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中國文學史㈠》:瑕不掩瑜的文學史

讀完隨拍

小編提示您

即可收聽文稿的語音版

《中國文學史㈠》
瑕不掩瑜的文學史

?首先,在中國文學史方面,毫無疑問,我是門外漢。何況是在家里已有三版中國文學史而未讀的情況下,率先讀完本書的。

而此前,我從未看過這方面的,因此從這個角度來說,本書也是我的中國文學史的入門書。就實際的閱讀及得到的效果來看,本書也確實為我理清了一些從先秦到南北朝文學的發展,還有一些概念、各個時期文學的特點等。

?本書是我上個月在圖書館借的,迄今已有一個多月,而現在終于讀完,我感到很慶幸。不過有關本書的信息,我卻是早有耳聞的,不然也不會在家里已購入三版中國文學史的情況下,又借一版。盡管當時在圖書館由于漫無目的,故也很難找到感興趣的書目。

而關于本套中國文學史的編者,除了領銜的游國恩,其他的學者據我所知,也都是這方面的大家。別的不說,其中山東大學蕭滌非,我是早聞其名,知道他是做文學史研究的前輩大家,但直到在圖書館,于本書的作者欄看到他的名字時,我才知道他也參加了此版文學史的編撰,據書前的說明可知,他是負責撰寫了從魏晉南北朝到隋唐五代時期這一大約八百年的文學史敘述。

對于此版文學史的風格,據我所知,評價是莫衷一是的。而最受讀者詬病之處,莫過于本書有強烈的馬列思想,并以這種思想為指導,左右了本書多處對文學作品的評價。據說,這種敘述風格還會貫穿本套書的始終。別的不說,就從作為這套文學史第一冊的本書來看,我也深有體會。例如階級的對立、唯物主義唯心主義的劃分,在其敘述中比比皆是。

不過我想,這一切也都情有可原。因為據本書的版權頁可知,本書初版于1963年,記得我剛看到這個日期時,便不禁想到那個特殊的年代。所以本書便是在那場浩劫來臨之前、十年動蕩的前夕完成的,這便難怪本書有那個年代鮮明的特色了。

然而,這套書又經久不衰,甚至成為經典,以至當下還如當初的編者最初的設想那樣,是作為高校教材來使用的。而今天,已據本書完成之時,過去了近六十年 。這便足以說明本書的價值,以及其中一定有一些不可逾越、替代的地方。

前面有言,我此前雖買過多版中國文學史的著作,但就這方面我卻從未系統地了解過,對其買來的多本著作更是沒來及讀,所以對于這方面來說,我真的可以算作門外漢。不過就我內心來講,對于這方面,我卻始終饒有興趣,不然也不會在此前一下子買了不同版本的文學史著作,還又借來本書。

只是沒想到,在機緣巧合下,我首次接觸到這方面的,并不是通過我之前購入的那些,而是通過從圖書館借來的書為媒介,帶我走進如此琳瑯滿目的中國文學史了解當中。所以既是首次接觸,沒有基礎,又路漫漫其修遠兮,我下一步還計劃閱讀更多的有關中國文學史的研究著作,故對本書的內容,我就不再說那么多了,何況就本書而言,也是這套文學史的一部分,所以也并不全面。

所以下面我只略舉幾處在閱讀過程中、令我印象深刻的地方,來助我加深印象,也為我之后對于文學史著作的閱讀稍稍打下一點基礎。

不過首先對于本書體例的介紹,我想還是有必要的,以便接下來的舉例。前面有言,此版文學史共有四冊,而本書是作為第一冊,其時間跨度是從先秦到魏晉南北朝,就本書的體例來看,則很規范。本書共分為三編,分別是:先秦文學、秦漢文學、魏晉南北朝文學,在每編之下,有多個章節,而在每章之下,又有若干小節。期間,不論是在每編,還是每章前后均有總述與總結,因此,在謀篇布局上,顯得很是嚴密。

本書以神話作為文學的開端,說明了這既是人們的現象,又是在達到一定文明程度時必然產生的,這便是最早的文學。作者指出,雖然我們的神話都有趨于歷史化的現象,比如司馬遷在《史記·五帝本紀》的最后就有明確的說明,他是把流傳已久的許多故事經過刪改修飾寫入本篇的,所謂“而百家言黃帝,其文不雅馴,薦紳先生難言之。…余并論次,擇其言尤雅者,故著為本紀書首”。而史記,一直以來都是被作為正史的。這樣雖然對其有所破壞,使得我們的神話體系看起來總是如此的不系統,零零散散的,但其中還是有很多既有價值且膾炙人口的故事。

