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要討論的話題是學術論文發表與學術論文寫作,內容主要分成三個部分。第一個部分是我們關于學術八股的理解;第二個部分是學術八股與我們的論文寫作和文獻解讀有什么關系。根據研究,我們認為學術八股中的很多要素,跟現在的學術論文是可以對應或匹配的。而且,學術八股中的很多關鍵要素,可以對應我們現在的學術論文寫作,某種程度上,也可以驅動我們的文獻閱讀。第三個部分,我們通過學術八股的基本要素,可以看到我們現在學術論文從發表角度的一些基本的特征。
周傳虎
周傳虎,學術寫作大講堂創始人,山東大學大數據與精確傳播實驗室特聘專家,“中國人文社會科學大數據評價理論與指標體系研究”課題組核心成員,中國學術寫作學倡導者和踐行者,國內首個學術期刊智能分析與精確投稿系統(國家版權局軟件著作權證書編號:1683635)發明人。
PART
01
現在我們進入第一部分的討論。從古代的角度來講,八股其實是指基本的人文,因為古代的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是不發達的,主要是指人文科學,它只是一種基本的寫作形式,尤其是在科舉考試中。但是,八股這個詞,在現在的視野中卻變成了一個貶義詞。事實上,我們客觀的講一下,八股不管作為古代科舉用的八股文,還是我們現代的總結式論文,它作為文章的一種寫作方式,無所謂好壞,無所謂褒貶。但是為什么八股在我們現代的理解中,會成為一個貶義詞,是因為八股在我們的意識中已等同于極度的形式主義。北京大學著名人文學者錢理群先生有一篇文章,講的是學術八股扼殺創造力,這篇文章是針對當前國內的研究生教育發言的,錢理群先生是反對學術八股的,他認為學術八股極大的扼殺了廣大研究生的創造力,這是他在這篇文章中表達的主要觀點。但是,我們超越了形式的桎梏,我們應該思考的是形式之外的內容,或者說思想。也就是說,我們在自己的文章中所要表達的核心學術觀點,我們更應該思考的是這個。我們進一步應該思考,我們的學術觀點,我們的內容跟大國的形式到底是什么關系。不應該盲目的、想當然的去反對這種形式,包括我們現在寫論文的新學術八股,有的人叫洋八股。
下面這個圖片是古代一個狀員的試卷,不知道為什么流露到了民間,現在在網上,是廣為流傳的一張圖片。
事實上,有人分析過這張圖片,這篇八股文背后的內容或思想是非常值得我們現代人去注意的。但是,由于我們過度的、盲目的、不加思索的去反對八股這種形式,導致很多古代的八股文里面的一些好東西沒有被我們現代人注意。
學術八股的第二種理解,就是洋八股。在這里我引用了武漢大學楊軍教授的一篇文章,楊軍教授他反對的主要是洋八股,那么,什么是洋八股呢,楊軍教授在他的文章里面例舉了一些社會科學、人文科學等學科的例子。在社會科學領域中,過度的引用西方的一些概念、理論和模型,我們還有一個詞匯,模仿式創新,在科技里面,模仿式創新沒有什么問題,但是在人文科學里面,模仿式創新能不能成立?楊軍教授在這篇文章中也做了簡單的探討。事實上,我們通過楊軍教授文章中所批判的現象,反思一個問題,如果我們不用西方的概念,不用西方的理論,不用西方的模型,試想一下我們還能不能寫論文。事實上,在社會科學里面,很多人離開了西方的概念,西方的理論以及西方的知識結構后,他們就不會寫論文了,這也可以從側面解釋為什么在國內,文科中缺少真正的理論創新,因為我們整個知識結構、知識體系、知識生產就是架構在西方知識基礎之上的。我們所謂的模仿創新已經很多年了,但實際上我們只有模仿,沒有創新,這是一個客觀的事實。事實上,有很多人批判國內的文科創新問題,我們只做到了模仿,沒做到創新。在古代八股和洋八股的基礎之上,還有一個現象,我本來想把它列為學術八股的第三種解釋,但是這個現象還不是很成熟,所以我沒有貿然把它做為第三種理解,但是我們可以討論一下新八股。
