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讀完了96本書,厚薄不分,題材不同。離自己年初的100的讀書計劃,相差無幾。尤其是到了12月份,讀書的精神勁兒跟泄了氣的皮球,怎么也鼓不起來了。
好歹我從來都不是一個嚴于利己的人,做事很少做到極致,差不多就行。所以這96本,于自己而言,就等同于100本。至少,比去年是有所長進了。
回過頭去捋捋書單,發現好多標記為已讀的書,竟然已記不起其中內容,還需要在腦海里仔細搜索一下,才依稀可以回憶起來。
今年讀書依然是沒有章法,所看書目,有偶爾得知,有他人推薦,有向往已久,也有跟風為之。所看之書,大都集中在非虛構類,共計71本,虛構類25本。按閱讀的順序,挑十本印象深刻的記錄如下。
1、《槍炮、病菌與鋼鐵:人類社會的命運》【美】賈雷蒙·戴蒙德
這本書,我讀了2遍。第一次是因慕名已久而讀,第二次是讀書會任務而讀。
這本視野宏偉開闊,時間跨度巨大,學科綜合復雜。閱讀的感受眾說紛紜,有說晦澀的、有說流暢的。但作為人類學代表作,作者以其淵博的學識揭示了人類幾萬年來,各大陸各民族發展的差異源自不同的地理位置。
2、《娜塔莎之舞》【英】奧蘭多·費吉斯
這是理想國譯叢系列中的一本。讀她的初衷,是想為讀俄羅斯文豪的小說做鋪墊。這本書涉獵太廣,從建筑到歌劇,從芭蕾到繪畫,書中每頁中提到的音樂家,詩人,文學家撲面而來,有種掉進迷宮的感覺。只有撥開迷霧,才能大致明白,俄羅斯民族對自己身份認同的尷尬:不甘從屬東方,不被歸于西方。
3、《那不勒斯四部曲》【意】埃萊娜·費蘭特
這是我今年讀過的情節最吸引人的小說,沒有之一。四部曲集中在一個星期內讀完,欲罷不能,讀后強烈給幾個朋友推薦。
“只有身為女人才知道的丑陋的秘密”,正如這句話所說,兩個女孩到女人的成長經歷,從開始的互為幫助到互為嫉妒到互為背叛傷害到最后分離和回歸。寫滿了兩個女人之間一生的友誼,也寫盡了兩個女人一生的戰斗。
4、《書海泛舟記》【中】范福潮
這是一本專欄的合集,記錄了作者自幼開始跟與書結緣,種種奇趣的讀書經歷。而最讓我深刻的便是作者父親批判的那段話:學者所患,在于輕浮,像你現在這種心態,縱讀萬卷書,也是過眼云煙,到老只是書蟲而已。
說到底,讀書還是個坐冷板凳的體力活。多看,多記,多背,還要多練,才能叫讀書吧。
5、《閱讀的故事》【中】唐諾
作者大概是最會讀書的人了吧,閱讀范圍之廣,思考層次之深,顯然是我等望塵莫及。全書行文,帶有濃厚的哲學思辨,遣詞造句也不是那么的好讀,反復的引用類比構成的長句,佶屈聱牙,拒人千里。但仍然有股吸引人的魔力。
你要讀的下一本書,就在你此時讀的這一本書之中。正是這一本接連一本的閱讀活動,使你與這個異質的世界發生了親密的聯系。
6、《鳶回頭》【中】刀爾登
喜歡這本書,第一是因為可以跟著作者重新認識傳統經典和圣人,比如《論語》,比如孔子、老子、莊子。還有就是,作者直言不諱讀書的態度和目的。讀書就是讀書,是燈下的個人活動,不是什么集體性的行軍之旅。
解《論語》者有三過焉,過于深也,過于高也,過于厚也,任何經典也適用之。
7、《失落的衛星:深入中亞大陸的旅程》
最有深度的旅游文學,作者以區別于普通的旅游文字,記錄了旅途中不便的交通,逼仄狹隘的住宿,變化莫測的氣候,以及旅途中形形色色的人和事。
中亞五國的輪廓依稀在眼前展開,帶有濃厚的前蘇聯色彩,彌漫著遺忘,失落和頹廢,而這正是世人眼中中亞的形象。
8、《洞見》【美】羅伯特·賴特
這本書的英文名whybuddhis is true,如果直譯出來,比如為什么佛教是真的,我覺得更為直接。
作者是一名進化心理學家,從他的專業入手,以自己的冥想經歷,把東方的佛教聯系起來,來解說“無我”的真相,類似于存在虛無的概念,一切源自欲望,一切皆是幻想。這么說來,人終其一生,就是與那個并不存在的“自我”在斗爭。
9、《山月記》【日】中島敦
一個英年早逝的日本作家,以中國古典文學為題材創作的小說集。其中最有名的《山月記》被錄為教材并沿用至今,這也是最打動人心的一篇。“世界上每個人都是馴獸師,而那匹猛獸,就是每個人各自的性情”。
而《李陵》篇,作者以其深厚的漢學功底和豐富的精神世界,將中國古代三位赫赫有名的歷史人物交織在一起,讓人折服。
10、《蘇東坡新傳》
本年度最后讀完的書,也是字數最多的書。作者本人的傳奇經歷,書中史料的真實豐富,文中隨處可見的詩詞歌賦,都是該書值得一讀的原因。
不過,作者的用詞習慣,半文言半白話,閱讀過程中經常卡殼,很多時候都是一知半解,對詩詞歌賦的欣賞,也經常是無法領悟,以至于最后只落得個只知東坡肉,而非蘇東坡。
附:今年共計買書約70本,花費約2000(不精確統計);另一筆跟書有關的最大支出是買了個文石閱讀器(3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