總的來說,期間令我印象深刻的,便是作者對神話與宗教之間的區別論述了,作者指出,神話絕不同于宗教。神話是人類心靈的寄托,從而產生的美好想象,而宗教在后世大多時候,作用都是消極的,只不過是統治者為了統治而使用的工具罷了。

別的不說,從后羿射日到夸父逐日,從精衛填海到刑天舞干戚,這些都是我們最耳熟能詳的故事,但其中又都有一定的抗爭精神,更反映出了時人一定的現實生活與精神訴求。據作者把前兩者與西方的太陽神崇拜作為對比,就很能看出來這樣的現象。雖然作者是唯物主義者,對宗教不感興趣是自然的,也盡管其中申明了多次階級的二級分化,但宗教在后世發揮的作用確實如此,反觀我們的神話,尤顯難能可貴。

之后便對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展開敘述。總的來說,其中作者在對其風雅頌三種體例介紹的同時,也也不少精彩的論述。比如,作者在對風雅頌整體介紹過后,又具體到多首篇目上,進行簡單的賞析,對其思想內容、藝術特點進行概括。而且最后作者指出,這三種體例都對后世文學的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尤其是在寫作手法賦比興上,對后世不同的文學載體都有直接的繼承與發展。當然,對我來說,在這中間,收獲最大的,還是使我首次系統地了解賦比興三種寫作手法上。

據作者所說,能夠與詩經媲美的,只有楚辭。故接下來便對其展開介紹。首先,令我印象深刻的,便是作者在開始對辭賦兩者之間的區分。作者指出,人們總是喜歡把兩者混為一談,但確實兩者之間有著根本性的區別,即,前者是詩歌,后者則是押韻的散文。而楚辭主要的作者,毫無疑問是屈原。作者在對其生平展開介紹,對其作品展開論述的字里行間,我能夠明顯的感覺到作者對屈原的推崇。在這中間,亦有很多精彩之處。

大體來說,作者對《離騷》、《九歌》、《九章》都有較為詳細的論述與賞析,對我啟發很大,也讓我耳目一新,對這些有了一個第一印象。

比如,在講到九章的藝術成就時,作者便說:

所以表現在《九章》中的感情有時比《離騷》還更激烈。但《九章》中幻想夸張的手法較少,主要是使用直接傾瀉和反復吟詠的方法來表現其奔放的激情,因之它比《離騷》具有更強的現實性。

其后作者又反王逸而從太史公的說法,認為那篇著名的《招魂》是屈原所作而非宋玉。

大體上,楚辭中只有屈原與宋玉這兩位能夠確定名字的作者,而能夠確定是宋玉所作的,則只有《九辮》,雖然作者指出,就連能夠明確認定是宋玉所作的《九辮》,在氣勢上,在感情上,都不如屈原強烈,但毫無疑問,他是屈原最好的繼承者。據我所知,他的《九辮》也開創了文人悲秋之先。

再如,眾所周知,屈原是浪漫主義詩人,開創了其先河,而在后世中,把這種浪漫色彩推向巔峰的,莫過于李白了。而這還只是從客觀而言。若從主觀來看,他的作品固然多有浪漫主義色彩,尤其是《離騷》,其中詩人上天入地,無所不能,可謂把比興這一詩經的傳統發揮得淋漓盡致,但除藝術特點,只看思想內容的話,就會發現,他的憂國憂民之狀,又非常像杜甫。因此,據作者所說,唐詩的雙子星座,皆不同程度地與屈原一脈相承。

不過,我認為就文學史方面,其中最有價值的,還是其中對楚辭產生的背景與楚文化及其獨立性的討論。此外,這也讓我不禁想到楊寬先生在他的代表作《西周史》里所提出的觀點,即如果想分辨當時的作品是文人創作還是民歌,只需看其中有沒有“兮”字的使用就行了,也就是說,不帶兮字的多半是文人創作,反之,則多半是民歌。

