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萬年國 |
性別: 男
所屬年代: 晉代
民族: 氐族
生卒年: ?—299
生平簡介
齊萬年(?~299) 西晉時氐族首領。漢魏以來,內遷少數族在民族、階級矛盾的交織下,多殺長吏以自立。元康四年(294),匈奴族郝散起兵攻上黨,旋投降晉軍被殺。元康六年夏,其弟郝度元聯合馮翊、北地等郡的羌、胡族起兵反晉。時關中饑饉,疾疫流行。秋八月,秦、雍二州氐、羌人民紛起響應,推齊萬年為主,萬年遂稱帝。他擁兵七萬(一說有眾數十萬),進圍涇陽(今甘肅平涼西北),并威懾關中。十一月,晉廷派安西將軍夏侯駿、建威將軍周處征討,受梁王肜節制。齊萬年屯兵梁山(今陜西乾縣西北),周處以五千兵進擊。梁王肜與周處有宿怨,乃斷其歸路。周處被齊萬年大軍包圍,在六陌(今陜西乾縣東)戰敗陣亡。元康八年,張華、陳準薦左積弩將軍孟觀統所領宿衛兵與關中士卒出征。翌年正月,起義軍被孟觀敗于中亭(今陜西武功西),齊萬年被俘殺。自起兵到失敗共四年(296~299)。江統有鑒于齊萬年的起兵,深感四夷(夷、蠻、戎、狄)亂華,宜杜其萌,乃作《徙戎論》。
趙廞國
趙廞
字叔和。太平王朝是西晉巴西安漢(今四川南充)人建立的。初為西晉長安令,296年以揚烈將軍加折沖將軍遷益州刺史,298年到任。這時正逢晉室衰亂,遂產生割據巴蜀之意,于是他傾倉放糧,賑濟災民,以收眾心,并厚待流民首領李特兄弟以為爪牙。成都內史耿滕密告于朝廷,遂與之結仇。300年11月,朝廷詔征趙廞為大長秋(皇后宮內高級官員,負責宣達皇后旨意,管理宮闈,領諸宦者),成都之事交由耿滕代理。趙廞懼怕朝廷以賈后之姻親連坐,遂派李特之弟李庠殺耿滕及犍為太守李密、汶山太守霍固、西夷校尉陳總,據成都反晉。趙廞自稱大都督、大將軍、益州牧,建元太平。第二年正月,趙廞忌李庠驍勇得人心,將李庠殺掉。李特等引軍攻成都,趙廞被部下所殺,太平王朝亡。
太平王朝自趙廞300年11月開國至301年正月被部下所殺歷一帝三個月。
晉司馬保
(296年—320年),字景度,晉朝皇室之一,原封南陽王,后自稱晉王。其曾祖為司馬懿之弟司馬馗,父為南陽王司馬模。
司馬保原為南陽國世子,年輕時有文采,喜歡著作。西晉永嘉五年(311年)被其父表為西中郎將、東羌校尉,鎮守上邽(今中國甘肅省天水市),后又任秦州刺史。同年發生永嘉之禍,晉懷帝司馬熾被漢趙所俘,司馬模亦戰敗被殺。次年(312年),秦王司馬業在長安(今陜西省西安市)建行臺(臨時政府),將已襲南陽王位的司馬保封為大司馬。建興元年(313年),再受封為右丞相、大都督、都督陜西諸軍事;與受封為左丞相、大都督、都督陜東諸軍事的瑯邪王司馬睿并列。建興三年(315年)再被命為相國。
次年(316年),晉愍帝司馬業又被漢趙所俘,帝位虛懸。司馬保有登帝位之意,但司馬睿先于317年、318年依次稱晉王、帝,是為晉元帝;司馬保于319年亦稱“晉王”,改元建康,并不臣服于司馬睿。但在明年(320年),司馬保即為部將張春、楊次所囚,不久被處死。
司馬?;栌古橙跤譄o決斷力,身材肥胖,曾自稱重八百斤。嗜睡,有陽痿而不能人道,因此無子。后司馬保故將陳安滅張春、楊次,將司馬保以天子之禮葬于上邽,并謚為元王。
成都司馬勛
東晉宗室,河內溫縣(今河南溫縣西)人。任梁州刺史。桓溫伐秦時受命出子午谷策應,一路屢勝,尋為秦苻雄所破。為政酷虐輕殺,謀割據梁州,俟周撫死,據梁州叛,為朱序、周楚內外夾攻,被擒殺。
漢圣王李弘
東晉晉廢帝太和年間四川地區農民起義首領李弘,年號鳳凰共計兩個月?!稌x書·廢帝紀》作九月反;《資治通鑒》作八月反,九月平。
李弘起義
“李弘”一名源于道教,每為起義農民所利用。劉勰《滅惑論》有“張角李弘,毒流漢季”之說?!独暇粽b誡經》說:“但言老君當治,李弘應出,天下縱橫返道者眾,稱名李弘者歲歲有之”。晉朝和十六國的后趙、后秦都有過以李弘為號的農民起義。隋末農民戰爭中,扶風人唐弼聚眾十萬起義,也“推李弘為天子”。大抵李弘的稱號是利用道教的符讖,以示“應讖當王”。
1113年閏4月,遼國的遼東地區有以“李弘”為號的起義者“以左道聚眾”起義,“應讖稱王”,規模巨大。遼軍逮捕了號稱李弘的起義領袖,用酷刑“肢解”處死,并把肢解的尸體“分示五京”。
李弘之名為什么會有這樣大的號召力?原來是魏晉時期所出的道書中宣傳李弘是太上老君降世的化名。如《老君變化無極經》:“老君變化易身形,出在胡中作真經,……