新八股這種現象,它在超越了古代的八股文之后,也超越了洋八股對西方知識框架的過度依賴,最后淪為我們碩士、博士研究生寫論文的工具,淪為對導師的或者是導師所帶的理論流派或知識派別的尊重,從現實層面考慮,有很多因素我們是改變不了的,但我認為,它的現象值得我們去注意,在此基礎上,它會牽扯到研究生怎么寫論文,也會牽扯到導師如何評判論文的問題,最后淪為我們所謂的學術規范、形式規范。它的結果,就是出現了一大批有概念、有理論、有模型、洋洋灑灑二三十萬字卻沒有觀點的模式論文,這些論文沒有問題,也沒有表示對某一領域觀點的贊成或反對,整篇論文中,沒有看到作者的思想,我們整個的學術規范就淪為了形式規范。失去了對內容、對學術觀點的關照,這是現階段應引起我們注意的新八股現象。
PART
02
我們在對學術八股做了一些簡單理解的基礎上,探討一下學術八股與我們的論文寫作、文獻閱讀的關系,我簡要把這個八股文的所謂八股,和我們現代的學術論文以及文獻閱讀的基本要素做了一些簡單的對比。事實上,大部分現代人雖然反對八股,但是你如果問他們八股是什么,我相信大部分人是回答不了的,他們并不知道八股是哪八股,但是在不知道反對對象到底是什么的基礎上,卻仍然去反對它,由此可見,我們現在對八股的研究或討論并不嚴謹。八股其實比較簡單,在這里,我用三種不同的顏色對八股做了一下分類,第一種顏色紅色包括四個要素:破題、承題、起講、入手;第二個顏色藍色包括三個要素:起股、中股、后股;最后一個顏色綠色,叫做束股,這就是八股,我們經常反對的八股的內容。
八股的內容所對應的是我們現代學術論文的基本要素,包括形式要素,也包括內容要素。事實上,經過考查發現,在古代,八股雖然更多的是一種形式要素,但是對應我們現代的學術論文,它卻成為了學術論文的內容,它對應的是內容要素。所以,現在的學術研究盲目的去反對這種學術上的形式要素,盲目的去反對學術八股是沒有道理的,因為它所對應的并不是學術論文的形式。比如,“破題”所對應的是論文前言所交代的研究必要性這個話題;“承題”所對應的是前言中提出自己研究問題的部分;“起講”所對應的是文獻的兩個環節,;“入手”對應的是論文寫作的前言環節,在前言中,我們常用最后一兩句話交代一下本文的思路,本文的框架,使用的方法和想達到的研究目的,這在古代的八股文中叫做“入手”。“起股、中股、后股”這三股它對應的是現代學術論文里面的主體框架,就是我們經常講的三段論,“起股”對應論文中的解釋問題,“中股”對應論文中的分析問題,“后股”對應論文中的解決問題,它對應的是學術論中的主體性內容。最后,第八股“束股”對應學術論文中的結語。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所謂的八股對應的并不是論文的標題、摘要、關鍵詞、參考文獻、注釋,它對應的是論文的內容,而不是論文形式。所以,在此我想重申一下,我們現在盲目的,沒有理由的,想當然的,不加思索的去反對學術八股是沒有道理的,因為在現代,八股所對應的并不是論文形式,更何況現在有很多學者認為我們的學術論文的形式,甚至是一種過度的形式,仍然是有很大合理性的。比如,我們在評判一些論文好或者是不好時,因為文章內容中蘊含很多東西,尤其是文科,真的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那么在這個前提下,如果論文的形式上有問題,比如說一篇學術論文,連個關鍵詞也沒有,連個文獻也沒有,連個注釋也沒有,標題也不好好寫,這是說不過去的,所以很多學者認為,現在研究者寫論文,形式方面的要素仍然是有很大合理性的。
