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關于先秦史的若干書目

我在前面發的有關先秦史的兩個帖子中,都留下一條小尾巴,也就是相關書目的介紹。一直有心整理一份不人云亦云的、有自己看法的、有針對性的書目;既惠及他人,又有益自己,可惜我性懶惰,一直沒能如愿。偶爾興起,勉勵為之,又常常淺嘗輒止、虎頭蛇尾。這次有研友問及,索性將書目一一列出,稍加點評,就算是完成任務了吧。

書目是做學問的門徑,現在搜索條件便利,網絡上相關內容蕪雜,搜集較為完備的逐樓列出。請大家點評。

另,推薦書目是一件難事,推薦自己陌生的書是不負責任,但若要求推薦書目都一一過目,又無此本領。當年胡適開列國學書目,尚被梁啟超公開批評。大家尚且如是。本人水平極差,所擇所選,如有差謬,諸君哂之。

這是我見過的最好、最有系統的一份先秦史參考書目。書目來源下面介紹的很清楚。只是各大學、研究所在今天勢不能據此培養,但是愛好者卻可以依此研習。

先秦史研究參考書目

社科院歷史所

馬怡提供,孟彥弘錄入

【錄入者按】

《擬歷史研究所第一組培干學程表》實際是一份研究先秦史的書目,非常實用而全面。有關先秦及秦漢的史料較為有限,開出一份書目似乎不算太難,但要列出一個循序漸進的讀書計劃,并且計劃出每個階段的讀書重點,似乎就需要花些工夫和心思了。同時,這個目錄不僅僅限于先秦史的學習,對學習中國古代文史所必備的一些工具書、叢書、類書等也都有所交待,尤其難能可貴。如果能將論著類單獨列出,或許更好。

“說明”中談到了“學部”,則此書目一定是在成立學部之后。學部是在1955年6月正式成立的,《歷史研究》(雙月刊)1955年第4期刊發了潘梓年《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學部報告》。則此書目制訂的上限是55年6月。下限則不易定得很確切。我拿到這份書目后,馬上詢問了本所幾位前輩,如何齡修先生、王戎笙先生等,他們都知之不詳。何先生是1958年來所的,則此事一定是在1958年以前,否則他一定會知道此事。后來我又問了參與歷史所籌建的一位前輩,他推測這是五五、五六年的事情,因為五七年以后就不會再有這樣計劃讀書的從容了;主持此事的可能是楊向奎先生,因為他當時任學術秘書,同時可能還征求了像顧頡剛先生這樣的老專家的意見。楊向奎先生是1956年調入歷史所的;本所吳銳先生曾任晚年楊向奎先生的助手,此事也許他會知道,但我示及向他詢問此事。我查了《顧頡剛年譜》(顧潮編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年),未見此事的記載。五六年底胡厚宣先生從復旦調入歷史所,時為研究生的裘錫圭先生隨胡先生進歷史所;照理說,裘先生應該知道這份書目的事,但在他的類似于回憶錄的《我和古文字研究》(見《學林春秋》三編,朝華出版社,1999年)中,未及此事。此事并不復雜,我想在世的學人中一定會有知悉此事者;我們將此書目發在網上,也便于知悉此事的學者來談一下。

這份書目是本所馬怡先生提供的,至于她是如何得到的,請她便中親自來談。

孟彥弘 2005年8月15日

擬歷史研究所第一組培干學程表

說明

一、本表假定為歷史研究所第一組培養研究生及研究實習員之用,以先秦史為中心,希望循序漸進,在這個基礎上達到獨立研究的期待。

二、先秦史的資料十分零碎,問題又十分復雜,每研究一個問題時必須掌握這問題的全部資料,加以貫穿,再作真偽和是非的考辨,分別其時代性和地方性,然后可以確定某些事實,故必須繼承宋、清兩代的考據學而再汲取馬克思主義的研究方法加以發展。

三、先秦史料距今已二三千年,語言和文字都有重大的變化,如不掌握變化的規律,既易作出望文生義的誤解,又加上二三千年來的傳寫,或同音假借,或字形訛變,或脫簡脫字,或錯簡增字,成為許多不易解釋的糾結。清代學者從音韻、文字、訓詁、文法、校勘諸方面打好研究古籍的基礎,這個方法是正確的,我們應當接受他們的成果,所以本表就照著這個次序而排列,希望后學們逐步取得這些必要的工具,益加精進,恢復古史和古書的真面目。

四、研究先秦史固應取材于先秦時代傳下來的資料,但先秦史事缺佚過多,且今存先秦書籍沒有不經過漢代人的編訂,其中雜有大量的漢人筆墨和思想,故必應與秦、漢史作并合的研究,然后可以作出適當的分析,以秦、漢的還之秦、漢,先秦的還之先秦。

五、本表分誦讀書和翻覽書兩大類,誦讀書務求其要,翻覽書務求其博;得其要則可執簡御繁,得其博則易全面解決問題。誦讀書必須逐字逐句鉆讀,不可有取舍;又必須自首迄尾,不可用刪節本,這就是研究所的訓練和大學訓練的不同地方。翻覽書可以自由瀏覽,不加限制,但總須全部翻閱一遍,認識全書內容,方易在研究時選取所需要的資料。

六、上兩類書中又各分古典及工具兩小類。古典大致為漢以前傳下來的資料,工具大致為研究先秦史所需的技術;但有的也只是時代先后和閱讀緩緩之分,并無嚴格的界限。

七、古今書籍繁多,所應參考的何可勝道,本表所列當然必有掛漏。學者應隨時注意周圍可以接獨(觸?)到的書籍和圖片,勿為此表所局限。各大圖書館中所藏的善本和孤本書,并當隨時借用。

八、近世東西洋各國資產階級學者研究“漢學”,雖或懷成見,或抱野心,對史料甚多歪曲之處,但亦有掌握豐富的資料,作出切實的研究,他們所提出的問題也甚多特殊的見解,并足為我國人借鑒之用,亦須隨時留意,加以批判接受。

