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人性善惡爭論是人類在行為心理上是以利他為本還是以利已為本的爭論。人本性是利他還是利已這不僅決定了個體個人的處世待人的態度,還決定了領導者特別是國家統治階層在制訂管理方針政策時是以強行管制為主還是以教育引導為主的趨向。正是由于有“人性本惡”的見解,才有戰國時期秦國“商鞅變法”的”法治“;正是由于“人性本善”的見解,才有儒家在西漢后推崇的以道德感化為主的”德治“。
在中國古代歷代思想家在討論人性問題時,形成多種派別。主要有:孟子的性善論,認為人生來即有惻隱、善惡、辭讓、是非四種“善端”,擴而充之,便可形成仁、義、禮、智的善性。荀子的性惡論,認為“人之性惡,其善偽也?!保ā盾髯印ば詯骸罚┥菩允呛筇烊藶榈?。性無善無惡論,這包括:告子的“性無善無不善”論,認為“生之謂性”,“食色,性也”; [4] 墨家的性“素絲”論,墨子認為“人性如素絲,染于蒼則蒼,染于黃則黃”;道家的性“素樸”論,莊子認為人天生本性上是無知無欲的;明代王陽明的心學理論,王陽明的心學認為:“無善無惡心之本,有善有惡意之動”。性有善有惡論,這包括先秦世碩等的有善有惡論,漢楊雄的性善惡混論,董仲舒等的性三品論等:楊雄認為“人之性也,善惡混,修其善則為善人,修其惡則為惡人”;明清之際王夫之的性“日生日成”論,認為人性絕非在“初生之頃”就定型,一成不易,而是隨著環境和教養的不同,“性屢移而異”,“未成可成,已成可革”,認為人性是可以培養和不斷完善的;北宋的司馬光的人性的先天不等論,司馬光認為人生來在人性善惡上就先天不平等,無論圣人還是愚人善惡都是兼而有之,只是有些在善性上會占優勢,有些人在惡性上會占優勢。
在外國古代社會中還未有就人性善惡所進行的激烈的爭論過程。但西方某些基督教派認為人自從出生的那一刻起就有罪,這種罪是無法消除的,而且是一代傳給一代,永無停止,這就是“原罪”。而原罪的由來是來自人類的祖先:亞當和夏娃。因為“原罪”,而產生了:貪婪,嫉妒,傲慢,仇恨等“罪性”。(例如:七宗罪)。再因為“罪性”,而產生了,殺盜假見證等,各種“罪行”。(例如:十條誡命)。印度教與佛教都有“業報”與“輪回轉世”之說,認為人許多的幸福與苦難都是前世因果報應的結果。
中國孔子說“性相近也,習相遠也”,將人性分為天性與后天習得;北宋張載的性二元論,又把人性劃分為氣質之性與天命之性。辯證唯物主義認為,不存在先驗的人性和先驗的善惡之分,任何現實的人性都是在遺傳因素的基礎上,在社會環境中,人的主客觀相互作用的結果,其中人的社會實踐活動對人性的建構有決定意義。在西方現代心理學界,有三種典型代表:①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強調以人的本能解釋人的全部和行為 ,是一種本能決定論或遺傳決定論;②行為主義走向另一極端,否則天生本能,主張人的一切行為、本性均由后天習得,是刺激-反應的聯結及其系統化,是一種反本能論或環境決定論;③人本主義心理學既反對本能決定論又反對習得論,主張人性是似本能的,即人的欲望或基本需要在某種可以覺察的程度上是先天的,但與此有關的行為或能力、認識或感情不一定是先天的,可能是后天經過學習或引導而獲得或表現的。馬斯洛認為,人性是人的全部屬性的總括,似本能需要是人性的集中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