胡兒弭伏道氣隆,隨時轉運西漢中,木子為姓諱弓口,居在蜀郡成都宮?!薄短隙礈Y神咒經》稱他為真君,謂“真君者,木子弓口,王治天下,天下大樂”?!澳咀庸凇笔敲耖g慣用的拆字法,“木子”合為“李”,“弓口”合為“弘”,謂李弘王治天下,天下就將太平,人民享受大樂。
在連年戰亂,百姓朝不保夕的年代里,這種號召自然深受群眾歡迎。因而以李弘之名發動起義,前仆后繼、連綿不絕。
桓楚宣武皇帝桓溫
民族英雄
卒于373年,享壽61。
效力于:東晉
官至:征西大將軍,大司馬,南郡宣武公?;感分u為楚之宣武皇帝,廟號太祖。
外貌:豪爽有風概,姿貌甚偉,面有七星。……少與沛國劉惔善,惔嘗稱之曰:“溫眼如紫石棱,須作猥毛磔,孫仲謀、晉宣王之流亞也。”
桓彝:桓溫之父,晉朝官員。在蘇峻之亂中被叛軍所殺。
司馬氏:桓溫之妻。晉元帝女,南康公主
桓沖:桓彝幼子,接替死去的桓溫。在淝水之戰中發揮重要作用。
桓玄:桓溫之子,字敬道,楚武悼皇帝。篡奪晉安帝皇位,后被劉裕等人擊敗,逃亡路中被殺。
殷浩:東晉權臣,被委任北伐。失敗后遭到免職,權利落入桓溫手中。
李勢:成漢皇帝,為桓溫擊敗后投降東晉。
桓云、桓豁、桓秘:桓溫之弟。桓秘曾與其侄謀刺桓沖,失敗后被流放。
桓熙、桓濟、桓歆、桓祎:桓溫之子。熙字伯道,濟字仲道,二人謀殺桓沖失敗后遭到流放。
桓偉:桓溫之子,安西將軍、持節、都督荊益寧秦梁五州諸軍事、領南蠻校尉、荊州刺史、西昌侯。追贈驃騎將軍、開府、儀同三司。
庾翼:桓溫好友,曾上表推薦桓溫。庾亮之弟。
孟嘉:桓溫參軍。
孫盛:桓溫參軍,史學家
少有大志,向往劉琨、陶侃的事跡。咸康七年(341年),任瑯琊太守。永和元年(345年),桓溫任荊州刺史,取代庾翼兵權。次年(346年),桓溫趁成漢內部不穩之際,率軍沿長江直上,平定蜀地,漢王李勢投降,拜征西大將軍,封臨賀郡公。永和五年(349年)四月,后趙主石虎死,北方再度混亂,桓溫多次請求北伐未果。永和六年(350年),朝廷以殷浩為中軍將軍、都督五州諸軍事,委以北伐重任,以此抗衡桓溫。結果殷浩大敗而回,桓溫遂掌大權。
永和十年(354年),桓溫第一次北伐前秦,親率步騎四萬余人,水軍直指南鄉(湖北均縣),命梁州刺史司馬勛沿子午道(秦嶺棧道,通向漢中)推進,一路攻占上洛(陜西商縣),在陜西藍田擊破氐族苻健軍隊數萬人,進駐霸上(長安東面),苻健以數千人退守長安,當地民眾“持牛酒迎溫于路者十八、九,耆老感泣曰:‘不圖今日復見官軍!’”(《晉書》),桓溫未乘勝追擊長安,反待敵自潰,期間本想將春麥收作軍糧,但秦軍已搶先收割,晉軍糧秣不繼,被迫撤返襄陽。永和十二年(356年),桓溫第二次北伐,擊敗羌族姚襄,收復洛陽。隆和元年(362年),桓溫建議遷都洛陽,又建議南遷的士族返鄉,但遭到達官貴人激烈反對。前燕趁東晉君臣相互猜忌和牽制之際,重新占領洛陽。太和四年(369年),桓溫為了樹立更高的威望,決定率步騎5萬北伐前燕,一路勢如破竹。經金城時,“見前為瑯琊時所種柳,皆已十圍??辉唬骸惊q如此,人何以堪!’攀枝執條,泫然流涕。”(《世說新語》)在枋頭(今河南汲縣東北)忽逡巡不前,企圖“坐取全勝”。不久軍中絕糧,又聞前秦援兵將至,遂燒船、棄甲,自陸道撤退,鑿井而飲,行軍七百余里,途中遭前燕騎兵伏擊,損失三萬余人,大敗而歸。
桓溫長期掌握大權,素有不臣之志,頗羨王敦之舉。有一次,他撫枕而嘆:“既不能流芳百世,不足覆遺臭萬載耶?”咸安元年(371年),率軍攻壽春(今安徽壽縣),俘斬袁瑾。同年,桓溫廢帝司馬奕為東海王,改立簡文帝,以大司馬專權,次年,文帝死,桓溫有代晉之謀,不久病死,由其弟桓沖代位。
桓溫北伐的動機大概跟劉裕差不多,企圖籍此立威,掌握朝權。
在北伐之前,桓溫已經迫使晉廷給他加殊禮,位在諸侯王之上。很明顯,桓溫是想趁著北伐勝利的余威,回來后篡奪皇位,或者說至少是為篡位作準備,但他的運氣實在不好。
前燕當時慕容垂還在,其指揮才能眾所周知,加上桓溫本是賭徒心性,敢于冒險,偏偏此次北伐過于遲重,不聽郗超之謀,結果在連戰勝利的情況下,最后糧盡退兵,被慕容垂所敗。
枋頭敗歸后,桓溫威望大減,方寸大戰,便想用廢立的辦法重新樹立威權,于是廢了司馬奕,另立簡文帝,這樣他就拿到了類似霍光那樣的輔政大權,下一步就要篡奪,可惜一病而死,未能實現。
至于司馬奕,雖然被桓溫廢掉,但桓溫死后,謝安等人也無意讓他廢位,所以只能老老實實去當他的東海王。
桓溫的后代為躲避劉裕追殺,一部分降后秦,另一部分逃入苗中,成為南蠻。
?。ɑ福刈越瓯狈ィ薪浗鸪牵娚贋楝樞皶r所種柳皆已十圍,慨然曰:“木猶如此,人何以堪!”攀枝執條,泫然流涕。于是過淮泗,踐北境,與諸僚屬登平乘樓,眺矚中原,慨然曰:“遂使神州陸沉,百年丘墟,王夷甫諸人不得不任其責!”
