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病,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若發汗已,身灼熱者,名風溫。風溫為病,脈陰陽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語言難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視失溲。若被火者,微發黃色,劇則如驚癇,時摰瘲。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詞解
(1)脈陰陽俱浮:《內經》 對脈象的診察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 三部九候的遍身診察法,一般不用陰陽來分;另一種 是在診察胃氣脈中分陰脈和陽脈。《素問·太陰陽明論》說:“足太陰者三陰也,其脈貫胃,屬脾絡嗌,故太陰為之行氣于三歲陰。陽明者表也,五臟六腑之海也,亦為之行氣于三陽。”說明陰陽脈的胃氣均是從太陰膚永和陽明脈而來,故可用此六脈來推測胃氣之多少。 太陰脈測在寸口,陽明脈測在人迎,故脈陰陽俱浮,可理解為此二處的脈浮。
(2)身重:身體沉重酸軟乏力。
(3)多眠睡:神志昏迷,多昏睡的狀態。
(4)鼾:音酣(hān),即昏睡時的呼吸聲。
(5)直視:眼球轉動不靈,目光呆滯無神。
(6)失溲:注家多釋為大小便自遺,當包括無尿的情況。
(7)被火:即用火熱方法治療,是古代的治療方法,如火薰、燒艾、燒針等。
(8)瘛疭:音掣縱(che zòng)。指手足抽搐。
(9)逆:指治療的錯誤。
(10)引:延長的意見。
(11)促命期:促即迫近之意,命期即死期。意為加速死期的到來。
句解:
(1)太陽病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指出溫病的主要特征是發熱而渴、不惡寒。
(2)若發汗已,身灼熱者,名風溫:這里的風溫指太陽溫病誤治的變證,與后世溫病學中所講的風溫概念不盡相同。尤在涇說:“傷寒,寒傷在表,汗之則邪去而熱已。風溫,溫與風得,汗之則風去而溫勝,故身灼熱也。”
(3)風溫為病……語言難出:此段具體說明了風溫的臨床表現。其癥狀主要是因津液缺乏,熱度高而致。其中,脈陰陽俱浮說明內外一片熱象;自汗出說明表邪已有轉向氣分里熱之勢:身重說明津液缺乏,經脈不得濡養:多眠睡說明氣分之熱已擾心神:鼻息必鼾、語言難出說明熱邪充斥肺胃,以致氣機紊亂。
(4)若被汗者……劇則如驚癇,時瘛疭:說明再一次誤治而發生的又一次變證。因為風溫已屬誤治,使津液缺乏,熱邪加重。若再用汗、下、被火之法,則更進一步損傷津液,出現小便不利;若更嚴重則有無尿之危,或出現筋脈失養而抽搐動風;若熱邪進一步加重,以致血液受損,則可能出現身微黃;若熱擾心神則驚癇。
(5)若火熏之……再逆促命期:說明誤治一次,雖使病情加重,尚不至立即危害生命。但一再誤治,就會危及生命。以此告誡醫生臨證之時必須及時總結經驗,隨時糾正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