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錄音由“水晶師兄,紅袖師兄,蕓庭師兄,大白師兄”進行聽打整理,由“天地師兄”進行一次復核,由“野鶴師兄”進行二次復核。
感恩師兄們的柔軟心無私奉獻!
各位師兄如果在閱讀中發現有文字性錯誤的,勞煩直接在帖子下留言,管理員看到會馬上修改,感恩各位師兄!
思維本體學基礎理論講座09
2014年06月30日
咱們開始吧。
今天咱們談“從如來藏狀態然后進入我們現在這種思維衍生狀態,在思維方面所表現出來的特征,以及思維演變的過程”,這個我們做為一個一般的知識了解一下就行。
看114頁,先看下面這個圖:
這個圖就是從如來藏出來之后,進入我們現在這種思維衍生狀態所要經歷的一個過程。
首先是那個縱軸,代表執著心力,執著心力它有一個特征是由下向上、由內向外發展,所以用縱軸去表示;橫軸是代表的我們平時的其他特征,時間、空間、物質等等,總之就是貫穿思維衍生狀態的其他特征;在A這個地方,A是代表我們的如來藏狀態,它是一種很深沉的大悲心,一種很深邃的一種心理的狀態;在A這個地方到了O這個地方的時候,也就是說與思維衍生狀態相應,通過相應然后一種心力突然升起,用B來表示執著心力的升起,執著心力的升起有一個很顯著的特征,就是它是從無到有,就突然之間,就一下子產生,然后這種心力有個很明顯特征是什么,它就是向上提起,你明顯的感覺它是向上提起的,就一下子提起來,而且你明顯感覺到是波動性非常強的一種心理狀態,和咱們在如來藏狀態的體驗是完全相反的。
在執著心力升起之后,也就是隨著執著心力的升起,你立刻會產生另一種相反的心理,那就是你想重新回歸如來藏,因為執著心力升起之后,你立刻就發現它的作用方向是向外的,也就是離開如來藏的,那么這樣你很快就會產生一種相反的心理作用,就是想回歸如來藏。你想怎樣回歸如來藏,你就是想通過相應去回歸的,但在第一次從如來藏出來的時候,是無法通過相應去回歸的,這個必須以后經過多次熟悉之后才可以,這個也一定了解這一點,并不是說第一次回歸如來藏,然后出來,馬上就能重新回去,這個是不可能的。
正是由于執著心力升起之后,我們馬上產生了這種回歸如來藏的心理,這種回歸如來藏的心理是一種相應。正是因為在這種相應的作用下,心力比較弱,那么這時候C這個地方是沒有念頭的,因為念頭是執著心力非常強的一個表現。所以就是從執著心力升起之后,有一個很短暫的時間是沒有念頭的,并不是說執著心力現在升起了,立刻就產生念頭,這個也不是的,因為在這個地方有一個心理的作用,就是相應,希望回歸。
C這個地方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為有的人是僅僅在思維衍生狀態去實證,也就是說在思維內容上實證,在禪定中實證,比如說小乘,小乘就是在思維內容上這樣下功夫。那么他們通過觀“無我”,也能證入C這個地方,證入這個地方沒有念頭,與山河大地融為一體。從C這個地方退失下來之后,他也能夠看到第一個念頭“我”,這時候他再用觀“無我”,那么“我”這個念頭馬上就消失,然后又退下來,退下來再觀“無我”,又沒有。也就是“我”這個念頭,在這個地方一會有,一會沒有,使用一種觀法能讓這個“我”瞬間生滅,就在這個地方通過觀“無我”能夠觀到念頭的瞬間生滅的。但是,它和從如來藏出來不一樣,如來藏出來也能觀到這一對一對念頭產生,但是通過觀“無我”,從這個地方退失下來,觀到一對念頭產生,那么這時候是沒有那個執著心力升起的,也就是絲毫都不會體會到有,它是自動退失的。然后你用觀“無我”的目的,是你想不讓它退失,也就是它自動退失,然后你再產生一個“觀念”不讓他退失,這樣才能夠觀到這一對一對念頭。從如來藏出來的時候,是要首先經歷執著心力是瞬間升起,也就陡然升起,也就是明顯的提起來,就像大家有時候在外面和別人吵架一樣,平時你心情很平靜,吵架的時候心情一下提起,這個比那個還要明顯,因為它的對比是非常強烈的。