--------《晉書 列傳第六十八》
《三國志·魏志·后妃傳》:“并以圣明,流芳上世?!?
《晉書·桓溫傳》:“既不能流芳百世,亦不足復遺臭萬載耶!”
陶侃平定了蘇峻的叛亂以后,東晉王朝暫時獲得了安定的局面。這時候,北邊卻亂了起來。
后趙國主石虎(石勒兒子)死了以后,內部發生大亂,后趙大將冉閔稱帝,建立了魏國,歷史上稱為冉魏;鮮卑族貴族慕容皝(音huǎng)建立的前燕又滅了冉魏。公元352年,氏族貴族苻健也乘機占領了關中,建立了前秦。
后趙滅亡的時候,東晉的將軍桓溫向晉穆帝(東晉的第五個皇帝)上書,要求帶兵北伐。桓溫是個很有軍事才能的人,他在當荊州刺史的時候,曾經進兵蜀地,滅掉了成漢,給東晉王朝立了大功。
但是東晉王朝內部矛盾很大。晉穆帝表面上提升了桓溫的職位,實際上又猜忌他。桓溫要求北伐,晉穆帝沒有同意,卻另派了一個殷浩帶兵北伐。
殷浩是個只有虛名、沒有軍事才能的文人。他出兵到洛陽,被羌族人打得大敗,死傷了一萬多人馬,連糧草武器也丟光了。
桓溫又上了道奏章,要求朝廷把殷浩撤職辦罪。晉穆帝沒辦法,只好把殷浩撤了職,同意桓溫帶兵北伐。
公元354年,桓溫統率晉軍四萬,從江陵出發,分兵三路,進攻長安。前秦國主苻健派兵五萬在峣關抵抗,被晉軍打得落花流水。苻健只好帶了六千名老弱殘兵,逃回長安,挖了深溝堅守。
桓溫勝利進軍,到了灞上。長安附近的郡縣官員紛紛向晉軍投降?;笢匕l出告示,要百姓安居樂業。百姓歡天喜地,都牽了牛,備了酒,到軍營慰勞。
自從西晉滅亡以后,北方百姓受盡混戰的痛苦。他們看到桓溫的晉軍,都高興地流著眼淚說:“想不到今天還能夠重新見到晉軍。”
桓溫駐兵灞上,想等關中麥子熟了的時候,派兵士搶收麥子,補充軍糧。可苻健也厲害,他料到桓溫的打算,就把沒有成熟的麥子全部割光,叫桓溫收不到一粒麥子。
桓溫的軍糧斷了,呆不下去,只好退兵回來。但是這次北伐畢竟打了一個大勝仗,晉穆帝把他提升為 征討大都督
以后,桓溫又進行了兩次北伐。最后一次,進攻前燕,一直打到枋頭(今河南??h西南),后來,因為被前燕切斷糧道,遭到失敗。
桓溫長期掌握東晉的軍事大權,野心越來越大。有一次,他自言自語地說:“男子漢如果不能流芳百世,也應當遺臭萬年?!?nbsp;
有個心腹官員知道他的野心,向他獻計,說要提高自己的威信,就先得學西漢霍光的辦法,把現在的皇帝廢了,自己另立一個皇帝。
那時候,晉穆帝已經死去。在位的皇帝是晉廢帝司馬奕(音yì)?;笢貛П浇担阉抉R奕廢了,另立一個司馬昱(音yù)當皇帝,這就是晉簡文帝?;笢禺斄嗽紫?,帶兵駐在姑孰(今安徽當涂)。
過了兩年,晉簡文帝病重,留下遺詔由太子司馬曜繼承皇位。這就是晉孝武帝。桓溫本來以為簡文帝會把皇位讓給他,聽到這個消息十分失望,就帶兵進了建康。
桓溫到達建康那天,隨身帶的將士,都是全副盔甲,手里拿著明晃晃的武器。朝廷官員到路邊去迎接時,看到這個情景,嚇得變了臉色。
桓溫請兩個最有名望的士族大臣王坦之、謝安到他官邸去會見,王、謝兩人早已聽說桓溫事前在客廳的背后埋伏一批武士,想殺掉他們。所以,王坦之到了相府,渾身出冷汗,連衣服都濕透了。
謝安卻十分鎮靜。進了廳堂坐定之后,他對桓溫說:“我聽說自古以來,講道義的大將,總是把兵馬放在邊境去防備外兵入侵?;腹珵槭裁磪s把兵士藏在壁后呢?”
