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是中華民族的重要發祥地,是中國古代長期的政治中心之所在。自西周建立至唐滅亡的近兩千年間,先后有14個王朝在陜西建都。按照“陵隨都移”的規律,帝王陵是古代都城的重要組成部分,都城在陜西,帝王們一定會把自己的歸宿地陵墓修在陜西。因此陜西有80余座帝王陵,被稱為“東方帝王谷”,比著名的“埃及帝王谷”的數量還多,屬世界第一帝王谷。這里位于誕生人類文明的北緯34度線,作為人類文明中唯一綿延不絕的中華文明發祥地,埋藏著這一偉大文明的基因密碼。因此歷史上的周、秦、漢、隋、唐既為陜西創造了輝煌的地上文化,同樣也為陜西創造了輝煌的地下文化。
陜西又是中國古代社會發展過程中最為輝煌的地方,既出現了傳說時期的黃帝、炎帝這樣人們心目中的英雄,也涌現了周文王、周武王、秦始皇、漢武帝、漢宣帝、隋文帝、唐太宗、武則天、唐玄宗等中國古代杰出的帝王。
俗語云:“江南的才子北方的將,陜西的黃土埋皇上”。這充分反映出陜西帝王陵的影響之大。 這眾多的帝王陵是中國乃至世界的重要文化遺產。黃帝陵成為中華民族的共同祖陵,海內外的炎黃子孫都來到這里表達祭祀與敬仰。1987年,秦始皇陵以其深邃的文化內涵和豐富的地下埋藏成為中國第一批進入“世界文化遺產”的單位之一。還有29座漢唐帝陵像金字塔一樣迄今巍然屹立在渭河南北的高原上,吸引著世界各地人們的目光。
古代帝王陵墓是按照“事死如事生”的要求營建的,帝王陵地上、地下宮殿中隨葬品應有盡有,是當時社會現實的真實反映。盡管由于古代社會所發生的眾多戰亂、自然災害等各種原因,地上與地宮中的文物大多被盜掘,地面上雄偉建筑也大多蕩然無存,但是通過考古勘探與發掘,陜西古代帝王陵仍然為復原中國古代的社會狀況提供了第一手的珍貴資料。
經過五年的精心打磨,由陜西省地方志辦公室與西北大學聯合編纂的《陜西帝王陵墓志》于2017年10月出版,該志首次從墓主生平、營建始末、遺物遺跡、研究現狀、保護狀況等方面,準確、系統地收集整理了從史前時期到明代陜西的82座帝王陵的陵墓資料,全面展示了陜西帝王陵墓的歷史和現狀。
陜西古代帝王陵究竟有多少座?民間有七十二陵之說。本書所記載的,除中華民族公認的始祖軒轅黃帝陵外,經田野調查能基本確定的有44 座,即春秋戰國時代的秦景公、秦惠文王、秦悼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莊襄王6陵;秦朝秦始皇、秦二世2陵;西漢11個皇帝陵;十六國至北朝時前秦苻堅、大夏赫連勃勃、西魏元寶炬、北周武帝宇文邕、北周靜帝宇文闡各1陵;隋代文帝楊堅泰陵、隋恭帝莊陵;唐18個帝陵。還有雖未確定墓冢,但經多方面考察確認應葬在陜西的,有西周13位帝王中的7位,秦23位秦公,前秦的高祖苻健,后秦的太祖姚萇和高祖姚興,北魏的孝武帝元修,西魏的恭帝元廓,北周的孝閔帝宇文覺、明帝宇文毓和宣帝宇文赟,共計38位。以上合計82座帝王陵。目前已正式發掘或局部試掘的有春秋戰國時期秦公一號陵墓;秦代的秦始皇陵兵馬俑坑、銅車馬坑、石鎧甲坑、百戲俑坑、青銅水禽坑等;西漢陽陵闕址、叢葬坑、禮制建筑遺址,茂陵陪葬坑,杜陵陵園遺址等;北周武帝孝陵;唐代的乾陵羨道、三出闕遺址、陪葬墓,昭陵的陪葬坑等,讓皇帝惠陵、唐僖宗李儇靖陵等。
縱觀陜西帝王陵的發展演變,有以下幾點特征較為突出:
1. 在中國帝王陵發展史上具有特殊地位。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皇帝,他不但創立了一套皇帝制度,而且也建立了一套陵墓制度,并且大多被后代所繼承。
2. 歷史上盛世時期的帝王陵多,文化遺存眾多。由于周秦漢唐繁榮時期的都城都在陜西,因而強盛時期的帝王陵眾多,陪葬品極為豐厚,為陜西留下了大量的文化遺產,既有物質遺產,也有精神遺產。