九、初學讀古書,為了語言文字的障礙,必須有導師。可是現在的要求,在使書本知識和實際知識相結合,需求于導師的條件尤高,遠不是從前的經師設帳授徒可比。例如讀堯典、禹貢、夏小正。月令、考工記等篇,必須請天文、歷法、地理、地質、生物、農業、工業等各科的專家來指導,才能知道哪些是古人觀察實際事物的科學知識,哪些是古人憑著主觀猜測的臆見。這樣,才可以判別民族文化遺產中的精華和糟粕。擬請哲學社會科學部妥為安排,先在本學部所轄的哲學、文學、語言、考古、經濟、法律、民族研究所組織人力,再擴充到自然科學,工農業、醫學、音樂各方面;其有各大學教授或書局編輯適宜于擔任各課目的,商請各該校局借聘數月,使從學青年能夠放開眼界,取得系統的知識,不受工作人員力量的限制。(本表雖只限于歷史研究所第一組而他所他組也有同樣的情形,聘請導師的事是全學部的,應當統籌辦理。)

十、本所訓練青年工作人員,有政治學習、理論學習、外語學習和勞動等項,不可能專力從事業務。就以業務而言,尚有集體編纂書籍和實地調查等項,也不可能專力讀書。讀書時間既不能占得太多,可是應讀書籍實在不少,所以在這十年里邊,必應抓緊時間,勤學苦練,務使十年后確可達到付(副?)研究員的程度。

學程目標誦 讀 書

翻 覽 書

年限

古 典工具古 典工 具

第一學程重點為文學及神話詩經(毛公傳、鄭玄箋、朱熹集傳)楚辭(王逸注、洪興祖補注、朱熹集注)山海經(郭璞注、畢沅校、郝懿行箋疏)穆天子傳(郭璞注、翟云升校)方言(郭璞注、錢繹箋疏)廣韻(孫忄+面等)音學五書(顧炎武)詩聲類(孔廣森)六書音韻表(段玉裁)文始(章炳麟)屈宋古音義(陳第)文選(李善注)樂府詩集(郭茂倩編)古文苑(章樵注)續古文苑(孫星衍編)全上古三代秦漢六朝文(嚴可筠編)全上古三代秦漢六朝詩(丁福保編)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陸璣)離騷草木疏(吳仁杰)本草綱目(李時珍)北堂書鈔(虞世南)藝文類聚(歐陽詢)初學記(徐堅)紀元編(李兆洛、羅振玉)史諱舉例(陳垣)疑年錄匯編(張維驤)一年

學程目標誦 讀 書

翻 覽 書

年限

古 典工 具古 典工 具

第二學程重點為春秋史春秋左傳(杜預注、孔穎達正義)國語(韋昭解、董增齡正義)論語(何晏集解、劉寶楠正義)說文解字(段玉裁注)玉篇(顧野王)世本(商務印書館編八種本)公羊傳(何休注)谷梁傳(范寧注)越絕書(張宗祥校)吳越春秋(趙曄)孔子家語(王肅編)春秋釋例(杜預)春秋世族譜(陳厚耀)春秋大事表(顧棟高)春秋地名考實、鄉黨圖考(均江永)繹史、左傳事緯(均馬馬+肅)左氏春秋考證(劉逢祿)孔子家語疏證(孫志祖)古本竹書紀年輯校、今本竹書紀年疏證(均王國維)孔子集語(孫星衍輯)說文通訓定聲(朱駿聲)一年

學程目標誦 讀 書

翻 覽 書

年限

古典工具古典工具

第三學程重點為戰國史戰國策(高誘注、吳師道補注)墨子(趙岐注、焦循正義)荀子(楊亻+京注、王先謙集解)韓非子(王先謙集解、陳奇猷集解)莊子(郭象注、成玄英疏、郭慶藩集解)管子(尹知章注、郭沫若等校)呂氏春秋(高誘注、許維遹集釋)尚有老子、尚(商?)君書、孫子、晏子春秋等書爾雅(郭璞注,邵晉涵正義)廣雅(王念孫疏證)百子全書(崇文書局本)群書治要(魏征)意林(馬林)漢書藝文志(姚振宗)隋書經籍志(姚振宗)七國考(董說)國策地名考(程恩澤等)、周季編略(黃式三)、孔子改制考(康有為)、戰國(先秦?諸子系年考辨(錢穆)、戰國史(楊寬)、經籍纂詁(阮元)崇文總目、郡齋讀書志(晁公武)、直齋書錄解題(陳振孫)、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簡明目錄(紀昀等)、四庫簡明目錄標注(邵懿辰)、四庫提要辨證(余嘉錫)、書林清話(葉德輝)一年

學程目標誦 讀 書

翻 覽 書

年限

古典工具古典工具

第四學程重點為秦漢史史記(裴馬+因集解、司馬貞索隱、張守節正義)漢書(顏師古注、王先謙集解)后漢書(李賢注、王先謙集解)淮南子(高誘注、劉文典集解)助字辨略(劉淇)經傳釋詞(王行(引?)之)古書疑義釋例(俞樾)馬氏文通(馬建忠)韓詩外傳(趙懷玉校)春秋繁露(蘇輿義證)說苑、新序、列女傳(均劉向)鹽鐵論(王充,劉盼遂集解)潛夫論(王符、汪繼培箋)風俗通義(應劭)華陽國志(常璩、顧廣圻校)漢魏叢書(程榮等刻)十種古逸書(艸+卯魯山輯)二酉堂叢書(張澍輯)居延漢簡考釋(賀昌群等)漢紀(荀悅)、后漢紀(袁宏)、秦會要(孫楷、徐復校補)、兩漢會要(徐天麟)、漢制考(王應麟)、史記志疑、漢書人表考(均梁玉繩)、東洋天文學史大綱(新城新藏)、樂律全書(朱載土+育)、中國農學史(萬國鼎)、權度量衡實驗考(吳大澂)、中國貨幣的起源及發展(王毓銓)、太平御覽(李日+方等)、玉海(王應麟)、四部全刊(張元濟等編)、鳴沙石室古佚書(羅振玉編)、古逸叢刊(黎庶昌刻)、中國叢書總目(上海圖書館編)一年