桓溫聽了,也有點不好意思,說:“我也是不能不防備點兒。”說著,就命令左右把后面埋伏好的兵撤去。
桓溫看到建康的士族中反對他的勢力還不小,不敢輕易動手。不久,就病死了。
桓溫死后,謝安擔任了宰相,桓溫的弟弟桓沖擔任荊州刺史,兩人同心協力輔佐晉孝武帝,東晉王朝出現了團結的氣氛。
人物基本信息
成就: 東晉末建立了桓楚國
人物關系: 父母 父親桓溫
還有未完善內容,
![]() |
桓玄 |
桓玄-個人簡介
桓玄是東晉末權臣。字敬道,小名靈寶。譙國龍亢(今安徽懷遠西北)人?;笢刈?,襲爵南郡公。以雄豪自負,而朝廷因桓溫有不臣之跡,玄年二十三始拜太子洗馬。太元二十年(396年)為義興太守,后棄官居荊楚(今湖北江陵一帶),以待時機。隆安元年(397年)中書令王國寶謀削弱方鎮,桓玄說荊州刺史殷仲堪響應南兗州刺史王恭起兵,晉朝殺王國寶等以寧息之。次年,朝廷以桓玄為廣州刺史,受命不赴。王恭又與豫州刺史庾楷起兵反對當國的司馬道子、元顯父子,桓玄與殷仲堪及雍州刺史楊期聯兵響應。王恭敗死,朝廷詔玄為江州刺史?;感娡蛯り枺ń窠?/strong>九江),被殷仲堪等推為盟主,勢力始大。他又與殷仲堪內訌,占據荊州。朝廷詔桓玄都督荊、江、司、雍、秦、梁、益、寧八州軍事、荊州、江州刺史,控制長江中游地區,兵馬日盛,對抗晉朝。元興元年(402年)司馬元顯討伐桓玄,玄亦舉兵東下。北府兵將領劉牢之投降,桓玄進入建康,先后殺司馬元顯和道子,誅戮北府兵部分將領,專擅朝政。二年十二月逼安帝退位,稱皇帝。國號楚,年號建始,又改永始。次年二月,北府舊將劉裕(見宋武帝劉裕)與劉毅、何無忌等起兵征討,桓玄敗退江陵。又率水軍兩萬東下,在崢嶸洲(今湖北鄂城)被劉毅擊潰,退回荊州。五月,為部將馮遷所殺。
桓玄-優游江陵
![]() |
桓溫 |
直到二十三歲,桓玄才被拜為太子洗馬。時人紛紛議論桓溫晚年有不臣之跡,桓玄兄弟因此遭到排抑。朝廷只讓他們作些無權的閑散官。有一次,桓玄去拜見瑯邪王司馬道子,正值飲宴,賓客滿座。司馬道子突然睜著兩只醉醺醺的大眼對眾人說:“桓溫晚年想造反,是不是?”桓玄嚇得汗流浹背,拜伏在地,不敢起身?,樞巴躜婒T長史謝重舉起手板回答說:“已故宣武公(桓溫)廢昏立明,功過伊尹、霍光,人們的種種議論,應當有所識別?!钡雷狱c頭,桓玄這才爬了起來。從此,桓玄的心中更加惴惴不安,對司馬道子恨得咬牙切齒。
后來,桓玄出補義興太守,郁郁不得志,曾登高眺望震澤,憤懣嘆息說:“父為九州伯,兒為五湖長!”便棄官回到了自己的封國。桓玄向來不甘屈居人下,他為自己出身元勛之門卻負謗于世而憤憤不平,乃上書晉孝武帝。疏中說:先臣蒙國殊遇,姻婭皇極,常欲以身報德,投袂乘機,西平巴蜀,北清伊洛,使竊號之寇系頸北闕,園陵修復,大恥載雪,飲馬灞浐,懸旌趙魏,勤王之師,功非一捷?!瘸?/strong>勤王艱難之勞,匡復克平之勛,朝廷若其遺之,臣亦不復計也。至于先帝龍飛九五,陛下之所以繼明南面,請問談者,誰之由邪?誰之德邪?豈惟晉室永安,祖宗血食,于陛下一門,實奇功也。自頃權門日盛,丑政實繁,咸稱述時旨,互相扇附,以臣之兄弟皆晉之罪人,臣等復何理可以茍存圣世?何顏可以尸饗封祿!若陛下忘先臣大造之功,信貝錦萋菲之說,臣等自當奉還三封,受戮市朝,然后下從先臣,歸先帝于玄宮耳。若陛下述遵先旨,追錄舊勛,竊望少垂愷悌覆蓋之恩。
奏書送到朝廷,猶如石沉大海。桓玄閑居江陵,優游無事。荊州是桓氏發跡之地,桓溫、桓豁、桓沖等兄弟子侄先后任荊州刺史數十年,故吏賓客遍布荊楚各地,根深葉茂,人多勢眾?;感鯙轵湙M,江陵士民怕他比怕荊州刺史殷仲堪還厲害。而殷仲堪是一個玄學名士,資望不深,對桓玄也甚為敬畏。有一回,桓玄到刺史廳前跑馬,手持馬矟在殷仲堪面前比比劃劃,擺出一副要刺殺的架勢。殷中堪的中兵參軍劉邁看不下去,譏刺說:“你的馬矟之技有余,只是精通義理則不足。”桓玄滿臉不高興,殷仲堪見勢不妙,大驚失色。桓玄離去,殷仲堪指責劉邁說:“卿是狂人!桓玄晚上派人刺殺你,我豈能相救?”他讓劉邁回建康躲避?;感慌扇藖碜窔?,劉邁勉強逃脫。征虜將軍胡藩路經江陵,對殷仲堪說:“桓玄志趣不同于常人,一副怏怏不得志之態,將軍過份優崇他,恐怕于將來不利。”殷仲堪聽了很不高興。