因此,從這個角度來看,楚辭的前身很有可能就是當地的民歌,或者說,楚辭文學本就帶有民歌的性質。總而言之,不管怎么樣,楚辭的誕生,之前有一個漫長的過程。

在這之后,便著重于介紹散文。而散文這個載體的形成,毫無疑問也是在先秦時期。大體上,主要的源頭有兩個,一是歷史著作,如《國語》《左傳》;二是思想著作,這便是先秦諸子的著作了。固然起初的散文,都不是真正的文學,但除去思想內容方面,文學性也是不容忽視的。其中,作者先介紹這些的思想內容,后總結其藝術特點,使人讀得非常過癮。至少,我個人是這樣。

不過雖然其中歷史著作對后世文學影響很大,如左傳善于用凝煉的語言描寫人物,而戰國策則著重人物的對話,對后世的散文,尤其是唐宋以來科舉考試中的策論部分都有一定的影響。但相比之下,諸子的著作,則更像文學作品,也更與后世的各類文學作品一脈相承。不過在這中間,其著作也經歷了三個階段。

據作者所說,第一個階段以《論語》《墨子》為代表,由于多半是其門人弟子編撰而成,“前者為純語錄體散文,后者則語錄體中雜有質樸的議論文。”第二個階段以《孟子》《莊子》為代表,由于其中既有匯編也有其本人親自創作的,所以“前者基本上還是語錄體,但已有顯著發展,形成了對話式的論辯文;后者已由對話體向論點集中的專題論文過渡,除少數幾篇外,幾乎完全突破了語錄的形式而發展為專題議論文”。而第三個階段則以《荀子》《韓非子》為代表,由于內容基本都是由他們本人親自撰寫的,所以在謀篇布局也就更系統,更有邏輯性。由此,作者最后說道:

它們的篇幅由短而長,風格由簡樸而開拓、縱恣,代表著春秋戰國時代各個階段的理論文。

在這中間,讓我印象深刻的,還是《莊子》的藝術成就,最后作者說:

總之,《莊子》一書,特別是內篇,有時像風行水上,自然成文;有時像萬斛源泉,隨地涌出,汪洋恣肆,機趣橫生,具有浪漫主義的藝術風格。它不僅在先秦的理論文中,即在后世的古典散文中亦罕有倫比。

第二編即秦漢文學部分,在具體介紹其時期的文人及作品之前,先有一個長長的概述。開始作者便指出,秦朝雖然完成的一統,這是有利于文學發展的局面,但其統治者卻有意地打壓文化,所以關于其時期的文學,可以忽略不計,其中值得一說的文人,便是李斯了。而他的代表作便是每篇著名的《諫逐客書》,除此之外,還有他刻在泰山上的各種碑文了,盡管大多都沒能夠流傳。總的來說,其作品的藝術特點,既繼承了先秦以來的文學風格,同時其中也有后來漢賦的一些特點。

記得王國維先生說,一代有一代之文學。而漢代的主流文學,便是賦。在這中間,作者介紹了從賈誼晁錯,從枚乘司馬相如到楊雄王充漢賦的發展過程。總的來說,那些作品雖然風格迥異,也各有千秋,但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鋪張華美。

盡管絢爛之極,歸于平淡。比如楊雄雖然早年熱衷于模仿屈原及司馬相如的風格,但在西漢末以今文經學中讖緯思想日益盛行的情況下,作品雖然華美,但流于形式而空洞,所以他晚年創作了很多反對這一趨勢的作品。東漢的王充,則更是如此,甚至以今人的眼光來看,其作品不僅極具批判精神,而且針對當時已經大行其道的讖緯思想,還創作了很多被今人冠之唯物主義的作品。但漢賦畢竟給后世的文學發展中提供了一條道路。

總的來說,漢賦有很多精彩的篇目,算是帝制時代文學的第一個高潮。同時我認為其對之后的文學發展影響很大,也很復雜。一言以蔽之,過猶不及。

其間對一些具體的篇目思想內容的概括,以及對其藝術特點的總結,我因自身原因而一翻而過,不甚了了,更深入的了解,只能期待于在日后閱讀其他若干有關中國文學史的書目當中獲得了。

大體上,在第二編的閱讀過程中,令我印象深刻的,還是詩歌部分。首先有關文人五言詩,作者還是持學術界的定論,認為西漢不可能出現成熟的五言詩,即便是比較能夠確定的東漢班固五言《詠史詩》,也是處于探索階段,在形式上他有意模仿賦體,故內容乏善可陳,流于表面。而對據說是蘇武李陵所作的五言詩則一律認為是后人偽作,更不用說據傳是卓文君所作那首著名的《白頭吟》了。對于這一點,我去年在看傅樂成《中國通史》中類似的觀點時,早已說過,在此姑且不論。

?