學程目標誦 讀 書

翻 覽 書

年限

古典工 具古 典工 具

第五學程重點為商、周史及經學尚書(偽孔安加傳、蔡沈集傳、孫星衍疏)逸周書(孔晁注、朱右曾校釋、孫詒讓校補)周易(王弼注、李鼎祚集解)白虎通德論(陳立疏證)甲骨學商史編、文字編(朱芳圃)兩周金文辭大系(郭沫若)金文編(容庚)尚書駢枝(孫詒讓)尚書新證(于省吾)古經解匯函(陳澧等編)七緯(趙在翰輯)十三經注疏(阮元刻)經典釋文(陸德明)鄭氏佚書(袁鈞輯)漢學堂叢書(黃大+百+百輯)玉函山房輯佚書(馬國翰輯)尚書古文疏證(閻若璩)古文尚書撰異(段玉裁)宋、清金文著錄表(王國維)、宣和博古圖(宋宣和中敕編)、歷代鐘鼎彝器款識(薛尚功)積古齋鐘鼎彝器款識(阮元)、古籀拾遺(孫詒讓)、甲骨文字研究、金文叢考(均郭沫若)、通志堂經解(徐乾學等編)、經苑(錢儀吉編)、御纂七經(清康熙至乾隆中敕編)、皇清經解下續編(阮元、王先謙編)、經義考(朱彝尊)、歷代石經考(張國淦)、漢石經殘字集錄(羅振玉編)、魏三體石經殘字(陳乃乾編)、唐石經(陜西博物館存石)、七種孟子考文補遺(山井鼎等)、傳經表、通經表(均洪亮吉)、今古學考、古學考(均廖平)、新學偽經考(康有為)、周禮古學考(李滋然)、漢儒通義(陳澧)、清漢學師承記、宋學淵源記(江藩)、經解入門(崔適)、五經通論(皮錫瑞)一年

學程目標誦讀書

翻覽書

年限

古典工具古典工具

第六學程重點為古代社會史儀禮(鄭玄注、胡培翬正義)周禮(鄭玄注、孫詒讓正義)大戴禮記(盧辯注、孔廣森補注)小戴禮記(鄭玄注、陳氵+皓集說)孝經(朱熹刊誤、皮錫瑞關注疏)儀禮經傳通解(朱熹、黃干)禮經釋例(凌廷堪)禮書通故(黃以周)三禮圖(聶崇義)儀禮圖(張惠言)群經宮室圖(焦循)考工記圖(戴震)車制圖考(阮元)五經異義疏證(陳壽祺)駁五經異義疏證(皮錫瑞)周禮司馬法考征(黃以周)漢官六種(孫星衍編)漢律考(程樹德)禮書、樂書(均陳祥道)、唐六典(李林甫等)、通典(杜佑)、文獻通考(馬端臨)、五禮通考(秦蕙田)、清會典(清乾隆、嘉慶時敕編)、禮經通論(邵懿辰)、禮說(惠士奇)、求古錄禮說(金鶚)、周官祿田考(沈彤)二年

學程目標誦讀書

翻覽書

年限

古典工具古典工具

第七學程重點為古代地理及史學水經注(王先謙集校)括地志(李泰、孫星衍輯)歷代四裔傳(翦伯贊輯注本、未全)史通(劉知幾、浦起龍通釋)文史通義(章學誠)歷代輿地圖(楊守敬)水經注圖(楊守敬)水經注疏(楊守敬等)東洋讀史地圖(箭內亙)禹貢錐指(胡渭)百衲本二十四史(商務印書館)元和郡縣志(李吉甫、嚴觀拾遺)太平寰宇記(樂史)漢書西域傳補注(徐松)大唐西域記(玄奘)通志(鄭樵)、讀史方輿紀要(顧祖禹)、歷代地理志韻編今釋(李兆洛)、清一統志(嘉慶時敕編)、水道提綱(齊召南)、蓬萊軒輿地叢書(丁謙)、二十二史札記(趙翼)、二十五史補編(王伯祥編)、隸釋、隸續(均洪適)、金石萃編(王昶)、八瓊室金石補正(陸增祥)、語石(葉昌熾)一年

學程目標誦讀書

翻覽書

年限

古典工具古典工具

第八學程重點為考證學夢溪筆談(沈括、胡道靜校證)朱子語類(黎靖德編)黃氏日抄(黃震)困學紀聞(王應麟、閻若璩等七家箋)日知錄(顧炎武、黃汝成集釋)十駕齋養新錄(錢大昕)讀書雜志(王念孫)經義述聞(王引之)癸巳類稿(俞正燮)東塾讀書記(陳澧)籀廣+頃述林(孫詒讓)觀堂集林(王國維)歐陽文忠集(歐陽修)朱子大全集(朱熹)能改齋漫錄(吳曾)容齋隨筆(洪邁)考古編、演繁錄(均程大昌)考古質疑(葉大慶)習學記言(葉適)東原集(戴震)、經韻樓集(段玉裁)、抱經堂文集(盧文弓+召)、潛研堂文集(錢大昕)、通藝錄(程瑤田)、述學(汪中)、崔東壁遺書(崔述)、研+手經室集(阮元)、思適齋集(顧廣圻)、定盦全集(龔自珍)、陔馀叢考(趙翼)、札樸(桂馥)、過庭錄(宋翔鳳)、藝風堂文集(繆荃孫)、雪堂校刊群書敘錄(羅振玉)、積微居金石小學論叢(楊樹達)、青銅時代、十批判書(均郭沫若)、永樂大典(明永樂時敕編)、古今圖書集成(清康熙時敕編)一年