桓玄-吞并殷楊
![]() ![]() |
東晉十六國 |
安帝隆安元年(397年)四月,王恭以誅王國寶為名,起兵京口。司馬道子驚慌失措,殺王國寶、王緒以釋眾怒,王恭遂罷兵回到京口。殷仲堪直到得知朝廷誅王國寶后才派兵進據巴陵,旋亦退兵。事后,桓玄趁機提出要作廣州刺史。司馬道子懼怕桓玄,又不愿讓他久居荊楚,便任命他為假節、建威將軍、平越中郎將、督交廣二州諸軍事,兼廣州刺史。桓玄受命,但并不赴任,仍然留居江陵,以等待時機。
第二年,王恭聯合豫州刺史庾楷,以討伐江州刺史王愉及譙王司馬尚之兄弟為名,再次起兵京口?;感⒁笾倏耙积R響應,共推王恭為盟主。司馬道子不知所措,慌忙把軍權交給十六歲的兒子司馬元顯,自己只顧酗酒。殷仲堪撥出五千軍馬交給桓玄,命南郡相楊佺期與桓玄同為先鋒,自己率兵二萬殿后,揮兵沿江東下,直達湓口。王愉毫無戒備,倉惶逃奔臨川,為桓玄偏將所擒。桓、楊乘勝直驅建康,桓玄大敗臺軍于白石,又與楊佺期進軍橫江。這時,北府兵名將劉牢之被司馬元顯所收買,劉牢之倒戈,王恭兵敗被殺;庾楷也兵敗,投奔桓玄。劉牢之率北府兵抵御荊州軍,桓玄、楊佺期只得回軍蔡洲。為了分化荊州軍,司馬道子采納桓沖之子桓脩的建議,任命桓玄為江州刺史,楊佺期為雍州刺史,桓脩為荊州刺史,而貶黜殷仲堪為廣州刺史。殷仲堪一聽詔命,大為惱怒,催促桓玄、楊佺期進兵?;感?、楊佺期得到好處,不想出兵。殷仲堪一氣之下遽然回軍荊州,遣使告諭蔡洲兵眾說:“你們如不各自散歸,我到江陵便殺盡你們的家人。”于是,楊佺期部將劉系立即帶領二千人西上,桓玄等大懼,都趕快撤退,至尋陽才趕上殷仲堪。桓玄由于兵力有限,羽毛未豐,需要殷仲堪相助;殷仲堪丟掉了荊州刺史,也需依仗桓玄的聲望。三人便在尋陽重新結盟,桓玄被推為盟主,大家共同約定,不接受朝廷詔命;又聯名上書朝廷,為王恭伸冤,要求處死司馬尚之,劉牢之等人。司馬道子被迫讓步,宣布恢復殷仲堪的荊州刺史。這次起兵,桓玄取得江州,得到最大的實惠。他被推為盟主后,更加驕矜,每以寒士裁抑楊佺期。而楊佺期為人驕悍,自以為出自北方高門弘農楊氏,最恨別人瞧不起,在盟誓壇上就想發難襲擊桓玄,但被殷仲堪制止了?;感X察到楊佺期有異謀,暗中有了吞并他的打算。
不久,殷仲堪等人的矛盾漸漸激化起來。殷仲堪擔心桓玄跋扈,遂與楊佺期結為婚姻,相互支援;桓玄敵不過殷、楊二人,害怕被擊滅,于是上書朝廷,要求擴大都督區,壯大實力。司馬道子、司馬元顯也想借機挑起矛盾,讓他們互相殘殺,以達到坐收漁翁之利的目的,遂下令分楊佺期所督長沙、衡陽、湘東、零陵四郡歸桓玄管轄,又以玄兄桓偉取代楊佺期之兄楊廣為南蠻校尉。楊佺期受到損害,火冒三丈,即刻調集人馬,聲稱援救洛陽,暗中想聯合殷仲堪共擊桓玄。殷仲堪顧慮重重,既畏懼楊佺期兄弟驍勇,難以對付;又擔心桓玄一旦被擊滅,楊氏兄弟得勢,自己反而受害,故極力予以阻止。楊佺期孤掌難鳴,只好忍氣吞聲,偃旗息鼓。
隆安三年(399年),荊州發大水,平地水深三尺,殷仲堪賑恤饑民,倉庫空竭?;感缦牖鸩⒁?、楊,見時機已到,率軍乘機西上。首先襲取了屯積糧草的巴陵,繼而進兵楊口,敗殷仲堪之侄殷道護,隨后占領距江陵二十里的零口。殷仲堪見大勢不妙,急召楊佺期相救,終因糧草奇缺而慘敗,雙雙為桓玄所殺。
隆安四年(400年)三月,桓玄一舉奪得荊、雍二州,隨即上表朝廷,求領荊、江二州刺史,朝廷授以都督荊、司、雍、秦、梁、益、寧七州,后將軍,荊州刺史,假節,以桓脩為江州刺史?;感粷M意,上疏堅持領江州,朝廷不得已,加桓玄都督江州及揚豫八郡,并領江州刺史?;感么邕M尺,又提出以兄偉為冠軍將軍,雍州刺史,以侄子桓振為淮南太守,朝廷都不敢不從。這時,浙東一帶的農民起義正風起云涌,勢不可擋,朝廷忙于派兵鎮壓,無暇西顧。司馬元顯代父執掌朝政后,繼續用佞臣,樹親黨,聚斂無度,朝綱紊亂。加之桓氏子弟布列朝野,勢力強大,故桓玄的種種非分之求,朝廷都有求必應。
