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浩如煙海的歷史文獻中,有關建筑設計、房屋營造與土木工程估工算料等方面的文獻典籍,本就鳳毛麟角;能夠流傳至今又能夠被現代讀者所讀懂的,更是屈指可數;而其中規格之高、水準之高、內容之完整,堪稱絕無僅有的,就是這部成書于北宋崇寧年間,由官方組織編修、皇帝詔令頒印的《營造法式》了。那么,這部歷經近千年風云變幻與朝代更迭的營造大作,是如何磕磕絆絆地傳世,又如何能夠被今人所解讀的呢?流傳至今的崇寧本《營造法式》由北宋將作監李誡主持撰修,全書正文前有兩個附件,一是成書的上奏文檔“劄子”,二是全書的總體介紹“看詳”。正文部分共34卷,主要內容有:總釋、各作制度、各作功限、諸作料例、用釘料例、用膠料例、諸作等第、圖樣,不僅包括古代房屋營造藝術與結構的諸多層面,而且涉及與之相關的施工組織、工程預算、材料籌備與運輸、物料及其運送的功限估算等內容,其圖樣部分更是為我們直觀地了解宋式營造,提供了珍貴的資料。《營造法式》成書之后,由朝廷下詔海行天下,獲得了廣泛認可。其在明初所修的《永樂大典》中曾有收入,清代官方也曾依寧波天一閣藏本編修,并據《永樂大典》中所收文本,對其進行過校正修訂。然而這些收錄和編修往往只是出于收藏的目的,并沒有對于《營造法式》本身做更進一步的整理研究,畢竟,科技類典籍在古代并不受到重視,這從《營造法式》的作者李誡亦未曾在《宋史》中有個人傳記可見一斑。李誡像
1919年,中國營造學社的創始人、晚清民初的著名學者朱啟鈐先生,在南京圖書館參觀時發現了錢塘丁氏嘉惠堂所藏張芙川(鏡蓉)影宋抄本《營造法式》文本。這是一個在明清兩季由民間藏書家傳抄留存下來的古本。大喜過望的朱啟鈐先生當即決定將其縮印出版。這一刊印本,一般被稱為“石印本”,又因其曾被錢塘丁氏嘉惠堂所收藏,故稱“丁本”。丁本《營造法式》因系傳抄,其中訛誤較多,故而朱啟鈐先生又委托學者陶湘先生對其文本進行校訂。陶湘先生參考包括明天一閣本、清四庫本在內的多地所藏諸本對《營造法式》文本做了細致的勘校復核,并請當時的工匠對部分圖樣做了解釋說明和色彩復原,完成了這部被后世稱為陶本《營造法式》的基礎性文本。陶本《營造法式》甫一問世,思想敏銳的近代中國學界先驅梁啟超先生就向他正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攻讀建筑學的公子梁思成寄贈了一套,他在信中同時寫道:“一千年前有此杰作,可為吾族文化之光寵也。”其中蘊含的期待之情是溢于言表的。而受過當時世界上最好的建筑學教育,又有深厚世界藝術史與建筑史功底的梁思成與林徽因先生,在得到這部中國古籍大書的時候,內心也是充滿了波瀾。雖然書出版后不久,我就得到一部,但當時在一陣驚喜之后,隨著就給我帶來了莫大的失望和苦惱——因為這部漂亮精美的巨著,竟如天書一樣,無法看得懂。
——梁思成《〈營造法式〉注釋·序》
梁思成像
以木構建筑為特征的中國古代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獨樹一幟。從古代建筑研究的學術層面,以及歷史建筑遺存的情況來看,中國古代建筑,或者說具有典型特征的中國古代木構建筑,大致可以分為唐宋遼金建筑與明清建筑兩個大類。二者分別跨越了數百年,結構體系與建筑風格差異很大,并且完整地保存了兩種建筑類別各自的建筑技術術語體系與造型、結構及裝飾做法特征。不同于明清建筑的研究與保護有著深厚基礎——豐富的建筑遺存,諸多匠作世家秘傳的營造口訣與算例,甚至豐富的圖紙資料傳承——唐宋遼金建筑的研究在20世紀初還是一個歷史難題。如何對這一類建筑的造型與結構體系加以詮釋?其房屋的外觀造型及房屋中各種組成構件的名詞術語,究竟應該如何表述?其房屋的大木作、石作、瓦作、泥作、小木作、雕作、窯作、彩畫作等造作方法,包括房屋細部的裝飾做法、彩畫的形式與繪制方法等,與明清建筑是否是一回事?兩者之間的主要差別在哪里?如果是兩個不同的建筑體系,其各自的做法區別與術語差異,應如何加以區分?這些問題,都需要得到理論與實證的雙重回答。1929年,朱啟鈐先生創辦中國營造學社,推開了回答這一學術難題的世紀門扉。梁思成、劉敦楨、林徽因、莫宗江、陳明達等一眾學社骨干,踏上了對古代中國建筑考察、研究與探索的漫長之旅。其間,既有對唐、宋、遼、金、元各個時代建筑的不懈發現與探究,也有對《營造法式》這本古籍天書的反復研讀與推敲。1933年,林徽因于河北正定開元寺