下面這個是北大的本科先秦史專題選修課的內容和書目,本科沒有開這個專題的可以自修~

先秦史專題

課程號:02132320

課程名稱:先秦史專題

Special Subjects on The Ancient Chinese History Before Qin Dynasty

開課學期:

周學時: 2 學分2

先修課程:中國古代通史等

1、教學目的

歷史系本科高年級選修課,周學時2,共32學時。

本課以先秦歷史為講述對象,大致以時代為序,擇取先秦歷史中的若干重要問題,分專題加以講授。

課程內容主要涉及先秦史研究的史料與方法,中國文明的起源,中國早期國家與商周政體的特征,宗教信仰與巫祀禮俗,農業與土地制度,春秋戰國政治體制的演變,春秋戰國商品經濟與貨幣的發展,先秦刑罰與民族問題等。力圖通過這樣的專題研究講述方式,對先秦歷史發展的主要線索與特點有所把握,并對這一領域的研究問題和成果有所了解。課程安排大致為每2-3課時講述一個專題。

2基本內容及學時分配(32學時)

一:緒論:疑古的是非(先秦史研究回顧)(2學時)

二:中國文明的起源(3學時)

三:中國早期國家政體的演進(3學時)

四:農業與土地制度(3學時)

五:宗教信仰與巫祀禮俗(3學時)

六:春秋政體(2學時)

七:戰國政體(2學時)

八:商品經濟(3學時)

九:刑罰(3學時)

十:民族(3學時)

十一:先秦史料述要(4學時)

十二:課程總結(1學時)

3、教學方式

講授為主,重啟發式教學,課程中穿插提問等,另有課堂作業及討論。

4、考試考查評定方法:

以平時考查與期末考試相結合的方式進行。

平時考查為作業一篇,約2000字,約占總成績的40%-50%。期末考試采取開卷筆試形式,答2-3題,約占總成績的50%-60%

5、教學參考書:

推薦教材及必讀書:

呂思勉:《先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選讀和參考書目:

蘇秉琦:《中國文明起源新探》,香港商務印書館1997年版,三聯書店1999年版。

徐旭生:《中國古史的傳說時代》,科學出版社1960年版等。

張光直:《中國青銅時代》,三聯書店1999年版

張光直:《商文明》,遼寧教育出版社

許倬云:《西周史》,三聯書店1994年增訂版。



寬:《西周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童書業:《春秋史》,山東大學出版社1987年版。



寬:《戰國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55年初版,19802版。

王國維:《古史新證》,清華大學出版社1994年版。

顧頡剛等:《古史辨》(全七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徐中舒:《先秦史論稿》,巴蜀書社1992年版。

吳榮曾:《先秦兩漢史研究》,中華書局1995年版。

裘錫圭:《古代文史研究新探》,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李學勤:《走出疑古時代》,遼寧大學出版社1994年初版,1997年修訂版。

這個貌似來自博雅論壇,時間長了記不清了,張辛老師開的單子。好處是有導讀。

北大考古文博學院高年級本科和研究生閱讀書目舉要

一、基本書目

1、王國維《觀堂集林》,烏程蔣氏刊本,1923。中華書局,1959(據商務印書館《王氏全集》本)。1991年重印。

2、顧頡剛等《古史辨》(1-7冊),北京樸社、開明書店,1926-1941。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重版。

3、李濟《安陽發掘與中國古史問題》,中央研究院史語所集刊40本,1968。又可參閱《李濟考古學論文集》,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77。

4、郭沫若《中國古代社會研究》,聯合書店,1930,上海新文藝出版社,1952。

5、郭沫若《兩周金文辭大系圖錄考釋》,東京文求堂影印本,1932,1935。科學出版社,1957重版。

6、容庚等《殷周青銅器通論》,文物出版社,1984據容氏《商周彝器通考》(燕京大學燕京學社,1941)重編本。

7、鄒衡《夏商周考古學論文集》,文物出版社,1980。《續集》,科學出版社,1998。

8、丁山(遺著)《中國古代宗教與神話》,科學出版社,1961。上海文藝出版社,1988。

9、徐旭生(炳昶)《中國古史的傳說時代》,重慶中國文化服務社,1943。科學出版社,1960增訂本。文物出版社,1985再版。

10、胡厚宣《甲骨學商史論叢》(初集、二集、三集),齊魯大學國學研究所,1944、1945。

11、楊向奎《宗周社會與禮樂文明》,人民出版社,1992。

12、陳夢家《殷虛卜辭綜述》,中華書局,1956。1988再版。

13、劉起釪《古史續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

14、張光直《中國青銅時代》,三聯書店,1983。1999。

15、孫機《漢代物質文化資料圖說》,文物出版社,1991。

16、馮友蘭《中國哲學史》(上冊),上海神州國光社,1931。長沙商務印書館,1941。中華書局,1984。

17、張岱年《中國哲學大綱》,商務印書館,1958,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2再版。

18、侯外廬《中國思想通史》(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57。

19、柳詒徵《中國文化史》,南京鐘山書局,1932。東方出版中心,1988再版。

20、蔡尚思《中國學術史綱》,上海啟智書局,1930。

21、李宗侗《中國古代社會史》,臺北中華文化出版事業委員會,1954。

22、皮錫瑞《經學歷史》,周予同注釋,中華書局,1957。另皮氏《經學通論》(中華書局,1954,1982)

23、[臺]高明《群經述要》,臺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79。

24、楊伯峻《春秋左傳注》,中華書局,1981。

25、錢玄《三禮通論》,南京師大出版社,1996。

26、蔣伯潛《諸子通考》,正中書局,1948。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重版。

27、丁山《商周史料考證》,龍門聯合書局,1960。

28、李泰棻《西周史征》,北平來薰閣,1927。

29、童書業《春秋左傳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與童氏《春秋史》(開明書店,1946)相參閱。

30、馮天瑜等《中華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1、劉節《中國古代宗族移殖史論》,正中書局,1948。

