為自己報仇雪恨。
另一方面,不需要俠客的人們也無心去成為俠客。
二、前輩豐碑在前,新生代很難超越
雖然許多行業都存在前人栽樹后人乘涼的傳統,但唯獨藝術的創作必須別開生面、另辟蹊徑。武俠小說的創作被前代作家推向了一個學養與藝術雙重的高度,目下的作家假使意圖創作新的武俠題材文學作品,也難免會顯得單薄。以武俠小說的集大成者金庸先生為例,金庸先生幼年接受過非常全面的古典文學教育,中國古代文學的深厚學養直接滋養作為通俗閱讀的武俠小說,因此他的小說創作引經據典、朱墨燦然。此外,金庸年輕時代經歷了中日戰爭和國共內戰,遠走香港創立《明報》,親歷國家民族的大動蕩、大變遷,對歷史有深切的體悟,因此落筆武俠世界也能有真正的俠風,對世道人心有所關照。無論是學養和閱歷,當下的武俠作家都難忘前輩們的項背,這種情況確實打擊了武俠題材的繼續創作。
三、網絡文學時代,其他題材類型小說崛起
武俠小說漸漸衰弱,但是類型文學的閱讀需求仍在。近十年來,魔幻、修真、盜墓、穿越等題材的類型小說涌現了大量的優秀作品。武俠小說衰落后,以上其他類型迅速擠占了類型小說的閱讀市場。強大的競爭對手,讓武俠小說難以收復失地。
武俠小說的衰落期,正值其他類型寫作的網絡化勃興時,錯失了機會就很難跟上時代的腳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