在C這個階段過了之后,然后才出現這一對一對的念頭。第一個念頭就是“我”,也就是說無論你從如來藏出來多少次,每一次你經歷的第一念頭都是“我”,這一點也是一種規律性的東西。第一個念頭就是“我”,“我”這個念頭稍過了一會兒,然后再產生“他”這個念頭,并不是說“我”這個念頭一產生,馬上就產生“他”這個念頭,不是這樣的,它稍稍頓了一下,隔了一會產生第二個念頭,這就是就是第一對念頭。第一對念頭隔了一會之后又產生第二對念頭。那么以后每對念頭之間的距離越來越短,然后每對念頭的兩個念頭之間的距離,也就是說,每對念頭的前一個念頭和后一個念頭之間的距離也是越來越短的,這也是一個很明顯的一個特征,一個規律性的東西。咱們在書上用了一個平行四邊形來表示,平行四邊形這樣把它連起來之后,你能看到平行四邊形越來越扁,這是用這個形態學、用形象來表示,每對念頭之中的前一個念頭和后一個念頭之間的距離越來越短。最終就是前一個念頭之間和后一個念頭沒有任何距離,然后就和具體人、事、物結合在一起,再也沒有這一對一對念頭了,這是念頭的第一個階段它的表現。
每對念頭還有一個特征,就是每對念頭的前一個念頭它的心力一定是指向如來藏的,后一個念頭一定是背向如來藏的,每一對念頭都是這樣的,絲毫都不會出現錯誤,這個也是屬于一種自然現象,一種科學的規律。這個就是非常嚴格的,不存在說哪個念頭出現紊亂了,然后前一個是指向背離思維根本狀態的,后一個是指向思維根本狀態的,沒有這樣的。每一對念頭的前一個念頭都是指向如來藏的,后一個念頭統統是背離如來藏的,這個表現的是非常嚴格的。
這一對一對念頭它另一個特征是什么,就是自生自滅,你這時候是不需要加入任何觀念,而且這時候你也不會加入任何觀念的,因為什么?還沒到那個心力強的時候,所以是無法產生這樣的選擇性思維,所以這個階段就是住于思維本體,也就是這個階段住于思維本體屬于高級階段。什么叫住于思維本體?就是從客觀上判斷,你能看到念頭自生自滅,這樣就住于思維本體,一定要牢記這一點,最起碼一個標準就是念頭自生自滅,你不加入任何觀念。
咱們再看第115頁,我們看那個“心動”。“動”咱們在經典上,大家都看過佛教的經典,“心動”用“動”這個詞來形容,這個是非常好的,因為這個地方確實沒有其他的詞來形容。“動”這個詞能形容這種心力是突然產生,又是突然向上的,因為動的東西向上的,陽性的物質向上的,然后它有明顯的波動性,所以“動”這個詞涵蓋的非常的廣。所以在佛教的經典里面,有的詞是一個字都不能變的,沒法變的,變一下就對意義表達的不是非常充分,就像那個“無明”一樣,“無明”你用什么詞來表示,你用任何的詞表示都無法完全的涵蓋它的含義,無法準確的表示當時的具體的情況,所以只能是用“無明”。“心動”這個詞就包含它的突發性和波動性兩大特征。
這里我們就需要認識“執著心力”。“執著心力”它就像咱們以前做的一個比喻,像電機一樣,電機通上電之后,產生了一種功能,“執著心力”就相當于一種功能。這就是從回歸如來藏之后你才能夠真正的明白,思維衍生狀態的確是一種功能的狀態,比如說在如來藏狀態你無法生氣,但在思維衍生狀態有這種能力。那么這時候,你開始懷念思維衍生狀態,希望重新擁有這種功能。所以說你現在比較羨慕回歸如來藏狀態的人,而回歸如來藏狀態的人比較羨慕你現在的狀態,他認為你有這種功能,有這種能力。從初地到八地,在發展的過程中,你將越來越失去這種能力,你想重新擁有這種生氣的能力是非常非常難的,逐漸、逐漸你將完全不可能升起這樣的能力。所以說初地到八地的位次越高,你的那種弘法的那種意愿就越來越差,因為在那種情況下,你將發現一切的弘法,一切這些所謂的弘法行為統統都是“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這些都是毫無意義的,一切弘法都是鏡花水月,沒有任何意義。所以在佛教的經典里面,就是佛陀曾經說過一句話,若認為諸佛曾經講過一點一點法,也就是曾經講過什么佛法,那都是錯誤的,諸佛從來沒有說過什么佛法,從來也沒有度過任何一個人,如果你認為諸佛度了很多很多人,那只能說你還在思維衍生狀態,你還沒有回歸過思維根本狀態,所以一定要了解這一點。
