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風主要臨床特征是痛風性關節炎、痛風性腎病、痛風石和腎結石的形成,且常合并肥胖、高血壓病、高血脂癥、糖尿病、動脈硬化、冠心病、腦血管疾病等。
痛風的初始部位大約70%都在腳拇趾的根部。此外還有腳、膝、手指、手肘等。如果長期放任不管,不去治療,腫脹的范圍及關節數目則會逐漸擴展。一旦發作,幾小時內會紅腫、疼痛,第二天早上甚至痛到不能行走。關節發炎導致關節內積存液體,周邊也有發炎癥狀,與細菌所造成的化膿發炎癥狀非常類似。出現發炎癥狀部分的皮膚會發紅、緊繃、腫脹、充血。
一旦有過發作的經驗以后,痛風發作的前幾小時或前一天,要發作的部位就有不舒服的感覺,或有鈍痛、沉痛感,或發燙的感覺。這些都稱為「痛風發作的前兆」。一旦對這些前兆放任不管,就會急速出現典型的痛風發作現象。痛風發作的前兆為輕微的食欲不振、惡心、局部僵硬等。此外,痛風發作前兆有時并非發生在腳拇趾,而是在大的關節處,如膝關節等部位。年輕人有時還會伴隨發熱的現象不過大多為輕微的發熱而已。出現發熱等嚴重現象時,做血液檢査將會發現血沉值增高、C反應蛋白(CRP)呈陽性、白細胞增加等異常現象。
痛風不治療,放任不管,導致關節炎急性發作無法痊愈,而下一次的發作又陸陸續續地出現。也就是說,會持續出現慢性關節炎,無癥狀的時期變得非常短暫,甚至還會出現惡化的現象。從剛開始發作到變成慢性期為止,平均為12年。此外,這個時期不只是關節,心臟、腎臟腦部、皮膚等組織內也都會有尿酸結晶的沉積。眼睛可見之處,如耳朵等部位形成痛風結節,由于不斷進行骨和關節的破壞,因此關節變形、脫臼,機能減退,對日常生活運作造成妨礙。這些只要照X光檢查就可一目了然了,骨頭出現好像被老鼠咬過的痕跡,再繼續發展,整個骨都會被溶解掉。尿酸會沉積于腎臟,造成腎功能障礙,到末期時,也有因尿毒癥而死亡的例子。
尿酸鹽沉積于軟骨或關節問圍,以及肌肉和皮下組織等處的硬塊,稱為痛風結節。痛風結節容易出現在血液循環較少的部位,最喜歡出現在耳垂,其次是腳趾的關節附近,還有手肘、手指、足踝的附近都會形成。解剖學研究發現,腎臟等組織也會出現痛風結節。痛風結節減少尿酸的溶解度,尿酸鈉成結晶沉積,呈瘤狀,大小從粟粒般大到如核桃般大都有,通常不會痛。此外,痛風結節出現在手指時,容易造成關節的運動限制或變形。結節的內容物為白色的黏液狀或豆腐渣狀,逐漸增大會使皮膚變薄,最后破裂,露出豆腐渣狀的物質。如果對于尿酸值較高的狀態放任不管,則痛風結節會逐漸增大。反之,若將尿酸值控制在正常范圍,則尿酸結晶會溶解在血液中,從腎臟排泄出去,結節就會逐漸縮小。也就是說,若形成痛風結節就可證明尿酸的控制相當不良。存在痛風結節,就可診斷確定是罹患痛風了。因此要養成時時檢查耳垂和手肘是否有秸節的狀況。不治療且放任不管,則大部分的人(約60%)從最早的關節炎發作開始,5年左右會出現痛風結節。
痛風發生腎臟損害時,稱為痛風性腎病痛風常有明顯的關節炎臨床癥狀,而腎臟改變常是隱匿的。一般說來,痛風關節炎反復發作多年,才有腎損害。但也有例外,腎臟損害可發生在關節炎之前。痛風腎臟損害有慢性痛風性腎病、泌尿系尿酸結石及急性梗阻性腎病。痛風患者出現腎袺石的機率比一般人更高,占痛風患者的10%~30%。此外,20%的痛風患者,其腎結石所引起的疼痛發作比關節炎發作更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