2、楊向奎《中國古代社會與古代思想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

3、日知《中西古典學引論》,東北師大出版社,1999。

4、高亨《文史述林》,中華書局,1980。

5、楊寬《古史新探》,中華書局,1965。

6、楊寬《中國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7、金景芳《古史論集》,齊魯書社,1981。

8、孫作云《詩經與周代社會研究》,中華書局,1966。

9、晁福林《天玄地黃--中國上古文化溯源》,巴蜀書社,1989。

10、錢杭《周代宗法制度史研究》,學林出版社,1991。

13、宋鎮豪《夏商社會生活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

14、陳來《古代宗教與倫理--儒家思想的根源》,三聯書店,1996。

15、何懷宏《世襲社會及其解體--中國歷史上的春秋時代》,三聯書店,1996。

16、王宇信等《中國古代文明與國家形成研究》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

17、王宇信《甲骨學通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

18、楊泓《美術考古半世紀》,文物出版社,1997。

19、朱狄《信仰時代的文明--中西文化的趨同與差異》,中國青年出版社,1999。

20、陳其泰等《二十世紀中國禮學研究論集》,學苑出版社,1998。

21、龐樸《一分為三--中國傳統思想考釋》,海天出版社,1995。

22、張世英《天人之際--中西哲學的困惑與選擇》,人民出版社,1995。

23、劉長林《中國系統思維》,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

24、劉夢溪主編《中國現代學術經典--顧頡剛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25、劉夢溪主編《中國現代學術經典--傅斯年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26、劉夢溪主編《中國現代學術經典--董作賓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27、馮友蘭《馮友蘭學術論著自選集》,北京師范學院出版社,1992。并可參閱北大出版社《三松堂學術文集》,1984。

28、宗白華《藝境》,北京大學出版社,1986。又可參閱上海人民出版社《美學散步》,1981。

29、李澤厚《華夏美學》,香港三聯書店,1988。又可參閱李氏《美的歷程》,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再版。

30、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華東師大出版社,2001年再版。

31、泰勒《原始文化》,連樹聲譯,上海文藝出版社,1992。

32、弗雷澤《金枝》,徐育新譯,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87。

33、馬林諾夫斯基《文化論》,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87。亦可參閱馬氏《巫術科學宗教與神話》,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86。

三、主要書目導讀

孔子曰:“述而不作”。在大學教育學科越分越細,學生文化素質明顯下降的今天,重溫這段名言應該有其特殊的意義,尤其對于包括考古學在內的人文學科則更為重要。明為圣之根,述乃作之基,我們只有先行祖述、闡發,而后才能創作創新,其理甚明。

而述即“訓說義理”,故必多學也。學則要在讀書,讀書則必有門徑,須講方法。張之洞《書目答問》云:“讀書不知要領,勞而無功。”其要領無非門徑和方法兩端,亦即讀何書與如何讀。關于前者,最佳之選擇就是讀先賢經典,讀本學科乃至相關的經典論著,其可謂“入德之門”;而后者則一般通行循序漸進,博而后精,對高年級同學和研究生而言,最適宜的方法莫過于通讀基礎上的帶著問題讀,如此則必可收事半功倍之效;既可亡羊補牢,補文獻功底等方面之不足,又可盡快通曉本學科之特質、學術地位、學科史以及核心或尖端學術課題等,以盡快進入角色。

基于此,謹遵學生之要求特推薦如下閱讀書目,以供參考。

本書目分為兩個階梯五個部分。第一階梯為基本書目,相對重要,大多應在必讀之列;第二階梯為參考書目,相對寬泛,旨在更全面地了解本學科的學術史及其研究領域和成果。然多為本人臨事制宜,隨手頭所有或所閱而列,僅供參考而已,同學可隨興趣擇善為之。

其五個部分的內容大抵包括:

①中古史與考古學

②中國哲學與中國文化

③古代文獻

④西方關于上古文化和歷史的論著

⑤藝術與美學

需著重說明的是,本書目只是基于個人從事專業教學和研究之有限經驗和讀書心得而列,而主要限于上古史及其考古研究。私意出之,其疏誤在所難免。但望諸位學生及老師匡我不逮并隨時指正之。

下面擇其要者,作簡要導讀。

1、《觀堂集林》與《古史辨》

《觀堂集林》,20卷。作者王國維是中國近代史學的開創者,或曰是中國引入和實踐資產階級史學方法的第一人。其學術成果主要集中于是書,包括殷周史、西北邊疆史地、古器物、古文字、古音韻及古文獻研究等方面內容,博大而精深,不惟獨步當時,對后世影響也至為深遠。其中最為重要的如1915年所作《殷墟卜辭中所見地名考》,開商代歷史地理研究之先河;1917年作《殷卜辭所見先公先王考》及《續考》,首次利用地下發掘資料證明史記《殷本紀》和《三代世表》中所載商代帝王世系之可靠;同年的《殷周制度論》則更可謂劃時代之巨制,其將甲骨文資料與古文獻相印證,從人文地理角度論證商周文化差異及其原因,提出周制不同于商制者主要有三:①立嫡制,并由此而有宗法、封建;②廟制;③同姓不婚制。至今仍有其重要的理論及方法論意義。其他還如《明堂廟寢通考》。《生霸死霸考》、《釋禮》、《釋史》、《說玨朋》等,均發前人所未發,每多精義,至今光芒不減。

歸納之,是書最大的歷史貢獻有二:其一,全面實踐了其在后來(1925《古史新證》)正式提出的著名的“二重證據法”,為古史研究開辟了一條新路。

其二,首次證明《史記》、《世本》等所載商史為信史,從而使人們從當時“疑古”的濃重氛圍中走出來,重新建立起對中國上古史的信心。對稍后現代考古學在中國之引入和開展亦有不可否認的重要作用。正如郭沫若在《古代研究的自我批判》一文中所說:“我們要說殷墟的發現是新史學的開端,王國維的業績是新史學的開山,那是絲毫不過分的。

