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曹莉萍
插圖:肖安莉
自從有了二孩,忙碌的生活像是上了發條,做父母的一刻不敢停歇、絲毫不敢懈怠,總莫名地擔心倆娃會“失控”,讓人疲憊到無力吐槽:
“有了二寶,最怕出門,要做到‘大小兼顧’談何容易啊,老二總是要抱抱,老大總愛到處跑,當娘的身子骨,哪經得住這樣折騰。在外面,和倆寶兒說話基本靠‘咆哮’。”
“每天忙活老二已經焦頭爛額,晚上困到‘神經恍惚’,還要打起精神輔導老大功課?!?/p>
“自從多了一個娃兒,家里每天都是‘戰爭’,老公‘嫌棄’我搞不定倆娃兒,心累。”
“我家倆孩子相差三歲,這姐妹好起來真好,打起架來也是不要命,姐姐還總嫌我偏愛妹妹?!?/p>
……
或許,你也正在經歷這樣的生活,一個孩子已經讓人抓狂,多一個孩子,各種負荷成倍增長,很多媽媽表示“吃不消”。那么,怎樣帶娃兒才能不那么累?有沒有養育二孩的妙招兒?
不妨試試“抓大放小”的方法,或許能減輕不少育兒負擔。
顧名思義,就是多“偏袒”老大,這里的“偏袒”,并非指事事順從老大,而是說在有了老二以后,千萬不要忽略了對老大的關注,轉移了對他的關愛。
舉個例子,如果大寶和二寶同時哭鬧,你會先去安撫誰呢?
當然是老二了,因為他還小。這是父母通常的做法,因為在我們的傳統教養觀念中,就是要照顧、遷就弱小,所以,我們要先哄哄老二,甚至會因此吼老大兩句。
但,如果我們這樣做,就會對老大造成“媽媽不愛我”的印象,這不利于平衡孩子們之間競爭的關系,甚至會加劇關系的惡化,要知道,老大也還是個孩子呀!
采取“抓大放小”的原則,先給大寶一個擁抱吧!
理由是:安撫好大寶的情緒后,請他想想解決問題的策略,這樣既讓他有了愛的安全感,又有了當老大的成就感。比如,“妹妹為什么哭呢?玩具怎樣分配,才能兩人玩得愉快?”
如此一來,大寶做事情就會有“全局性”的考慮,對待弟弟或妹妹有善心,有愛心,顧全大局,自然不會欺負他。大寶教育得好,對二寶來說,本身就是一個榜樣作用,他的以身示范勝過父母千言萬語的叮嚀。
其實,在家庭中,父母的愛,對于孩子們來說,就像一桿秤,父母的愛如果能保持平衡,孩子自然會和諧相處。也就是說,父母怎樣處理與兩個孩子相處的關系至關重要,因為它會影響孩子之間的關系?!白ゴ蠓判 钡慕逃椒?,就可以完美平衡大寶和二寶的親密關系。
此外,堅持“抓大放小”的原則,還會給我們帶來意想不到的驚喜:
孩子的行為會彼此影響或相互模仿。一位媽媽對此深有感觸:
我有兩個女兒,姐姐的一言一行,妹妹耳濡目染,這讓我在教育時省了不少力。小時候妹妹看到姐姐就笑,姐姐哪怕很簡單的一個動作,妹妹都能嘎嘎笑半天。
姐姐的一舉一動總能引起妹妹的高度關注,姐姐伴著音樂跳舞,妹妹也在旁邊“伴舞”;姐姐唱歌,妹妹也咿咿呀呀地唱;姐姐畫畫,妹妹趕緊拿畫筆涂鴉;姐姐的東西都是寶,姐姐玩什么,妹妹就搶什么;姐姐吃什么妹妹就要什么,姐姐的飯分外香,姐姐喂的飯更是香。
妹妹是幸福的,從小就有可以模仿學習的對象,有現成的經驗可取。幸虧老大教養得好,才能讓妹妹在這本活教材中汲取營養,健康成長。
我們都知道,孩子學習知識和培養能力的重要途徑就是模仿。大寶和二寶長期相處,是最好的模仿對象。智慧的父母,會從小培養大寶良好的性情和行為習慣,這樣,在教育中就多了一位“小幫手”。
不難發現,有了老二后,老大會變得有些“反?!?,比如,故意爭奪玩具,甚至動手;比原來更愛哭,看似有些“矯情”等等。這些舉動,其實是在暗示父母,“我覺得不公平,我要反抗,請你們關注我”。
家庭結構的變化,會讓大寶心理上產生諸多不安。倘若父母沒有及時關照老大,那么,大寶就會用獨有的方式“奪愛”,家中“雞犬不寧”的日子就到來了。
很多父母堅定地認為,“你是老大,你就應該懂事,不應該再耍性子,甚至批評兩句,你也要坦然接受”。對于大寶來說,這其實是一種不公平的待遇。
因為,他也是個孩子,他也有情緒,他也需要被關照。這些,跟是不是老大沒有關系。
只有讓老大覺得父母的愛是公平的,那么,他自然能平衡和老二的相處關系,更不會做出傷害老二的出格行為。
對老大傾注更多的精力和愛,老二可能也會是受益人。假如你現在是二孩父母,那么,你也可以學做孩子的“教練”和“榜樣”,讓老大幫助帶老二,你帶老大時,就要養成跟他一起讀書和幫你做家務的習慣,這樣一來,老大就能幫你做許多事了,比如,睡前可以讓老大讀書給老二聽,哄他睡覺……
如此一來,老大就成了教育“小助手”,豈不是幫父母分擔了養二孩的辛苦?
