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真人是以農(nóng)業(yè)、畜牧業(yè)和漁業(yè)為主要經(jīng)濟來源的民族。
金代女真人固有的飲食文化遠遠落后于宋代的水平,其飲食無論就制作還是就享用來說,都談不上精細和雅致。《大金國志》卷三十九把金人的飲食習俗描述得很糟糕:“飲食甚鄙陋,以豆為漿,又嗜半生米飯,漬以生狗血及蒜之屬,和而食之。嗜酒,好殺。釀糜為酒,醉則縛之,俟其醒。不爾,殺人。”女真人這樣好喝酒,喝醉了,必須捆起來,否則,醉漢大有拿刀殺人的可能性。
女真人日常的飲食品種有這樣一些:
①稗米飯,是女真人不論貴賤都經(jīng)常吃的飯食,把稗米或煮為半生的干飯或煮成粥,就肉、菜而食。
②炒熟的稗米或麥,搗成粉或不搗,以水、乳調(diào)合而食。它易于保存、攜帶, 吃起來也方便,是女真人狩獵或行軍時必備的食品。
③肉菜糜,是將肉和菜合在一起,搗成糜后食用,頗受女真人喜愛。
④血臟羹,是以動物的血和內(nèi) 臟煮羹,雜以韭菜調(diào)味而食。
⑤醬,以豆制成,是女真人佐食肉、菜、米飯不可缺少的調(diào)味品。女真人特別把醬當一回事,臣下家里有好醬,應(yīng)該貢獻 一些給皇帝。天興二年(1231 年),金元帥殺一位知府,在數(shù)落他的罪狀時罵他:家里有好醬卻不獻給皇帝嘗一嘗。
⑥喝生水,有時吃生肉、生菜、生血、半生的米。
此外,女真人的食品調(diào)料有油、醋、鹽以及芥、蒜、蔥、韭之類。女真人較為貴重、精致的飲食品種有這樣一些:
①軟脂,據(jù)說“如中國寒具”。所謂寒具,“即今馓子也。以糯粉和面,入少鹽,牽索紐捻成環(huán)釧之形,油煎食之”。女真人的軟脂有大、小之分,是油炸的環(huán)釧形面食。
②茶食,是一種蜜糕,把松籽仁、胡桃仁漬蜂蜜,與糯粉揉在一起,做成各種形狀,用油炸熟,再涂上蜜。即使是今天,這樣做出的糕也稱得上美味。
③肉盤子,是女真人舉行盛大宴會的名菜,以極肥豬肉切成大片,裝成一小盤,插上青蔥三數(shù)莖。
④潛羊,是連皮做成的全羊,富貴人家用以招待貴客。
⑤酒,以糜釀造,度數(shù)不高,但多飲亦醉。女真人嗜酒,金代飲酒之風非常盛行。金朝君臣官民往往因酒出事。史書記載,金景祖嗜酒好色,飲啖過人;金世祖曾經(jīng)乘醉騎驢入室。金熙宗“荒于酒,與近臣飲”,沒日沒夜地喝,并“酗酒妄殺”。海陵時曾嚴禁朝官飲酒,犯者處死。世宗詔猛安謀克,只有節(jié)辰和祭天日方許飲燕聚會,在農(nóng)忙之際不許飲燕或赴會他所,就是農(nóng)閑之月,也不許痛飲,犯者抵罪。女真人飲酒不以菜肴為佐,或先食畢而后飲,或先飲畢而后食。飲時也不是人手一杯,而是用一個木杓或杯子循環(huán)傳遞,每傳飲一巡謂之“一行”,宴客或二行,或五行、九行,以至“飲酒無算”,然后進食肉飯。
飲茶是金朝皇族成員的共同愛好,但是本國不產(chǎn)茶,金朝皇族飲用的茶葉主要是靠與宋朝的貿(mào)易和歲貢。茶的地位可以和酒相提并論。
金代女真人的飲食主要有上列十多個品種,實際生活中,他們往往在不同的情況下采用不同的食譜。