《古史辨》7冊。1926~1941年先后由北京樸社和開明書店出版,共收入論文350篇,計約325萬字。內容包括古史、辨偽、古史傳說的考訂、孔子與儒、道、墨諸家之討論、古書年代及真偽研究等,是作者顧頡剛自上世紀20年代初提出疑古思想,特別是所謂'層累地造成中國古史'見解以來引起古史大論戰的論文匯編。1982年上海古籍出版社重印。

是書所刊有重要學術價值的文章很多,諸如顧氏《與錢玄同先生論古史書》,明確而系統地提出了他著名的中國古史'層累造成'說;顧氏《討論古史答劉胡二先生》和《九州之戎與戎禹》,認為大禹非人而是神,與夏無關;顧氏第五冊《序》及《五德終始說下的政治和歷史》認為《左傳》為戰國人撰述;顧氏與楊向奎合著《三皇考》,考證“皇”與“三皇”之來源及其傳說的演變,功力非凡,語出驚人。其他還有錢穆《劉向劉歆父子年譜》、呂思勉《三皇五帝考》、童書業《五行說起源的討論》等,對中國上古史研究具有重要參考價值和推動作用。

顧頡剛“《古史辨》的學術業績是不朽的(劉起釪《古史續辨》)”。首先在“破壞偽古史系統方面'有重要或曰革命性的意義。其通過批判地考察各種文獻典籍,用演進、變化的觀點去認識古籍所載傳說性的資料,不盲目信從經傳尤其儒家經傳。一切以歷史資料的科學審察為基礎為前提,由此大大增加了古史研究的科學性。因此被西方學者稱為'儒家偶像的破壞者和主張史學改革的人(美施奈德《顧頡剛與中國新史學》)”。

其次是顧氏首次“把傳說時代和狹義的歷史時代分開(徐旭生《中國古史的傳說時代》)”。這對于中國上古史的研究提供了一條嶄新的思路和方法。由此說顧先生為“創建中國現代歷史學奠定了第一塊基石([前蘇]越特金語)”當不過分。

然而,顧氏《古史辨》派的歷史觀和治學方法存在明顯的偏頗之處,主要的如其依據'層累造史'說,認為載有較晚出現的傳說的古書即偽書,便不可信,于是把《左傳》、《國語》等均視為偽書,由此不僅使東周史'出現很大空白',而且還失去向上追溯的基點。那么在當時業已陸續發現的商周考古學材料也自然失去了意義。當然顧先生實際上是很推崇王國維觀堂先生治學方法的,他明言:“知道要建設真正的古史,只有從實物上著手,才是一條大路,我所從事的研究僅在破壞偽古史系統方面用力罷了。”因此全面否定“古史辨”派學術成就的人很可能別有用心。

顧頡剛疑古思想及其《古史辨》曾給上世紀20年代的史學界以極大的震動。其從正反兩方面給史學家們以激勵或鞭策。于是乎才有了王國維“二重證據法”于清華研究院的正式提出(1925),才有了當時中央研究院史語所的那個有名的宗旨:“上窮碧落下黃泉,動手動腳找東西”,也才有了為追尋甲骨的源頭而開始進行的轟動世界的安陽殷墟之發掘,由此田野考古學正式進入中國,并成為中國歷史學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總之可以說沒有王國維《觀堂集林》,沒有顧頡剛《古史辨》,就沒有中國現代史學甚至沒有中國現代考古學。

2、郭沫若《中國古代社會研究》與《兩周金文辭大系圖錄考釋》

王國維《觀堂集林》和顧頡剛古史辨》標志著中國現代史學的延生。隨之在20世紀20年代后半葉,作為新史學重要組成的社會史研究開始興起,其直接動力則是中國社會史論戰。

郭沫若《中國古代社會研究》就是這場大論戰中涌現出的最有影響力的著作。是書1930年由聯合書店出版。收入作者1928至1929避居日本的兩年中撰寫的有關中國古代社會史的論文。'本書的性質可以說就是恩格斯《家族、私有財產及國家的起源》的續編(郭沫若《自序》)'。其研究之基點即'人類社會的發展是以經濟基礎的發展為前提'。是書第一次把中國古代社會史劃分為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幾個生產方式有規律地遞進的歷史階段(《中國社會之歷史的發展階段》)。其中《卜辭中的古代社會》,運用卜辭以及商代金文資料論證商代為金石并用時代。《周金中的社會史觀》論證西周已進入奴隸制時代。《詩書時代的社會變革與其思想上之反映》補述了古代社會形態的演化。而《周易時代的社會生活》則討論了當時社會生活、宗教及辯證觀念。是書首次大量使用甲骨卜辭和商周金文中有關社會經濟、社會組織等方面的資料來研究中國古代社會,以科學的方法對這些'地下資料'作出了前無古人的精辟解讀。為商周史研究提供了豐富的新資料,并進而開辟了一條史學新路,把中國古代社會的研究推進到一個新的階段。

當然是書也存在明顯的錯誤和不足之處,其最主要的是明顯存在著把摩爾根和恩格斯的分析方法硬套中國古史的痕跡。其有些結論也在后來陸續有所修正,'在材料的鑒別上'也'夾雜了許多錯誤而且混沌(郭沫若1947年再版后記)'。然而是書系統的思想理論構架,豐富而堅實的新材料、西方人類學成果的引用以及嶄新的科學研究方法和學術成果都是獨步一時,對此后中國古代史的研究產生重大影響,而且至今仍有其重要學術價值。

如果說《中國古代社會研究》是中國現代史學中第一部馬克思主義的古代史開山之作,那么郭沫若《兩周金文辭大系圖錄考釋》則是中國考古學中關于青銅器系統性科學研究的第一部卓犖巨制。

是書共八冊,分圖錄和考釋兩部分。《圖錄》又分'圖編'和'錄編'。圖編收263器;錄編上卷收西周銅器銘文250件,按12王世排列;錄編下卷收東周銅器銘文261件,按國別排列,計32國。《考釋》部分亦分兩卷,與《錄編》相對應。每器銘文以楷書錄出,并加句讀,均附詳盡之考釋。