讀傅樂成《中國通史》一點筆記

所以,按照這個觀點,漢詩即誕生并興盛于東漢時期。其中大體分為兩部分,樂府民歌與古詩十九首。事實上,我在閱讀本書之前,兩者都是混為一談的,直到閱讀過相關的章節后,才知道這兩者不僅在性質與形式上大為不同,甚至就連在創作年代也有前后之分。

?

據作者所說,樂府的本意是政府機關,后來才成為一種詩歌題材,而追其溯源,并通過考古發現,得知了樂府這一名稱在秦代的政府機關中便已存在,只不過漢承秦制,至武帝時將其發揚光大罷了。而古詩十九首的創作年代,據作者推斷,應該是在公元140-189近五十年間。

說回兩者本身,樂府民歌顯然延續了詩經的傳統,由政府向民間采集有意義或悅耳的歌曲,盡管有時會加以潤色,但它們畢竟來自民間。而古詩十九首則是一種文人創作,雖然對于它們的作者眾說紛紜,莫衷一是,至今無任何定論,但畢竟與樂府不同,它們出自文人之手。

可以說,兩者是漢詩的雙壁,之間也都有膾炙人口、耳熟能詳的名篇佳句,也為之后詩歌的發展與全盛,定下基調,打下基礎。在對其進行一番概括后,便對一些具體的篇目進行賞析,其思想內容、藝術特點都有涉及。

總的來說,就詩歌本身,令我印象深刻的,便是樂府詩集中的“十五從軍征”,表現了一位身經百戰卻死里逃生的老兵的形象,所謂“十五從軍征,八十始得歸”。當他終于滿懷欣喜返回故鄉,卻兒童相見不相識,當他回到兒時熟悉無比而長滿青苔的庭院,卻空無一人的凄涼景象……通過字里行間,讓人身臨其境,感同身受,也活潑潑反映了在當時連年戰火中,民眾流離失所、朝不保夕的情況。

而就本書對其的賞析,令我印象深刻的,則是樂府民歌《陌上桑》與“上山采蘼蕪”。

眾所周知,在中國文學中,喜劇題材的作品少之又少,成就也與以《紅樓夢》為巔峰的悲劇美不可同日而語,尤其是在東漢以來,在詩歌方面,表現生命短暫、人生無常的這一類不那么積極的題材是當時創作主流。而陌上桑,卻是例外,內容一波三折,表現手法巧妙,對后世文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最后且以羅敷夸夫這一喜劇的形式結尾,又開創了其先河,為中國文學添加了一抹新的色彩。故本書作者說這首詩是一出喜劇,我對此也深以為然。

而對于上山采蘼蕪,作者則還是按照以往的解詩方式,說這首詩揭露了封建禮教的黑暗,表現了女性在那個時代的弱勢及男人的薄情負心什么的,甚至中間還說:

(此詩)作者巧妙地通過“故夫”自己的招供揭示了他的丑惡的靈魂。不難想象:那個新人的命運并不會比故人好些。

這便過猶不及了,我對此也不敢茍同。作者所說的只是一方面事實,是女性在那個時代所要面對的處境,但另一方面,至于這首詩的女主人公為什么被出,我想如果僅僅歸于男人的薄情寡義、喜新厭舊不免片面,也不那么契合這首詩的原意。

我認為,這首詩的女主人公之所以被出,不單單源于其夫的個人喜好,這從詩中一系列男人的愧疚與留戀便可見一斑。說到底,還是與首聯的“上山采蘼蕪”的“蘼蕪”有關,如果留意便會知道,蘼蕪是一味中草藥,而且古人認為其專治婦科疾病,而歷朝歷代對于女性,人們最看重的便是能否生育,所謂不孝有三無后為大。所以這個女主人公很可能因不會生育,才上山采蘼蕪,還是因此,才不論她如何能干,如何智慧,都不免被男人出妻的命運……我想這樣來解詩,更能夠反映出當時社會對女性不公的情況,才更加全面,也是更加契合這首詩原意的。