隨著金朝的建立,女真的皇族作為一個統(tǒng)治階層,飲食必定變得奢侈、豐富起來,同時學習了不少漢人的飲食風俗。
金王朝是由生活在白山黑水(長白山和黑龍江)之間的女真人在十二世紀之初建立的,到1234年為元朝所滅,在歷史上存在了一百二十年。女真本名朱理真,訛為女真,遼道宗時因避興宗耶律宗真之諱,曾改稱為女直。
建立金朝的完顏部原本處于原始部落社會。公元十世紀之初,在女真完顏部始祖函普時開始按男系計算血統(tǒng)關(guān)系,屬于父系氏族社會。歷經(jīng)德帝烏魯、安帝跋海、獻祖綏可,到昭祖石魯時稍以條教為治,部落寖強.再到景祖烏古迺時,遼以他為生女真部節(jié)度使,于是,完顏部 有官屬,紀綱漸立 (《金史》卷一),統(tǒng)諸部以專征伐,嶷然自為一國(《金史》卷五五),完顏部統(tǒng)領(lǐng)的女真社會發(fā)展到了原始氏族社會向階級社會過渡的歷史階段。最后,阿骨打率部反遼,大敗遼兵,于1115年即皇帝位,是為金太祖。阿骨打立國號為大金 ,他對此是這樣解釋的: 遼以鑌鐵為號,取其堅也。鑌鐵雖堅,終亦變壞,惟金不變不壞。金之色白,完顏部尚白(《金史》卷二)。金王朝的建立,標志女真人在整體上完成了從原始氏族制向階級社會的過渡,為女真人豐富和提高自己的物質(zhì)生活與文化生活提供了社會條件。金朝的統(tǒng)治從東北的北部不斷向南推進,直至中原地區(qū),為它所統(tǒng)治下的各族人民創(chuàng)造了一個在文化上相互影響、相互學習的大好機會,使金代的民俗變得豐富多采。
(一)歲時節(jié)慶習俗
女真人本來沒有歷法,也不像漢族人那樣紀年慶歲。據(jù)《松漠紀聞》卷上所記, 女真舊絕小,正朔所不及,其民皆不知紀年。問之則曰,' 我見草青幾度矣'.蓋以草一青為一歲也。自興兵以后,浸染華風,酋長生朝,皆自擇佳辰.又據(jù)《金史?禮志》卷三十五所載,金因遼俗,以重午、中元、重九行拜天之禮.沒有歷法紀時,自然也就沒有歲時節(jié)慶活動,于是,女真人向宋人和遼人借用歲時節(jié)慶習俗。經(jīng)過幾代人的吸收,金代女真人的節(jié)日文化同樣蔚為大觀,與漢人的習俗相近。
據(jù)《大金集禮》卷三二所載,元旦、上元(元夕)、中和、立春、春分、上巳、寒食、清明、立夏、四月八日(佛誕日)、端午、三伏、立秋、七夕、中元、中秋、重陽、下元、立冬、冬至、除夕等,都是金朝官方承認的節(jié)日,屆時各級官員有一至三日的休假。下面擇要述之。
元旦,又稱正旦,俗呼新年,是金朝人特別重視的節(jié)慶。《金史》卷三十六和卷三十七分別載有《元日?圣誕上壽儀》和《正旦、生日皇太子受賀儀》。元日圣誕上壽儀的內(nèi)容主要有:皇帝升御座,鳴鞭;接著是受尊儀、群臣朝拜儀、外國使入見儀、曲宴儀、朝辭儀,亦皆有鳴鞭儀式。群臣朝拜的時候致詞:元正啟祚,品物咸新,恭惟皇帝陛下與天同休 , 萬春令節(jié),謹上壽卮,伏愿皇帝陛下萬歲!萬歲!萬萬歲! 皇帝使宣徽使等答曰:履新上壽,與卿等內(nèi)外同慶。 入見的外國使節(jié)有來自宋朝和西夏的,從天會三年(1125年)起,宋朝和西夏也派使節(jié)來金朝慶賀正旦。上面提到的鳴鞭 ,是金人對唐宋朝廷儀式的借鑒。《宋史》的《儀衛(wèi)志》告訴我們, 鳴鞭,唐及五代有之。《周官?條狼氏》' 執(zhí)鞭趨辟' 之遺法也。內(nèi)侍二人執(zhí)之,鞭鞘用紅絲而漬以蠟,行幸則前驅(qū)而鳴之,大祀禮畢還宮亦用焉,視朝、宴會則用于殿庭.金代民間也熱熱鬧鬧慶賀元旦,我們從當時人王寂的《踏莎行》(元旦)
