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史學史是一門古老而又年輕的學科。說它古老,是因為它擁有豐厚的積累,而且至晚在東漢班彪、班固時,已經形成了史學之歷史的意識。說它年輕,是因為它作為近代學科之歷史學的一個分支學科,被明確地提出來進行系統的研究,至今才有大約80年的歷史。從學術史的觀點來看,這大約80年的歷史也是很值得回顧和總結的。自20世紀20年代中國史學史被提到專史研究日程上來至今,中國史學史研究的發展道路,大致可以劃分為5個階段: 即草創時期(30—40年代),沉寂時期(50年代),活躍時期(60年代前期),再度沉寂時期(60年代中—70年代中期),發展時期(70年代末至今)。
梁啟超提出“史學史”的問題時認為:史學,若嚴格的分類,應是社會科學的一種。但在中國,史學的發達比其他學問更厲害,有如附庸蔚為大國,很有獨立作史的資格。梁啟超這樣說足以表明中國史學的特殊分量以及他對史學的重視。關于史學史到底研究什么活著該如何研究,他有自己的設想和認識,且對三四十年代中國史學史的研究有很大的影響。
三四十年代是中國史學史研究的草創時期,主要是當時的一些高等學校史學系開設了中國史學史課程,以及有關于史學史的專題研究文章的發表。這些就表明了有關于中國史學史的問題在提出后就受到了嚴格的重視。這時期所發表的概括性或通論性文章較有代表性的是:朱謙之《中國史學之階段的發展》、何炳松《中國史學之發展》、周谷城《中國史學之進化》、羅香林《中國史學的過去與將來》、朱子方《中國史學史之起源及演變》等。這時期還有一些公開出版的中國史學史專書, 如:魏應麒《中國史學史》、王玉璋《中國史學概論》、朱希祖《中國史學通論》、金毓黻《中國史學史》、顧頡剛《當代中國史學》等。
20世紀50年代是中國史學史研究的沉寂時期,除了20世紀50年代, 是中國史學史研究的沉寂時期。除了金毓黻的《中國史學史》由商務印書館出版了修訂本以外,幾乎沒有新的著作問世。大概是因為政治上“左”的思想的影響,也有關于這份時期史學自身的迷茫期。
20世紀60年代前期,中國史學史研究進入了活躍時期。盡管這個時期很短暫,但是所取得的成果和產生的影響卻是十分突出的。其主要標志有三點:第一,史學界就史學史研究展開了廣泛而熱烈的討論;第二,關于對史學史這門學科的認識,提出了一些有意義的問題;最后,在研究工作上初步形成分工合作的局面。總的來看,這個時期的中國史學史研究的特點是:第一,在討論、研究的廣度和深度上都超過了三四十年代。第二,關于中國史學史研究的對象和任務等重要理論問題是研究者普遍關注的問題,這是研究的發展和認識的深入的標志。第三,教材建設的需要促進了研究工作的發展,中國史學史受到更多人的重視。可見,這是一個很好的發展趨勢,預示著中國史學史研究將要邁出新的一步。
然而, 1966年開始的文化大革命無情地扼殺了這一發展勢頭。中國史學史的研究同樣也經歷了革命大批判的考驗。文革十年,中國史學史研究也被擱置十年之久。當然, 忠實而執著的史學家, 仍舊不會停止思考。
20世紀70年代后期, 隨著十年文革的終結,中國史學史研究迎來了它的新氣象。1977年恢復高考后,全國一些高校相繼招收中國史學史專業的學生。1979年, 在白壽彝教授主持下,《中國史學史參考資料》復刊,并更名為《史學史資料》,氣其后,吳澤主編的《中國史學史論集》第一、二輯出版,朱杰勤著《中國古代史學史》出版等等一系列著作。短短兩三年就將中國史學史研究推進了一個新的階段。
20世紀八九十年代的中國史學史研究的進展和成就,表明這門學科已經進入它的發展時期。具體可表現為:第一,研究隊伍的擴大;第二,研究領域的拓展;第三,研究成果的學術水平的進一步提高。
進入21世紀,一方面我們要看到中國史學史研究已經取得的成績和面臨的問題;另一方面就是我們也要審視它的發展前景。所謂中國史學史研究所面臨的問題,在很大程度上是指中國史學發展到現階段面臨的問題。因此,這不僅僅是史學史的問題,同時也使史學理論的問題,,甚至也是當今史學工作的實踐問題。