下面咱們再看,由于執著心力是思維衍生狀態形成的基礎,是一種功能,所以我們可以使用執著心力,也可以放棄執著心力。我們放棄執著心力就回歸如來藏狀態,我們使用執著心力就進入思維衍生狀態。也就是說在你現在這種狀態,你覺得執著心力不好,那是因為你始終處于這種浪花的狀態,所以你覺得你想休息一下,你不想使用這種浪花狀態,所以你覺得它不好;但回歸如來藏之后,在諸佛的狀態是這種境界都可以用的,它只是一種功能,可以用也可以放棄,關鍵在于你能夠自在的用,也能夠自在的放棄。所以,學佛是一種灑脫的,可以使用這種狀態,也可以放棄這種狀態,不在于被哪種狀態束縛,因為如果你覺得被哪種狀態束縛了,或者你覺得你沒有能力去使用哪種狀態,那統統都不是諸佛的境界。
我們需要了解的是,因為我們要使用執著心力,所以我們必須了解執著心力。執著心力它的特征就是,咱們看116頁,執著心力它的作用表現在三個方面,一個就是執著心力的作用力,它有一個強弱的變化,由弱到強,逐級逐級演變的,這是從高級思維狀態退下來是由弱到強,從我們現在這個思維狀態返回去的時候是由強到弱這樣變化的。執著心力在作用形式上面它也有很多的作用形式,這個作用形式以后咱們在實證的時候再詳細的談。執著心力它作用的方向,作用內容它指向的方向都是離心力,背離思維根本狀態的。咱們在醫學上有過一句話:“陽氣者,因而上,衛外者也”,這也指的是執著心力的一種作用,是“動”的作用。早上我們醒來了,我們不由自主就會產生這種體內的氣機向上、向外運動這樣的一種反應,這個是身體氣機方面沒任何反應的人是體驗不到的,身體方面氣機的反應比較明顯,這樣你才可以體驗得到。
下面我們再看,我們對執著心力的使用,在思維衍生狀態可以通過執著心力自由的到達任何的思維衍生狀態的基本狀態各個層次,所以說對于你想科學使用各個思維狀態的來說,你必須掌握執著心力它的規律,從而能夠靈活的使用它。再一個就是通過對執著心力的客觀的了解,你不再象剛開始學佛時那樣,極端的排斥執著心力,你極端的排斥,你對任何事情有一個好壞的判斷,你就會產生一種取舍,這樣最終將導致你思維內容,無論你認為它是好,還是認為它是不好,通通都是錯誤的,因為這樣都能使執著心力發生作用。我們剛學佛的人,雖然是有時候也了解一點,認為執著心力不好,但是到社會上去看人的時候,總認為這個人不學佛,那個人做了什么什么業,那個人正在做了什么錯事,等等,在你的眼睛里到處都是一種是非的觀念,是非太重,那么這樣你就會產生那種判斷的心理,會使用執著心力,因為對是非的判斷就是執著心力的一個作用,那么最終的結果就是你住于執著心力。所以,對學佛的人來說,眼中無是非,有是非就不是真正學佛,屬于初學者了。因為對于初學者來說,我們要培養出離心,所以我們才以“是非”去對治“是非”的,這僅僅只是一種剛開始的方便。
下面咱們再看,116頁最下面和117頁,是對C處做一個鑒別的,和一般證入如來藏,咱們剛才談過的,通過觀“無我”證入這個狀態的人和他們進行一個對比。因為這個是,返回來還是看那個圖吧,114頁那個圖。
有的人是證入C這個地方,他把這里當作如來藏,這個僅僅只是一種相似。可能大家在網上也看到很多視頻,有的地方的講解,他就認為通過觀“無我”證入的C這個地方就是如來藏,這個并不是真的如來藏,但是它在表現上和如來藏是沒有明顯的區別,因為尤其在念頭的發現上,它能夠把各個層次的念頭都發現、都找到,比如說能發現一對一對念頭。所以從這個地方看,它是和如來藏沒有大的區別。但是從執著心力這個地方,你就可以發現它們是有本質區別的。所以在C這個地方,你可以定義為“相似如來藏”,不是真正的如來藏。小乘就是通過觀“無我”證入這個地方,他認為這是如來藏。
