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大家注意個人防護,不扎堆、不聚集,
做到防疫“三件套”,防護“五還要”。
在歷史的長河中“尋寶”,
在光影的世界中“旅行”。
52部紀錄片,一部比一部精彩!
1 如果國寶會說話
《如果國寶會說話第二季》介紹了戰國到秦漢時期的25件國寶,該季展示的國寶,從思想、文化、科技等多個方面對文明進行了展示,以更加包容、大氣的視野和態度解讀中華文明。
2 我在故宮修文物
從故宮博物院建院那一天起,一代又一代文物修復師走入紫禁城的紅墻,通過他們化腐朽為神奇的妙手,將生命的活力重新注入一件件文物之中。這些修復師們甘于寂寞,甘于平淡,在與文物的對話中小心翼翼感受著來自古代的微弱的脈搏。文物有靈魂,有生命,它們和人類的內心大美緊緊相連。
3 梁思成與林徽因
《梁思成·林徽因》講述了“大時代背景下跌宕起伏的個人命運”:一對著名夫婦的人生軌跡和中國近現代的激蕩史密切交織。這個故事所蘊涵的精神氣質,是我們追索和展現這一傳奇故事的動因。
4 故宮100
故宮不僅是皇宮,更是一座博物院,是中華文明的集大成者,是傳承中華文明的基地。《故宮100》以故宮為源泉,延展到整個華夏大地,從古到今,講述中華文明的悠久歷史和燦爛瑰寶。
5 但是還有書籍
紀錄片以書為題材,力圖在閱讀多樣化、碎片化的當下,記錄這個時代形形色色的愛書之人,捕捉和書有關的那些精彩故事。同時也講述了圖書編輯、二手古舊書收藏流通者、繪本作家、圖書設計者、閱讀關注者等不同類型的人物故事。
6 號外
《號外》是陳丹青老師的節目《局部》番外篇,節目每周二與您見面。節目以紀錄片的形式記錄了陳丹青老師與他的團隊從策劃林風眠、尼采等特展,到整個美術館開幕布展的過程。
7 敦煌莫高窟 美の全貌
中國美術至寶——敦煌莫高窟,人稱“沙漠中的大畫廊”。莫高窟中燁然生輝的中華文化,乃是世界工藝美術之極致,同時莫高窟中還存有大量的古文書,可謂藝術性,學術性兼備。
8 大師
百集文化系列片《大師》是上海文廣傳媒集團紀實頻道以欄目形式打造的一個電視文化工程,是今人重讀中國近現代史的一個構想,是我們與觀眾共同走近“大師”、感受偉大的一種嘗試,是用敬畏和自信來打造藝術精品的一種努力。
9 故宮
《故宮》將從故宮的建筑藝術、使用功能、館藏文物和從皇宮到博物院的歷程等方面,全面展示故宮輝煌瑰麗、神秘滄桑的宮殿建筑、豐富多彩,經歷傳奇的珍貴文物,講述不為人知、真實鮮活的人物命運、歷史事件和宮廷生活。觸摸歷史跳動的脈搏,傳承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
10 與中國皇帝的大運河一日游
或曰表面即錯覺而深度亦然
《康熙南巡圖》,這幅著名的中國卷軸畫描繪了康熙皇帝在1689年第二次訪問他的南方帝國。這幅畫是由王翚(1632-1717)和他的助手們創作的。霍克尼將這幅畫卷更流暢的空間描繪與后來由徐陽和他的助手——乾隆皇帝南巡(1764-1770)——繪制的畫卷《乾隆南巡圖》進行了對比。
11 七宗罪,
中國現代藝術展上的七個行為藝術
1989年2月5日,中國美術館舉辦了中國現代藝術展,大展的標志為“不許掉頭”。然而展覽的主題卻是對于85新潮美術運動的一次成果展示。二十年過去了,這些真正沒有掉頭的行動作為本次大展的重要標志進入了歷史,成為今日批評家與藝術家共同分享的驕傲。
12 百年巨匠 美術篇
百年巨匠是由央視、中央新影、銀谷藝術館聯合攝制的大型人物傳記紀錄片,呈現了齊白石,徐悲鴻,黃賓虹,張大千等繪畫巨匠的傳奇人生和非凡藝術歷程。
