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文學是指從遠古時代(指的是約距今300萬年─公元前21世紀的世界)到秦統一(前221年)以前的文學現象。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共收入自西周初期至春秋中葉(前11世紀至前6世紀)約500年歷史,作者佚名,絕大部分已經無法考證,傳為尹吉甫采集、孔子編訂。全詩共計305篇。按照地域特點來進行劃分,共分為《風》《雅》《頌》三個部分,《風》是周代各地的歌謠,共計160篇;《雅》是周人的正聲雅樂,共計105篇。又分《小雅》和《大雅》,《小雅》多為貴族祭祀之詩歌,祈豐年、頌揚祖德。《大雅》的作者是貴族文人,但對現實政治有所不滿,除了宴會樂歌、祭祀樂歌和史詩而外,也寫出了一些反映人民愿望的諷刺詩。《小雅》中也有部分民歌。《頌》是周王庭和貴族宗廟祭祀的樂歌,又分為《周頌》、《魯頌》和《商頌》。共計40篇。寫作手法包括:賦比興三種,其中賦為平鋪直敘,比為比喻,興為托物起興,即托物言志。風、雅、頌、賦、比、興合稱為“詩經六義氣”。
《詩經》關注現實、抒發現實生活觸發的真情實感,這種創作態度,使其具有強烈深厚的藝術魅力,是中國現實主義文學的第一座里程碑。《詩經·國風》是中國現實主義詩歌的源頭。
楚辭是屈原創作的一種新詩體,并且也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浪漫主義詩歌總集。后世因稱此種文體為“楚辭體”、騷體。楚辭的名稱,西漢初期已有之,至劉向乃編輯成集。東漢王逸作章句。原收戰國楚人屈原、宋玉及漢代淮南小山、東方朔、王褒、劉向等人辭賦共十六篇。后王逸增入己作《九思》,成十七篇,分別是:《離騷》《九歌》《天問》《九章》《遠游》《卜居》《漁父》《九辯》《招魂》《大招》《惜誓》《招隱士》《七諫》《哀時命》《九懷》《九嘆》《九思》。全書以屈原作品為主,其余各篇也是承襲屈賦的形式。以其運用楚地(注:即今湖南、湖北一帶)的文學樣式、方言聲韻和風土物產等,具有濃厚的地方色彩。
《詩經》和《楚辭》一起構成了整個中國文學兩大源頭,對后世文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除了《詩經》和《楚辭》以外,另外還有先秦散文(包括歷史散文和諸子散文)需要我們去積累。以上就是我們對于先秦文學中最重要的兩部分湖南事業單位招聘考試考點進行的歸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