要了解一點,一切的觀法就是有所住的,你觀什么,你就是住于什么,有所觀就一定有所住,有所住就一定不自在。在諸佛的境界是無所住的,所以一定要了解這一點。那么在《西游記》里面,真假孫悟空,也就指的是這個地方,孫悟空代表真心,假的孫悟空就代表假真心,就是C這個地方就代表一個假的孫悟空,真假孫悟空在這個地方的表現,真假孫悟空因為在形態上我們說的念頭、表現等等,這些形象上完全一樣的,所以是沒有證入如來藏你是根本不可能發現假的孫悟空的,就像在《西游記》里面,真假孫悟空在佛陀面前去打斗的時候,身邊的這些阿羅漢們根本就看不出哪一個是假的孫悟空,哪一個是真的孫悟空,因為它們本身就是證入的那種假孫悟空的狀態,所以根本就發現不了什么是假孫悟空。這一點《西游記》上面已經是非常形象的把它表示出來了,大家到時候再看一下《西游記》吧,《西游記》這個地方寫的也是非常好的。
在117頁,還講到一點,就是念頭特征,一對一對念頭它的產生和發展分別具有的特征,這個在117頁的下面,執著心力這是念頭的演變,這個念頭的演變,后面咱們還要談,這個地方了解一下就行。因為在思維衍生狀態,思維方面各種特征它都有一個演變的過程,它是伴隨著執著心力的演變而演變的。念頭也是這樣的,念頭也有一個演變的過程,思維功能也有一個演變的過程,物質的境界也有一個演變的過程,也就是說我們思維衍生狀態的現在,就是你現在分析一下你自己,自己的思維有哪些特征,這些特征通通都有源頭的,都是有個演變過程,必須掌握這個演變過程,然后你才能夠準確的利用某一個特征返回去。
這個地方重點談的是念頭的演變,剛開始一對一對念頭,關于念頭的演變,咱們返過來再看114頁,還看這著圖去談,要不然看文字的話,這個文字是比較麻煩,還是看這個坐標圖。
從前面一對一對念頭,接下來,這個地方是產生的是一些抽象化的觀念,就是虛的念頭,抽象化念頭。這個地方要注意一點,就是從如來藏狀態下來之后,一對一對念頭之后,緊接著的是后面那個實心的念頭,并不是這個空心的念頭,而這個地方為什么標空心念頭,那是因為這個坐標圖沒法畫,畫的時候沒法表述,所以只有把這個地方加到這個地方。咱們看那一個一個圓圈,圓圈之間的連線不是一個箭頭,和后面那個實心的——S代表實心——實心的點,實心代表和具體的事相續、和具體的人、事、物結合在一起的,具體化的念頭是用實心來表示,S表示實心,空的圓圈是虛的。在這個實心的圓點之間都是用箭頭表示的,它是思維的軌跡,是一個演變的過程,和虛線念頭之間有這樣的區別,它不是這樣連續演變的。
所以就是從如來藏出來經歷的路程,就是先經歷B,執著心力升起;然后經歷C這個階段,想回歸如來藏,但是沒回歸成;然后又是出現一對一對念頭;一對一對念頭之后,緊接著就是S這個地方,出現和具體人、事、物結合在一起的念頭,這些念頭也是自升自滅的,一定要了解這一點,在這個地方還是自生自滅的,S這個地方,念頭也是自生自滅的;S結束之后,進入F,我們現在的這種階段,然后開始選擇性思維開始產生,你開始選擇某一個念頭,某一念頭開始展開相續性,就在這個地方,呼吸開始產生,在前面S這個階段,是身體無法使用的,是無法產生,無法恢復我們現在這種狀態的;到了S最后面向下的這一個折線,打折的線代表的是思維的相續性,在這個地方呼吸開始展開,呼吸打開之后,然后是身體的覺受開始恢復,首先是呼吸,呼吸沒打開的時候,身體的覺受是無法恢復的,呼吸打開之后,身體覺受恢復;恢復之后,然后你才可以使用身體,也就是說,當你具有身體覺受的時候,那么你就處在相續性思維狀態。這就是說,反過來為什么我們必須首先解決身體的覺受,身體的覺受不解決,你就處于相續性思維狀態。這就是演變下來是這樣的,這就是整個念頭的演變過程。
F1和F2的區別就在于一個選擇性思維它的頻率,相續性思維剛形成的時候,我們還能盯著一件事情能想很長時間的,也就是說,這是一個什么階段,就象那事相續狀態也就是“一心不亂”的狀態,什么是“一心不亂”?就是你能盯著一個具體的念頭、觀念,然后是保持一個很長的時間,這就是F1這個狀態;F2這個狀態就是我們一般人的狀態,你一會兒選擇這件事,一會兒選擇那件事,就是選擇頻率非常高,你的心無法安住于某一個念頭。選擇頻率高那就是我們就處于平時這種狀態,使用宏觀物質狀態。那么處于F1的狀態,選擇性頻率低,選擇頻率低最后就逐漸發展成潛意識,與潛意識相應,潛意識和微觀物質相應的,所以在F1這個地方我們就可以使用身體的微觀狀態、氣機的狀態。