13 敦煌
紀錄片《敦煌》是中央電視臺繼《故宮》之后推出的又一部力作,旨在記錄敦煌地區歷史文化的發展脈絡,深入揭示敦煌兩千多年來的文化內涵。攝像機對準敦煌和在這塊土地上曾經生活過的人們,撥開歷史的層層迷霧,將那些被遺忘了的文明一一重新呈現在觀眾的視野中。
14 四個春天
15歲離家,在異鄉漂泊多年的導演以自己南方小城里的父母為主角,在四年光陰里,以一己之力記錄了他們的美麗日常。在如詩的樂活慢生活圖景中,影像緩緩雕刻出一個幸福家庭近二十年的溫柔變遷,以及他們如何以自己的方式面對流轉的時間、人生的得失起落。
15 尋找手藝
這是一部行走式的紀錄片,講述三個紀錄片的外行,尋找拍攝199名手藝人的故事。片子沒有華麗的畫面,沒有絕妙的懸念。它只展現真誠,安安靜靜地和你講述一系列屬于中國自己的、溫暖的故事。
16 乘著光影旅行
李屏賓的攝影人生
導演關本良、姜秀瓊追隨李屏賓的足跡,走訪日本、法國、挪威等地,除了忠實記錄李屏賓的工作狀態,平時隱身在攝影機后的大師也首度在鏡頭前,暢談自己的學習、成長、手法與哲學。
17 臺北故宮
《臺北故宮》涉及歷史和當代,重在展現中國上下五千年來人類文明的發展,以及歷史文化的流遷。臺北故宮保存著中國歷代帝王數百年來苦心積聚的千年藝術珍寶,是整個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的縮影。
18 西泠印社
《西泠印社》講述的不單是一個藝術社團的116年的傳奇生涯,本系列紀錄共六集,試圖以西泠印社這個獨特的存在作為優質樣本,對其百年變遷和得失榮辱進行深度解讀。
19 中國手作
第一季《手作》共5集,每集25分鐘,選取的手藝人也都是普通木匠或由木匠發展出來的匠人,通過“他們”和木作工藝,表現工匠精神、讓人們看到木作之美、了解中國人與木頭之間的情感和故事。
20 天梯:蔡國強的藝術
《天梯:蔡國強的藝術》是當今世界最重要藝術家之一蔡國強的首部電影紀錄片。既是一個從中國出發、成為具國際影響力藝術家的勵志故事,也體現著新時代中國人的追求和精神。
21 圓明園
圓明園曾以其宏大的地域規模、杰出的營造技藝、精美的建筑景群、豐富的文化收藏和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內涵而享譽于世,被譽為“一切造園藝術的典范”和“萬園之園”。不幸的是,這一世界名園在歷史上經歷了無數次毀滅和劫掠,一代名園最終淪為一片廢墟。在血與火的洗禮中,圓明園猶如一部中國近代史冊,具有撼人心魄的價值。
22 敦煌伎樂天
該片系統挖掘整理了莫高窟、榆林窟壁畫中數以萬計的古代樂舞圖像,全面展示了中古時期上下1000多年間中原和西域的音樂舞蹈發展歷程,生動再現了佛國世界和世俗樂舞的壯麗景象。
23 當盧浮宮遇見紫禁城
盧浮宮與紫禁城是東西方文明的兩個有代表性的符號,本片以這兩大博物館為載體,從本土觀眾視角切入,強調文明之間并行同存的關系,把對不同文明的理解體現在藝術品的展示和欣賞上,體現博物館對人類文明共享與弘揚的責任。
24 敦煌畫派
從十六國到元代的一千余年間,中國和絲綢之路沿線都出現過哪些裝飾圖案?當時的中國人、外國人都穿什么衣服,戴什么配飾,化什么妝?這些細節都被敦煌畫工完整忠實地記錄下來了。讓敦煌圖案走進當代工藝美術設計,走進中國人的生活,這是常沙娜教授60年的藝術追求,也是他父親、敦煌守護神常書鴻畢生的夙愿。
25 指尖上的傳承
