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從丹青到水墨,文人“畫以載道”如何改造中國畫


繪畫原本是一門匠人藝術,如建筑、染織、漆器等技藝門類一般,受到官方主流色彩觀念的影響。早在隋唐之前,畫家們就已熱衷描繪天地山川,并形成青綠山水的傳統。所謂青綠山水,就是使用石青、石綠為主的礦物顏料描繪自然山水的繪畫形式。中國傳統的礦物顏料,如石青、石綠、朱砂、石黃等,色彩艷麗,不易褪色,具有很強的裝飾性。青綠山水延續了匠人藝術的色彩傳統。

 青綠山水,隋·展子虔《游春圖》,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魏晉之后,文人參與到繪畫之中,尤其是唐代中后期之后,文人士大夫從事繪畫者明顯增多;元明之時,這種現象更為突出。大量文人不斷以自己的品味改造繪畫色彩,因此也就出現了丹青向水墨的轉變,其結果如明代畫家文徵明所總結:余聞上古之畫,全尚設色,墨法次之,故多青綠;中古始變為淺絳,水墨雜出。

在晉唐時期,繪畫以丹青設色為主流,水墨少有;到宋元時期,繪畫以水墨或淡雅設色為主流。元代倪瓚(1301—1374)的水墨山水,是文人繪畫中最具代表性的。《容膝齋圖》是他贈送好友的應酬之作。

元·倪瓚《容膝齋圖》,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這幅畫作僅僅以黑白濃淡之色,或虛或實,營造了文人心中理想的精神世界。近處作平坡,上植數枝樹木,間或綴以茅舍亭閣;遠處作巒頭或低矮的土坡。作為近景與遠景之間的過渡部分則多為大片空白,是為湖水。此畫完全以水墨完成,用色僅黑白二色,無其他多余之色。以水墨的濃淡干濕,來完成山水形象的塑造。畫面簡潔干凈,無多余之物。

倪瓚的畫看似平淡無奇,實則無從模仿,成為后世之傳奇。明代大家沈周一生服膺倪瓚,即便如此,他所臨摹的倪瓚之畫,其師趙同魯見到之后就說:“又過矣!又過矣!”對此,董其昌感嘆道:“乃是倪翁妙處實不可學!”(董其昌《畫眼》,《美術叢書》初集第三輯,第45頁)

倪瓚之畫雖簡淡單調,卻是后世江南人家分辨清俗的標志。明代名士董其昌:“云林畫入逸品,江南人以有無為清俗。”清代收藏家顧復也說:“相傳江南人家,以云林畫有無定清俗,故高齋素壁,好事家求其跡以張之。”(顧復《平生壯觀》,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334—335頁)

董其昌仿倪瓚山水成扇,自題:“云林山水無畫史習氣,時一仿之,十指欲仙。玄宰。”

文人畫并非為了取悅廣大的觀眾,而是文人之間的私密情感傳達,相對文字,水墨圖像是更好的傳達方式。正如方聞所說:“倪畫的每一筆都保持著一種微妙的均衡和張力,傳達給他人的是內心自足的感覺與毫無夸張的真誠交流。”([美]方聞著,李維琨譯《心印》,陜西人民美術出版社2004年版,第139頁)文人畫是具有相同知識背景的文人之間的共鳴,這種共鳴,基于文人所共同具有的知識背景。若非這種知識背景,很難理解其中內涵。

水墨山水中的黑白二色,關乎文人的精神世界,是文人色彩觀念的獨特表達。對水墨繪畫,需要從幾個方面來理解:

其一,水墨繪畫的價值取向,也就是文人所追求的目標和方向;

其二,水墨之色背后的理論背景;

其三,元代倪瓚個案中,水墨之色體現的精神世界。

畫以載道

文人走出了一條不同于職業畫家的道路,首先在于,文人有著對繪畫的不同追求,他們建立了一套不同于匠人的價值取向。

自“安史之亂”之后,盛極一時的唐王朝一蹶不振。當時的衣冠貴胄、高人逸士,目睹家道、國運的日益衰退,在政治上無法施展抱負,只能夠在文化領域當中尋找實現的機會。

許多文人為了逃避現實又像魏晉時期的“竹林七賢”一樣,從酒、音樂、文學、宗教、哲學中尋求解脫,但與“竹林七賢”不同的是,他們可以用繪畫來表達個人的情感和意念。(楊新、班宗華等《中國繪畫三千年》,外文出版社、耶魯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第83—84頁)

唐初至中唐,表現最杰出的畫家,大多是以畫藝進身的職業畫師。如閻立本、吳道子、韓幹等人。不同的是,中唐之后,更多文人參與繪畫之中。據學者統計:自唐初至847年(會昌元年)的二百零七名畫家,衣冠貴胄、高人逸士的畫家有七十四人,在此七十四人中,大歷貞元之前四十四人,約占此段畫家總數的21%;大歷貞元之后三十人,約占此段畫家總數的63%。從21%至63%,其成長不可謂不驚人。(石守謙《風格與世變》,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76頁)