中國史學史是中國史學認識自身的學問,也是幫助人們認識中國史學的學問。我們重視歷史學,自然應當重視史學史,這是毋庸置疑的。中國史學史研究的發展時期,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還有許多艱苦的工作要做。這需要中國史學史研究者和廣大史學工作者共同努力,使中國史學史研究在2l世紀獲得更大的進展。
20世紀一二十年代,已經有不少學者從新的視角評論中國傳統史學,介紹西方史學的歷史和史學理論、方法論,其中也包括對唯物史觀的介紹。但關于史學史學科的理論性闡述,應該說是梁啟超首先提出的。1927年,他在《中國歷史研究法補編》中,闡述了對撰寫中國史學史的看法。梁啟超認為,中國有必要也最有條件建立史學史學科,他說:“史學,若嚴格的分類,應是社會科學的一種。但在中國,史學的發達,比其他學問更利害,有如附庸蔚為大國,很有獨立做史的資格。”他的《過去之中國史學界》和《史學史的作法》兩篇奠基之作,是開啟近代中國史學史學科的標志。
史學理論、史學史成為獨立的學問,成為獨立形態的歷史學分支學科,是20世紀初“史界革命”對舊史學批判的需要,又是對傳統史學重新認識的需要。它是在中國史學走向近代過程中形成的。近代史學家無論是批判舊史學,還是建設新史學,都是同從史學史角度對傳統史學的清理分不開的。史學家陳垣、侯外廬等人在推動中國史學史研究方面有重要的意義;陸懋德等在研究中國史學史方面也是有影響的學者;白壽彝教授在這方面的研究歷時最久、成就最大,是這一學科的創立者,也是引導這一學科走上建設階段的一面旗幟。
20世紀上半期的史學史研究,其成果是突出的。除重要史籍的整理與評論 、對二十四史等史書研究外,對中國史學史上的史學思想、史學理論家的研究也取得了明顯的進展。關于劉知幾、鄭樵、章學誠的評論和對他們做比較研究,引人注目。40年代,中國史學史研究得到較大的發展,陸懋德的油印本講義《中國史學史》和《史學方法大綱》。20世紀八九十年代,中國史學史學科逐步進入建設階段。學科建設是這個階段的核心內容,大致可以分為幾點:第一,關于中國史學史學科建設的理論;第二,關于中國史學史領域一些重大問題的認識和闡述;第三,不斷開拓中國史學史研究領域;第四,關于發展史學史研究的設想。
當然,在中國史學史學科大發展的同時,也存在著一些令人擔憂的問題,應該引起足夠的重視,并進行相應的工作。首先要澄清對史學史學科基本概念與基本理論的模糊認識;其次,進一步加強對史學史重要問題的研究;然后要擴大研究視野,避免研究內容的低層次重復。選題陳舊、 論述內容低層次重復,不利于整個學科的成長與進步;同時,提高史學史教學與研究隊伍的素質和學術水平;抵制浮躁學風的侵襲,創造良好的學術氛圍也很重要;最后,進一步重視史學史學科的發展。在人們的觀念中特別是在一些管理者的意識里,對史學史還不夠重視。以上所列,雖然有些并非史學史界的普遍現象,但為了中國史學史學科的健康發展,這些問題還是有必要予以重視和解決。
對于這個史學史的前景,我們將在已有成績的基礎上,謙虛謹慎,勇于創新,把中國史學史研究繼續推向前進,與此同時,我們也相信在21世紀,中國史學史學科必將有更大的發展。
瞿林東:《中國史學史研究八十年(上)》,《中國史學史研究八十年(下)》淮陰師范學院學報,2007年2、3第29卷哲學社會科學版
瞿林東、吳懷祺、陳其泰:《從創立走向建設——中國史學史學科發展的歷程》,北京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5期
姜勝利:《中國史學史學科的發展與存在的問題》,南開學報,2004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