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經常收到粉絲們的私信,說張老師,我家里人高燒不退,口干舌燥,又大量的出汗,問我有沒有針對這樣高燒癥狀的方子。
那我今天就給大家講講清熱劑的方子。用于治療熱證,熱證在哪里?在里邊。所以用于里熱證。一談到里熱證,問題可復雜了。
第一、里熱既有著氣分熱,又有著血分熱。衛氣營血,既有著氣分證,又有著血分證。所以這就是兩部分內容了。
同時還可以把它分成什么?臟腑有熱。比如說心經有熱、肝經有熱、肺經有熱、脾經有熱、胃經有熱。
而且熱還可以分為是實熱呢還是虛熱呢?比如實熱,那就直接清瀉;虛熱呢?又得滋陰,所以這一部分內容非常復雜,所以整個清熱劑當中,我們將從五個方面來給大家一一解釋,今天先談第一部分內容:氣分熱。
氣分有熱,那它用的是溫病當中的衛氣營血的辯證。衛分證我們前面講過,比如我們前面講到銀翹散的時候,它就是用于衛分證嘛。那么到了氣分證的時候,那也就是說已經進入里了。
患者發熱了,他不惡寒,表證已除,全部是里證了。所以到氣分熱的時候,代表性的方子:《白虎湯》。
《白虎湯》這個方子出自于《傷寒論》,是張仲景的方子。張仲景在哪用的它?他講的是傷寒以后,就是感受了寒邪以后,邪入里了。到哪去了?從太陽經走到了少陽經,從少陽經進入到了陽明經,已經完全進入到陽明經了。
所以既可以用在溫病的熱在氣分證,又可以用于仲景先生所說的傷寒里邊的熱入陽明。
所以這兩個,一個要嘛是溫病的,邪熱溫熱之邪在氣分,要嘛就是在傷寒論里邊的,熱入到陽明里邊了。
這些問題大家不用過多的糾結,記住它的癥狀,在臨床上,我們遇到什么樣的癥狀,怎么用就可以了。
來我們分析,不論是熱在氣分也好,還是傷寒里面講到的邪入陽明也好,那它一定是產生熱了,所以患者這個時候是里熱熾盛。
既然能夠用到熾盛,那它就不是熱了一點兒,就是熱的比較嚴重,我們怎么知道它熱的嚴重?體溫,這個時候就要看體溫了。
患者的表現壯熱,甚至燒的臉都紅了。那也就是說他的體溫最起碼達到了38.5度以上了,基本上在39度左右,用今天西醫的話來講,就是要吃退燒藥了。
由于他的里熱熾盛,所以說它的脈象又大又快又有力,脈象是洪數脈。
這么重的熱,熱邪最容易導致的就是傷津。那么熱邪傷了津液以后,津液不能去濡養上竅了。所以肯定就口渴了,想喝水。
熱還可以擾神,所以患者就會出現心煩。又煩又渴,這種感覺像什么呢?
就好像炎炎烈日的三暑天,我們到外面去爬山,爬了兩個小時沒喝一口水的感覺;又好像古詩里面所寫到的: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那種感覺。所以叫做煩渴,真想拿一瓶子水,咕咚咕咚的灌下去。
熱邪充斥于內,就會迫使津液往外邊走,所以又會導致迫津外泄。迫津外泄,患者就會出現大汗的情況。
以上就是熱在氣分,或者說傷寒熱入陽明以后,引起的一些列的經典癥狀。那么把這些癥狀合起來,用中醫的理論去分析它。
在哪里?陽明、氣分;
怎么了?熱邪很盛。
所以合在一塊,我們把它叫做陽明氣分熱盛。
有了熱了怎么辦?清熱。一定要清瀉里熱。傷了津了,那一定要把津液補充上。
熱病時時刻刻要固護津液。否則到后面就會出現氣津兩傷。一旦出現氣津兩傷,津傷了不能濡養筋脈,即使病好了,也會留下陰虛動風之象。
所以大凡熱病,必須時時刻刻固護人體的津液,所以它的治療,有熱邪去清熱,清熱的同時不要忘了固護津液。而《白虎湯》恰恰是清熱生津的代表性方子。
《白虎湯》方子如下:
生石膏 50g 知母18g 粳米9g 甘草6 g
白虎湯中的君藥叫生石膏。大家一定要注意,你開方子的時候一定寫的是生石膏,你千萬不能寫石膏。你記得在考試的時候,比如說職業醫生資格考試等等考試的時候,你也要寫的是生石膏,不能寫石膏。
因為石膏還有個煅石膏,煅石膏和生石膏它的功能是不一樣的。
生石膏,辛甘大寒,它是辛味的甘味的,以甘味為主,是大寒之品.而且它入的是哪里?它從歸經上講,歸的是肺經和胃經,而肺胃就是在氣分,就是在陽明。
所以生石膏這味藥物,特別善于清瀉陽明經的熱邪。同時它是生石膏,它有著生津的作用。
所以生石膏在這,首先發揮它大寒之藥性,清熱;熱清了,煩也就是除了一大半,同時它又能夠生津,津液補充上了,口渴也就祛除了大半。
而且生了津以后,煩又祛除了一部分。所以生石膏這味藥物,在這個地方用的很漂亮;
臣藥用了知母。知母它是苦寒之品,而且質地比較潤。我們在講中藥的時候多次談到了,質地比較潤的,常常就有著生津的作用。
生津就可以止渴,止渴就可以除煩,而且它本身是苦寒的,又可以清熱,清熱也可以除煩。
知母在這個地方,它的止渴除煩的功效,其實是起了兩個作用,一個作用,它幫助生石膏清熱除煩,另一個呢,它質潤可以生津,那也就是說它本身就有著滋陰潤燥的作用。
方中還用到了粳米,為佐藥。粳米那就是比較好的米,吃起來有嚼頭,不糙。仲景先生常常用它,它本身有著養胃的作用,同時還有著生津的作用。
那么在這個地方,粳米有什么用呢?固護胃氣。脾胃為人體的后天之本。這么重的熱邪已經傷了陽明胃的津液了,我們盡管已經用了生石膏和知母給她補充了一些,但是生石膏大寒之品,知母苦寒之品。
寒容易傷及脾胃的陽氣,所以在這個地方,不僅用粳米起到益胃生津的作用,還要起到防止大寒之品傷胃。做到未病先防。
方中還用了甘草。甘草在這個地方兩個作用:一個作用和粳米合起來,益胃和中的,二一個作用,調和諸藥的。所以它既是佐藥,也是使藥。
這就是白虎湯,一個解熱退燒的經典方。如果你有大熱(體溫高)、大渴(又煩又渴)、大汗(出汗多)、脈洪大(洪數有力)等癥狀,這個方子非常適合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