反過來,從F2到F1,然后再向上發展,退回去,向禪定中發展,那么你將跳過S階段,就實心這個階段,你絕不會再看到——這是僅僅指思維內容,在思維內容方面發展——你不會看到這個一對一念頭的生滅。如果你是住于思維本體的,通過觀心去實證的,這個地方就是為什么D和S這個地方反過來是不一樣的,D這個地方是住于思維內容,完全住于思維內容然后返回來;S這個地方是通過關心,住于思維本體,然后你能看到這個一對一的念頭。如果你不是通過觀心,你將跳過S這個地方,從D這個地方就一下子進入一種觀念,就是X這個地方,通過“觀空”、觀“無我”等等,就是一個一個觀念,“無想”、“非想”,就是進入X這個地方,X這個地方是用虛心來表示的,就代表是一個一個觀念,而不是具體化的念頭,不是自動產生的,和人、事、物結合一起的真實的念頭,它只是一種觀念,抽象化的觀念。
在X這個地方的這些空心的念頭,其中有一個觀念,就是虛心的觀念,就是“無我”。觀“無我”這個觀念特殊的很。它通過觀“無我”能一下子進入C這個地方,但是其它的觀法不行,“非想”和“空”等等,其它的觀法無法達到這個狀態,達到這個C這個地方。因為“非想”和“空”,它們雖然在觀念上是不一樣的,但它們有一個本質的特征是什么?就是它們是排除的,它是排除其它的觀念的,排除其他事物的,所以正是因為有了排除的觀念,所以無法發現那一對一對產生的念頭。
而觀“無我”不一樣,通過觀“無我”是融入其它的境界的,融入一切的,因為“無我”不產生對立,然后融入外境,所以這時候是能觀到一對一對念頭。所以要了解,觀“無我”是非常特殊的。正因為通過觀“無我”特殊,所以能發現一對一對念頭,所以觀“無我”也最容易讓我們誤以為C這個地方是如來藏狀態。
這就需要了解,在高級禪定中,那各種觀法它們共同的特征是什么,各自的優勢是什么。在高級禪定中,那么那些觀念,就是觀無想,非想等等,這些觀念雖然不同,但它們有一個共同的特征,都是執著心力比較弱,它們比那些自動出現的念頭的執著心力都要弱得多。所以通過這些觀念、觀法,我們是能住于高級禪定中的。
也就是我們平時入禪定,我們講究一個“止觀”,先“止”,“止”后才用“觀”。為什么要用“觀”?那是因有問題才“觀”的,沒問題是不需要“觀”的。我們怎樣用“觀”的?我們“觀”就是用一些執著心力比較弱的觀念,去排除那些自動出現的執著心力比較強的念頭,也就是自動出現的念頭都是執著心力比較強的,通過排除之后我們就住于禪定中。也就是“觀”的目的是什么?“觀”的目的是為了住于禪定中。
這些觀法雖然不同,所有的觀法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征,就是我們剛才談的,就是執著心力比較弱,為了安住高級思維狀態,為了安住高級禪定中,使用了這些觀念。
在這些觀法中,只有一個觀法,它是融入一切境界。其它的觀法,全部都是排除,是排除其他境界的,包括“非想”、觀“空”等等,都是排除其它境界的。
所以要了解,對于高級禪定中這些觀法,我們要對它們進行分類。其中一類是排除,是排除其他一切的;另一類就是觀“無我”,特指是觀“無我”這特殊的觀法。觀“無我”是融入其它一切的境界,并不排除其他境界,相反的它排除自我,粉碎自我,融入大地,到時候你簡單的觀一下就行了。在高級禪定中,你僅僅只去觀一下,也就是把自己粉碎,融入山河大地,融入周邊一切,融入這些境界,然后立刻念頭就不會產生,你馬上就和這些境界合二為一。在這個地方要了解這一點,對高級禪定中的這些觀法,有一個基本的認識。
這個關于思維的發展演變過程,在這里咱們重點談的是念頭的演變,而沒有涉及其他的。其它的還牽扯思維功能的演變,也就是說執著心力具有產生念頭和產生選擇性思維這兩種功能的演變。選擇性思維功能的演變,咱們沒談。選擇性思維功能,大家也需要簡單了解一下。
選擇性思維它的產生,是在S這個地方,S這個地方開始產生之后,一對一對事相續念頭開始產生,產生之后,然后才隨著執著心力的形成,然后開始產生選擇性思維,選擇性思維開始盯著其中一個念頭展開相續性,也就是說選擇性思維產生的比較晚,思維發展一段時間,到S這個地方才開始產生的。
