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節我會就我習拳的心得講講太極拳論。王宗岳和張三豐的都會講到。先講王宗岳的。太極者,無極而生,動靜之機,陰陽之母也。
古人說得話我們往往覺得玄而又玄。練拳的人往往為了一個太極這個名詞都能成為國學大師。其實拳就是拳,古人得了東西就借用當時的語言說了出來。那太極為什么是動靜之機,陰陽之母呢?這就要說內家拳的技擊技術了。常見到有人講在推手中應該怎么制住對手。其實那都是有人配合才能做出來的。真正的推手中,對手是不會給你思考時間的。你只能用本能反應。這個詞是我師父一直強調的,應該是見于王薌齋的書里吧。本能反應人人都有。只不過我們在交手中往往不是軟就是硬,本能反應出不來了。在推手中,你有了本能反應,身體就會跟著對手自動調整,根本不用你去想。那個時候,對手越用力,你越舒服,把對手發出去得越遠。所以四個字可以注腳動靜之機,陰陽之母,就是一觸即發。太極拳乃至整個內家拳就是靠本能反應打天下。
下面從動之則分一直到而理唯一貫,就是對本能反應的描述。無過不及,講得是掤勁。掤勁是太極拳里最難練的。因為在推手中你一接手就要掤住對方。怎樣是掤住對方呢?比如對方往下按你的手。他往下按多少,你就隨他多少。要不丟不頂。丟就是對方按多少,你比他下得多這就丟了。頂就是你沒他下的多甚至你還往上。但是剛才說的都是形容,不是練法。形容就是告訴你怎么叫掤。練法上不是這么練得。所以理唯一貫,這個一貫的理就是本能反應。
從招熟而漸悟懂勁到不能豁然貫通焉事講練出本能反應的步驟。先要招熟。招熟不是能做出動作就行了。招熟是每一招的勁路你都完全清楚,能走得出來。等到招熟了,就已經有基本的聽勁了。聽勁就是對方的力怎么來的我是知道了,但是怎么應對卻不知道。這個階段就要把拳招的勁路用活了。比如擠勁,拳架里是兩手在一起的,在推手中你能兩手不在一起也能做出擠勁那你就往懂勁的路上走。懂勁其實就是完全掌握了本能反應,到了懂勁對你就沒招式了。你怎么做都是對的。懂勁后就越練越精。越往后,你一搭手就知道對手的勁路在哪,重心在哪,空檔在哪。但是你要練到懂勁非有明師不行。有明師了還要看天分看努力。而且內家拳是挫折教育。有時你感覺懂勁了,第二天又不行了,而后怎么練都不對。可是歇了幾天后,感覺又來了。所以拳論說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貫通。
從虛領頂勁到退之則愈促是講得推手時的要領。首先自身要做到虛領頂勁,氣沉丹田。虛領頂勁就是虎豹頭,下頜微微內收。氣沉丹田其實一種形容。真能做到氣沉丹田,本能反應立馬出來。怎么做到氣沉丹田其實重點在腳腕上。腳腕一松,全身自然而然地隨腳腕下沉而下沉。別人來推你,把力集中在腳上使用。而不是平常的我哪里受力哪里緊張。做到這個,就是氣沉丹田了,本能反應來了。不偏不倚,忽隱忽現是在交手時要變化重心,但重心的分配始終是三七開。對方的力從左面來我就把重心調到右邊,左邊就虛了。他到右邊了那我就調到左邊。身子一活,接下來就容易了。他的力要往上抬,那就再讓他往上一點。他要按我下去,我就還要再讓他往下一點。他突然往前推我,那我還要把他的力拉長點。他退了或者爛掉了,那我也不客氣直接就腳踏中門不落空了。
最后幾句話不能漏過。不要以為只是單純的贊揚。所謂羽不能加,蠅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獨知人是點出內家拳臨場狀態。前半句是點出松的特點。什么是松?就是別人一搭你手然后馬上拍你的胸口,如果你的手完全沒反應過來或者說是慢半拍去格擋了,那你就不是松。人家一搭你的手想要再動,你的手馬上能附著對方的手動才是松的標準。人不知我我獨知人則是要懂勁后得到本能反應。英雄所向無敵就是靠的本能反應。(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