梁思成、林徽因為兒子起名“從誡”,以紀念《營造法式》的作者李誡
在《營造法式》的研究工作中,梁思成先生和他的同事及助手們無疑做出了巨大的貢獻。20世紀30年代末,梁先生在大量實地考察的基礎上,于四川宜賓李莊著手開展《營造法式》的注釋、整理、研究工作,直至去世,這項工作斷斷續續地伴隨了他的一生。梁先生和助手們主要做了幾個方面的工作:一是根據各版本相互??保U隋e字,補上了脫簡。二是改正了“文字中的另一種錯誤”,就是“雖各版本互校一致,但從技術上可以斷定或計算出它的錯誤”。三是“將全書加以標點符號,至少讓讀者能毫不費力地讀斷句”。四是整理修訂圖樣中的問題。梁思成《〈營造法式〉注釋》奠定了《營造法式》研究的堅實基礎。百年以來,在朱啟鈐、梁思成、劉敦楨、林徽因、莫宗江、陳明達、傅熹年、徐伯安等一代又一代古建學人的不斷努力下,《營造法式》這部宋式建筑大作終于漸漸能為世人所理解了。《營造法式合校本》,[宋]李誡撰 傅熹年匯校
在學界前輩多年研究的基礎上,中華書局約請清華大學建筑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王貴祥先生為這部建筑學古籍進行全文注釋、翻譯,在“三全本”叢書中推出了《營造法式》。●學術水準精良。本書作者清華大學建筑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王貴祥先生,師從梁思成先生助手莫宗江先生,學術功底深厚。本書廣泛吸納諸多前輩的學術成果,在作者本人多年研究《營造法式》的基礎上,校正原文疏漏,添補注釋未詳盡之處,配以現代文翻譯,方便讀者理解這部古建“天書”。●擴展視野的題解。在“題解”中,作者對每部分內容進行了深度講解,以《營造法式》文本為基點,講解了相關的歷史、文化知識。例如石作制度中所體現出的,中國古代工匠不遜于西方的石作工藝水平,但為何中國古建筑并不以石料作為所居房屋的主材呢?到書中來尋找答案吧!●眉目清晰的原文。《營造法式》原書內容豐富,例如在匠作制度部分,有時即使是在一卷里,也包含了很多構件,它們羅列在一起就不易理解了。本書為過長的原文劃分了層次,并擬出了小標題,以括注的形式穿插在原文中,使原文“眉清目秀”了起來。●細致扎實的注釋。本書注釋不僅包括三全本一脈相承的注音、注字詞、注文義,而且標注了相關尺寸?!稜I造法式》中的尺寸有的是絕對尺寸,有的則是相對尺寸,即原文中給出的尺寸是比例尺寸,實際尺寸需要根據相關構件按比例計算得出。凡是這類尺寸,本書均給出了按照統一標準推算的演示尺寸,使構件的大小關系一目了然。●完整流暢的譯文。《營造法式》作為一部宋代“國標”,是給內行們看的,因此原文簡潔,大家都懂的就不展開說了。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三全本”《營造法式》的譯文反而顯得“啰嗦”了一些,行文中務必要講清楚這根“立榥”是門上的還是窗上的,那根“枓栱”是里跳還是外跳的,凡是能說清楚的,絕不省略和敷衍。回望《營造法式》近千年的傳世之旅,近百年的研究解讀之路,令人感慨。正如本書作者王貴祥先生在本書前言中所寫:“千年前的李誡先生、數百年來為古籍保存與流傳而謄抄、影寫的諸多藏書家,近百年來一代又一代學界大家,哪一位不曾以其幾乎畢生之力為中華建筑文化的這一曠世古籍的編修、刊印、傳播、保存、傳承與研究、理解、闡釋,孜孜以求夙夜難寐?吾輩力雖綿薄,亦未敢言有所心得,但卻還是以內心那點愿附驥尾的朦朧感動,盡己所能地用了一點拙力?!?/span>可以說,今天我們能夠讀到《營造法式》這部經典,是因為有千年以來諸多藏書家的保護與傳承,而今天我們能夠讀懂這部經典,是因為有百年以來幾代古建學人的整理與研究。這種責任感與使命感也正是中華文化生生不息、綿延不絕的內動力所在。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