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題》(來是無言去絕蹤)
[唐]李商隱
來是空言去絕蹤,月斜樓上五更鐘。
夢為遠別啼難喚,書被催成墨未濃。
蠟照半籠金翡翠,麝薰微度繡芙蓉。
劉郎已恨蓬山遠,更隔蓬山一萬重。
劉冬穎、張世彬唱《無題》 來自中華書局1912 00:00 03:51
吟唱:劉冬穎、張世彬 樂譜來源:石聲淮先生吟誦調
打譜:孫揚 制譜:何洋 編曲:韓君
錄音、混音:董宇 音樂總監:張世彬
總策劃人、出品人:劉冬穎
這是一首韻律、平仄謹嚴的七律。律詩的重重束縛之下,李商隱的詩歌創作藝術卻自由揮灑到了極致:“來是無言去絕蹤”一句亦夢亦真,想起深深戀慕的“他”曾發誓來看自己,卻從分別后一直不見蹤影,讓“我”心里沉沉地痛!思念,讓“我”輾轉反側、夜不能寐。但見窗外月色朦朧,斜照閣樓,悠長的五更鐘聲傳來,又是一個寂寞清冷的不眠相思夜!想你成癡,相逢尤待夢中!
“夢為遠別啼難喚,書被催成墨未濃”說的是,“我”夢到兩人分離的那一刻,不由啼哭,夢中拼命呼喊遠行的他,卻發不出聲音來。再也不能忍耐這相思痛了,“我”沖動地走到書案前。奮筆疾書,要把自己對“他”的思念寫成信箋,告訴遠方的他!寫完后定睛一看,才發現墨跡輕淡,原來自己寫信的心情太急迫,連墨都沒有磨濃。
[清]余集《落花獨立圖》
墨雖淡,情更濃,區區筆墨,如何能訴心中的萬般相思苦?
“蠟照半籠金翡翠,麝薰微度繡芙蓉”更添婉曲情致:在蠟燭的映照之下,錦被上金線繡成翡翠鳥若隱若現,芙蓉花圖案的帷帳浮動著清幽的麝香,恍然是我們兩情相悅的所在!難道剛才不是夢?你,真的來過?
不,是夢!
你如果來過,我就不會如此這般,在清冷的夜里心碎。
“劉郎已恨蓬山遠”中的“劉郎”,當年曾幸會仙女,因為與仙女再會無期,早已恨蓬山路遠;“更隔蓬山一萬重”說的是,“我”和心上人的距離,比劉郎遇見仙女的蓬山更遠千重萬重!
李商隱的詩,歷來被稱作“詩謎”,不知道他是為誰寫的詩,也不知道詩的內容具體描述了什么,更難確定詩的意旨是什么。尤其是他的一系列《無題》詩,更是謎中之謎!千年來的注家,眾喙不一,爭議極大。
我國古代詩歌中,常常有以“無題”為題的詩篇。之所以用“無題“作題目,是因為作者不便于或不想直接用題目來顯露詩歌的主旨。這樣的詩,往往寄托著作者難言的隱痛、莫名的情思、苦澀的情懷,和執著的追求。流傳到今天的李商隱詩歌中,經專家考證,確認詩人寫作時即以《無題》命名的共有15首。這首《無題》(來是空言去絕蹤)的主題,就有三種說法:
一、有說是李商隱為思念妻子王氏所作;
二、傳說李商隱在與王氏結婚前,曾有一個小名“荷花”的戀人,那是李商隱的初戀。在李商隱進京趕考前一個月,荷花突然身染重病離世。這段悲劇戀情給李商隱造成很大的打擊,他偶以荷花為題賦詩,表達對初戀的難以忘懷。這首《無題》,很多人認為,就是是他寫給初戀情人“荷花”的。
三、是說李商隱用“香草美人”的筆法,抒寫了對曾經善待自己的恩公的情感,表達了自己想實現自我價值卻所遇非時的傷感。
用文字考證是很難了解李商隱寫這首《無題》的真正心意的,那不妨用音樂來貼近他吧!
來一起吟唱這首李商隱的《無題》吧,用音樂破解他的詩謎!
無限的深情,盡在吟唱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