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洞見·安娜貝蘇
“當你倉促地到了中年,體態、面容、眼神、心境都被蓋上了印戳。”人到了中年,身體發福、思維固化,似乎從頭到腳都停止了更新。但在我看來,相比稀疏的發量、挺起的啤酒肚,中年人精神上的油膩更為可怕。作家格十三,曾總結過油膩中年男的一大特征:喜歡追憶從前。飯桌上,酒過三巡后,幾個大老爺們紅著臉搖頭晃腦開始大談特談當年。誰剛進公司就拿下了大項目,斬獲行業大獎,一年連升兩級……無非是因為大家都知道,過去的輝煌,都不過是人生短暫的高潮。過了35,小高變老高,小趙變老趙,曾經俊俏少年郎,大部分人都大了肚子禿了頭。每天單位家庭兩頭忙,妻子總是抱怨不斷,上司畫的餅總吃不消。只是中年人也明白,懷舊的情緒不太適合經常展現于人前。因為這代表你現在的人生乏善可陳,只能用過去的光鮮來掩蓋現在的失意。過好當下,珍惜眼前,穩步前行,才是最人到中年最好的姿態。吃料理時,他跟你科普壽司文化的起源;看電影時,他跟你大談特談法國電影發展史。當一個人把知識當作裝點自己的門面,正說明他的內心空無一物。越是急吼吼想得到外界認可,最后換來的可能是旁人的奚落。關于這點,師太亦舒有句話可謂精辟,她說:
“真正有氣質的淑女,從不炫耀她所擁有的一切。
她不告訴別人她讀過什么書,去過什么地方,有多少件衣服,買過什么珠寶,因為她沒有自卑感。”
淑女也好君子也罷,大家追求的都是一種自足自洽的狀態。
它不用假裝懂得四季,春天離場后,它在秋天自會結出沉甸甸的果實。與其滿世界找認可,非要比別人高一等,不如安守一隅,低調靜默,活好自己。看過一個話題:為何總有人喜歡將自己的觀點強加給別人?他們只不過在為循規蹈矩的命運尋求些認同,為一事無成的人生增添幾分優越感。生活中,有許多人張口閉口就是:“聽我說”“你應該”“這不對”。他們常常打著“過來人”的名號,對別人的生活指手畫腳。想想看,那些一見面就催婚、催生的長輩,是不是被你悄悄屏蔽了?那些總在干涉朋友選擇、指點別人人生的人,最后是不是沒朋友了?你混得好,經驗不一定適用于所有人;你混得不好,巴拉巴拉說教只會顯得自己層次更低。我為凡夫俗子,不敢奢求為人師表,只要戒掉好為人師,便已功德無量。人們之所以喜歡對著大山呼喊,只是想釋放情緒,而不是被大山教育。環境、閱歷不同,使得每個人都處在自己的認知隧道里,所見只是一隅。人到中年,路走過不少,事經歷得多,更容易走入“隧道視野”,變得自以為是。以前他但凡見到有人信星座、去拜佛,都一臉不屑,忍不住吐槽。可當后來他自己創業,被壓力和焦慮裹挾,總無意識想抓住一些什么時,他才終于理解了那些人的做法。一個農夫來到城市,他不是蠢,他只是不太理解,什么叫交通規則。一個城里人來到農村,也不能說他蠢,他只是分不清稻子和麥子。遇到和自己觀點不同的人,本著求同存異的心去理解,而不是帶著優越感去指責。隨著人生的經歷去適應,去改變,才能永葆年輕的狀態。油膩是什么?就是流不動了,像豬油一樣凝固在那兒了。但由于這套體系我們過于熟悉,反而容易陷入“信息繭房”,與新觀點、新機會失之交臂。想想生活中,你是總以反駁別人為樂趣,還是能從不斷刷新自己的觀念中獲得快樂?誠如作家半山所言:一個人能夠接受的事物越多,越是自由。每一種難以接受的觀點、事物,都是給自己豎起一道墻,墻豎得多了,不是迷宮即是牢籠。盲目抗拒、固步自封,就是親手關閉了通往新生活的那扇門。保持開放的心態,像海綿一樣吸收新知識,才是最好的解膩良方。中年以后,身上的贅肉很容易看見,思想上的油膩卻很難察覺。人活到一定年齡,應該養一張嚴實的嘴,修一顆包容的心。定期給自己的精神“去油”,知世故而不世故,歷圓滑而彌天真。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