選擇性思維產生之后,它有一個頻率的問題,從低頻發展狀態到高頻發展狀態,也就是選擇頻率一個有高與低的問題。選擇頻率低的時候,也就是我們平時說的“置心一處”。“置心一處”就是選擇頻率比較低,然后甚至達到了能夠盯著某一個念頭去進行、去運作。這就是選擇頻率的高與低的問題。
選擇頻率高就是我們平時的狀態,選擇頻率高的時候,你只能使用身體的宏觀物質狀態。你比如說,你能感覺到手在哪里,胳膊在哪里,腿在哪里,你能感覺到腿上哪個地方疼痛了等等,這些都屬于宏觀物質狀態的,這是選擇頻率比較高的表現。
選擇頻率比較低,選擇頻率低的時候,思維容易向潛意識發展,那么這時候,潛意識和微觀物質對應的,選擇頻率的時候,我們將發現身體的微觀物質狀態,也就是氣機的狀態,氣團和光等等這些狀態,我們就將發現就是“置心一處”。所謂的“置心一處,無事不辦”,指的就是從F1到S這個階段,在這個地方它的發展。所以對選擇性思維要了解一下。
再一個,還需要了解一點就是,關于“空”的演變。空的演變,“空”剛開始是一種觀念,X這個地方,在X這個地方是一個“空”的觀念,“空”的觀念逐漸、逐漸演變,你不加控制的話,然后你開始就產生空的心境,就是空的體驗。一定要了解這個心境,心境和它的觀念還是不一樣的。
心境就是從那種狀態退下來之后,產生一種心境,和那一個C這個狀態狀態產生的那種想回歸如來藏狀態的心境是一樣的。也就是說,在高級的禪定中,你并沒有那種空的心境,也就是說你感到很深邃的、很深、細、懸的那種心境,你沒有這樣的心境。在如來藏狀態也是這樣的,如來藏狀態你也沒有那種心境,深、細、懸的心境,也就是大悲心的心境,我們平時說如來藏狀態是大悲心,但這種大悲心指的是,我們從如來藏狀態進入現在這種狀態之后,我們體驗到那種很深邃的心境,然后你說剛才那種狀態,就如來藏狀態是種大悲心的心境。但其實是,在如來藏狀態是,你不可能體驗到這種深邃心境的。你在那種狀態,你不會體驗到這種心境;反而是退下來,在這種狀態之后,你才體驗到剛才的心境是這樣的。所以一定要了解“心境”是什么樣的心理的一種體驗、一種覺受,只有在從它那境界下來之后才能體驗到。“空”也是這樣的,在真正使用“空”這種觀念去住于禪定中的時候,是沒有這種“空”的體驗的,從“空”這種觀念退下來之后,開始有“空”的體驗,你會體驗到一種很深邃的、深、懸這樣的心境,這是“空”的心境。
“空”的心境再向下發展,開始產生具體的物質的境界,就是產生光。光和可見的虛空是同時產生的。也就是產生了光和我們平時可以看得見的天空——可見的“虛空”——可以看到的虛空。可以看到的虛空產生之后,逐漸的“光”開始產生演變。因為剛開始光是一種白光,然后逐漸逐漸,因為選擇性思維的原因,白光是含有各種顏色的、光色的。所以這時候你開始選擇某些顏色,這樣才可以產生一種彩色。彩色出現表明,思維已經進入一個很低的一個演變狀態了。這就是“光”境的演變,光和空的演變過程。
在光和空的基礎上,然后逐漸逐漸產生具體的物質,也就是天空。我們現在可以閉上眼,然后你觀想一下天空,我們都經常見到天空的。在秋天的時候,天空是湛藍色的,沒有一絲云朵,然后逐漸的天空開始產生云朵,然后加進去了很多的灰塵、霧霾,天空越來越昏暗,水蒸氣越來越多,烏云滾滾,大家想象著一個條件一個條件疊加進去。
然后翻過來,我們把天空的條件,逐漸的剝離,把這個烏云剝掉,把霧霾剝掉,然后只剩下湛藍的天空。然后再分析這個湛藍的天空,他是種藍色的,也就是其中一種顏色,但極樂世界天空并不是藍色的,它可以是其它的顏色的。在不同的諸佛的境界,天空的顏色也是不同的。這是根據你的愿望,你愿意怎么樣,它就表現的怎么樣的。天空的顏色表現的不一樣,然后天空的顏色、光感,也就是光色和光感,然后你再分析這個天空,天空還有一種感覺,你在觀天空的時候,如果湛藍色的、秋天的,你會感覺到天高氣爽,也就是你感覺到天空很深邃,就是它有深邃覺受、一種心境。也就是天空也是,我們根據條件論,它是一個一個疊加而來的。這種疊加也就是將來你在從如來藏退失,回來之后,進入到我們現在這種狀態之后,你將逐漸、逐漸的體驗這整個的演變過程。