本書的意義或主要學術貢獻主要有四:

第一,首創'標準器斷代法',即首先選定有明確紀年的器物,以這些器物銘文中的人名事跡線索、文辭體裁、文字風格和器物形制、花紋為標尺,去衡量其他年代不明的器物進而推斷出其年代。這實際是考古學中類型學方法在商周青銅器研究上的首次應用。

第二,第一次將中國青銅器按形制、紋飾、銘文三方面特征劃分為濫觴、勃古、開放和新式期,后來又修訂為濫觴、鼎盛、頹敗、中興和衰落五期。由此突破傳統金石學和古器物學研究范疇,開創了以青銅器分期斷代為基礎的考古學研究的先河。

第三,第一次將雜亂無章'一團混沌'的傳世青銅器在缺乏田野考古發掘有效支持的情況下董理成一個相對完整的體系,使之成為中國古代史和古代物質文化研究的系統而科學的實物資料。

第四,本書在青銅器銘文的考釋、訓詁方面也卓有建樹,為漢字形體演變,漢語詞匯和語法史以及古方言研究等方面均開辟了新的天地,由此成為金文研究、古文學研究的最基本的工具書。總之,本書是中國考古學研究尤其是古代青銅器研究和中國古文學研究的劃時代著作。

3、鄒衡《夏商周考古學論文集》及《續集》

1928年開始到1937年的10年間共進行了15次之多的安陽小屯殷墟發掘在中國學術史上,尤其對于中國史學研究具有劃時代意義。李濟曾將其意義和學術價值概括為四點:

1、肯定了甲骨文的真實性及其在中國文字學上的地位;

2、將史前史的資料與中國古史的資料聯系起來;

3、對商代中國文化的發展階段,作了豐富而具體的說明;

4、把中國文化與同時其他文化中心作了初步的聯系,證明中國歷史文化不是孤立的發展,而是承襲了若干來自不同方向的不同傳統。

然而,我們認為其最主要的意義還在于通過此次發掘及其所獲與甲骨文同時的大型建筑、墓葬、玉器、青銅器等'地下材料'。不僅證明司馬遷等筆下的商史之為信史,同時更標志著中國考古學的正式誕生。

從此,以探索殷墟以前商代文化面貌,探索商文化的來源,探索商文化與夏、周等其他文化甚至與古代世界其他文明的關系等等問題為直接或先行目的的中國考古學蓬勃開展起來,鄒衡先生就是其中繼李濟等老一輩考古學家之后主要從事夏商周考古研究的卓犖大家,1980年中國改革開放伊始出版的《夏商周考古學論文集》即其主要學術成果的論文匯編。

《論文集》分三部分,計收作者自上世紀五十年代初至1978年先后完成和修訂的重要論文7篇,計40余萬言。其中最重要的論文如:《試論鄭州新發現的殷商文化遺址》、《試論殷墟文化分期》、《試論夏文化》、《論湯都鄭亳及其前后的遷徙》、《論先周文化》等。1998年科學出版社出版了鄒衡《夏商周考古學論文集》續集,其中又收入《鄭州商城即湯都亳說》、《偃師商城即太甲桐宮說》、《西亳與桐宮考辨》、《晉、鄂、豫三省考古調查簡報》、《晉始封地考辨》、《論早期晉都》、《尋找燕、晉始封地的始末》和《郭寶鈞商周銅器群綜合研究整理后記》等重要論文。

鄒衡及《夏商周考古學論文集》的主要學術貢獻如下九方面:

(一)

最早提出和論證早商文化。殷墟發掘舉世震驚,當時史學界簡直不相信如此之早的殷商時代會有如此輝煌、發達的物質文化。故在其后很長一段時期,許多人甚至大學者都對是否比殷墟更早的古文化持懷疑態度。如郭沫若、唐蘭即曾持久不相信有早于殷墟的銅器。鄒衡《論鄭州新發現的殷商文化遺址》一文,根據作者親自參加的發掘所得大量包括銅器在內的考古學材料及其文化分期研究,論證鄭州二里岡上、下層商文化早于殷墟文化,從而在考古學首次論定早商文化。

(二)

最早對殷墟文化進行全面的科學分期。《試論殷墟文化分期》一文成功地(也是首創)依據考古遺跡的地層關系和陶器和銅器等遺存的類型學研究,并采用和參考甲骨卜辭分期的成果把殷墟文化與為四期,其中對商代青銅器的分期更是一大創舉。該文1964年在《北大學報》發表以后,引起學術界極大反響,國際學術界大都由此文而知道或認識鄒衡其人的。

(三)

最早論證夏文化,提出二里頭文化一至四期是夏文化的著名論斷。并首次把夏文化分為二里頭和東下馮兩個類型。

(四)

最早提出和論證先商文化。在《論夏文化》一文中把先商文化劃分為漳河、輝衛和南關外三個類型,而漳河型為商文化之主要來源,從而將夏文化和商文化從根本上區分開來。

(五)

提出'湯都鄭亳'說。考古學屬于歷史學范疇,考古學不能脫離歷史文獻而孤立地進行考古材料的研究,尤其是信史時期的考古學。中國考古學之所以取得今天如此高的成就,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因為前輩考古學家一般具有堅實的文獻功底。鄒衡《論湯都鄭亳》、《西亳與桐宮考辨》等一系列論文可謂是考古學文化材料與古文獻記載相互印證,或曰王國維'二重證據法'實踐成功的范例。

(六)

最早提出和論證先周文化。《論先周文化》一文根據陶器、銅器和文獻等材料論證了先周文化的東西兩個來源:東面作為姬周文化之主要來源的光社文化和西面作為姜炎文化之重要來源的辛店和寺洼文化。

(七)

