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人類今年4月每天產生的二氧化碳量比2019年的每日平均水平下降了17%。根據今天《自然氣候變化》雜志發表的估算,溫室氣體急劇下降的原因是COVID-19大流行。這使世界達到了與2006年相同的全球變暖污染水平,這也顯示出過去14年中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增加了多少。
二氧化碳的大部分減少來自制造、發電和運輸,而航空業除外。大流行給航空業造成了沉重打擊,航空的碳足跡減少了60%,但與其他行業相比,它對整個氣候的影響要小得多。
4月21日,紐約市的街道上人流稀少。(美聯社圖)
但是,科學家和環保主義者對溫室氣體排放量的減少并不完全樂觀,因為大幅下降是政府暫時關閉企業和人們留在家里以避免傳播新冠病毒的結果。僅憑這一點還不足以阻止氣候變化。如果不對社會的運作方式進行更系統和長期的改變,一旦大流行消退,污染可能會以報復的方式重新出現。
“僅有這樣的社會響應,無法推動所需要的深遠和持續的削減。”該研究報告說,并指出,由于COVID-19危機,環境所帶來的任何收益可能都是暫時的。
預計2020年的總排放量僅會適度下降,具體取決于社會隔離措施持續了多長時間。如果碳排放量在6月中旬恢復到危機之前的水平,那么大流行只會使今年的污染減少約4%。研究人員說,如果像許多公共衛生專家建議的那樣,全年實行一些限制措施,則最多可能下降7%。該估計數字與國際能源機構先前的預測大致相符,后者預測今年碳排放量將下降約8%。
二氧化碳在大氣中累積,可以在大氣中存留數百年甚至數千年。因此,由于人類幾代人的活動而滯留在大氣中的總量仍在增加。
如果政府在大流行期間或之后推遲對氣候變化采取行動,則排放量可能會比以前更糟,就像在2008年金融危機之后那樣。這可能導致一場氣候危機,其后果要比新冠病毒出現之前的預期還要嚴重。
另一方面,如果每年繼續減少4%至7%的二氧化碳污染-不是因為大流行迫使我們留在室內,而是因為有意從化石燃料轉向可再生能源-這將使我們更接近巴黎氣候協定中設定的目標,該協議旨在到本世紀中葉將排放量減少到幾乎為零。這可以避免氣候變化帶來的另一場全球災難。
(轉載請在文章前注明來源美國中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