者按: 從沒關注過你買的基金業績比較基準吧?這是一個衡量基金業績相對回報的重要指標,往往反映基金管理能力的高低。《投資者報》本期專門對322只偏股型基金的業績比較基準展開研究,試圖解讀這一指標背后的玄機。 我們希望看完本報這期專題后,你能更多地將視線聚焦于此,進一步學會多維度判斷基金管理能力的差異,以及哪些基金更具責任心。 『專題概要』 買基金或是持有基金時,你會留意看這只基金的業績比較基準嗎?
相信很多人的答案是不會。
多數人會說,買基金主要是選擇不同的風險等級,再結合基金公司和基金經理的個人品牌和過往業績來做決定,至于這只基金到底和什么業績比較基準“賽跑”無所謂,只要能賺錢就行;持有一只基金后,更不在乎業績比較基準,關注它的凈值變化就可以
你可知道,這種投資心態已經陷入了誤區嗎?
基金公司每次在定期報告中,都會將業績比較基準與基金單位凈值兩者的增長幅度比較放在報告的最前列——此舉彰顯業績比較基準的重要性,但這種“苦心”并未引起投資者的足夠重視。
不重視的原因,或是覺得這個指標和自己的投資沒多大關系,即便基金跑贏業績比較基準,自己沒賺錢也是徒然。他們往往認為,基金投資的絕對收益以及同類基金的業績排名更加重要。
這不能完全怪投資者不成熟。
盡管基金公司對外宣傳時總拿“業績比較基準”說事兒,但忽略業績比較基準,只關注業績排名的心態在基金經理群體中也十分盛行。在海外基金業最為看重的業績比較基準,在國內的實際作用并不大。
在我們看來,業績比較基準是衡量基金業績相對回報的一個重要指標,這個由基金公司在產品設計時自行設定的“門檻”,往往反映基金管理能力的高低。
在上漲行情時,基金單位凈值增長率高于業績比較基準的增幅,反之低于其跌幅,說明基金管理追求相對回報能力越強;若基金單位凈值增幅不能超越,說明其追求相對回報能力較差。
《投資者報》研究發現,作為一項硬性指標,并非每位基金經理都將其“奉若神明”并勇敢超越,事實將告訴你:跑輸者比比皆是。更值得投資者注意的還有,在業績比較基準中暗藏“貓膩”、將其視若“玩笑”的基金也不少。
今年以來,截至2010年5月4日,進入統計范圍的322只偏股型基金(不包括指數型基金)中,有235只跑贏業績比較基準,占總樣本的73%,仍有87只跑輸。
由于今年股市至今跌幅已高達13%,能超越業績比較基準的基金實力彰顯。大幅超越業績比較基準的前10只基金依次是嘉實主題精選、華商盛世成長、大摩領先優勢、信誠盛世藍籌、華夏復興、華夏大盤精選、東吳行業輪動、銀河行業優選、東吳價值成長和銀河競爭優勢成長。
87只跑輸業績比較基準的基金中,最為集中在寶盈、國聯安和光大保德信等基金公司。在資產管理規模前十大的基金公司中,今年以來跑輸業績比較基準的基金主要集中在博時基金公司。
需要提醒投資者的是:業績比較基準是體現基金管理能力高低的一個重要因素,但并非投資者判斷一只基金優劣的唯一因素。由于業績比較基準為基金公司自行設定,他們往往會在產品設計時埋下伏筆。
比如,有些公司會在設計基金產品時選擇波動比較小的指數作為跟蹤對象,以增加自己跑贏業績比較基準的概率。再比如,一些公司會巧妙地在確定業績比較基準的跟蹤指數的組合比例上做文章……
甚至還有些基金的業績比較基準和其本身的定位根本不符合,沒有太多參考價值。如華夏回報、華夏回報2號、長城安心回報和嘉實回報靈活配置4只基金雖屬偏股型基金,可業績比較基準并非多數同類選擇的某一股票指數,而是銀行定期存款利率!它們的業績比較基準形同虛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