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第一學期期末考試結束,幾人歡笑幾人愁,不過還好,終于放假了。然而回憶考題,也讓家長們撓頭不已。其中一道語文題是這樣的,“鐵扇公主把孫悟空一扇子扇到 山”,這道填空題源于平時留的一個作業,精讀《西游記》并自己出題自己答。有孩子答曰:五行山,得了一個大大的叉,扣2分,正確答案應該是:小須彌山。
要知道這2分對于在全年級1000多人的排名,一下子就后退了幾十個人,孩子們后悔不已,這下子印象深刻了。
就在我們的孩子用了多少個不眠的夜晚,搖頭晃腦記背這類“知識”的時候,大洋彼岸的孩子們卻在做著另外一些事情,多年以后他們同臺競爭,結果卻有著天壤之別。
與前兩次工業革命不同,我們當前所處的時代是信息時代,信息時代最重要的能力不是記背,而是邏輯推理。
我們知道,數據是信息時代的基礎,由數據提煉出信息,再由信息提煉出知識,進而產生智慧,這種金字塔型結構是信息時代的基本模式。其中用到了歸納和邏輯推理,這是信息時代的基本能力。然而,當美國教育在培養貫穿金字塔的能力時,中國教育仍然停留在記背層面。
中國人是聰明的,而為什么同樣的努力,甚至比美國孩子付出了更多的努力,多年以后,當中國孩子和美國孩子相遇的時候卻傻眼了。他們會編程,而我們還只是一個數據庫和復讀機,誰強誰弱,誰主導誰,一目了然。
一位美國教授講過這樣一堂歷史課,他先給出中國的地理地貌和氣候特征數據,然后分析在這種自然條件下,農作物的收獲季節錯峰,對于稅收時間和稅收方式的影響,進而找出對不同地方的管理政策的影響,推理出秦朝實行郡縣制和漢朝一開始實行郡縣制和分封制混合管理,到后來全面轉向郡縣制的內在邏輯。這就是形成知識的典型過程,從地理地貌數據,農作物的分布、收獲季節數據,推導出各地應該存在不同的稅收時間和方式等信息,進而分析大一統的郡縣制和分封制的優劣。
實際上,美國的孩子們從小學開始,就在做這類實踐,而不僅僅是聽教師講課。他們搜集數據,形成信息,在從信息中提煉知識。美國教育的重點是授予孩子們形成知識的能力,而不是僅僅訓練他們的記憶力。美國教育培養的這種能力對應的是科技創新,難怪中學數理化均不如中國孩子的美國孩子,其創新能力卻那么高。
要知道,這類作業就是美國孩子的日常作業,他們面對這類作業,需要收集資料(數據),然后加工成信息(觀點),最后得出結論(知識)。而我們一開始就會給你所有答案,給你現成的數據,給你現成的信息,再給你現成的結論,然后就一個字,背!一字不差地背下來,因為只有一個標準答案。就是不訓練你邏輯推理的能力,這種能力才是信息時代的需求,對于今后的競爭極為重要。
以目前的中國教育,頂尖的人物也只能實現模式創新,也就是將謀略用于現代。相比美國教育培養出來的科技創新人才,相差甚遠。
我們用了大把的時間培養孩子們成為數據庫、復讀機,而美國教育卻在培養尋找事物內在邏輯的能力,他們在數據庫的基礎上學會了編程。
諸如鐵扇公主一扇子把孫悟空扇到何處的試題,就是在引導孩子耗費大量的時間去記背這些含金量極低的數據,而不是培養尋找事物的內在邏輯的能力。記背數據、信息、知識擠占了孩子們大部分時間,對于中國孩子的聰明才智是一種浪費,錯過最好的培養思維能力的時機,是對中國孩子的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