桓玄獨霸荊楚,兵強馬壯,乃廣樹腹心,安插親信。以兄偉為江州刺史,鎮夏口;以司馬刁暢為輔國將軍,督八郡,鎮襄陽;派遣桓振、皇甫敷、馮該戍湓口,控扼尋陽。遷沮、漳蠻人兩千戶于江南,設立武寧郡;招集流民,立綏安郡。又在各郡置郡丞。朝廷下詔征廣州刺史刁逵、豫章太守郭昶之入朝,都被桓玄擅留不遣。桓玄躊躇滿志,自以為東晉天下三分有其二,而司馬氏氣數已盡,故多次指使人替自己上禎祥、獻符瑞。
桓玄-篡晉稱帝
![]() |
宋武帝 |
元興元年(402年)一月,司馬元顯以鎮北將軍劉牢之為前鋒都督,以前將軍譙王司馬尚之為后部,稱詔舉兵伐玄。官軍將要出發,桓玄堂兄桓石生時為太傅長史,及時送來了緊急秘密報告。桓玄原以為揚州一帶鬧饑荒,農民起義尚未剿滅,朝廷顧不上討伐自己,正可待機積蓄力量,觀釁而動。及接到桓石生的報告,得知司馬元顯興師問罪,心中不免恐懼起來,打算固守江陵。長史卞范之獻計說:“公威名遠揚,謀略震動天下,司馬元顯乳臭未干,劉牢之不得人心,如果兵臨京畿,恩威并施,則土崩瓦解之勢可翹足而待,哪有延敵入境而自己削弱自己的道理?”桓玄聞言大悅,當即留下桓偉守江陵,上表朝廷,率師沿江東下。兵抵尋陽,發布檄文,列舉司馬元顯的種種罪行。檄文傳到京都,司馬元顯嚇得不敢下令開船?;感d師甚失人心,自覺以下犯上,惟恐將士不為所用,常懷返旆之計。及至兵過尋陽,不見臺軍蹤影,不禁大喜過望,將士們也個個精神振奮,沿路如入無人之境。兵抵姑孰,擊敗譙王司馬尚之,襄城太守司馬休之棄城而逃。當時,劉牢之兵屯冽洲,桓玄遣使勸降,劉牢之即斂手歸降。桓玄揮兵直驅建康城外的新亭,司馬元顯不戰自潰,棄船逃回京城,與其父司馬道子在相府相對而泣,終被桓玄所擒。
桓玄攻入建康后,矯詔自命為總百揆,加侍中、都督中外諸軍事、丞相、錄尚書事、揚州牧,領徐州刺史;又加假黃鉞、羽葆鼓吹、班劍二十人等,署置丞相府的大小僚屬。奏請殺司馬元顯、譙王司馬尚之、尚之之弟恢之、允之及庾楷父子等人;流放司馬道子到安成郡,未發而毒殺之;解除劉牢之的兵權,用為會稽內史。繼而布置親信占據要津,任命桓偉為安西將軍、荊州刺史,領南蠻校尉;堂兄桓謙為左仆射、加中軍將軍,典掌選舉;桓脩為右將軍、徐兗二州刺史;桓石生為前將軍、江州刺史;心腹卞范之為丹陽尹,王謐為中書令、領軍將軍。改年號為大亨。不久又辭去丞相,自署太尉,領平西將軍、豫州刺史,并給自己加以劍履上殿,入朝不趨,贊奏不名的殊禮。
同年四月,桓玄出鎮姑孰,姑孰當長江重要渡口,既是豫州治所,又是建康的西南門戶,戰略地位十分重要。鎮姑孰既可以控制朝廷,又可以掌握軍事上的主動權,可謂一舉兩得?;感m出居外鎮,但朝中大事都要向他請示報告,小事則由桓謙、卞范之處理。
桓玄當權之初,還能有所作為,政治頗有起色。他大力整肅朝綱,黜凡庸之輩,遠奸佞之臣,選用賢才,時局有所好轉,京城內一時歡欣鼓舞。為了革除嶺南貪污奢糜的弊政,他選派良吏吳隱之出任廣州刺史。吳隱之以身作則,廉潔奉公,短期內使嶺南風氣為之一變。為此,他大加贊賞,稱道吳隱之“處可欲之地,而能不改其操”,“革奢務嗇,南域改觀”,提拔吳隱之為前將軍,賜錢五十萬,谷千斛。他曾試圖革除豪強兼并,強弱相凌,百姓流離的劣政,但因阻力重重,加之政令繁密而無法實行。針對晉末佛教開始盛行、傷政害民的弊端,桓玄還提出沙汰僧尼,打擊寺院經濟的主張,并親自下達了淘汰僧尼的命令,命令中說:
佛所責無為,殷勤在于絕欲。而比者陵遲,遂失斯道。京師競其奢淫,榮觀紛于朝市。天府以之傾匱,名器為之穢黷。避役踵于百里,逋逃盈于寺廟,乃至一縣數千,猥成屯落。邑聚游食之群,境積不羈之眾,其所以傷治害政,塵宰佛教,固已彼此俱敝,實污風軌矣!
