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是全世界僅次于《圣經》發行量排在第二的經典書籍,覆蓋了幾十億人幾千年的意識。
如何讀《道德經》,并有所突破呢?總結了以下幾條,供參考。
首先,我們要明白《道德經》是誰寫給誰的。
當年老子西出函谷關,沒打算留下只言片語,只因為尹喜誠意請道,老子才留下五千言的《道德經》。
尹喜也是修道之人,早早就觀察到紫氣東來,可見有一定的道行。如果按照修道的層次,伊喜不知道當時處于哪個層次,從一系列表現來看肯定不是初學者。不過老子著《道德經》肯定不是僅為伊喜,而是留給當時對修道有興趣和以后可能對修道有興趣的人,畢竟道家一貫具有普度眾生的想法。
因此,我們可以將《道德經》看作一部教材,從文字內容來看,適合于不同文化層次的人,從流傳的空間廣度和時間長度來看,適合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
所以,我們在閱讀《道德經》的時候,要明白自己目前處于哪個層次,有些什么樣的文化背景,這些因素決定了我們開始有什么樣的收獲。
一塊糖,對于幼兒園小朋友來說就是甜,好吃,對于小學生來說,可能多了個社交屬性,在中學生看來,不一樣的糖成分大為不同。在年幼時,看見糖就想要,長大了,吃遍了各種糖,少了新奇感,中年以后口袋里揣了幾塊糖是為了防止低血糖,老年時,糖可能就是一種回憶。
第二,我們目前處于哪個層次,有什么樣的文化背景,決定了我們的初始收獲。
一部好教材總是用最淺顯的語言,表述最深刻的道理。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收獲,再正常不過。
老子當年面對不同層次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盡量用他們能夠聽得懂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思想。悟道者與沒悟者隔著一層紙,也只能用語言無限逼近真相,但無法把人拉到悟道的境界,這就是表達的難度。雖然悟道者似乎什么都懂,但只有這一條無法實現,那就是替人修道。開悟靠自己,語言只是引導。除了這些,也許這些文字還有更深的含義,比如到了一定階段,文字反而可能會限制我們開悟的層次和機會,老子這些開悟者慈悲的想法我們不到一定層次可能無法體會。
所以我們要搞清楚自己目前處于哪個層次,是動物本能層?情緒層?理智層?還是理性層?抑或已經超越了理性層?自己的文化背景是現代的還是古典的?
以“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這句話,處于動物本能層的人,能夠領會的上限是具象的,他們可能認為天地和圣人都把我們當成狗了,而情緒層的人看到這句話可能會很氣憤,理智層的人領會了天地圣人超越情緒后已經沒有人類情感標準的境界,理性層的人理解的就更深刻,可能領會到天地圣人將人作為自身一部分的境界,超越理性層的人,能夠理解到什么?
第三,不要設限,不要設限。
所以每讀一遍《道德經》感受都不一樣,不同年齡段讀《道德經》也會有不同的領悟,每每都在提高,這是因為你本人的層次在不斷地提升,看問題的基點在逐步提高,相應的收獲也隨之更加豐厚,突破就在眼前。
所以,不要設限,不要把自己當下的理解當做終點,要永遠作為階段性的理解,這樣就不至于故步自封。
第四,檢驗的標準為是否“心安”。
很多人讀了幾年《道德經》以后感覺自己悟了。然而,悟沒有悟,在沒悟的時候不知道標準,悟了以后才能真的知道,是不是我們就無法檢驗自己的方向了?實際上有。
是否“心安”就是檢驗方向是否正確的標準之一。
老子希望人越來越好,社會和諧,每個人都和道而行。和道而行者,越來越安心,因此,是否“心安”就成為檢驗我們收獲大小,方向是否正確的的標準之一。
如果讀了《道德經》以后,我們的心胸更開闊了,眼界更廣闊了,思考問題更全面了,我們的心更安了,那么,我們領會《道德經》的方向就是對的。至于能不能悟道,還要順其自然,要相信,只要方向正確,總會有所突破。
推而廣之,類似于《道德經》這類適合面非常廣的教材,我們也應該抱著前述態度去閱讀實踐,才能不枉費時光。
同樣,以上文字也是我的階段性理解,拋磚引玉,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