唐·韓幹《牧馬圖》,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對于中唐以后出現的大量善畫文人,唐代張彥遠自豪地總結到:“自古善畫者,莫匪衣冠貴胄、逸士高人,振妙一時,傳芳千祀,非閭閻鄙賤之所能為也。”(張彥遠《歷代名畫記》,人民美術出版社2016年版,第15頁)尤其是到了唐代中后期,在古文運動“文以載道”的影響之下,繪畫界的文人也具有了相似的嚴肅使命感。文人們主張重新對繪畫價值進行認定,以挽救畫道,乃至整個文化之敗亡。(石守謙《“韓幹畫肉不畫骨”別解》,《風格與世變》,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78—79頁)因此,文人們對繪畫價值的認定,出現了新的方向。

中唐以前,繪畫的功能在于教化與記錄。南齊謝赫《畫品》開宗明義:“圖繪者,莫不明勸誡、著升沉,千載寂寥,披圖可鑒。”(謝赫撰,王伯敏標點注譯《古畫品錄》,人民美術出版社2016年版,第1頁)到了唐代中后期,文人們提升了繪畫的價值取向。《歷代名畫記·敘畫之源流》:“夫畫者,成教化,助人倫,窮神變,測幽微,與六籍同功,四時并運。”(張彥遠《歷代名畫記》,人民美術出版社2016年版,第1 頁)繪畫除了傳統的這些功能之外,也如同儒家“六經”一樣不朽,同“春夏秋冬”四季一樣輪換不止。儒家“六經”之所以不朽,是因為“六經”承載天地社會之“道”。繪畫的目標和方向也同“六經”一般,在于“顯道”與“存道”。套用文學術語“文以載道”,繪畫的目標和方向亦在于“畫以載道”。

在這樣一種價值體系之下,文人繪畫的價值取向改變了,“顯道”與“存道”成為其目標。在唐中后期的文獻記載中,文人們非常關心畫中所顯之“道”。

唐符載《江陵陸侍御宅宴集觀張員外畫松石圖》記載張璪作畫的過程:員外居中,箕坐鼓氣……松鱗皴,石巉巖,水湛湛,云窈眇。投筆而起,為之四顧,若雷雨之澄霽,見萬物之情性。觀夫張公之藝,非畫也,真道也。

[元]倪瓚《竹枝圖》,倪瓚的《清閟閣全集》卷九中有一段著名的《跋畫竹》:“……余之竹聊以寫胸中逸氣耳,豈復較其似與非,葉之繁與疏,枝之斜與直哉!或涂抹久之,它人視以為麻為蘆,仆亦不能強辯為竹,真沒耐覽者何……”。

從同時代人的記載中,可見張璪之畫為“顯道”“存道”的典范。畫雖有具體的松、石、水、云,符載等人所看到的乃是“萬物之情性”,而非僅僅畫中的具體對象。張璪之畫,真跡已不可見,唐末五代時期荊浩《筆法記》云:“張璪員外樹石,氣韻俱盛,筆墨積微,真思卓然,不貴五彩,曠古絕今,未之有也。”(荊浩《筆法記》,《美術叢書》四集第六輯,第18頁)從記載上看,張璪所畫,其形式應該是“不貴五彩”“筆墨積微”的水墨畫法。

唐代中后期形成的“畫以載道”的價值取向,一直影響后世。

……

(本文摘自《中國色彩史十講》,原標題為《意乖五色:元代倪瓚的水墨山水》)

| 拓展閱讀:

“國色”是什么顏色?

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次流行色為什么是紫色?

黃色是如何成為至尊之色的

《中國色彩史十講》
肖世孟 著
簡體橫排
32開  平裝
978-7-101-14756-8
68.00元


色彩塑造了中國人的生活世界,也成為中國文化的外在表征。在中國古代社會中,大到與神明的溝通、王朝的更替、社會的管理,小到個人命運、審美偏好,無一不受制于色彩。

本書從十個專題出發,以歷史為序,將色彩作為一個系統的文化整體,在文獻史料和美術圖像的互證中,展開古代色彩背后豐富的歷史文化內容。

目錄

色通鬼神:殷商巫師的色彩法器

禮崩樂壞:春秋齊國的紫色流行

正色之染:戰國雉鳥的另類用途

色彩體驗:秦漢定型的五色知識

冕服之色:南朝宋明帝的紫衣紅裳

五方之黃:唐太宗的赤黃常服

五德五色:宋徽宗的五色國運

意乖五色:元代倪瓚的水墨山水

清雅素色:晚明文震亨的色彩偏好

民間色彩:清代年畫的吉祥之色


掃碼進入中華書局伯鴻微店,購買肖世孟先生題詞簽名本

(統籌:陸藜;編輯:思岐)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若得不別 不在丹青筆上︱小議畫中禪
明王紱繪畫作品欣賞
倪瓚的繪畫理論
中國國畫歷代精品高清展:(1139)元 山水畫大觀
元代繪畫的發展與繼承
中國山水畫簡史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卫辉市| 屏边| 宝应县| 老河口市| 前郭尔| 巩义市| 丁青县| 芜湖县| 洛隆县| 玛多县| 苏尼特右旗| 阳原县| 南城县| 甘洛县| 民乐县| 涞水县| 临泉县| 成都市| 临夏县| 西和县| 西林县| 年辖:市辖区| 平泉县| 临泽县| 台湾省| 沧源| 碌曲县| 平远县| 桃江县| 大余县| 十堰市| 瑞金市| 南通市| 满洲里市| 长治市| 时尚| 肃南| 梁平县| 历史| 瑞金市| 温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