詞中可見一斑。該詞寫道,爆竹庭前,樹桃門右,香湯浴罷五更后,高燒銀燭,瑞煙噴金獸,萱堂次第了,相為壽。改歲宜新,應(yīng)時納右,從今諸事,愿勝如舊,人生強健,喜一年入手,休辭最后飲,酴酥酒.可見,金代民間過元旦的基本活動包括:個人沐浴裝扮一番,家里要立桃符、燃香、燃爆竹,大家相互賀歲。
元夕即元宵,農(nóng)歷正月十五日或十六日為上元,上元之夜稱元夕,漢人有觀燈之俗。金初,女真人還沒有上元節(jié)的概念,竟然因此造成過一樁錯殺一名和尚的冤案。《松漠紀聞》卷上寫道:女真舊不知歲月,如燈夕皆不曉。己酉歲(1129年),有中華僧被掠至其闕(金之上京),遇上元,(該僧)以長竿引燈球表而出之以為戲。女真主吳乞買(金太宗)見之大駭,問左右曰,' 得非星邪?' 左右以實對。時有南人謀變,事泄而誅,故乞買疑之曰,' 是人欲嘯聚為亂,克日時立此為信耳!' 命殺之。后數(shù)年至燕(后來的北京),頗識之,至今(熙宗時)遂盛。這個和尚入鄉(xiāng)不問俗,在元宵張燈取樂,被金朝的皇帝看見,誤認為是造反的聯(lián)絡(luò)信號,被殺掉了,真是冤天枉地。這個故事不一定與歷史吻合,但是,它反映金初不以元夕為節(jié)應(yīng)該是真實的。
起碼到金貞元年間已有元夕之慶。《大金國志》卷十三載,貞元元年(1153年)春正月,元夕張燈,宴丞相以下于燕之新宮,賦詩縱飲,盡歡而罷.不過,此后金朝上層對元夕張燈之俗的態(tài)度有一段反復。金世宗在大定十年(1170年)命宮中元宵無得張燈 (《金史》卷六)。元宵張燈對金人的吸引力畢竟是擋不住的。到大定二十六年(1183年)正月,元夕張燈,疏璃、珠瓔、翠羽、飛仙之類不一,至有一燈金珠為飾者。都人男女盛飾觀玩,至十八日而罷(《大金國志》卷十八)。至此,金人比宋人對元宵的熱情毫不遜色。
女真人在這期間曾一度沿襲本民族 縱偷 的古風。《松漠紀聞》卷上載,全國治盜甚嚴,每捕獲,論罪外皆七倍責償。唯正月十六日則縱偷一日以為戲,妻女、寶貨、車馬為人所竊,皆不加刑。是日,人皆嚴備,遇偷至則笑遣之。既無所獲,雖畚?微物亦攜去。婦人至,顯入人家,伺主者出接客,則縱其婢妾盜飲器。他日,知其主名或偷者自言,大則具茶食以贖,次則攜壺,小亦打糕取之。亦有先與室女私約,至期而竊去者,女愿留則聽之。自契丹以來皆然,今燕亦如此.不過,帶其私奔的對象只限于閨女,若在這天與結(jié)過婚的偷情,同樣要受懲處(《松漠紀聞》續(xù)卷)。
重午,即農(nóng)歷五月初五日,又作重五,又稱端午。重午是女真人較早采用的節(jié)日,《金史?禮志》載,金因遼舊俗,以重五、中元、重九行拜天之禮.同時,也一直是女真人特別重視的節(jié)日,《金史?世宗紀下》載,大定二十四年二月, 上曰:' 朕將往上京。念本朝風俗重端午節(jié),比及端午到上京,則燕勞鄉(xiāng)間宗室父老'. 金人在重午除了拜天等宗教性的活動之外,還開展射柳、擊球、飲宴等娛樂活動。其活動內(nèi)容在金世宗大定三年(1163年)形成定例:《金史?世宗紀上》載,三年……以重五,幸廣樂園射柳,命皇太子、親王、百官皆射,勝者賜物有差。上復御常武殿,賜宴擊球。自是歲以為常.與漢族人過端午節(jié)時吃粽子、龍舟競渡等不同,女真人的端午節(jié)體現(xiàn)了重騎射的民族特點。
