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道路命名
央視國際 2004年05月24日 16:22
縱橫交錯的道路,對一座城市,就像我們?nèi)梭w血脈一樣重。一座城市,往往有著數(shù)也數(shù)不清的道路。每個城市對道路命名,都有自己不同的風格和特點。上海,就有著自己獨特的道路命名方式。
在今天上海市區(qū)交通圖上,大家可以看到許多以我國省份、城市名稱命名的城市道路。我國絕大多數(shù)省、自治區(qū)以及眾多大中城市名稱,都可以在上海道路交通圖上找到,這是上海道路命名的最大特點。
這種以我國省份、城市名稱命名城市道路的方法,最早起源于上海英國租界。19世紀中期,上海縣城之外開埠前原是一片阡陌縱橫的田野。但隨著西方列強打開清政府的國門、在上海設(shè)置租界以后,這片區(qū)域陸續(xù)建成許多道路。起初租界的道路起名非常隨便,基本上沒有什么規(guī)律可以遵循,也不便于人們記憶。
直到19世紀60年代,上海英國租界已經(jīng)形成了一個比較完整的道路系統(tǒng)。為了記憶方便和顯得整齊,1865年英租界工部局規(guī)定:在租界內(nèi)的27條道路,南北向干道以中國省份名稱命名,東西向干道以中國主要城市名稱命名。他們將舊有的一些道路名稱做了更改。英美租界1865年的道路命名對法租界產(chǎn)生了一定的影響,中國名山大川名稱成為他們命名道路的來源。例如法租界的西江路,就屬于這種類型的道路。租界在中國成為歷史之后,西江路被更名,成為今天的淮海中路。
但英租界的命名原則沒有得到嚴格的執(zhí)行和推廣,特別是在殖民者越界筑路區(qū)域,很多道路就是以外國人名命名的。今天的天山路,在美國1925年越界筑路時叫做林肯路;而仙霞路當時叫做尼佑干路;歷史上戈登曾是參與鎮(zhèn)壓太平天國運動的英軍將領(lǐng),而今天的江寧路,當時就叫做“戈登”路;這些道路名稱在1943年日本侵略者和汪偽政權(quán)控制上海租界后被變更。
在歷史上,汪偽政權(quán)為清除英美勢力在租界留下的各種影響,將所有以歐美人命名的道路全部代之以中國地名命名,如把以英國國王愛得華七世命名的愛多亞路改成大上海路,即今天的延安東路;還同時將富有舊租界名稱痕跡的路名進行了更改,如將原來公共租界和華界閘北的分界道路“界路”改成為天目路。
1943年大規(guī)模調(diào)整更改路名后,以中國各省、市名稱命名的上海道路在上海城市道路中占了多數(shù)。解放后,這種以中國各省、市名稱命名上海道路的方法一直沿用了下來。
現(xiàn)在,在上海浦東,道路命名的方式也日漸豐富起來。除了以地名為主的城市道路命名外,這里還出現(xiàn)了著名科學家姓名命名的新的城市道路。
總體上說,以中國省、市名稱命名的道路,在上海道路中仍占多數(shù)。今天,隨著上海城市道路的不斷增多,如何尋找新的道路命名方式,已經(jīng)成為上海地名專家思考的一個新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