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的“濕重”多為寒濕
“濕重”是現代人最常見的毛病之一,只要碰上“濕重”,多數人都會選擇薏米祛濕。
薏米算是祛濕界的“網紅”了,它的祛濕原理是利水,就是把脾未代謝掉的水濕加速排出去,主要渠道就是通暢小便、增加尿量。
不過,薏米性涼,只適合濕熱體質人群,而現代人的“濕重”多為寒濕,并不適合用薏米祛濕。否則,必定損耗陽氣,陽氣損耗到最后,也會傷陰。
除了寒濕體質的人,孕婦、產婦,以及處于經期的姐妹也都不適合用薏米祛濕。
濕重是標,脾虛是本
那么,濕是怎么來的呢?不外乎內外兩個渠道。
1、外濕
外濕因外界環境中的濕邪侵襲人體造成。
《中醫內科學》有云:濕為重濁之邪,黏滯難化。若氣候潮濕,涉水淋雨,居處潮濕,汗出沾衣等均可使濕邪侵襲人體。
2、內濕
內濕因脾失健運,無法正常運化造成。
一則,“諸濕腫滿皆屬于脾”,脾主水濕代謝,身體里的水液,包括食物營養物質中的液態物質,都要靠脾來運化,而后輸送給各個臟腑,如:尿分配給膀胱,汗分配給肺。一旦脾胃受損,運化失常,體內水分難以排出,濕氣就會加重。
二則,脾負責運轉,任何代謝產物的排出都要借助脾氣的力量。有人喜食肥甘厚味,逼得脾不得不超負荷工作,時間長了,消化不了,就會堆積成濕;有人雖然沒多吃,但本身消化能力不足,吃一點兒就膩住了,也會成濕。
綜上所述,如果你已經“屏蔽”掉云、雨、霧、露等外濕因素,但還是濕重纏身,多半就是脾出了問題——濕重是標,脾虛是本。
為什么祛濕首選艾灸?
上文說了,薏米只適合濕熱體質人群,而多數現代人的脾胃都偏涼,所以不適合用薏米祛濕。
那么,拔罐是否可行呢?濕屬水,火克水,因此拔罐祛濕是可行的。不過,需要注意的是,拔罐只對外濕有效,如外濕引起的風濕關節疼痛、腰酸背痛等,但對內濕毫無作用,而且它也無法健脾。
所以,為什么首選艾灸祛濕?關鍵就是6個字:溫陽、利水、健脾。
1、溫陽
濕屬陰邪,陰邪太重就得用陽氣來克制,艾灸生發陽氣,制約陰邪,陽盛則陰衰。
2、利水
一則,以火克水,借助灸火的力量,將體內深層的水濕“烤干”;
二則,促進尿液排出,“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就是說,沒有陽氣的氣化功能,尿液就很難排出,中醫稱為“癃閉”,艾灸補陽,可以氣化水濕。
3、健脾
脾屬土,水來土掩,艾灸健脾就好比增強土的功能,從根源上阻止濕氣生成,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
在這里,溫陽利水是祛邪,屬治標;而健脾是扶正,屬治本。
祛濕補脾,兩種灸法最有效
1
艾灸祛濕大穴
1、大椎
大椎為“三陽”“督脈”之會,全身陽氣都在這里交會,灸透大椎就相當于打開了全身陽氣的總開關。陽氣升上來了,濕邪也就無所遁形了。
2、神闕
“臍通百脈”,神闕地處人體中樞,為經絡通行之樞要,許多經絡皆貫臍或挾臍而行。故而,肚臍處經絡交錯,經氣貫注,不僅是人體的中心點,還是人體的“治病點”,只要對它施藥,就能讓藥性“由點及面”,透達臟腑。
脾胃臨近肚臍,艾灸肚臍可以加強脾胃的運化能力,氣化中下焦的濕氣,對于脾虛濕盛導致的小肚腩、啤酒肚特別有效果。而且,脾胃強壯了,升清降濁正常了,則“清陽升,濁陰降”,濕氣就會慢慢退卻。
3、陰陵泉
陰陵泉屬脾經,脾經與肺經同屬太陰經,脾在下,肺在上。
有些人有點兒感冒發燒就用西藥強行壓制,長此以往,體內的寒氣不得抒發,就會從肺經沉降到脾經,形成脾濕。
像這種情況就必須艾灸陰陵泉,健脾利水,通利三焦。
4、承山
承山在足太陽膀胱經上,太陽經是循行于體表的陽氣最大的經脈,因此膀胱經“主一身之表陽”。
承山是全身承受壓力最多的地方,是筋、骨、肉的集結之處,加上它是人體陽氣最盛的經脈的樞紐,因此,只要灸透它就能振奮膀胱經的陽氣,排出濕氣。
5、涌泉
涌泉位于腳底,是身體最底部的“排污口”,灸透它,有助于把人體“從頭到腳”濕氣以及毒素都排空。
此外,濕重的人,常會出現膝關節痛、風濕、全身浮腫等癥狀,灸透涌泉,可以有效緩解。
2
艾灸“健脾線”
“健脾線”就是從三陰交到陰陵泉的這條線。
在這條線上,分布著4個重要穴位,從下而上分別是:三陰交、漏谷、地機、陰陵泉。它們都是健脾要穴,同時也是特別容易瘀堵的穴位。
如果推這條線時,有明顯的酸脹痛感,說明體內有濕,有些人還常常會小腿肚兒抽筋,也是因為濕邪過重的緣故。只要灸透這條線,酸脹痛乃至抽筋的癥狀就會得到緩解。
在艾灸之前,可以先用熱水溫敷,或涂抹鉑艾艾草精油按揉開穴。
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從三陰交往陰陵泉的方向艾灸,即從下往上灸。哪里痛得厲害,以及有疙瘩的皮下阻塞,都是瘀堵嚴重的地方,一定要多灸,把這條線灸透了,脾經瘀堵的問題就解決了大半,而脾經一通,多余的水濕就會順暢地排出去了。
脾經通過膀胱來排濕,所以艾灸一段時間后,會感覺小便增多,這就是排濕的表現。
人體很多不適癥狀乃至疾病都與濕邪困體有關,如長濕疹、身體困倦、肌肉關節酸痛等。
濕邪還會隨著身體情況而相互轉化,如寒濕可以轉化成濕熱、痰濕等,使得祛濕難度非常之大。
濕邪不除,吃再多的補藥都如同隔山打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