我們再看第三個環節,八股文跟我們的文獻閱讀有什么關系。我們經常強調,文獻閱讀有一套密碼,很多人在文獻閱讀環節非常容易出問題。比如在選題環節,很多人讀的文獻越多,反而越不知道自己在研究什么。在一開始的時候,我想研究一個什么,這個時候就開始看文獻,看大量的文獻,我們用三五十天時間看完了,可看完的結果是不知道自己要研究什么,自己最初想研究的東西忘了,或者是自我否定了。很多人在文獻閱讀時會出現這個問題,那么出現這個問題的原因是什么?我們經常說,出現這個問題的原因是你不知道,到底應該怎樣閱讀文獻,或者說你不知道通過閱讀文獻到底得到了些什么內容,得以促進自己的論文寫作,而僅僅只是盲目的閱讀文獻。我不斷強調,大家要從一個被動的文獻閱讀者變為一個積極主動的文獻合作者,這個我們不展開討論,我們重點討論文獻閱讀跟八股文的關系。我們再看一下八股文的對應關系,破題對應文獻閱讀的第一個內容,就是為什么要寫這篇論文,如果我們自己寫論文,它對應的是研究的必要性,我們在讀別人的論文時,在看文獻時,要反過來從論文作者的角度思考,他為什么要寫這篇文章,他是怎樣闡述論文必要性的,或者說他寫這篇論文的意義、研究價值是什么,這對應我們的第一個文獻密碼;承題對應的就是我們在看別人的文獻時的第二個密碼,他的論文在寫什么,他提出了一個怎樣的研究問題,對應的是論文中的問題環節;起講對應別人的文獻綜述和文獻述評,在這里我想多講一句,大家在做文獻綜述和文獻批評時,這兩個環節一定要分開,文獻綜述一定不是以羅列相關文獻就叫做文獻綜述的,這是不對的,這個錯誤的文獻閱讀觀念一定要改正過來。通常意義上的文獻綜述包括兩個環節:文獻綜合和文獻述評。在做文獻綜述時,大家一定不要綜合完文獻就結束,如果你只是綜合完文獻就此結束了的話,那么,研究問題是推導不出來的,我們為什么要做問題學術史的推理,我們為什么要看那么多的文獻,就是為了推導出自己的研究問題,自己的研究對象和自己的論文選題的學術價值。但是,如果你錯過文獻述評這個環節,你的文獻綜述是起不到這樣一個作用的。我們的文獻閱讀密碼里面,有文獻綜述緊密相連的兩個密碼,是對應古代八股里面的第三股——起講,我們通過文獻綜合,通過文獻術評所發現的現有研究的缺失,或者說不足,或者推到極致來說就是空白,當然,我們要發現空白的可能性是比較小的,我們更多的強調發現文件的缺失或不足,然后,在文件缺失或不足的基礎上,進一步找出這些論文作者開展研究的理論依據。
我們經常講,自己做選題,自己寫論文,或者是我們讀研究,看別人的論文,如果你推導不出理論依據,那么,這就是你的論文在選題環節過程里面一個非常大的漏洞,甚至有時候如果你的論文中缺少這個環節,你的選題是不能夠成立的,這個環節是不可以越過的。我們在讀別人文獻的時候,通過文獻綜合,文獻述評和發現文獻缺失三個環節,去找到文獻作者研究的理論上的意義,理論上的依據。我們在寫論文時,梳理完自己的研究問題,梳理完它的學術史,一定不要忘了交代這個環節,選題的最終目的就是立題,只有你把這個環節交代完了,你的立題才會進入到最后一個環節——入手,它對應我們寫論文時,本文的框架,本文的研究思路,本文的研究結構,包括本文的研究試圖要達到一個怎樣的目的,可能在文獻閱讀這個環節,我們不會很重視,會直接越過,去看論文的內容。后面三股它所對應的是論文的主體內容。大多數時間,我們在閱讀文獻時,并不會不太關注它的主體內容,文獻相對選題環節來看,文獻包括兩種,一種是選題之前的環節,一種是選題之后的環節。選題之前的環節,文獻內容非常龐大,它是為了推導出我們的研究對象,研究問題,在加上選題的第三個環節,找到我們自身的專業性,這三個選題環節完成,第一類文件就基本完成了;第二種文獻就是選題之后的文獻,當你的選題確定了,這時仍然不要盲目去動筆,因為它還有一個限定,你的選題雖然是經過三個環節推導出來的,但是仍然有可能不成立,這時,為了避免這個現象,就要把你的選題,再次輸入到我們的文獻數據庫里,再次的檢索驗證,這個時候會出現第二批文件(我們前面推導出的第一類文件會遺留少量的文件),再做第二個文件閱讀時,會出現新的文件,這個常常是很多人忽略的、不注意的,這就導致他的研究可能會出現文獻遺漏,如果一篇論文存在關鍵文獻的遺漏,那么這篇論文很有可能會出失誤,所以我們在選題環節,從一開始尋找研究對象,到第二步確定研究問題,再到第三步建立自己的專業性,這時候,我們認為你的選題依然是不成立的,還需要再做一步,就是尋找和閱讀第二批文獻,當你做完最后一步,我們才會說你的選題,也就是立題環節已經做完了。