女真人射柳和擊球的競技運動在《金史?禮志》卷三十五拜天儀條中有具體的描述。一、射柳:插柳球場為兩行,當射者以尊卑序,各以帕識其枝,去地約數(shù)寸,削其皮而白之。先以一人弛馬前導,后馳馬以無羽橫鏃箭射之,既斷柳,又以手接而馳去者為上。斷而不能去者次之。或斷其青處及中而不能斷,與不能中者為負。每射必伐鼓以助其氣。二、擊球: 各乘所常習馬,持鞠杖。杖長數(shù)尺,其端如偃月。分其眾為兩隊,共爭擊一球。
先于球場南立雙桓,置板,下開一孔為門,而加網(wǎng)為囊,能奪得鞠擊入網(wǎng)囊者為勝。或曰,兩端對立二門,互相排擊,各以出門為勝'.球狀小如拳,以輕韌木枵其中而朱之。皆所以習蹺捷也。每次比賽,擊球要勝三場,射柳要射三發(fā)。
需要說明的是,上述端午的活動也在中元、重九時舉行,并且,朝廷如此,地方上也如此。宋朝文惟簡《虜廷事實》載,虜人(金人)州軍及軍前,每遇端午、中元、重九三節(jié),擇寬敞之地,多設(shè)酒醴、牢餼、餅、餌、果實祭于其所,名曰拜天。祭罷,則無貴賤老幼能騎射者,咸得射柳。中者則金帛賞之,不中者則褫衣以辱之。射柳既罷,則張宴以為極樂也.當此之時,男男女女的百姓都來圍觀。金朝第六代皇帝完顏永濟的皇后劉氏就是在球場圍觀時被看中而選入宮中的。
重騎射是女真人固有的民族精神,不過,表現(xiàn)這一精神的射柳、擊球的競技形式并不是女真人所首創(chuàng)。據(jù)《金史?禮志》卷三十五拜天儀條載,女真人是從遼朝的契丹人那里學會射柳、擊球之戲的,而此二俗由來已久。匈奴、鮮卑有繞林而祭的蹛林 儀式,中原古有 射禮.擊球最初起于波斯,唐時傳入中土,以后又傳至渤海,再為遼人和金人習得。
重九是農(nóng)歷九月初九日,是傳統(tǒng)的漢族節(jié)日,金代女真人也有重九節(jié),但與漢族人的過法不同,其主要形式是在郊外祭天、狩獵、射柳、擊球。其中,尤以狩獵之俗最為古老、本色。《金史?世宗紀上》卷六載,大定三年(1163年)八月,世宗敕殿前都點檢唐括德溫:' 重九出獵,國朝舊俗。
今扈從軍二千,能無擾民,可嚴為約束'.九月丁酉,秋獵,以重九,拜天于北郊.至于射柳、擊球活動,已見前述。民間的賞菊、飲酒、登高、插茱萸等活動,與宋代習俗一脈相承。
金朝是以女真人為統(tǒng)治民族,以漢人為多數(shù)的政治實體,在長期的共同生活中,女真人所接受的漢族節(jié)日文化越來越多。除了上述節(jié)日外,女真人也不同程度地接受了立春、上巳、寒食、清明、四月八、七夕、中元、中秋、下元等節(jié)日文化的內(nèi)容。例如立春,金朝的皇帝或地方政府有率眾觀看擊土牛的習俗(《金史》卷五),而民間則在這天注重裝扮和飲食。有詩為證:銀線青絲翠椀堆,爭牛擊鼓欲驚雷。翻風斗巧春頭勝,漉雪浮香臈尾盃 (《中州集》卷七,岳行甫《立春日》);宮花插帽枝枝秀,菜甲堆槃種種新。拘窘經(jīng)時成土俗,聊從一醉適天真(《中州集》卷十,滕茂實《立春》)。例如寒食,《金史?章宗紀》載,明昌元年(1190年)二月壬寅,諭有司,寒食給假五日,著于令.寒食成為正式的法定節(jié)日。例如四月八日,宋朝稱為 浴佛節(jié),相傳為佛祖誕辰日,女真人原不信佛,金中期后,女真人特別崇信,于是在這天大行佛事。中元節(jié)的情況也是如此。
