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有云:“平平淡淡才是真”,中國作為文明的發源地,留下來的“中庸之道”也可謂是一大經典,延續幾千年,直到現在還在影響著人們的生活。
“過儉者鄙,過謙者偽”,儒家主持的中庸之道正是如此。節儉亦是美德,但過分節儉就是吝嗇,會遭到他人的鄙視;謙虛是好事使人進步,過分謙虛會被人們稱之為偽君子。
現在很多大學生為了所謂的節儉,壓榨著自己的生活質量。雖然看著自己的存款在慢慢的上漲,但是自己在很多事情上得不到滿足身心也受到了損害。本以為這種生活挺幾年就過去了,卻不曾想到已經成為一種習慣,從心理學角度叫已經成為一種病態。
謙虛固然值得提倡,但也要根據場合。如果在上司面前被夸獎,自己謙虛一次沒什么,多次這樣的情況發生之后,未免會被說“偽君子”。而且如果在員工面前一直抱著謙虛的態度怎么會進步呢?
“登高必跌重”,任何東西都是事物矛盾體,有著兩面性。萬事有度,做好下一步的計劃,畢竟扯得太緊總有崩潰的時候。即便現在發展的順利,它不管在什么時候也都隱藏著對立面,此消彼長,物盛則衰,也是事物發展的規律。
一個最簡單的例子,我們在平時的工作中,一定會有比大家更優秀的人。這個人在優秀的同時,也會引來他人的嫉妒和陷害。即便自己不是這樣的人,但不能保證每個人都是這樣。這個人越優秀,他人就越嫉妒,最終一定會想方設法的設計圈套來套路他,即“滿招損”。所以沒有什么事能夠做到非常的圓滿,我們也要做好下一步的打算。
《禮記·曲禮上》有著這樣一句話:“泰者,大中之大也”,其中泰的意思是極其博大。《周易》中泰卦中泰也象征通泰,陰陽衰而往陽者剩而來,為既吉祥又順利。自然意為富裕、穩定平安的意思,指好的方面。而否的意思恰巧與泰相反,意為阻塞不通,變壞的意思。
所謂否極泰來,就是事物壞的結果達到了幾點,就會出現泰卦。好比一個人在失敗的低谷,無論向哪個方向走,都是上坡路;一件東西或事情博大到了經典,也會出現否卦,即物極必反。在一個人上升到最高處,不管怎么走都是下坡路。二者都還是儒家中庸之道的體現。?
適時而動,動中有靜,靜中有動,三者結合才是最明智的選擇。事物無限,人的意志卻有限,事物發展到一定階段,必然會有所變化。把握好程度,你將成為人生的最大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