3.“ 事死如事生”的喪葬禮儀。帝王陵墓的建設是以生前的宏偉宮殿和都城為示范進行修建的。統治階級生前享受著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特權,死后也同樣如此,生前所有的或者希望得到的,在帝王陵園中都得到了充分的體現,“若都邑”成為陵園建筑遵循的模式。秦漢隋唐的帝王陵建設都是如此。
4. 數量眾多。陜西是中國歷史上都城最多的省份,先后有14個王朝建都在陜西,按照“陵隨都移”的規律,當時的帝王陵墓均在陜西,已經確定的各個歷史時期的帝王陵達82座,特別是秦始皇陵、漢唐帝陵的影響非常大。
5. 規模龐大。陜西的眾多帝王陵從目前的勘探和調查來看,陵墓規模都是比較大的,這是古代中央集權制度下的產物,是地上世界的真實反映。在帝王陵園中,除陵以外,還筑有“寢”,“寢”是為死者的靈魂飲食起居而設,當時人們迷信死者靈魂就在墓室之中。秦始皇、漢武帝的陵墓面積達60平方公里,唐太宗昭陵面積達200平方公里。不管是封土為陵還是以山為陵,都顯得非常壯觀。
6. 實行厚葬。在陜西建都的朝代多是中國古代的盛世時期,又是古代厚葬盛行的時期,尤其是西周、秦、西漢、隋、唐幾個朝代。因此墓葬中的陪葬品數量多、質量高。秦始皇陵已經發現的陪葬坑與陪葬墓達到600余處,漢武帝茂陵目前發現的外藏坑就達401個。秦始皇陵陪葬坑已經出土了“世界第八大奇跡—秦陵兵馬俑”“青銅之冠—銅車馬”、石鎧甲、百戲俑、青銅水禽等高質量的文物。漢景帝陽陵處出土了數以萬計的陶俑陶馬、青銅器,漢武帝茂陵出土了鎏金銅馬、國寶級的文物石刻作品。盡管唐代皇帝在臨終遺言中都講到陵墓修建、喪葬觀念要節儉,但是繼承者均未按照遺言辦理,而是大操大辦。唐代帝陵的大型石刻、壁畫等等,無不表現出把當時繁華的地上搬到了地下。最精彩的地下宮殿還沒有打開,里面的金銀財寶將不勝枚舉。只有十六國北朝時期的帝王墓葬稍微節儉一些,地面上的封土或者較小、或者沒有,這與當時提倡的薄葬有關,也與當時的社會發展狀況有關。
7. 先秦至西漢,陵園和墓向一般坐西朝東,從西漢末年開始,經過十六國北朝、隋唐時則坐北朝南。這一變化的出現是受到當時喪葬習俗和都城形制的影響。
8. 我國早期的墓葬地面之上既無封土和墳丘,也無樹木或標志。從戰國時期起,在墓上開始出現封土。后來君主都以封土大小、高低來顯示墓主的等級,因此其墓封土愈修愈大,其高大之狀猶如山陵,而陵又有崇高的意思,所以在戰國中期以后,君王的墳墓開始稱為“陵”。到秦始皇時更稱“陵”為“山”,名為“麗山”。從漢文帝開始出現了“以山為陵”。唐代關中的18座帝陵中的14座“以山為陵”,氣勢更為高大。
9. 秦漢時期的帝王陵墓,王與后同葬在一個陵園中,但是在不同的墓穴中。到了唐代則多為同穴而葬。
10. 帝王陵的選址均講究風水,均修建在地形高敞和環境優越的地方。風水的字面含義是一定的自然地理環境,引申義是對優越吉祥環境的勘查與選擇。早在先秦時期,基于古人對環境的認知與選擇以及早期哲學思想如陰陽五行思想的形成,喪葬風水思想已開始萌芽。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時期是喪葬風水的形成與發展階段,帝王們對墓葬選址的要求更高。
陜西的帝王陵是一筆巨大的社會財富,是中國古代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發展的重要表現,反映了當時社會的物質與精神文明的水準,也充分反映了古代的傳統文化,值得我們很好的保護與利用。《陜西帝王陵墓志》的出版,必將對陜西帝陵遺產保護與文化產業發展提供理論依據,助力陜西文化自信和文化認同的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