那么最后第八股“束股”,它對應的是結語。我們在閱讀文獻時,它的結語有一些基本的要素,也可以說是密碼,作者的研究結論。緊接著他的研究結論,是已有研究的一致性和非一致性發現,尤其是非一致性發現更為重要,因為論文中的非一致性發現才是這篇論文的創新性所在,一致性發現往往是新材料、新方法或新視角,等等,從不同角度印證了已有研究的一些學術觀點,非一致性發現才是這篇論文的創新性所在。所以,我們在閱讀作者的研究結論時,要特別注意作者的非一致性發現。“束股”對應的后兩個密碼就是作者做了什么,按照我們現在規范的學術論文寫作,你要在最后的結語中,再回顧一下你的論文到底做了哪些工作,緊接著就要交代,你有哪些工作還沒有做。“有哪些工作還沒有做”,在我們論文里往往會把它叫做論文的局限性,或是對未來研究的展望。古代八股文、現代學術論文和文獻閱讀的過程,我們通過這樣一個表格,三個方面的一致性對比,會發現古代的八股文,它的八股,不管是對于我們寫論文來說,還是對于我們讀論文來說,都是非常關鍵的,也正是在這種意義上,我們應該扭轉對論文形式盲目反對的這種觀念,因為古代的八股文,它真正的對應的是論文寫作的內容,而不是形式。這就是我們今天講的第二部分,古代八股與我們現代的學術八股有一個怎樣的對應關系,它是如何驅動我們的論文寫作和文獻閱讀的,我們當然不能做到古代八股文那種非常極致的程度。事實上,古代的八股里面,每股內部的要素也是非常復雜的,比如,破題、承題、起進、入手,第一股里面都有三個以上的要素,在每個要素內部它又講求字、詞的對仗、工整等,它有很多更加細節化,更加混合化的要素。我們現在寫論文,不可能做到這種非常極致的程度的,因為古代有科舉考試,科舉考試就可以逼著大家瘋了似的用形式把內容肢解,最后內容就沒有了,按照我們的常規思維會這樣理解,但實際上不是這樣的,因為我們看到古代的八股文,比如,第一部分我們所展示的那篇古代狀元的八股文,仔細的讀讀內容,我們發現當內容被形式肢解以后,卻使內容得到了真正的展開,真正的綻放,而不是失去了內容,失去了自己的思想,這跟我們現代很多人想當然的認知,是有出入的,所以從這個角度上來講,我們盲目的去反對八股,反對學術論文的形式是沒有道理的。
為什么很對人會對古代的八股文有不好的印象,這與我們現代的很多人習慣不加思索,想當然的去相信一個東西是有關的,但我認為還有一點是相關的,那就是古代的一大批優秀的八股文沒有流傳下來,比如,古代歷朝歷代的狀元的試卷,大部分我們是看不到的,我們例舉的這個圖片中的狀元文章,它只是因為一些很偶然的因素流傳出來的。很多人,比如,書法家就開始對它的書法展開討論、展開研究;很多寫作學學者,就會對這篇文章的內容展開討論,最后結果都發現,這是一篇有形式、有內容、有思想、有觀點的優秀議論文,但是這種資料還是非常稀缺的,很多優秀的八股文并沒有流傳下來,這就導致我們現在很多人對八股文一直保持盲目的反對。通過這篇現存的古代八股文的文章,再加上表格中所作出的對比,我們應該很容易就能看出,其實八股文的內容跟我們現在的學術論文的內容是相對應的,我們不能再把八股簡單的理解為一種形式上的要求。
PART
03
最后一個環節,從學術八股看論文的易發表特征。我們關注學術論文,往往會從兩個角度去對它加以關注。第一個方面,我們往往會關注一篇學術論文的學術價值;第二個方面,很多人是從發表的角度來關注一篇論文的,怎么去考查,怎么去研究,或者說學習一篇文獻。應該說大部分人都是從這兩個角度去研究現代學術論文的,今天我們從論文發表的角度,來考查一下現代論文的基本特征和古代八股文要素的對應。
