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都是在“渡”。渡己也渡人,亦被別人渡。
人,最應該渡的是自己。
要渡己,首先就要做個能抗事的人,讓自己成為擺渡人。
也許你現在的狀態并不如意,疲憊、迷茫經常毫無頭緒的襲來,但是千萬不要因此就懷疑自己,甚至自暴自棄。
只管有多大能力使多大能力,能盡多大力就盡多大力,能做怎樣的努力就去做怎樣的努力。
有沒有努力,時間看的見,結果能體現。人怕的不是沒有天資,而是沒有努力;不努力只能被淘汰,天資再好也枉然。
但人力有時盡,有時候,人生總會遭遇難以掌控、無可奈何的事情。
這個時候,就要坦然接納自己的不完美和平凡,學會與自己和解。
《莊子》有言:“知其無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
我們都會有不足,有失望,有難題,它們是人生的一部分。光是接受這些事實,對我們而言,就意義深遠。
大概每個人在年少時,都是自命不凡的。隨著年齡的增長,才發現,原來高光的只是夢想,而現實卻常以素顏示人,平凡才是大多數人的本色。
如周國平所說:“人生有三次成長,一是發現自己不再是世界中心的時候,二是發現再怎么努力也無能為力的時候,三是接受自己的平凡并去享受平凡的時候。”
每個人的潛能不同,所謂的成功只意味著能夠達到自己的上限而已。
能接納自己的平凡,本身就是一件不平凡的事。
生命不是比較,不是戰勝,而是接納和完善。
佛門里有句話叫:“上求佛法以自利,下渡眾生以利他”。
用通俗的話講就是,以佛法來幫助自己是智慧,以佛法來幫助他人是慈悲。
在大修行者的眼中,真正的慈悲是平等地關懷一切眾生。
渡人,要設身處地換位思考,學會替他人著想。
莊子和惠子同游,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
每個人各有各的生活,也各有各的苦難。立場不同,所處的環境也不同,所以很少有人能憑著自己的理解去換位思考,更何況做到感同身受。
同樣的道理。每一件事,用不同的角度去看,其實就會有不同的見解。見解不同,結果自然也會不一樣。
試著換位思考,多替別人著想。理解別人的無奈,嘗試理解別人的想法,就會覺得豁然開朗。
渡人,要用慈悲的胸懷去利他,去力所能及的幫助別人。
幫助別人要求回報,那是交易。幫助別人不要求回報,就是渡人。而渡人,往往就是渡自己。
春秋時,趙盾在翳桑看見一人將要餓死,趕緊給他食物。
那餓漢卻只吃一半,趙盾問他原由,餓漢說想把食物留給母親。
趙盾憐其孝心,讓他盡情吃,另外又為他準備了一籃飯和肉。
后來晉靈公襲殺趙盾,搏斗中有一名晉靈公的武士突然倒戈一擊,救出趙盾。
原來這武士就是當年翳桑的那個餓漢。
《菜根譚》:“待人寬一分是福,利人實利己的根基。”
“人心換人心”。你施人陽光,人才會予你溫暖,你施人善良,人才會予你真心。
你若渡人,天必渡你。
渡心,才能擺脫煩惱,到達清凈的智慧彼岸,也就是佛經中常提到的“波羅蜜”的境界。
我們人生有種種欲望,種種追求和執著,因而有煩惱、痛苦,不得自在。
一旦欲望得不到滿足,便會感到煩惱,自卑,痛苦。既使欲望暫時實現了,又生怕會失去或者又有了更大的欲望。
就造成一個奇怪的現象:有錢痛苦,沒錢也痛苦;有地位痛苦,沒地位也痛苦;有事業痛苦,沒事業也痛苦。
若不渡心,心就永遠在苦海中沉浮,永無出頭之日。
《金剛經》有云:“應如是生清凈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渡心,就是心的修行,其根本就是要“善護念”,也就是要讓這些煩惱“住”,要“降伏其心”。
好好的掌控好自己的心念,千方百計把自己各種想入非非的想法停下,心清凈了,各種念頭止住了,由此產生的各種痛苦自然也就消失了。
人生本該以清凈心看世界,以歡喜心過生活。
順境時珍惜眼前所有,以良好的機緣去成就事業,活出幸福的人生;逆境時坦然地面對、承受、化解人生中的各種困苦,依然能笑對人生,活得輕松、自在。
如此,無論順逆境,一個人都能坦然面對世間的悲歡離合、炎涼冷熱,超越成敗、榮辱和得失,甚至生死,隨緣而行,無住生心,便能領悟人生的大智慧,讓心渡到彼岸。
此岸在當下一念,彼岸還是在當下一念。一念頓悟,就得大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