這樣來說,對天空了解之后,天空的形成了解之后,你將可以通過觀光和觀空然后證入禪定中。因為物質的演變過程和思維的演變過程是同步進行的。我們可以借助物質的境界然后回歸高級禪定,使用不同的物質的境界。那么我們在實證中,就可以反過來發現自己觀光的過程,剛開始你閉上眼,就完全是黑色的;然后慢慢的眼睛開始產生這種灰色的,不明亮的灰色;灰色慢慢忽然開始產生明亮,較為明亮,明亮的白色;逐漸、逐漸的你又會看見一種彩色的,彩色的剛開始是彌散的光;再發展的話逐漸、逐漸的這彌散的光變成凝聚的光團,彩色的光團;彩色的光團再逐漸逐漸發展,就是一種光珠,一種白色的光珠,一種發光芒的白色的光珠。就是物質的境界就是一步一步再返回去,在向上發展。
當然,由于心物是一體的,另一方面我們對思維是最熟悉的,物質的境界你可以不熟悉,因為受現在身體的影響,你無法看到現在天道的境界,幾萬公里以外的境界你看不到。但是思維你是掌握熟悉的,我們經常生活,經常使用思維,對思維最熟悉。所以我們可以通過對思維的調整,跳躍性的發展,證入高級的境界。證入高級境界,然后在退下來的時候,你將先從高級物質境界,一步一步向下發展,所以說你不要認為高級的物質境界比如說光珠,光珠的這個境界你覺得很難證入,這個倒不是這樣的。只要你能夠回歸如來藏或者是證入高級禪定,然后再從這種高級境界向下去的過程中,這個光珠這個境界是很容易就會證入的,是很簡單就可以證到的,不用去擔心這些高級境界非常難,這個一點都不難。難的就是有的人不了解我們還有很高級的思維狀態,還有如來藏狀態,所以他從來也沒有證入過高級禪定,也沒有證入過如來藏狀態,那么唯一的只有從現在這種狀態一步一步按部就班的向上發展,無法跳躍性的進行實證,這就比較麻煩。在這個過程中你怎樣改變思維狀態,思維在一定程度是不容易改變的,那么你必須借助物質去改變。你借助什么樣的物質去改變?對于物質世界你最熟悉的無非就是身體,所以你只能借助身體的微觀物質去改變,就是借助氣機去改變。你就通過這種氣機的運轉,大小周天的運轉,去改變自己的思維狀態,就這樣一步一步的發展,這個過程就麻煩的很。所以就是能掌握思維狀態之后,先從思維入手,然后再解決物質,這個要容易得多。這個就是在道家里面,就是先命后性,沒用那個先性后命。先思維后物質,更安全更快捷。
所以,對于咱們來說,對物質境界的使用也是先解決思維問題,思維問題解決之后然后再說意生身的事,也就先進入初地,到了八地再解決意生身,把意生身這個問題解決了。
接下來我們了解一下“執著心力”。執著心力是非常關鍵的內容,咱們必須熟練的掌握。咱們對執著心力再談一下。看126頁,是把執著心力和向心力對比進行談的。我們再重新看一下“執著心力的幾個特點”。
第一個就是執著心力的形成。形成這個就是從無到有的形成,然后就是它的突發性,這是兩個形成時的特征。
然后再看它的功能,執著心力的功能,主要是兩種功能,一個是產生念頭,第二個就是選擇念頭,就是產生選擇性思維。兩個功能,也就是產生念頭,選擇念頭。對念頭進行運作,這是執著心力的功能。對這兩個功能了解一下。
其中選擇性思維,是建立在我們這種思維狀態下的基礎,咱們現在選擇性思維再繼續發展,就形成我們現在思維狀態的兩種功能,一個有意識思維,一個是潛意識,一個是普遍性留意,一個是選擇性注意,這兩種功能。這個以后咱們還談,這個地方簡單了解一下就行。要了解執著心力具有這兩種功能,這兩種功能必須去了解。了解之后你才知道佛教的實證,它根本的著力點在哪里,也就是說佛教的實證,必須去把執著心力的功能降到最低,因為你要消滅執著心力,必須降到最低之后,然后外因來破,才能把執著心力的功能破了,執著心力破了。你怎樣知道執著心力的功能是降到最低了?這就必須了解執著心力的功能。要了解執著心力具有兩大功能,一個是產生念頭,一個是選擇念頭,產生念頭在之前,選擇念頭就是之后發展起來的功能。我們必須把執著心力的功能降到最低,也就是降到只產生念頭,能夠看到一對一對念頭產生,降到這種程度,也就通過觀心,達到這種程度。觀心的原理是什么,觀心的目的是什么,觀心就是服務于這個目的。把執著心力功能降到最低之后,然后才能睹流星而開悟,如果你沒有把執著心力降到最低,那么天空即使電閃雷鳴,狂風大作、電閃雷鳴,你也絕不可能開悟的。這就是最基本的原理,一定要掌握原理。這個地方就是談執著心力的功能。
