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來給大家講講祛濕劑,也就是說專門治療濕邪的方子。濕邪容易跑哪去?我們應該用什么樣的方法?這是今天我們要著重解決的問題。
首先我們要明白,祛濕劑是干什么的?那就是我們要用化濕的、利水的以及通淋的、泄濁的這些藥物為主,把它們組成方子,來治療水濕證。這些方子我們就叫做祛濕劑。
當然濕邪一個是它侵犯的部位不同,二一個它也有著內濕,也有著外濕的問題。所以我分兩部分給大家講解,今天我們先來看第一部分的內容。
濕邪容易侵犯到哪呢?濕為陰邪,從臟腑當中它容易犯到誰呢?脾,它是惡濕的。所以濕邪很容易困脾,然后引起消化道的一系列的癥狀發生。
今天先來學習化濕的藥物:化濕和胃。那大家會問了,胃明明是喜歡濕的,為什么要和胃呢?
化濕化的哪的濕?脾,濕邪困脾了。因為脾和胃兩者之間,一個是燥濕相濟的,一個是升降相因的,同時又是一個納運相協的關系。所以脾胃之間的關系非常的密切,脾出現了問題,胃立即會受到影響。胃有了問題,脾也會立即受到影響。
所以當濕邪困了脾以后,直接就會影響到胃,所以這個地方化的濕是脾的。濕邪一化,脾的問題解決掉了,胃自然而然也就和了嘛。
所以用于誰呀?用于濕邪困阻了中焦,導致了脾胃失和的這一類的疾病。
我們今天先來看,在濕邪困脾以后很常用的一個方子,而且它的療效非常好,名字叫平胃散,出自《簡要濟眾方》。
大家一定注意,不論這個地方,我們用的和胃也好,還是用的平胃也好。你看都在胃,但是濕邪它并不是傷了胃,濕邪是傷的脾。
傷了脾以后,脾的運化功能失常了,然后導致了胃出現了相應的臨床癥狀,我們要把這個道理搞清楚。
那么平胃散是干什么的?胃在中焦,它對應的臟是脾。和誰有關系?和濕邪有關系。那么自然而然的問題就迎刃而解了。感受的什么邪氣?感受的是濕邪。濕邪跑哪去了?影響到了中焦的脾胃,所以我們把它叫做濕阻中焦。
中焦脾胃,一升一降,升降相因,為中焦氣機升降的樞紐,所以濕邪困了中焦了。那么它一定阻的是中焦的氣機,就是脾升和胃降的氣的運動失常了。那就是該升的不能升,該降的不能降,那你說氣是不是就停到這了。氣停到這了,那叫滯。一旦氣滯了就會出現脹滿悶的情況。
哪脹滿悶呢?停到哪,哪就脹滿悶。那么現在在哪里?在中焦。所以患者一個典型的表現脘腹部脹滿不舒。所以有些患者來了告訴你,胃里邊脹的難受得很,最后你敲一敲,嘣嘣的,和里邊有個鼓一樣,這叫中焦氣機不暢。
再緊接著往下看,中焦氣機不暢影響到的誰呀?脾氣的不升,胃氣不降。所以脾氣不升了,我們把它叫做脾失健運。
那胃呢?胃不降了,中醫里邊講胃宜降為和,所以不降了,那叫胃失去了它的和。脾不健了,胃不和了,導致的結果是什么?