綜上所述,“抓大放小”的方法確實能解決二胎家庭教育中的諸多難題,很多父母恐怕迫不及待地想要嘗試了。
但需要強調的是,我們提倡在教育中多“偏袒”一些老大,并不意味著放縱、一味地順從老大。所以,在實施“抓大放小”的過程中,一定要有技巧,避免跑偏了初衷。父母可以借鑒這些方法:
對于老大來說,老二的出現可能會降低他在家庭中的存在感。加上如果父母袒護老二,一直被要求“讓著小的”,久而久之,老大就會心生嫉妒,開始怨恨老二。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父母一定要幫助老大找回“身份感”,樹立權威。父母要給老二灌輸這樣的思想:尊重哥哥姐姐。
這樣一來,老大有了存在感,在弟弟妹妹面前,他的身份就變成了“半個大人”,成為一個小小的照顧者,對他而言是一種認可,幫帶弟弟妹妹,也可能是一件自豪的事情。
如,請大寶幫忙給二寶擦嘴、取紙尿褲等,這些小細節不可小覷,在這個過程當中,培養老大的責任感,“我是哥哥,我要照顧弟弟妹妹”,這種責任感和自豪感,會讓老大對老二的感情更深。
但是,在很多家庭中,父母是這樣強調老大的身份感的:你是老大,你就得有老大的樣子,一定讓著弟弟妹妹。相信,如此被要求,老大定會排斥這個身份的。
老大為什么一定要忍讓呢?即便是“讓”,也一定是自愿的。
正確的做法是,告訴老二,這是哥哥或姐姐的東西,如果想要,必須征得他的同意。雖然這樣做表面上顯得客套,但是卻強化了作為老大的身份感,不會讓他覺得有了弟弟妹妹,就意味著失去一些東西。
試想一下,自從有了老二,你有多久沒有好好地把老大抱在懷里了?是不是很長時間沒有說“寶貝,媽媽愛你”了?
這些愛的“儀式感”,能給孩子帶來內心的滿足感和安全感,卻總是被父母們忽略了。每天大寶上學前,給他一個大大的擁抱或者一個親吻,讓他感受到雖然有了弟弟妹妹,但是爸爸媽媽的愛依然在。
一個內心豐盈、充滿愛的孩子,才有能力愛別人。如果老大習慣性地對老二無理取鬧,做父母的需要反思:“我有沒有讓老大感受到足夠的愛?”
另外,請盡量設立專門的時間陪伴老大。如果可能,帶老大單獨出去玩一玩。雖然只是一個簡單的安排,對孩子卻有著特殊的意義。哪怕是睡前十分鐘,單獨給他講講故事,讀兩本書等,對孩子來說,也是獨一無二的幸福,要知道,陪伴不在于時間的長短,關鍵要講究高質量。
我們必須清楚,當大寶和二寶發生矛盾時,大人越干涉,倆人的關系就越緊張。最好的做法是,做好旁觀者,對一些小事情,盡管放手讓老大協調解決吧。
一般情況下,我們常把“大的必須讓著小的”作為解決矛盾的方式。孩子長大了,尤其是6歲以后,開始學著自己處理問題了,大人過多的干預,不僅不利于孩子交往能力的提高,更會升級兩寶之間的矛盾。
大多數二胎家庭,在剛開始的時候,總是要經歷一段“硝煙不斷”的日子。兩個孩子為了一個小小的玩具,隨時可以掀起一場戰爭,其實,看似是打鬧爭吵,實則是兩人在摸索適合他們的相處模式。終有一天,他們會找到相處之道,平衡兩人之間的關系。
除上述內容外,周圍人的態度及父母的應對方式也至關重要。臺灣作家龍應臺也是一個二孩媽媽,她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
大兒子安安四歲時,家里迎來了第二個小生命,為了讓安安接受弟弟的存在,龍應臺做了很多準備。比如,在弟弟出生時,她送給安安一個玩具車作為禮物。
沒過多久,親朋好友都提著禮物看望弟弟。
有的朋友一進門,就急著看弟弟:“小寶寶在哪里呢?”他們似乎忘記了給他們開門的老大安安,安安獨自站在臺階處,看著朋友們對弟弟親親抱抱,顯得無所事事卻又悶悶不樂。
朋友們離開后,安安對著鏡子照了照,問:“媽媽,我的睫毛不好看嗎?我的手不可愛嗎?”
……
很顯然,旁人的態度讓老大受到了冷落。
作為父母,我們沒有辦法改變周圍人的觀念和態度,但是,一定要及時體察到孩子失落的情緒,并及時補償和安撫。比如,龍應臺在老二出生時,送給老大一份禮物作為驚喜,來安撫老大失落的情感。
每個父母都希望給予孩子百分之百的愛,請不要因為有了二孩,就把愛減半,對于孩子而言,愛不是數學題,要愛就給全部。
當然,我們并不提倡在養育孩子時,有意“偏袒”老大,而是一定要敏銳地覺察到他的情感需求,這樣,才能更好地發揮榜樣作用,讓父母在育兒道路上更輕松,讓孩子在相互學習和關照中健康快樂地成長。
各類超棒的活動不能錯過!
大家要記得星標“巧虎樂智小天地”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