他規定,除了那些精通佛理、恪守戒律的佛教徒外,其他僧尼一律淘汰,還俗為民,“嚴為之制,速申下之”。
然而這一切不過是曇花一現,奢豪之態不久復萌,政令無常,朋黨互起。這時三吳發生大饑饉,餓殍遍地,戶口減半,會稽郡人口只剩三、四成,臨海、永嘉郡死亡殆盡,殷實人家也竟身穿羅紈,懷抱金玉,閉門相守而餓死。在這種情況下,他加緊篡權的步伐,首先大殺北府舊將以絕后患。吳興太守高素、將軍竺謙之、竺朗之、劉襲、劉季式、冠軍將軍孫無終等人皆無幸免。劉軌、劉敬宣、高雅之、袁虔之、劉壽、高長慶、郭恭等被迫北逃,分別投奔南燕和后秦。接著,他讓朝廷以平元顯之功,封自己為豫章公,又以平殷仲堪、楊佺期之功,封桂陽郡公,然后改賜子侄。又讓發詔避其父桓溫諱,有姓名同者一律更改,贈其父馬氏豫章公太夫人。
元興二年(403年)二月,桓玄為提高威望,上表請率領諸軍掃平河、洛,然后指使朝廷下詔制止,便稱“奉詔故止”。九月,使朝廷拜自己為楚王,封十郡,加相國,總百揆,備九錫,楚國置丞相以下官屬。為制造輿論,他上表請求返回藩鎮,然后自作詔挽留,再上表固請,逼天子出手詔堅留。他還暗中指使人獻禎祥,呈符瑞,詭稱錢塘江邊的臨平湖多年淤塞,現已湖開水清。又稱江州百姓王成基家的竹子上降有甘露,命百官大加慶賀。歷代都有隱士,偏偏此時沒有,桓玄覺得不光彩,趕緊派人找來了西晉著名隱士皇甫謐的六世孫皇甫希之,先讓希之隱居山林,提供各種費用,再征為著作郎,然后又指使希之故意推辭不接受,稱之為高士。時人覺得很可笑,戲稱這種隱士為“充隱”。
![]() |
司馬德宗禪讓給桓楚武悼帝桓玄 |
正當桓玄得意之際,一連串的打擊接踵而至。其兄荊州刺史桓偉突然病死,桓偉最受桓玄信賴,被視為左膀右臂,桓偉一死,桓玄頓感孤危。不久,殷仲堪的余黨、新野人庾仄合眾七千,起兵襄陽,趕走了守將馮該;南蠻校尉庾彬等人謀為內應,江陵震動?;感痘噶烈惨杂懛モ棕茷槊?,乘亂起兵羅縣,自稱平南將軍、湘州刺史。這兩次事件雖很快被平定下去,但卻給桓玄以巨大的精神壓力。與此同時,北府兵的中級將領劉裕、何無忌等人又正在醞釀起兵,無疑給桓氏政權造成了最嚴重的威脅。形勢在逆轉,如不趕快禪代,皇帝夢難免成為泡影,桓玄急不可待。但北府兵的將士們是否答應?桓玄不放心。堂兄桓謙秉承桓玄旨意趕赴彭城,試探地問劉裕:“楚王功高德重,朝廷的意思是想禪讓,你們以為如何?”劉裕詭譎地回答,“楚王,宣武之子,勛德蓋世,晉王室衰微,早失民望,趁機禪代,有什么不可以!”桓謙樂滋滋地說:“你說可以就可以了。”桓玄得到報告,便放心地稱起皇帝來。
元興二年(403年)十二月三日,桓玄即皇帝位于姑孰,改年號為永始。遷晉安帝于尋陽,封為平固王;追尊其父桓溫為宣武皇帝,廟號太祖;立其妻劉氏為皇后,大封桓氏兄弟子侄為王,文武加官進爵。隨后遷居建康宮,修繕宮室,大興土木,催促嚴急,上下疲于奔命,朝野不得安寧。為顯示皇帝的尊嚴,特命工匠制作一輛特號大車,車內可坐三十人,用二百人推著走;為炫耀自己的聰明,百官奏事或一字寫得不合體,或語句有些毛病,都要挑出來指摘一番,甚至貶官降職。事必親躬,或親自安排值日官,或自選令史一類的小官,詔令一道接一道,主管官員應接不暇。而朝綱大事不抓,法度不立,奏案堆積如山。性喜游獵,常常夜以繼日,性情又急躁,呼召嚴厲,刻不容緩,宮禁內一片喧嘩,不成體統。百姓疲累,朝野勞瘁,怨怒思亂者十室有八九。
桓玄-短命而亡
次年二月,劉裕經過周密部署后,聯絡北府兵將領劉毅、何無忌、劉昶、劉道規、諸葛長民等人正式起兵。首先占領京口,斬徐州刺史桓脩;進攻廣陵,殺青州刺史桓弘,隨后率兵直撲建康,沿途又殺死前來抵抗的著名猛將吳甫之、皇甫敷?;感弥⒈粴?,嚇得魂不附體,急忙召來一些方士對劉裕等人施行巫術。并問眾臣僚:“朕會失敗嗎?”曹靖之回答說:“神怒人怨,臣實在害怕?!被感旨庇謿?,命桓謙、卞范之率兵二萬出城御敵。劉裕率眾奮擊,桓謙諸軍頃刻潰散?;感剤螅掖覕y帶兒子桓昇、侄子桓濬,在幾千親信的護衛下,從南掖門倉惶出逃。路遇參軍胡藩,胡藩勸他組織抵抗,桓玄一言不發,只顧用馬鞭指天,意思是說“天亡我也!”然后策馬疾馳,直奔石頭城,乘船浮江西去。沿途忍饑挨餓,有時整天吃不上一頓飯,左右弄來一些粗糧,咽不下去,幾歲的小兒子桓昇在他胸前背后使勁按摩,桓玄悲不自勝。