(二)生產(chǎn)習俗
就物質(zhì)生產(chǎn)而論,金代的女真人既不是處于純粹的農(nóng)業(yè)文明(例如漢族),也不是處于典型的牧業(yè)文明,而是農(nóng)業(yè)、畜牧、漁獵兼而有之,處于多種文明的融匯階段。《大金國志》卷三十九載,女真在契丹東北隅,地饒山林,田宜麻谷,土產(chǎn)人參、蜜蠟、北珠、生金、細布、松實、白附子。
禽有鷹鷂' 海東青' 之類,獸多牛、馬、麋、鹿、野狗、白彘、青鼠、貂鼠.可見,女真人所居之地宜于農(nóng)耕、畜牧、狩獵、采集。于是,女真人因地制宜,形成了自己的產(chǎn)業(yè)文明,概括地說,就是善騎射,喜耕種,好漁獵 (同上)。
女真人在建立金朝之前就已有農(nóng)業(yè)。《三朝北盟會編》卷三載,自涑沫江之北,寧江之東北者,地方千余里,戶口十余萬……田宜麻谷,以耕鑿為藝.從太祖完顏阿骨打開始,歷朝的皇帝都很重視農(nóng)業(yè)。金太宗委官勸督田作 ,金世宗經(jīng)常 觀稼近郊.女真人對土地的經(jīng)營有兩個特點。一、兄弟分居卻聚種。《金史?兵志》載,舊時兄弟雖析猶相聚種,今則不然,宜令約束之.這說明 聚種是女真人的傳統(tǒng),當這一傳統(tǒng)發(fā)生變化的時候,統(tǒng)治階級還想極力維護它。
二、使用漢人佃耕,也就是女真人利用自己作為統(tǒng)治民族占有土地的特權(quán),讓無地少地的漢人為自己耕種,自己坐收其利。金朝的皇上提倡女真人各隨所分土,與漢人錯居……農(nóng)作時令相助濟(《金史》卷四十六)。政府把女真人從原居地遷往漢地,授以官田、耕牛、農(nóng)具等,使其自己動手耕種,必要時與漢人互相幫助。可是,據(jù)《金史?食貨志二》載,山東、大名等路猛安謀克戶之民,往往驕縱,不親稼穡,不令家人農(nóng)作,盡令漢人佃蒔,取租而已。富家盡服紈綺,酒食游宴,貧者爭慕效之.女真人不論貧富,都流行這樣做。一些女真人靠收租入不敷出,竟然把未來幾年的租都預收了:近遣使閱視秋稼,聞猛安謀克人惟酒是務(wù),往往以田租人,而預借三、二年租課者.女真人使用的農(nóng)具有犁鏵、蹚頭、鐮、鋤、?、鍬、鍘刀、垛叉、斧、石臼、石杵、石磨、畚、篩等。女真人所種植的農(nóng)作物有麥、粟、穄、稗、黍、菽、麻,以及蔥、蒜、韭、葵、芥等。此外,還有西瓜、桃、李等水果,他們栽培果樹的方式頗為獨特。《松漠紀聞》載:寧江州去冷山百七十里,地苦寒多草木。如桃李之類皆成園。至八月則倒置地中,封土數(shù)尺覆其桿干,季春出之,厚培其根,否則凍死。金代女真人以畜牧飼養(yǎng)為重要生計,所飼養(yǎng)的牲畜主要有馬、牛、驢、駝、羊、豬、犬以及雞、鵝等。