該紀錄片為《運行中國》制作方五洲傳播中心的又一力作,旨在展示出中國傳統手工藝傳承的神奇。這也是該類型精品紀錄片選用新媒體平臺進行首播的嘗試。
26 “字”從遇見你
從最基本的漢字開始,故事化地講述漢字的造型來源及文化發展,挖掘漢字背后的文化密碼,呈現漢字之美,將漢字的形象性、哲理性和藝術性統一表現。
27 紫禁城
節目以“紫禁城”為眼,以“變局”為切入點,選取中國近600年歷史進程中若干“變局”事件,在歷史的拐點中解讀得失,從千年中華文化中汲取中國智慧,以深沉思辨的目光,透過紫禁城來認識世界,也讓世界從紫禁城濃縮的600年中讀懂中國。
28 復活的軍團
紀錄片分“王者之師”“血色青銅”“生死之地”“關山飛渡”“舉國之戰”“與子同仇”六集,共三小時,展示了秦軍團的昔日榮光。
29 問道樓觀
《問道樓觀》以第一人稱的敘事手法,以老子在樓觀臺結廬講說《道德經》的過程為主線,探尋中華文明思想精髓的淵源。
30 從秦始皇到漢武帝
紀錄片《從秦始皇到漢武帝》以最新的考古研究成果為切入點,以展現中華文明青春期最優秀的氣質為目的,將匯聚電視、電影、以及歷史文獻的各種亮點元素、藝術手法,體現上造影視“用電影思維,打造高端紀錄片”的宗旨,是一部受眾群體廣泛的歷史紀錄片。
31 我在故宮六百年
紀錄片聚焦古建修繕保護,記錄宮墻之內悉心呵護故宮的匠人,展現宮墻之外的天下人與這座城池發生奇妙的關聯,講述紫禁城青春永駐的故事。
32 博物館之夜
《博物館之夜》以“大眾科普”為看點,以各家博物館的相關實景區域作為節目講述空間,以充滿神秘感的“引路人”逐步剝離出每期節目的故事線索,充分利用全國各地博物館資源優勢,揭示中國五千年歷史之秘,洞悉無奇不有的萬千世界。
33 中國考古探秘第一部
《中國考古探秘》以二十世紀以來中國重大考古發現為線索,以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歷史文化為背景,以考古介紹考古發現的精美文物及其深刻的文化內涵。
34 中國考古古墓探秘
《中國考古古墓探密》紀錄片通過考古探求中國古老文明之謎,揭開迷惑人類千古謎題。
35 中國的寶藏
節目將呈現上海博物館3000多年歷史的西周大克鼎,陜西歷史博物館的唐三彩駱駝載樂俑,以及北京故宮巨大的清代大禹治水圖玉山等珍貴文物。這趟穿越古今的旅程將幫助阿拉斯泰爾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以及傳統文化在現代中國的傳承。
36 神秘的西夏
大型史詩紀錄片《神秘的西夏》以近些年對西夏學的最新研究成果為基礎,以西夏王朝從興起到滅亡的發展過程為歷史線索,運用當今最先進的電視表現手段,對西夏的歷史文化做了一次最全面、最綜合的展現。
37 中華文明
大型歷史紀錄片《中華文明》按照時間的縱向順序,起始于五千年的前的新石器時代,結束在鴉片戰爭之前,以考古依據、遺址和文物為有力佐證,真實清晰地展示中華民族文明演進的偉大歷程,映射出炎黃子孫自強不息與厚德載物的民族精神。
38 國脈
《國脈》不僅聚焦了國博的百年歷程,而且對歷史上的三次文物大征集、兩大基本陳列從無到有、基礎工程的創新開拓、令人矚目的“兩館合并”、改擴建工程建設和國際文化交流等內容,進行了詳細而深入的講述,記錄下為國博奉獻一生的國博人,和走在科技前沿的博物館文物保護與水陸空三棲考古項目等。
39 探索·發現
欄目以紀錄片手法講述以中國為主的歷史、地理、文化的故事,探尋自然界的神奇奧秘,挖掘歷史事件背后鮮為人知的細節和人物命運,展示中華文明的博大恢弘,是“中國的地理探索,中國的歷史發現,中國的文化大觀”。