總之,樂府民歌把雜言詩向前推動了一大半,并深刻影響了之后的詩人,如鮑照,如李白,也直接導致了唐代元白為首發起的新樂府運動;而古詩十九首則為之后五言詩的興盛打下基礎。于中國文學史,尤其是于詩歌發展史而言,此兩者都是不可或缺且至關重要的一部分。

本書的第三編是魏晉南北朝文學部分,首先其時期文學的開端,便是建安文學,本書作者也確實是以此為開端的。而建安文學毫無疑問是從曹操始,作者則以其子曹植終,其間除了三曹,最能夠代表其時期詩風文風的,毫無疑問則是七子了。而令我印象深刻的,則是劉勰給予王粲的稱號“七子之冠冕”了,因為他在這之前講到古詩十九首時,也對其有類似的評價,叫“五言之冠冕”。

一般認為,與建安時代那種剛勁有力的風格形成鮮明對比的,便是之后正始文學以阮籍、嵇康為代表的那種不問世事的風格。而本書作者卻認為并不是這樣,他認為正始文學從本質上講,其實與建安文學是一脈相承,只不過由于政治的壓力,使他們不得不這樣做。他們非常想治國安民,也非常愿意講真話,而因現實的殘酷,使他們對此避而不談,對自身最真實的想法晦莫如深。可即便如此,通過他們的詩作,也可以看出他們內心的痛苦,對時代黑暗的悲嘆,嵇康被殺便是他們用其抗爭很好的例證。

據作者所說,真正與建安文學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正始后的太康文學。總的來說,當時的詩人有三張、二陸、兩潘、一左的稱號,風格趨于萎靡不振,人格則趨于淪喪,比如兩潘中的潘岳雖寫出了真切動人的悼亡詩,但卻望塵而拜。盡管早已超出了文學的范疇,文學與現實之間也不能等而劃分,但我想這種精神面貌多多少少會反映到文學面貌中來。

不過在這種時代環境下,也有非與光同塵的,如左思。他的詠史詩,便是現實主義的作品,還有他的《嬌女詩》,還開創了文人將兒童入詩的先河,我想后來辛棄疾的《清平樂》,還有高鼎的《村居》這一類清新可人的作品都受到了他的影響。

另外,正是在這種積淀下,到后來又誕生了田園詩與山水詩,前者的鼻祖是陶淵明,而后者的鼻祖是謝靈運。

首先,對于山水詩,作者說明了它與魏晉以來的玄言詩的關系,指出兩者是相輔相成、互為表里的。而山水詩的鼻祖謝靈運,與陶淵明相比,按照作者的說法,是不如的,因為前者的作品雖然常常有一些名言警句,卻都是客觀描寫。也就是說,他雖縱情于山水之間,但心中卻始終對功名利祿忘不了,他與陶淵明雖然都有客觀因素,但前者多半是被動的,而后者卻是心甘情愿的,因此,謝靈運的結局是被殺,而陶淵明卻能夠在詩歌方面更進一步,達到情景交融的境界,這是有原因的。

?

不管怎么樣,他們對藝術成就都非常大,對后世文學發展影響深遠,也為當時萎靡不振、老氣橫秋的詩風注入一股新鮮的血液。

之后,詩歌的發展,便進入到南北朝時期。總的來說,在這一時期,文人創作趨于沒落,在南朝方面,文人詩萎靡墮落,而在北朝方面,文人詩則又乏善可陳,即便有,如北魏末三才子,也熱衷于模仿南朝,并無新意。

所以,真正改變這種局面的,要等到南北朝即將結束之際,宮體詩人庾信北上,所謂賦到滄桑句便工,我想這句話不僅適用于元好問,也適用于屈原、杜甫、李煜,更適用于庾信,當他來到北朝,而開啟一場南北大融合之時,這種現象才有所改觀。

?