發現和論證了晉國及燕國的始封地。晉國始封地,即山西天馬曲村遺址的考古探查和發掘是鄒衡先生1979~1994年歷時14年的工作重心。大型報告《天馬曲村》便是其階段性總結(參見《天馬-曲村遺址田野考古發掘報告(壹)之結語》,《論早期晉都》等文)。而燕國始封地,即北京房山琉璃河遺址也是鄒先生發現并最早進行工作的(可參見《尋找燕、晉始封地的始末》一文)。

(八)

以青銅器分期為中心的商周青銅器研究。其主要貢獻有四,一是商代青銅器的分期研究;二是周代青銅器的分期研究;三是早商青銅器的論定;四是先周青銅器的論定。

(九)

成功實踐和完善了考古學研究的基本方法。考古學研究的基本方法一是地層學,二是類型學。發表于上世紀六十年代的《論殷墟分期》和《論夏文化》可謂是創造性地運用考古學基本方法進行研究的經典范例。如關于夏文化與商文化的比較,其首先對商文化和夏文化的年代、分期與類型分別作以研究,然后在此基礎上從年代、分布地域、文化特征、文化來源和社會發展階段諸方面,由縱而橫、由外部形態特征到內在文化因素全面進行分析,最終得出令人信服的結論(參見《論文集》P105~180)。而其中關于'雞彝'的考據分析尤為精辟(《論文集》P147~P157)。

4、相關經典著作

考古學是一門綜合性學科,她不限于考古遺跡、遺物的地層和類型學研究,不僅旨在揭示考古遺跡、遺物發展演變的邏輯過程,而應是由物到人,最終揭示歷史的實際進程和文化面貌。因而必涉及多方面的知識或學問,其既有考據之學(史學和古文獻),又當包括義理之學(哲學),還必須涉及到作為人的高級生命活動的藝術或美。總之如欲研治考古文博則必須具有相應的素質,必須對哲學、歷史文獻以及古文字學、美學等具有相應的或一定的基礎。文字學之對文獻功底的加強,美學或藝術修養之對考古學材料或文物的形態研究,其意義不言而喻。這里的我們應強調的是哲學頭腦和理論思辨能力。毋庸置疑,考古或文物研究需要一種形而上學宏觀把握能力,否則便不可避免地會在我們的工作中存在一定的盲目性,會出現當年梁啟超先生所說的那種'在顯微鏡下生活'的狀況。而這種能力的獲得必來自義理之學的訓練和哲學素養。我們知道,我們的研究對象--考古學材料或文物無不是中國文化的產物,無不與中國傳統的思維方式、行為方式及審美方式息息相關,因此對中國哲學、中國文化、中國古代思想的認識至關重要。本書目所列第16至21等6種類即屬之這方面的經典名著。馮友蘭先生的《中國哲學史》是公認的最地道、最深刻的中國哲學著作,西方大學凡開設中國哲學課的,該書為第一本必修書。張岱年先生《大綱》則概括而全面地論證了中國哲學的基本特質和基本命題,為'入德之門'的最佳選擇。侯外廬先生《思想通史》、柳詒徵先生《文化史》及蔡尚思先生《學術史》均是我們了解中國古代思想,了解中國文化及中國學術的通論性、基礎性學術著作。其實參考書目第31~33種西方著名學者的著名論著也屬之哲學,對我們理論思維能力的提高必有所裨益。

其次如上揭,考古屬之歷史學,因此古文獻功力對于我們而言尤具重要和直接的意義。宿白先生是史學界公認的大家,其《白沙宋墓》更是熟練地結合古文獻研究考古學材料的經典巨制。孔機先生《圖說》一書可謂是傳承宿先生學術之道的力作。本書目第22-29種之列即屬于古文獻方面比較經典和比較適宜者。皮氏《經學歷史》、高氏《群經述要》、蔣氏《諸子通考》和錢氏《三禮通論》為經子類通論性著作。楊氏《左傳注》和丁、李、童諸先生的著作則屬史類傳疏和考證著作,我們從中既可得資料,又可明方法。尤其楊氏《左傳注》,足可引導和幫助我們通讀、精讀原著。認真研讀,必可收以點帶面,舉一反三之效。這里我們沒有要求大家讀原著,如《易》、《書》、《詩》、《禮》之類,主要是基于時間、基礎及學習階段性方面的考慮。但實際上我們完全可以通過上列書目的研讀而由此及彼。

這里我們可以提示一點讀原著的方法,即讀原著應在通讀的基礎上,最好分門別類帶著問題去讀。當年聞一多先生讀《周易》,即把《周易》文句內容分成三大類,每一大類再分別幾個小類,當然是基于自己研究之需。下面不妨引示如下,供大家參考:

一、有關經濟事類:甲、器用;乙、服飾;丙、車駕;丁、田獵;戊、牧畜;己、農業;庚、行旅。

二、有關社會事類:甲、婚姻;乙、家庭;丙、家族;丁、封建;戊、聘問;己、爭訟;庚、刑法;辛、征伐;壬、遷邑。

三、有關心靈事類:甲、妖祥;乙、占候;丙、祭祀;丁、樂舞;戊、道德觀念。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師者薦書| 黃敬斌老師:中國古代史入門
馮彝:北大考古文博學院高年級本科生及研究生必讀書目
歷史學變革背景下的中國早期考古學
百年考古:中國考古學書單
“如果他不是中國考古學之父,還有誰是呢?”
中國考古學的“歷史學情結” - 知乎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陇川县| 福建省| 昭通市| 海兴县| 静宁县| 阿克陶县| 志丹县| 北宁市| 万载县| 安平县| 泉州市| 尖扎县| 杨浦区| 沙湾县| 来凤县| 阿拉尔市| 辽宁省| 五莲县| 雷波县| 武强县| 柳河县| 颍上县| 台前县| 肇源县| 老河口市| 乐昌市| 勐海县| 延川县| 娱乐| 鄂托克旗| 宜昌市| 湛江市| 称多县| 龙里县| 云霄县| 芜湖市| 温宿县| 清镇市| 宜州市| 丁青县| 曲靖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