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chuàng) 團隊特邀作者 朝文社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侃大山
《朝文社》(原《我們愛歷史》)為頭條號簽約群媒體
字數(shù):1886,閱讀時間:5分鐘
孔融讓梨的故事想必大家都非常熟悉,其實孔融和自己的哥哥還有一段堪稱悲壯的往事,這個小故事恐怕很多人就不知道了。
下面要說的,并不單單是孔融和他的哥哥,而是引發(fā)這個悲情故事的“始作俑者”。
一、神仙開局
這個“始作俑者”名叫張儉,自稱是西漢開國功臣趙王張耳的后代,不過這一點無從考證。
其父親曾任江夏太守,身為官二代,他自然是高官得坐、駿馬得騎。但初入官場時,因為不滿意上司,自己托病辭職了。
這件事與其后來的生涯相比,相當于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不過從這件小事中,可以看出張儉對人絕不湊合的性格。
幾年后,直到他看順眼的上司邀請自己做官,他才出任山陽郡的督郵。
喜歡三國的朋友對于“督郵”這個詞想必是非常熟悉的,因為劉備和張飛的緣故,督郵成為我們印象中臭大街的官兒。不過“督郵”只是官職而已,干得好不好完全看個人。
比如張儉,他就是一名非常合格的督郵。他奉命到防東巡視,發(fā)現(xiàn)當?shù)氐囊粦魴噘F之家橫行鄉(xiāng)里、魚肉百姓,他為此非常生氣,直接寫了公文上告到了朝廷。
作為一名郡的監(jiān)察官,發(fā)現(xiàn)問題為何要驚擾到中央呢?只因為這戶權貴之家的主人名叫侯覽,而在防東橫行不法的,是侯覽的親媽。
作為“十常侍”之一,侯覽雖然只是宦官,卻一度官封到了侯爵,可見其權勢。
雖說曹操也曾打過“十常侍”(蹇碩)的臉,但那是曹操,非張儉這種太守之子可比的??吹缴綎|老家來的公文,侯覽毫不猶豫地扣下了。
為何要說這是張儉的“神仙開局”呢?這位大哥由于不能湊合,他看到侯覽權勢熏天,自己的公文也石沉大海。于是棋行險著,在侯覽母親死后挖墳掘墓,以示羞辱和報復。
這就有些說不過去了。
二、人品鑒定器
說實話,張儉雖然是正面人物,但也不能用侯覽一家的手段進行報復,畢竟他是官身。
挖墳掘墓的事情發(fā)生后,別人也無法幫著說話了。作為“受害者”,侯覽暴怒非常,要把張儉捉拿下獄。畢竟張家在官場還是有些人脈的,提前得到消息后,張儉走上了逃亡之路。
在逃亡過程中,張儉還為中華文化創(chuàng)造了一個成語,叫望門投止。意思是倉促之下,來不及選擇落腳的地方。
既然來不及選擇,也就只能碰運氣。他一路逃亡,一路尋求幫助,所有被敲的門都打開了,所有開門的主人都接納了張儉。
其原因就是張儉品行素來受人敬重,甚至位列“八俊”之一。所謂“八俊”與當時的“三君”、“八顧”、“八及”、“八廚”等,都是敢于反抗宦官集團黑暗統(tǒng)治的才俊君子。
別的團體不說,“八俊”中的代表人物就有劉表。雖然他政績一般,但在士層圈朋友不少,影響力巨大。由此也可以看出張儉當時的名望。
有一天逃亡的張儉跑到了孔融家,前者與孔融的三哥孔褒是好朋友。恰巧那天孔褒外出不在家,孔融覺得他既然是哥哥的好朋友,因此自己做主收留了張儉。
這世上沒有不透風的墻,孔家收留逃犯的消息很快被當?shù)毓俑弥?。作為張儉的朋友,和收留張儉的人,孔褒、孔融被緝拿。
縣令問:“應該判誰有罪?”
孔融這次沒有“發(fā)揚”讓梨的精神,說:“張儉是我做主留在家中的,也是我做主放走的。應該判我的刑。”
張褒說:“張儉是因我而來,所有事沖我說,與我弟弟無關。”
縣令左右兩難,請來孔融的母親問:“您作為母親,說說應該讓哪個兒子領罪?”
孔母說:“我是一家之長,窩藏逃犯的責任應該是我的,不要傷害我的兩個兒子。”
最終,官府判定孔褒有罪,他因此被處死。
對于這場公案后世爭議很大,很多人都在探討孔融在里面到底負不負責。有些激進者認為孔融的本性就是偽善,一生都在裝扮,甚至一直倒查到他讓梨的那個年紀。
但大家別忘了,張儉逃亡案牽扯的遠不止孔家一家,前前后后被判窩藏罪名的有幾十家之多。最后被處死、被判刑的有上百人。
直到宦官集團被徹底打倒,此事才罷休。曹操時期,張儉等當時幾個反抗宦官集團的杰出人物才被平反。
三、最后
如果糾結(jié)于到底是不是孔融的責任,不如糾結(jié)恒、靈二帝為何寵信宦官,讓政壇黑不見五指。如果不是宦官與文官集團的矛盾,也不會引出后來的董卓進京,繼而東漢滅亡。
作為當時十幾歲的孩子,孔融無論如何做選擇都會被非議。收留了張儉,別人說他窩藏逃犯,不遵守法律;不收留張儉,又會被說膽小怕事,沒有擔當。
其實張儉就是當時一面人性的鏡子,每一個敢收留他的家庭都是心向正義。他們雖然不敢站出來公開反抗,但他們沒有丟下良知。
因此孔融是不是害死了自己的三哥,這件事沒有什么值得討論的要素。張儉就是人品鑒定器,如果當時他敲了你家的門,你開不開?留不留呢?
參考資料:《中國古代忠孝故事》、《刀與筆,東漢文人外戚宦官司的三角斗爭》
原標題:《他堪稱人品鑒定器,引出數(shù)個感人的故事,不過此舉后世多有非議》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