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并非醫生,也不懂中西醫,僅從一個普通人的角度對中西醫做一個初步的思考,試圖拋磚引玉。
不管中醫還是西醫,我們只關心是否有效。
觀察身邊中西醫的事例,我們發現兩者有著非常大的差別。
1.來源于兩種不同的文化。
中西醫來源于兩種不同的文化,采用兩種截然不同的思維方式,從完全不同的兩個角度進行醫療活動。
中醫是中華文化的一部分,具有“天人合一”的觀念,是這一觀念的人體實踐。
中醫從天和人這一整體出發,認為個人患病是和天體運行的時間、大地的方位,人身體內部的變化分不開的。中醫認為人作為自然的一部分,所患疾病不能獨立于自然之外,應該從整體下手,調理人體。
西醫是西方文化的一部分,從局部入手,診療過程中不考慮天時、方位等因素,應該說西醫的整體觀小于中醫對整體的定義。
2.理論體系不同。
因為上述觀念、切入點和思維方式的差異,形成中西醫兩種不同的理論體系。
西醫采用網格體系,每個網格就是一個專業科室,由此,西醫也將人分為不同的功能部位。當一個病人走進醫院,就被分診臺分流到不同的科室,眼科看眼睛,耳科看耳朵,牙科看牙齒,不同的科室專業診療一個部位。
中醫沒有網格體系,將人作為自然整體的一部分,一個醫生就是一座醫院,通過望聞問切開藥方完成所有的檢查和診療。
3.組織結構不同。
西醫在同一個標準體系下,以專業分工實現模塊化,建設相應的科室對病人進行診療。專業分工越細,就有條件研究得越深入,而標準化為大規模研究創造條件,同時定量化檢驗增強了確定性。
中醫同樣有完整的理論體系,但基于中醫的整體觀,診療活動都由一位醫生完成,最多分出一些專科,比如有專門看小兒的,有專門看皮膚病的。
中醫的這種結構無法實現大規模分工協作,這也是制約中醫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
4.對醫生的要求不同。
基于中醫的整體觀,要求每個合格的大夫都是諸葛亮,需要有一套完整的理論體系支撐,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熟悉天干地支五行相生相克、人體經絡等等的運行規律,熟記藥方,總之一個人包打天下,從接診到開藥方都必須熟練掌握。這也是中醫難以繼承的原因之一。
西醫不用這樣,由于專業分工細致,每個科室的醫生熟悉自己科室的診療流程,具備相應的專業背景,就可以開展診療活動。
5.見效速度不同。
基于不同的思維方式,和由此帶來的組織結構,中醫從整體下手進行調理,往往見效慢。當然,也有少數立竿見影的中醫診療實例。而西醫定點清除,直接打擊,見效快,尤其是西醫的手術,目前看來是中醫無法比擬的。
6.標準化診療。
西醫的檢驗可以實現定量化,這就為西醫的確定性提供了基礎,也為西醫的標準化創造了前提。
而中醫考慮的因素更多,缺乏定量化的檢驗基礎,難以實現標準化,所以中醫只能是千人千方,提供個性化的處方。
7.就醫渠道不同。
中醫靠緣分,找到中醫很容易,但能碰到好醫生不容易,好中醫靠口口相傳。
也許在一個小鄉村,也許在一個胡同深處,也許就在一間普通的診所,隱藏著世代相傳的中醫高手。找到這些好中醫往往靠身邊人提供的信息,也有一些是堅持不懈求醫問藥的結果。
受益者充滿感激,自然對中醫贊不絕口,五體投地,而沒有受益甚至受害者,對中醫自然是不屑一顧,甚至充滿敵意。這就是社會上對中醫兩種態度的根源。
在商品經濟社會,西醫成為商品的一部分,普通人很容易接受西醫治療。西醫靠廣告,醫院成為西醫的陣地,只要有錢,就能得到高質量的醫療服務。
換一個角度來說,在時代進入商品經濟社會,西醫和普通人更有緣分,而中醫在這個時代和普通人的緣分更淺。
無論中西醫,目的都是為了治病,施治對象相同,必然有相同的地方。
1.隨著變化而變化。
中西醫的相同之處,都認為人在變化,病情也在變化,而隨著病情的發展,需要調整對策。環境影響一個人不是一天兩天的結果,因而這種調理也很難一天兩天見效,所以中醫一般開三副到7副中藥,用完再開。
西醫認為人是變化的主體,而中醫在人這個主體以外,還增加了環境這一因素,所以中醫要根據兩者的變化調整對策。
2.都有毒副作用。
凡藥三分毒,無論中藥西藥在治病的同時,都會有毒副作用。特別需要注意的是,最近發現一些中藥含有馬兜鈴酸,會損傷腎臟,造成嚴重后果。
東西方文明在這個時代不可避免地沖突,實際上沖突的結果只可能是融合,因為這兩個文明實際上同源,都來源于人類的思維,其服務對象也是同一個人類。
因為來自不同的文化體系,所以實現中西醫結合非常困難,但是,中西醫互相取長補短在所難免,中醫借鑒西醫的定量化手段,西醫借鑒中醫的整體觀,發現對方的長處為我所用,才可能快速提高,共同為人類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