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近日有幸購得商務印書館國學小叢書之《目錄學》民國初版本。三十二開豎排右翻,封面整體布局外框為一頗具中國特色的府第大門的石刻畫,高大的門楣,挺拔的門柱,一對燈籠分掛兩側,燈下是一對守門人。而門內則留白,顯得深邃。在這空白處的正中豎排書名《目錄學》三個大字,右上小字豎排“國學小叢書”,左下豎排著者姓名,既突顯了書名,又不至讓封面顯得空洞失衡,整個封面設計猶如一幅畫,古樸敦實,疏密有致,主題突出,特色鮮明。這在商務印書館早期圖書中可以說是蔚成風格的。
版權頁在書的最后,右上起豎排突出標示為中華民國二十三年一月(1934年1月)初版。而菲頁后的自序則作于中華民國二十二年十一月五日(1933年11月5日),從稿成作序到出書前后只兩三個月的時間,足見商務印書館當時的效率。
序跋特別是自序往往是一本書成書的歷程和書的內容的概述。姚名達的這本《目錄學》亦不例外。《自序》開宗明義:“這小冊子是‘一二八’商務印書館被毀后,重新寫的;作者是同時同地同樣‘為國難而犧牲,為文化而努力’的一分子。”“商務印書館不因倭寇一炬而歇業關門,作者亦不因倭寇一炬而灰心喪氣。吾家雖毀,吾身尚存;敵人雖強,怎能禁止我們另起爐灶呢?”雖然此書的原稿為寫這本書而搜集的二百多種參考書都與東方圖書館一起被日寇飛機轟炸焚毀,片楮不存。但是,“我們應該怎樣地發揚我們的文化,給他們瞧瞧,使他們知道我們是打不倒滅不掉的呢!”作者告訴我們:“這是專門研究目錄學的著作,給一般圖書館的館員和讀者做一只開門的鑰匙。”“但是這又是萬有文庫國學小叢書的一部。”“叢書而以‘小’名,自然不能夠過于詳細。”所以這本書只能將作者撰寫的《目錄學史》《目錄學年表》“提要鉤玄”縮寫入這小冊子成一簡明的“歷史篇”。該書動筆于民國十八年十一月十日(1929年11月10日),至脫稿花了整整五年時間。五年的時間,在我們一般人來說,也許算不得什么,可是對一個只有三十七歲生命的人來說該占了多大的比例?而在姚名達短短三十七年的人生中,他創造的輝煌又何止一部《目錄學》?
讓我們來關注一下作者的簡歷。姚名達(1905-1942),字達人,號顯微,江西興國縣人。1905年3月23日出生,1918年入省立贛縣中學讀書,1923年中學畢業后入南洋大學肄業,1925年7月考入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1928年6月經由導師梁啟超、陳寅恪、李濟等人考察成績,認為及格,授予畢業證書。畢業后,留校繼續隨梁啟超從事研究。1929年,任上海商務印書館編輯。1929年10月,姚名達擬定了撰寫一部《婦女中國史》和創辦一個女子圖書館的計劃,1932年至1937年先后在暨南大學、復旦大學兼任歷史學教授,此間其活動一直與婦女運動的事業密切相連。他與夫人黃心勉共同創辦、經營旨在“為婦女作智識上的服務”的書店與刊物,于1932年3-4月間成立女子書店,1933年3月創辦《女子月刊》,同時編印女子文庫。對其思想產生巨大沖擊的,是1932年的“一二八”之役。在這次災難中,商務印書館和姚名達的寓所均被日機炸毀。災難過后,姚名達于“無桌無椅”狀態下寫信給胡適說:“我軍若敗,不容我們再作紙上工夫,我打算從事政治和社會運動。我軍若勝,外交必有轉機,百業當可逐漸發達,我打算仍舊作史學的研究。”這明確表達了他要走出書房,參與到社會運動中去的思想轉變,是其成長歷程的一大轉折點。1937年抗戰爆發后,姚名達舉家遷回江西。作為姚名達計劃撰著的《中國戰史》中的一篇,他的《秦始皇統一戰國的政略和戰略》全文五萬余字,完稿于1939年11月,在當時的時代與社會背景下,有著特殊的意義,是其以學術參與社會事業的一種舉動,是出于借歷史上的經驗以備現代時局應對之借鑒的考慮。1940年10月,國立中正大學(江西師范大學前身)在江西創辦,校長胡先骕聘請姚名達為研究部研究教授。1942年6月,日軍侵擾浙江金華、江西上饒一帶。為了鼓勵士氣,動員民眾,姚名達先后在新喻、峽山、新干等縣發起組織“戰地服務團”,并被選為團長,編印了《戰爭服務特刊》,發表發刊詞和《戰地服務團成立宣言》,率全團三十余人奔赴抗日前線。1942年7月7日,姚名達率領十幾名團員,準備從石口渡過贛江。到石口天色已晚,他們便在村里祠堂中休息,不料這時日軍發動突然襲擊。姚名達大聲叫道:“和日本鬼子拼呀!”就赤手空拳和手持武器的日軍打斗起來。他從日軍手中奪到了槍,正準備上樓占據有利地勢,一個日本兵開槍了,姚名達中槍倒地,另一個日本兵又用刺刀刺進他的胸膛。“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愛國教授姚名達就這樣死在日本侵略者的屠刀之下,終年三十七歲,成為為抗日捐軀教授第一人。胡先骕在紀念姚名達殉國一周年時,曾高度贊揚他“絕學有遺著,千秋有定評”,“英風傳石口,大節振江西”。1987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正式追認姚名達為革命烈士。著名教育家、社會學家、中正大學校友會名譽會長雷潔瓊為姚名達烈士親筆題詞:“抗戰捐軀,教授第一人”。2014年9月1日,民政部公布了第一批三百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原國立中正大學教授姚名達名列其中。
姚名達畢業于清華大學研究院,師從國學大師梁啟超,是著名的歷史學家和目錄學家,“中國目錄學史的開創人”。1933年至1940年期間,姚名達先后出版了《目錄學》《中國目錄學史》以及《中國目錄學年表》三部著作。這幾部作品在思想上、方法上、組織上,對中國目錄學不僅有革新創見,而且能自成體系,體現了新舊交替時期的許多時代精神。如果說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初期是中國目錄學發展史上最活躍的時期之一,構成了二十世紀目錄學傳統的源頭的話,姚名達就是其中最核心的主流。
1990年,江西師范大學(國立中正大學正是今天的江西農業大學、江西師范大學的前身)慶祝建校五十周年的時候,為了紀念姚名達教授,在校園內將湖畔一亭加以改建,命名為“顯微亭”。
令筆者竊喜的是,手中所藏的這本《目錄學》不僅是民國初版本,而且是國立中正大學圖書館的館藏本。書內多處蓋有國立中正大學圖書館橢圓形藍色藏書印。手捧這本書,我覺得正是教授用胸膛和鮮血改寫了人們對書生的傳統看法,用生命和吶喊警示人們:“我們應該怎樣地發揚我們的文化,給他們瞧瞧,使他們知道我們是打不倒滅不掉的呢!”手中的這本《目錄學》正應成為我淘書、藏書“一只開門的鑰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