40 故宮新事
1925年,故宮博物院成立,一個“故”字,將紫禁城昔日的興衰離合封存在了歷史的另一端。但故宮之中仍有新事——啟動于2016的“養心殿研究性保護項目”,讓這座古老宮殿內凝滯了百年的時間再次流動了起來。
41 國寶檔案
《國寶檔案》欄目通過對國寶級文物的去向和傳承軌跡進行實地跟蹤拍攝,以強烈的紀實感和現場感給觀眾第一手的資料,帶領觀眾走近國寶,探尋國寶的秘密。
42 中國新疆之歷史印記
紀錄片《中國新疆之歷史印記》通過有力的歷史真相,展現中華文明脈絡,深刻再現中國新疆地區數千年歷史演進與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多種文化融合互通,向今天的觀眾呈現出一個既雄渾又親切,既悠久又現代,既美麗又多彩的中國歷史畫卷。
43 海上絲綢之路
《海上絲綢之路》以沿線各國的經貿往來、文化交流為出發點,以歷史交往為背景,以現實中鮮活的人物故事為主體內容,打通歷史與現實、本土與國際,用富有沖擊力的視覺語言、細膩生動的人物故事,展現海上絲綢之路曾經的文明與輝煌。
44 新絲綢之路
本片所呈現的內容受益于近年來的考古發現與學術研究,許多觀點來自被廣泛認可的學術的支持。
45 從長安到羅馬
本片首次采用“雙城記”平行視角,中意兩國知名專家學者帶著對經貿、文化、社會、音樂、美術、建筑、城市等思考,走進古絲綢之路的起點和終點,深入西安和羅馬兩個城市,帶領觀眾一同感受來自不同地域不同文明帶給心靈和思想的強烈沖擊。
46 河西走廊
該片以位于中國西部的重要通道,絲綢之路的黃金段——河西走廊為講述對象,從政治、軍事、經濟、文化、宗教等多角度呈現了從漢代開始直至今天,河西走廊及其連接的中國 西部 的歷史,以及它對中國歷史和文明進程中所發揮的獨特作用。
47 金城蘭州
影片講述了蘭州這座城市從古至今的發展歷史--從建城的契機,絲路時期的興盛,清朝末年的工業發展,到建國初期的全國援建……從不同年代、不同身份的歷史人物角度出發,刻畫出一部詳實,感人的歷史風情畫。
48 東方帝王谷
紀錄片以陜西境內帝王陵、歷史現場、文物為基本資源,探索一座座陵墓墓主的命運沉浮,一位位墓主背后的王朝興衰,一個個王朝所演繹的文明成長。
49 玉石傳奇
歷時3年攝制,動用上百名演員,重現從原始社會到清王朝長達5000年跨度的歷史場景,全國精美出土玉器盡收影像。玉石里有傳奇。玉石的故事,是解讀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一把鑰匙。
50 瓷路
紀錄片《瓷路》全片共分為六集,每集 50分鐘,在這條神奇的瓷器之路上,充滿了 探險、財富、人性、生死、戰爭和沉船的精 彩故事,從中可以尋找中國文明和世界文明 交流碰撞的火花。
51 China·瓷
本片從一次展覽出發,講述中國外銷瓷,特別是明清之際與整個世界接觸與相互影響的故事。將深入探討瓷器在世界歷史中扮演的角色,西方世界如何將中國瓷納入自身的社會生活藝術、宗教、政治和經濟之中。
52 帝陵·西漢帝陵
該片通過手工制作泥塑角色模型和場景模型,結合中國傳統壁畫的表現風格,開發利用“數字多空間要素定點跟蹤融合匹配技術”拍攝的編年體動畫紀錄片。該片集泥塑動畫、壁畫動畫、地圖動畫、3D動畫和實景拍攝為一體,形式新穎,別開生面,為影視紀錄片模式創新揭開新的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