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府井。根據晚清時期的記載,晚清時期,該地區的王、公、貝子、貝勒府邸有13家,軍機大臣(包括軍機處行走)有11家,如將各部尚書、侍郎等從一品、正二品以上官員計入,則還要遠遠高于上述數目。
70、80年代,封閉的大門逐漸被打開,外面的世界使中國人眼花繚亂,中國女性開始以審視和懷疑的目光打量自己的穿戴:美是沒有階級性的。自此,一個多色彩的女性服裝時代正式到來。
大柵欄。明弘治元年為治理治安,在北京各條街巷門口,設置了木質柵欄。其中廊房四條的柵欄由商賈出資,格外的大,被稱為大柵欄。曾經在京城流傳順口溜“頭頂馬聚元,腳踩內聯升,身穿八大祥,腰纏四大恒”以此作為有身份有地位的象征;馬聚元、內聯升、八大祥、四大恒是大柵欄的商號。
胡同的歷史和現在的北京城一樣久遠,現在的北京舊城是以元大都為基礎修建的,元大都城共有11座城門,城門內的大街構成了全城主干道。主干道相交形成若干長方形居民居住區,居住區中又有等距離東西走向的若干小巷,這些小巷就被稱為胡同,胡同、小街和大街構成了完整的的元大都城市街道體系。
盧溝橋。早在戰國時期,盧溝河渡口便是燕薊的交通要地。原先僅有浮橋。金朝貞元元年(1153年)金朝定都燕京并改為中都之后,該浮橋成為南方各省入京的必經之路,逐漸不敷需要。金世宗乃詔命建橋。
盧溝橋是1188年5月決定修建的。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六月,金章宗開工興建盧溝橋,明昌三年三月竣工。初名“廣利橋”。后因此橋跨越蘆溝(今永定河),故人稱“蘆溝橋”。
頤和園。明朝弘治七年(1494年),明孝宗乳母助圣夫人羅氏在甕山前建圓靜寺,后來卻荒廢了。此后甕山周圍的園林逐漸增多。明武宗在湖濱修建行宮,稱“好山園”,為皇室園林。清漪園始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1884年至1895年,修復前山建筑群,并在昆明湖四周加筑圍墻,改名頤和園。
清帝遜位后,頤和園成為清室私產,民國三年(1914年)始對外售票開放。民國十三年(1924年)溥儀被驅逐出宮后,頤和園被北平特別市政府接管,改為公園。1953年起,頤和園作為公園對公眾開放,其后經歷多次大修。1998年11月,頤和園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牛街清真寺。該寺始建于宋、遼時期,明朝宣德二年(1427年)擴建,明朝正統七年(1442年)整修。民國十年(1921年)重修。1988年1月13日,牛街清真寺被定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牛街清真寺對公眾開放參觀。
【圖文源自網絡】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