所以,在其時期大放異彩的,還是民歌。總的來說,期間我最大的收獲,便是了解了南朝以吳歌西曲為代表、北朝以橫吹曲為代表的不同的風格,及其藝術特點。另外,其中令我印象深刻的,便是作者對《木蘭詩》的總結與評價了,說它在表現手法上“繁則極繁,簡則極簡”,又說它在藝術成就上“是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完美融合的作品”……等等。

當然,文學不止詩歌,具體到魏晉南北朝時期,也是如此。除詩歌方面,其時期的散文亦有較高的成就,期間我發現,詩歌與散文兩方面都有造詣的人有很多,如左思,他的詩歌成就如上所述,自不待言,在辭賦散文方面,亦有很多名篇佳作。

然而,我認為這方面的成就還不是最主要的,更重要的是,其時期還真正開創了文藝批評著作與小說的創作。后者大體分為兩種,一是志怪小說,如干寶的《搜神記》,二是記聞小說,如劉義慶編撰的《世說新語》,兩者都對后世文學影響很大。文藝批評方面,則以曹丕的《典論》為肈始,以劉勰的《文心雕龍》為其時期的集大成之作。說到這里,則讓我不禁想到賈思勰,本書對其雖沒有太多的著墨,但我想他的《齊民要術》不論是在科技上,還是文學上,都是一抹別樣的色彩。

總而言之,在閱讀這方面的過程中,我常常把作者的說法與王仲犖先生在其代表作《魏晉南北朝史》中相關的觀點聯系起來。如后者指出,劉勰雖然提倡散文應該文質并重,如果不能兩全,則應以質為先,而他的《文心雕龍》又恰恰因辭章華美,且通篇全是韻文,故今人很難閱讀。再如,后者指出,為《水經》作注的酈道元,還有為《三國志》作注的裴松之,其實他們的注甚至超過了典籍原本的價值。我想,這不僅包括地理價值、歷史價值,還有文學價值。

……

總而言之,本書固然有強烈的馬列思想,影響了本書的價值,其弊端除了我上面說的賞析上山采蘼蕪的以偏概全,其實還有很多,不過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還是本書作者在賞析《詩經》時所暴露出的那種撲面而來的馬列思想,把很多本來非常優美的內容非要說成反映當時社會狀況,人民生活情況的主題。

如解析《豳風·七月》時,就與童書業在《春秋史》中的觀點一致,把那么美好的時代畫卷非要解釋成反映人民受到壓迫的作品,甚至能夠明顯感覺到,對這首詩的翻譯,本書作者與童書業的有異曲同工之處。后者對于其中“春日遲遲,采蘩祁祁,女心傷悲,殆及公子同歸”則翻譯成“偶然遇到公子們高興,她們還要含著一泡眼淚,跟著公子們回去,給他們去玩弄。”可謂是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

從這個角度來看,作者與兩漢以來的衛道士解釋詩經時的生掰硬解又有什么區別呢?都是先入為主,結果過猶不及。

不過正如開始所說,本書固然有強烈且無法抹去的時代局限性,但同時又有某些超越時代的地方,不然不會時至今日,許多高校還把本書作為教材。

另外,本書面面俱到,同時提綱挈領,對我來說,既簡單,又簡略,甚至在某些地方還有錯誤,后者我之前已經舉出幾例至少在我看來,略微偏頗的地方,而對于前者,令我印象深刻的,便是本書作為中國文學史,卻在很多地方常常用“時代意義”、“歷史意義”、“開創意義”等概念來一言以蔽。不過簡單的另一面,我想也是需要不同于一般的歷史著作的文筆優美來做基礎的。總而言之,凡此種種,都不大影響本書在文學史研究中的地位,算是瑕不掩瑜。何況本書作為高校教材,我想還是綽綽有余的。

——于2022年4月10日作

點開下一篇文章,查看關鍵詞,在公眾號內發送,即可領取這本書的電子版哦!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中國古代文學發展簡史
一篇文章,給孩子講透「中國千年古典文學史」,提升語文修養必看
新樂府運動:一場復古主義的文壇改革運動
《門外談詩》之第五十一:詩歌創新靠“草根”(之三)
漢代樂府詩
王輝斌:《中州集》的文學史意義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宽甸| 萨迦县| 恩施市| 射洪县| 濉溪县| 庄浪县| 泰来县| 望谟县| 东宁县| 贵阳市| 康保县| 霍州市| 汉川市| 且末县| 宝山区| 蒲江县| 长武县| 阳高县| 东海县| 九龙坡区| 卓尼县| 靖宇县| 错那县| 兴海县| 厦门市| 海晏县| 叶城县| 赫章县| 盖州市| 福建省| 江孜县| 东光县| 辽源市| 于都县| 大名县| 惠东县| SHOW| 富阳市| 垣曲县| 铁岭县| 莱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