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清談到底談什么呢?簡而言之,就是所謂“三玄”,即《老子》《莊子》《周易》這三部涉及抽象思辨的先秦經典。“三玄”之目,出自《顏氏家訓·勉學》篇:“何晏、王弼,祖述玄宗……《莊》《老》《周易》,總謂三玄。”可以說,“三玄”是魏晉六朝的清談盛宴中不可替代的“玄學大餐”。“三玄”之外,清談比較熱衷的話題還有:自然名教之辨、本末有無之辨、言意之辨、圣人有情無情之辨、才性四本論、養生論、聲無哀樂論、形神之辨、鬼神有無論、佛經佛理,等等,甚至還包括《論語》《禮記》《孝經》等儒家經典。這些“言家口實”,基本上都可在《世說新語》中找到出處,有興趣的讀者可以查驗一番。 《世說新語箋疏》,[南朝宋]劉義慶 著 [南朝梁]劉孝標 注 余嘉錫 箋疏作為一種貴族沙龍式的高雅學術活動,清談的程式和規則頗有講究,大概是從漢代經生講經的模式中脫胎而來,又與漢末太學的“游談”頗有淵源,同時也吸收了佛教講經的模式。只不過講經更像是獨角戲、一言堂;而清談則是辯論會、群言堂,而且角色分工明晰,各司其職,有條不紊,場面上頗有“儀式感”。進行清談的場合,要么是在名士的莊園府邸,要么是在佛教寺院,有時候干脆就在朝堂之上、山水之間。如著名的“洛水戲”“金谷游”“南樓詠”和“蘭亭會”等,其實都是以清談活動為主的文人雅集。在對清談論辯的記述中,有一些常用的“術語”,如“主客”“往返”“交番”“論難”“攻守”“勝屈”之類,不一而足。這里我們趁便以乒乓球運動為喻,作一個通俗性的說明。比如,論辯雙方就是參賽選手,發起者就是裁判,其他人則做觀眾或拉拉隊員(“坐客”);有發球權的一方是“主”(或謂“法師”,負責“唱經”),接發球反擊的一方是“客”(或謂“都講”,負責“送難”),攻守隨時發生轉換;發球是“通”“條”或者“道”,接發球是“問”或者“作難”(難,讀去聲),一個回合叫一“番”或一“交”,多個回合叫“往返”;發了一個好球或進攻得分叫“名通”“名論”或“勝理”,回了一個好球或防守得分叫“名對”,打得不好叫做“亂”,或“受困”,打得好就叫“可通”,打輸了就叫“屈”;打得好,“四座莫不厭心”,“眾人莫不抃舞”,氣氛達到高潮。總之,清談論辯很像是一場關乎榮譽的戰斗,主客雙方都要調動極大的智力和體能才能應戰,對于旁觀者而言,只要你進入情境,并帶有一定的傾向性,那一定是心跳加快,手舞足蹈,狂熱無比的。[唐]孫位《高逸圖》,上海博物館藏
歷史上最具典范意義的清談盛宴,首推何晏、王弼開創的“正始之音”。何、王二人之所以被稱為“清談祖師”,正是因為他們在清談的內容、程式、方法及理想境界上,為后世建立了可以遵循的尺度,同時也確立了難以逾越的高度。《世說新語·文學》如下兩條可窺一斑:何晏為吏部尚書,有位望,時談客盈坐。王弼未弱冠,往見之。晏聞弼名,因條向者勝理語弼曰:“此理仆以為極,可得復難不?”弼便作難,一坐人便以為屈。于是弼自為客主數番,皆一坐所不及。(何王辯難)
何平叔(晏)注《老子》始成,詣王輔嗣(弼),見王注精奇,乃神伏,曰:“若斯人,可與論天人之際矣!”因以所注為《道》《德》二論。(平叔神伏)