從發表的角度上來看,我們對論文的考查有一百三十六個指標,比如,選題有十六多個指標、內容有八十多個指標,僅第一部分就有一個非常詳細的考查指標,我們例舉幾個在這里對應的八股要素,比如,破題,從發表角度上來講,破題對應的是選題的重要性,對應的是研究問題的清晰度;起講對應的是選題的技能性,我們經常講學術,學術創新是一種技能性的創新,我曾經跟一個同學進行了一番討論,他說:很多論文現在都去研究公共政策的執行,那么我的論文去研究民族地區的政策執行,這個算不算創新呢?我說:這個不算創新,這只是研究對象的轉換,不是創新,因為學術創新它是一種技術上的創新,學術創新一定是你在別人研究基礎之上,把別人還沒有做完的工作再往前推進一步,它是一種技術創新,而不是你把人物對象換一下就是創新。這也是我經常跟大家解釋的。還有一種現象,很多人說,我研究一種東西,它在研究領域是一個空白行不行,我說,如果是寫一篇學位論文的話,這樣的論文有可能會成為一篇很好的論文,因為你填補了這個領域學術上的空白,但是,如果從期刊論文的角度,從發表的角度來看,你冒的風險是非常大的,我們之前詳細的講過,論文是論文,期刊是期刊,期刊不是學術。也正是從期刊不是學術是期刊的角度來講,所有期刊的本質都是保守的,如果你寫了一篇文章填補空白,那也就是創新的極致了,這樣一篇小論文,它面臨的障礙和困難是非常多的。
我們簡單分析下為什么填補空白的一篇小論文往往是行不通的,從發表的角度上來講,第一審的編輯看不懂,因為編輯可能不是你所研究的內容的領域的,就算他是這個領域的,也有可能不是你研究的內容這個方向的,所以,他本來就存在看不懂的可能性,然后,你又寫了一篇從來沒有人寫過的論文,他可能就更看不懂了,如果這個編輯比較好心,把他看不懂的文章放回去,因為編輯也要非常謹慎,他看不懂并不代表這篇論文不好,他放到二審環節讓專家去看,這個時候,專家可能會出現一下幾種情況:第一種情況,有的專家可能因為從來沒有見過這篇論文的研究內容,會對這篇論文持謹慎的態度,給論文一個中性評價;第二種情況,有的專家可能會因為從來沒有見過這個研究內容,覺得比較可疑,這個也是能夠理解的,因為按照人類正常思維去理解,為什么先前這么多人都沒有研究出來的東西,你做出來了,別忘了你不是自然科學領域的,自然科學領域的人可以有一百次,一千次,一萬次實驗為你的研究做基礎,而做為偽科學領域里面的內容,你怎么去解釋為什么那么多人都沒研究出來東西,你卻研究出來了的問題,從一般意義上來講,你是解釋不了的,所以審稿專家有很多理由質疑你的論文。當然,我們不考慮史學里面的,比如,考古學和人力學,我們之前也講過有關新資料的內容,我們不考慮這個特殊情況;第三種情況,有的專家一看這篇論文,研究內容是全新的,從來沒有沒見過,看不懂,可能會直接給你一個負面評價,這也是有可能的,因為審稿專家會認為這篇論文的作者是非常草率的,就跟天上掉餡餅一樣,不借鑒任何的已有研究成果,直接提出了一個新的東西,他是非常有理由認為這樣的研究是非常草率的,所以會給一個負面評價。那么,如果我們考慮到另外一種情況,審稿專家不是專家的情況(如果我們寬范的去理解審稿專家的話,大部分的審稿專家頂多只是個小專家,因為真正學術界的權威、大牛是不參與審稿的),研究一個完全空白的東西,風險可能會更大,因為小專家,尤其是一些青年學者,鑒于他們的研究水平,鑒于他們的知識結構還不完善,他們可能在對論文學科、專業領域方向的把握上,會出現問題,這樣風險就更大了。