![]() |
桓玄篡位鬧劇 |
四月,桓玄一行逃到江陵,荊州刺史桓石康迎入帳內。喘息未定,即忙著派人在城南搭造帳篷作為臨時宮室,重新署置百官,以卞范之為尚書仆射。又大興刑罰,借以在大敗之余重樹個人威權,震懾百官將士。大臣殷仲文力諫,桓玄怒氣沖沖地說:“漢高祖、魏武帝用兵多次戰敗,那只是諸將的過失?,F今天文對我不利,所以把都城遷回荊楚。而小人愚昧,妄生是非,亂發議論,正應該兇猛一點,哪能施行寬政?”荊州各郡的郡太守們得知桓玄流亡,有人趕緊獻媚取寵,派人上表敬問起居,桓玄一概不接受,命令重新上表,慶賀遷徙新都。荊楚畢竟是桓玄的老巢,不出一月,桓玄收集兵眾二萬和大批的樓船、器械,又開始得意起來,自負地對左右說:“你們都是從清顯的仕途上跟隨我的,京都那幫竊權盜位的人將要謝罪軍門,到時看著你們凱旋進入石頭城,這與神仙相比,又有什么不同!”就在桓玄得意時,劉裕派遣劉毅、何無忌、劉道規率兵追至湓口,桑落洲一戰,大敗江州刺史郭昶之、游擊將軍何澹之、江夏太守桓道恭等人,進軍尋陽。尋陽上控荊楚,下制建康,是長江中游的戰略要地,勢在必爭。五月,桓玄自江陵急率舟師東下,雙方大戰于武昌附近的崢嶸州。恒玄所率將士數萬,對方不滿萬人,但卻擔心吃敗仗,常常在座艦旁邊停著幾艘快船,以備敗走,全軍毫無斗志。劉毅緊緊抓住戰機,乘風縱火,率軍奮勇出擊,大獲全勝。桓玄命人燒毀輜重,連夜狼狽逃去。
桓玄再次逃回江陵城,眾人見大勢已去,人心惶惶,雖令不行,城內一片混亂?;感咄稛o路,打算逃往漢中投奔梁州刺史桓希。一天深夜,收拾停當,遂率親近心腹數百人騎馬出城西走,剛剛到達城門,左右于黑暗中揮刀向桓玄砍去,沒有砍中,秩序頓時大亂,左右心腹互相砍殺,死尸交橫于路?;感捏@膽顫,勉強逃到船上。恰在這時,益州刺史毛璩派從孫毛祐之。參軍費恬率領二百人護送弟弟毛璠的靈柩來江陵安葬,毛璩之侄毛脩之時為桓玄屯騎校尉,趁機騙誘桓玄入蜀,桓玄無計可施,只好同意。船行至江陵城西的枚回洲,毛祐之、費恬突然向桓玄開弓放箭,矢如雨下,幸臣丁仙期、萬蓋等人急忙用身子擋住,都被射死,桓玄受了輕傷。益州都護馮遷隨著抽刀砍來,桓玄從頭上拔下一枚玉導送給他,心驚肉跳地質問:“你是什么人?敢殺天子!”馮遷回答說:“我殺天子的賊罷了!”說完,手起刀落,人頭墜地。同時被殺的還有桓石康、桓脩等人,桓昇被執,斬于江陵城。
桓玄篡晉,是東晉門閥政治的尾聲。這個短命政權終于被
桓謙
東晉末人,字敬祖,桓玄叔父桓沖第二子。初以父功封侯,遷輔國將軍、吳國內史,撫軍大將軍,為人謹慎?;感蹤?,授揚州刺史、侍中、衛將軍、錄尚書事,封新安王。出戰覆舟山,參與崢嶸洲決戰?;感∷?,逃入沮中,復與桓振等聯兵攻陷江陵,挾持安帝。劉毅征伐江陵,兵敗逃附姚興。后姚興遣其入蜀,為譙縱募兵東下,從蜀順江攻東晉,劉道規破斬之。
桓振
東晉末人,譙國龍亢人,桓玄從子,字道全,桓溫親侄桓石虔之子,有其父風,果銳敢斗,但暴橫無行.
桓玄篡位時,授揚武將軍、江夏相?;感篮缶郾姽ハ萁?,挾持安帝,嘆曰:“公昔早不用我,遂致此敗。若使公在,我為前鋒,天下不足定。今獨作此,安歸乎!”,自為都督八州軍事、鎮西將軍、荊州刺史。劉毅領兵伐江陵,率桓振兵出戰,一馬當先,勇冠三軍,眾莫能御。先后大敗魯宗之,司馬休之.最后,桓振身邊僅剩數十人,仍與晉將索邈大戰于沙橋。
“振雖兵少,左右皆力戰,每一合,振輒瞋目奮擊,眾莫敢當?!睌祽鹬?,以酒當水,痛飲完畢,又乘醉突陣。晉軍齊放箭矢,桓振身中數創,仍前沖不畏。最后,這位桓家勇將也戰死于沙場。
(?-405年),譙國龍亢(今安徽懷遠)人,東晉末期桓楚國建立者桓玄堂弟。
他在會稽世子司馬元顯時為任司徒左長史,桓玄當政后,拜為黃門郎、左衛將軍。
桓玄失敗后,桓石綏逃入江西涂中,打算聚眾攻打歷陽,不久被梁州刺史傅歆之殺死。晉書以他的死亡標志桓楚桓氏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