從第一個故事可以看出,作為曹魏時期的清談領袖,何晏的府邸經常召集清談辯論會,而尚未弱冠的王弼首次亮相,便語驚四座,不僅駁倒了何晏的“向者勝理”(即剛剛在和他人的論辯中獲勝的道理),而且還“自為客主數番”,就是同一個辯題,他既做正方又做反方,反復辯難多個回合,“皆一坐所不及”,真可謂辯才無礙,所向無敵。這次清談論辯是什么話題,已不得而知,但在魏晉玄學史上,王弼因為“以老解孔”和“援道入儒”而占據重要地位,他的調和儒、道的努力,使這兩家思想內在的緊張關系得到了緩解,則是不爭的事實。第二個故事更有深意。身為吏部尚書、學界偶像的何晏,雖然在與晚輩王弼的論辯中落敗,卻不以為意,不僅主動拜訪王弼探討學問,而且見到王注《老子》比自己的“精奇”,不禁“神伏”,對其贊嘆有加。“可與論天人之際”,既是“中轉”自司馬遷的“究天人之際”(《報任安書》),又是遙接子貢“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論語·公冶長》)的感嘆,同時還回應了“名教自然之辨”的時代命題。何、王二人在會通天人、有無、本末、儒道的玄學追求上可謂不約而同,不謀而合,后來何晏的改“注”為“論”,既有避其鋒芒、知難而退的意思,也未嘗不可以視作學術上的“分工合作”。從二人名下的著作(何晏有《論語集解》《道德論》等,王弼有《老子指略》《周易略例》等)來看,其中似乎真有某種“默契”。《老子道德經注》,[魏]王弼 注 樓宇烈 校釋
據該條劉注引《魏氏春秋》:“弼論道約美不如晏,自然出拔過之。”可知二人在學術上各有千秋,互有短長。何晏對年少才高的王弼不僅沒有嫉賢妒能,反而不吝贊美,提攜呵護,不遺余力;而在彼此共同關切的學術討論中,尊卑、長幼等人情世故的講求完全被拋在腦后,取而代之的是對義理和思辨的執著追求——這才是“正始之音”最令人動容和神往的地方。(本文選自《〈世說新語〉通識》,標題為編者所擬,略有刪減)通魏晉文化,識名士風流,
跟著劉強教授讀通《世說新語》
點書影進入當當購買本書
點此進入京東購買本書
《〈世說新語〉通識》(中華經典通識)
《世說新語》中的魏晉風度和名士風流常常令后人神往不已,人們也常常津津樂道于名士們的故事。這本關于《世說新語》的“通識”,不止講這些趣味盎然流傳千載的故事,更通過對《世說新語》一書來龍去脈的爬梳,講作者編纂故事和設置門類的巧思;不止講魏晉風度,更進一步揭示《世說新語》所隱含的魏晉時代精神和重大議題;不止講名士風流,更描繪了一幅魏晉名士的全景圖卷。從而引領讀者真正進入《世說新語》的世界,構建閱讀《世說新語》的知識骨架,親身融入鮮活的魏晉文化,捕捉名士們早已逝去的流風遺韻。劉強,同濟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詩學研究集刊《原詩》主編,貴陽孔學堂學術委員會委員,央視《百家講壇》主講嘉賓。研究領域為中國古典文學與文化、先秦諸子經典、儒學與古典詩學、文言筆記小說等。
著有《世說新語會評》《竹林七賢》《魏晉風流》《世說學引論》《論語新識》《世說三昧》《〈世說新語〉研究史論》《世說新語資料匯編》《四書通講》《世說新語新評》等;主編《中華少兒詩教親子讀本》十一卷、《原詩》四輯、《世說新語鑒賞辭典》等。
《世說新語》是本怎樣的書
一 《世說新語》是怎么來的
1 到底是誰寫了《世說新語》
2 從《世說》到《世說新語》
3 分門別類有講究
二 《世說新語》的編撰藝術
1 “人之書”與“分類學”
2 “關系網”與“故事鏈”
3 “立體志人法”
4 “變史家為說家”
三 “清談全集”的思想光影
1 清議與清談的“話術”轉換
2 名教與自然的現實角力
3 清談盛宴的華麗榜單
4 “清談誤國”哂未休
四 “魏晉風度”的魅力舞臺
1 容止之風
2 服藥之風
3 飲酒之風
4 任誕之風
5 雅量之風
6 隱逸之風
7 藝術之風
五 “世說學”:經典的形成與影響
1 一門專學
2 四大系統
3 四段分期
4 七個分支
后 記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