我們再看一下入手。入手對應我們論文正文結構的合理性,比如,我們經常考慮論文的結構到底應該以什么樣的結構展開,很多人寫著寫著,就開始反復的調整論文的結構,這個結構到底應該是一個什么樣的結構?每當有人問我這個問題,我就會跟他說,論文的結構很簡單,就應該是三段論,不管你的結構怎樣調整,你都不可能超越三段論,想超越三段論幾乎是不可能的。我每年都會看大量的論文,包括一千九百多本北大中文核心期刊發表的所有論文,看論文的事情,我已經堅持了七八年了,到現在都沒有看到過一篇論文的結構是超越三段論的。當然,三段論并不是嚴格的三段或四段,而是你的論文結構無論怎樣去調整,都擺脫不了這樣一種結構——首先,提出問題;然后,分析問題;最后,如果是社會科學領域的話,可能會提出政策建議,提出解釋問題的一些方案;如果是人文科學領域的話,可能會考慮這個問題所處的更廣闊的背景和里面的細節,可能會變一個視角。當然,社會科學領域中還出現了一種新的處理方式,就是整篇論文的論題寫的非常大,但是所提出的問題牽扯不到政策的改進和實際問題的解決,這怎么處理呢?我看到有人做過一個微觀解釋,社會學、人力學、民族學這幾個領域,近幾年來出現了不少此類型的例子,他們在論文正文的最后一部分,截取前面的一部分。比如,人力學領域里面,在論文的最后一部分補充的指性研究;管理學領域中也有人這樣做,他對論文前面的問題理論作出解釋,做一個微觀層面上的一個實政考察,也有一些論文,整篇論文基本上是一個理論上的研究,而不是一個實政的研究,但是他會在論文的尾部做一個小的微觀的實政。不管怎么處理,論文的結構是不可能脫離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這樣一個框架的。
我們從發表的角度講,起股、中股、后股分別對應論文的真實性、深度和現實針對性。現實針對性指標可能在社會科學理論論文中更加實用。最后是束股,束股對應論文結語的六個環節,十二個指標,在這里就不詳細展開了。我們從第三部分也可以進一步看出,從發表的角度上來講,我們在寫作的過程中也不應該輕視,甚至是忽視形式方面的要素,或者說要求。當然,我還想糾正另外一種現象,有些人的論文非常規范,有摘要,有關鍵詞,還有文獻標識碼,再往下,作者、簡介以及所用字體和文獻注釋等都非常完整,可就是論文不好,選題不好,這種現象也要糾正,我們重視論文的形式,決不是讓你去重視它的形式要素,甚至是過度的重視這種形式要素。因為剛才我講到,八股對應的不是形式,八股對應的是內容,所以說,完全沒必要去糾結形式上的東西。根據我對很多編輯的了解,很多編輯可以寬容形式方面的要素,他會在二審或三審時候,告訴你,你的論文形式要素需要參考他們的期刊論文做一下調整,一般來講,編輯不會因為形式方面的缺陷,影響論文的下一步審稿。當然,我們理解為什么有人會這樣處理,他們是想通過在形式方面做到極致的好,來彌補論文內容的一些缺失,但實際上是掩蓋不住的,因為不管是編輯審稿還是專家審稿,他們首先都會先看到論文標題所呈現出的選題。關于審稿順序的內容我們之前也講過,比如,有的編輯會先看前言,有的編輯會先看結語,有的編輯會先看摘要,但就是很少有編輯會看論文的正文。所以,你過度糾結形式方面的內容是完全沒有必要的,有這個時間和功夫,還不如把論文的選題和內容做好。
交
流
與
討
論
問題一:
怎樣提高自己的論文寫作水平?
簡單回答一下,想要提高寫作水平,就要使勁的練習三段論,多寫議論文,學術論文實際上就是一種議論文。根據我個人的寫作經歷,如果你的議論文寫好了,其它的記敘文,說明文都不會很差,因為議論文是講說理的,如果能夠把道理講清楚,你的寫作水平應該不會很差。我年輕的時候也是一個文學愛好者,也會寫一些文學作品,我個人的體驗是,把議論文寫好了,就是會講道理的,其它類型的文章都是可以相融通的。比如,我年輕的時候也會寫詩歌,詩歌看似是不講邏輯的,看似是跨越的,但是詩歌的每一個環節是講道理的,仔細研究詩歌,你就能夠發現它背后的邏輯。所以,我對這個問題的簡要回答就是:使勁的練三段論。很多人非常的討厭這個東西,不愿意練習這個東西,但不可否認,三段論是非常有用的,包括我們現在的大學生、研究生寫論文,也是只要使勁練三段論,你們的論文是一定能寫好的。如果你在三段論上出了問題,那么,你的論文就容易出現問題,容易出現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