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四公子,是指戰國時代的魏國信陵君魏無忌、楚國春申君黃歇、趙國平原君趙勝、齊國孟嘗君田文。
這四人皆以養士而名聞天下,而信陵君卻位居戰國四君子之首。太史公司馬遷、漢高祖劉邦都對信陵君推崇備至。
這是為什么?且在此簡單分析一下。
首先,就家國大義而言,信陵君是將國家利益放在個人利益之前,可謂是一心為國,私心最小,比其他人強多了。
圍魏救趙,這個故事大家都聽說過。
信陵君為什么非要偷兵符救趙國呢?不可否認的是,他擔心如果他不有所作為,他那急人之困的名聲毀于一旦,他確實頗好名,但一介凡人誰沒有點虛榮心呢?但是,他更擔心趙國一旦亡國,魏國就危險了,畢竟唇亡齒寒啊。
再后來,秦國敗了,不打趙國了,轉頭去打魏國了。魏國擋不住這種攻勢,只好派使者去請滯留在趙國的信陵君。信陵君還擔心魏王生氣,就不愿意回去。
這時候,門客毛公和薛公就去勸他了,大意是,“你之所以在趙國受到尊重,名揚諸侯,只是因為有魏國的存在;如今魏國有難,你不救,如果國破家亡,你還有什么臉面活在世上?”
信陵君一聽,對啊,確實如此啊,于是他就趕緊回去了。回去后,名聲在外的他一呼百應,率領五國軍隊很快將秦軍擊敗了。
所以,總而言之,信陵君是為大義舍身,是為國家著想,是一個真正的德才兼備之人。
再說說其他人。
孟嘗君田文是一個有政治野心的人。
一開始,他作為庶子,先明里暗里地造勢,以非嫡非長的身份搶了嫡子的地位,繼承了偌大家業。
再后來,他養士的目的是為名,不為實,來者不拒,所以雞鳴狗盜之輩都去了他那里。
再后來,他做了齊國的宰相,可惜,孟嘗君在齊國'為相數十年',政績乏善可陳。而且因為他執意攻打楚國、秦國,在戰爭的數年里,自己倒是威名遠揚,但齊國卻沒有得到實際的利益,國力反而在連年的戰爭中消耗很多。
再后來,齊愍王打算除掉孟嘗君。他逃到了魏國,做了魏國宰相,之后,他同西邊的秦國、趙國聯合,幫助燕國攻打并戰敗了齊國。
為了一己之私和一人之怨,孟嘗君聯合其他國家攻打自己的母國齊國,這算是欺君滅祖吧?這難道算是君子之行嗎?
總而言之,孟嘗君養士的目的在于自身利益,而不是為國家計。
平原君趙勝算得上是亂世之中的一個翩翩佳公子,只是為人庸碌無為,不能識大局,不堪大用。
比如,秦趙長平之戰,有一部分原因是因為他目光短淺,他本想撿便宜,勸趙王接受韓果的上黨郡,不想卻也由此激怒了秦國。
后來,他作為宰相,面對趙王陣前換將、任由趙括紙上談兵、率意而為的重大失策而不能盡忠直諫,趙軍最終被坑殺 40 萬。
所以司馬遷用'利令智昏'來形容平原君目光短淺,不能顧全大局。
春申君黃歇呢?他確實挺能干,能說會道,也曾冒著生命危險救歸太子,所以一度成為楚國的能臣、權臣。
但是他也倚仗考烈王的信任,大權獨攬,私欲膨脹,生活奢靡。他的養士,也不在招攬人才,用于國政,而是私蓄勢力,操弄權柄,包藏禍心,以致殃身誤國。
比如,楚考烈王后宮美人很多,可就是一直無子,多半就是他自己的問題。
春申君身邊有個美人是李園之妹。等到這位美人懷孕后,李園就給春申君出了個餿主意,讓春申君把懷孕的自家妹妹獻于楚考烈王,以后生了兒子就很可能會被立為太子。
春申君很心動,就依計行事。后來這個美人生下的孩子果然被立為太子了(即楚幽王)。
楚考烈王戴了一頂好大的綠帽子。
春申君野心勃勃,利令智昏,妄想偷天換日,做著奸謀盜國的美夢,只是最后被李園刺客伏擊,被斬頭,被滿門抄斬。
總之呢,春申君黃歇,就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政治投機客。
還有,戰國四公子雖然都以禮賢下士著稱,但若論作出這舉動是真正發自內心的,并非作秀的,怕是只有信陵君了。
信陵君魏無忌是魏昭王少子、魏安厘王的異母弟,可謂既富且貴。
雖然他貴為皇親國戚,但為人謙和低調,仁而下士,無論士人有無才能或才能大小,他都能謙恭有禮的態度同他們交往,從不敢因為自己高貴而輕慢士人。
比如,信陵君幾次三番拜訪一個看大門的老頭---侯嬴,就算對方對他沒啥好臉色,他也不生氣,禮數極好。
再比如,竊符救趙之后,信陵君無奈滯留在趙國,他聽說趙國有兩個有才有德的隱士,一位是毛公,藏身于賭徒中,一位是薛公,隱沒在酒店里。
魏無忌很想見見這兩個人,可是這兩個人躲了起來,并不想見他。魏無忌打聽清楚了這兩人的住所,就悄悄地步行去市井之地同這兩個人交往。
平原君趙勝聽說之后,頗看不起信陵君,認為他跟賭徒、酒店伙計之流交往,丟了公子的臉,失了貴族的身份。
看來,平原君趙勝未必真想對底層百姓屈節下禮,不過是為了維護公子的名聲罷了。
毛遂自薦,這個故事都聽過吧?說的就是平原君趙勝。一個有才干的人在他那好幾年都沒能得到重用,最后還是自己推薦自己,可見平原君趙勝對手下的人并不熟悉,不能知人善用,就好像養士就是為了面子好看,為了名聲響亮罷了。
孟嘗君田文呢?他更是自私自利,一切以自身利益為主,人命、甚至是國家,他都不在乎的。
比如,有一次,孟嘗君在趙國作客。趙國人聽說孟嘗君大名,都出來圍觀想一睹風采,結果見了大失所望,嘲笑說:'原來以為孟嘗君是個魁梧的大丈夫,如今看到他竟是個矮矬瘦的男人罷了。'
孟嘗君聽了這些揶揄他的話大為惱火。隨行的人跟他一起跳下車來,砍殺了幾百人,毀了一個縣才離去。
這是一個君子所為嗎?就因為別人說了幾句風涼話,就讓手下的人殺了數百人,簡直殘暴。
春申君黃歇呢?或許他確實對門客挺好的,但是他的門客多逞強好斗,奢侈浮華。
有一次,趙國平原君派門客拜訪春申君。平原君的門客想向楚國夸耀趙國的富有,他們特意在頭上插上玳瑁簪子,亮出裝飾著珍珠寶玉的劍鞘,而春申君的上等門客都穿著寶珠做的鞋子,讓平原君的門客自慚形穢。
一個大臣的財富比一個貴族都多,可見春申君黃歇生活多奢靡了。
總而言之,戰國四公子確實在當時名聲鵲起,也曾一定程度上攪動了時代風云,也算各有千秋,但若說誰最值得稱頌,誰最才德兼備,還是當數信陵君。
這也是為什么太史公司馬遷、漢高祖劉邦如此推崇信陵君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