下一個就是執著心力的重要性,重要性就是可以讓你回歸如來藏狀態,也可以讓你使用現在這種思維狀態,也就是兩種思維狀態可以自由的使用,你怎樣才能自由的使用這兩種思維狀態?那就是執著心力,必須借助執著心力才可以,要不然是不行的。
同樣的,在思維衍生狀態也是這樣的,我們也需要掌握它,然后才能使用這些思維衍生狀態。
再一個就是作用的方向,作用的方向是向下的、向外的,向我們現在這種思維狀態,離心力的,作用方向是背離思維根本狀態的。也就是你想從如來藏狀態到我們現在這種思維狀態,那你就必須使用執著心力。
然后就是作用的對象,執著心力的作用對象,是作用于局部,一定要了解執著心力,它是針對具體的人、事、物,針對這些念頭發生作用的,也就是說它是作用于局部。凡事當你覺得作用于整體的時候,那么就是柔軟心發生作用,而不是執著心力發生作用。也就是說我們要使用執著心力的時候,那么我們必須針對局部,選擇一個觀察點,如果我們不使用執著心,那么我們就觀整體。這就像我們通過觀整體的美好能夠證入欲界定;但是我們觀具體的某一個觀察對象,也就是樹葉的飄落,剛開始你是使用執著心在這樣觀察,使用選擇性思維的,為什么使用選擇性思維反而能倒過來,回過來呢?這是因為選擇性思維頻率降到最低的時候,是有利于形成潛意識的,所以你才能夠通過適應它,然后返回來,如果不是因為這一點,你將無法回來。
再一個就是執著心力的作用態勢,作用態勢的表現就是不穩定性,和它的漸變性。一個是波動,一個是逐漸加重的。這就是它整體的作用態勢。波動性越來越強,然后是執著心力作用的力它越來越強。
再一個是執著心力它的一個周期性的變化,也就是非連續性,為什么是非連續性呢?不是說現在在思維衍生狀態,在低級狀態的時候,這個執著心力是持續的發展,持續的加重,它有一個非連續性特征,也就是說這是在追求樂這個本能的作用下,執著心力有時候能夠被打破。如果它始終處于連續性,那也就麻煩的很,所以在追求樂的這個本能的作用下,這個執著心力有時候會減弱的,這一個我們要了解一下。
再一個就是周期性的變化,這個包括靜極生動動極生靜,都是因為這個因素。
執著心力它的表現,最大的一個特征就是它是功能化,也就能夠使任何的事情產生真實的作用,這是執著心力一個根本的一個特征,這個需要掌握一點。這個和那個柔軟心正好相反,這個以前咱們談過,執著心力能夠讓一切產生真實的作用,像咱們以前舉的例子。讓石頭產生石頭的作用,讓墻產生墻的作用,這是執著心力的問題,也就是說你現在一拳頭打到石頭上,你感覺到自己疼痛,感覺到石頭非常僵硬,那是因為執著心力的原因。在執著心力破除之后,你一拳頭打到石頭上,這樣絲毫不會感到疼痛反而石頭會陷下去,也就是說石頭在這種情況下,不再發生石頭的作用,那是因為柔軟心的原因。也就是說執著心力是一種功能,是一種功能化,而柔軟心是去功能化的。這個關于柔軟心咱們下次再談向心力的作用。它們兩個正好相反,這是在第六節,第126頁是對這兩種心力作對比的,因為這兩種心力是我們實證中一切方法的歸結點,我們實證的方法非常非常多,但所有的方法最終全部歸于這兩種心力。我們必須使用這兩種心力,然后才能自由的使用各種思維狀態。這就是我們為什么要了解執著心力,了解這兩種心力。
123頁最下面,關于住于禪定中,住于禪定中為什么是這種觀法等等,這些了解一下就可以,尤其這里談的是這個空的問題,空的問題咱們剛才談過了。空的演變,光的演變,這些咱們簡單了解一下。以后在談物質的時候,還要詳細談,因為我們要借助這些境界,然后證入禪定中。
咱們今天到這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