胃不能降,上邊的東西,下不來,那就不想吃飯了,我們把它叫做納呆。如果不僅不降了,反而還升上去了,升上去的還很嚴重,那就會出現噯氣、惡心、嘔吐。
所以患者一個是不想吃飯,二一個是看到飯就飽了,那就是覺得這飯沒味道。然后再嚴重了,就會出現暖腐、吞酸。
你看這些癥狀是不是都是胃的癥狀?那為什么胃出現這些癥狀了?那是由于濕邪困了脾,導致了脾的運化功能失職,影響到了胃的受納,所以這個地方一定又有著脾失健運的癥狀。
我們說脾宜升為健,不能升上去了,那就下去了嘛。誰下去了?精微物質。精微物質在小腸當中不能分清別濁,精微物質和濁物混起來往下走,所以患者一定出現的是腹瀉。要么大便的次數多了,要么大便的次數雖然不多,但是大便是不成形的是溏的。
那么不能運化了,精微物質運化不走,同時影響到了胃,胃氣不降。那胃里邊這些暖腐的東西,就會往上反。胃氣上蒸于舌,就會長成了是舌苔。
那患者的舌苔就不正常了,這個舌頭上就會很臟。臟到什么程度上?厚厚的一層舌苔,就像抹了一層膩子一樣,所以苔很膩。
這就是脾失健運,胃失和降所導致的結果。我們在往下分析,那么由于濕邪困阻了中焦,導致了脾的升、胃的降功能失常了,那么精微物質還能正常的布散嗎?一定不能了。脾主四肢,那么它也就不能榮養肢體了。
所以患者一定會出現肢體失去精微物質滋養,我們把它叫到肢體失養了。那就會出現相應的癥狀,再加上濕邪它本身是一種沉重感。所以患者會表現為肢體又沉又困,還每天感覺到自己老是精神狀態不好,精神不夠,我們把它叫做倦怠。甚至有些人沒精神光想睡覺,還睡得不能清醒了。
比如說人家睡上一覺起來,精神狀態非常飽滿。而這個人睡上半天起來還是那一種懶洋洋的那種狀態,我們把它叫做嗜臥。所以在別人眼里,這種人太懶了,甚至一天懶得連動都不動。
這就是我們講當感受了外濕之邪,所引起的一系列的問題。
那么通過這幾個癥狀,那我們現在就足以給他下結論了。患者怎么了?感受了濕邪了。病位在哪里?病位在脾胃。濕邪怎么了?濕邪傷了脾胃以后,導致的脾的升、胃的降失常了,所以把它叫做滯了。辨證的結果出來了,這個證候就叫做濕滯脾胃證。
證候有了,那治療方法當然就有了。邪氣是什么?濕邪。濕邪怎么辦?濕邪要用燥的藥物。濕邪祛了,脾運化功能就正常了,叫作脾健。所以我們燥濕的目的是為了健脾。
通過芳香類的藥物來行氣,而患者本身就是脾氣不升,胃氣不降氣機不暢嘛。所以要讓氣行起來,那么該升的就升了,該降的就降了。胃能夠降下去了,就叫做胃和了,所以又叫做行氣和胃。
這就是濕滯脾胃證的治療方法:燥濕健脾,行氣和胃。用哪個方子?平胃散。
什么叫平?《溫病條辨》里邊講治中焦如衡,以平胃氣,也叫做非平不安。那就是升的、降的就像一個稱桿一樣。如果你升的過度了,那叫做胃氣上逆;如果你降得過度了,那叫做脾氣下陷。
如何好?平平的,所以叫平胃散,我們來看看方子的構成:
蒼術12g
厚樸9g
陳皮6g
甘草3g
大棗2枚
生姜2片
方子的君藥用了蒼術,辛香燥烈之品,它有著很強的芳香的氣味。當然可以燥濕了,它又入脾胃,所以它有著燥濕健脾的作用。它是燥濕健脾的要藥。
所以這味藥物一用,通過燥濕讓脾氣運動起來,升起來的這么一個結果,那叫做燥濕健脾。濕邪祛了,脾不困了,脾就可以正常地去運化了。而脾一旦運化起來,水液代謝正常了,精微物質的輸布正常了,那內濕之邪就無法產生了。
所以中醫里邊經常這樣講,濕祛了,脾它的運化就有權了。脾的運動化功能正常了,濕邪也就可以運化掉了,這是一個相輔相成的過程。
方子當中還用到了厚樸,它可以行氣除滿,讓胃氣往下行,胃里邊自然而然也就不脹了。
方用到了陳皮,它是理氣的的藥物。通過理氣達到和胃的這么一個作用。陳皮是陳年的老橘子皮嘛,所以它也有著燥濕的作用。通過它的燥濕,讓脾醒來。
方子當中還用了一味甘草,一來它具有著健脾的作用,二來它還具有著調和藥性的作用。
方子里邊還用到了大棗、生姜。大棗具有著健脾和胃的作用,生姜是嘔家之圣藥。所以這兩個藥物在這地方,又是一個健脾和胃的作用。
這個方子就這幾味藥物,藥味很簡單,很專一。簡單是它的藥味少。專一指的是一切指向了濕邪。用什么方法?燥。
那我們如何更準去的應用它呢?
如果患者濕滯脾胃,郁而化熱,大便薄,次數多,腹脹重伴苔黃膩,我們用平胃散加黃連;
黃連清熱燥濕,少量即可;
如果患者濕滯脾胃,寒邪較重,大便稀、吃涼加重,我們用平胃散加干姜、草豆蔻;
如果患者濕滯脾胃,濕邪重,舌苔厚膩,我們用平胃散加 獲苓、澤瀉;
那么今天這個方子可以用到哪些疾病里邊呢?
辨證為濕滯脾胃的慢性胃炎(非萎縮性胃炎、萎縮性胃炎)、胃潰瘍、十二指腸球部潰瘍、糜爛性胃炎、胃腸功能紊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