女真之地 土產(chǎn)名馬,人皆善騎,所以金最重養(yǎng)馬。馬由專人放牧于水豐草肥的牧場,每群馬少則數(shù)十匹,多則數(shù)百匹。大家族各有自己的馬群,金立國后還建有許多群牧所,劃出大片牧地由朝廷委任專職人員牧養(yǎng),對牧官和牧人,按牲畜茲息損耗給予賞罰。金世宗大定二十八年(1188年),僅國家牧場的馬就有四十七萬匹(《金史?兵志》卷四十四)。群牧所 除馬群外,還養(yǎng)牛、羊、駝。女真人的家庭戶都要飼養(yǎng)牛作耕畜,飼養(yǎng)豬、羊作為肉食和皮具的來源。
金代女真人以射獵為國俗,舉國上下樂此不疲。女真人看一個男子的能耐,首先要看他箭上的功夫。金太祖阿骨打一生的聲譽和威望有賴于他射箭的水平。《金史》卷二載,太祖十歲,好弓矢。甫成童,即善射。一日遼使坐府中,顧見太祖(阿骨打)手持弓矢,使射群鳥,連三發(fā)皆中。遼使矍然曰:' 奇男子也'. 這時,阿骨打還是遼朝的臣民,以自己的箭法出類拔萃。又一次,太祖嘗宴紇右烈部活離罕家,散步門外,南望高阜,使眾射之,皆不能至。太祖一發(fā)過之,度所至逾三百二十步。宗室謾都訶最善射遠,其不及者猶百步也。太祖技壓群雄,比最能射遠的謾都訶還要遠一百多步,的確不同凡響。崇拜這樣的英雄的女真人怎么可能不以射為樂呢!有一次,宋朝的使者馬擴來談軍務(wù),金太祖希望宋軍能與金軍聯(lián)合打擊遼軍,為了使馬擴對金軍有信心,太祖帶馬擴遠行射獵,每晨,國主(太祖)坐一虎皮椅上,縱騎打圍。嘗曰:' 此吾國中最樂事也'.其他皇帝同樣重視射獵。金世宗就比太宗有過之而無不及。《大金國志》卷三十六 田獵 條載,世宗立,尤甚。有三事令臣下不諫:曰作樂,曰飯僧,曰圍場。其重田獵如此.金人打獵,一為獲取生活資料;二為操練軍伍,一舉兩得。皇帝對田獵的提倡既出于個人的喜好,更多地出于軍事的考慮。皇帝馳馬打獵是很冒險的,從奔馬上摔下來,即使不死,也難免缺胳臂斷腿。這種危險還真有臣子想到了。《金史?馬貴中傳》載,馬貴中向世宗上疏勸諫:陛下為天下主,守宗廟社稷之重,圍獵擊球皆危事也。前日皇太子墜馬,可以戒也,臣愿一切罷之。上曰:' 祖宗以武定天下,豈以承平遽忘之邪。皇統(tǒng)嘗罷此事,當時之人皆以為非,朕所親見,故示天下以習武耳'. 民間的狩獵重在捕獲肉食皮毛,而官方的田獵則重在借機 習騎射,所以,對于沒有條件田獵的地方官來說,朝廷要求他們專門組織騎射練習。金世宗曾下令:西南、西北兩路招討司地隘,猛安人戶無處圍獵,不能閑習騎射。委各猛安謀克官依時教練,其弛慢過期及不親監(jiān)視,并決罰之(《金史?世宗紀》)。
狩獵是有季節(jié)性的,民間的漁獵按四時安排不同的活動,通常正月釣魚海上,于水底釣大魚;二三月放海東青打雁;四五月打麋鹿;六七月不出獵;八九月打虎豹之類,直至歲終。這差不多是東北各族的通例。金人皇家一年圍獵的次數(shù)在遷都燕京前后進行過調(diào)整:全國酷喜田獵。昔都會寧,四時皆獵 ,遷都燕京后, 以都城外皆民田,三時無地可獵,候冬月則出,一出必逾月,后妃、親王、近臣皆隨焉(《大金國志》卷三十六 田獵 條)。
女真人具有狩獵的好身手。他們 善騎,上下崖壁如飛,濟江河不用舟楫,浮馬而渡(《大金國志》卷三十九)。在女真尚未立國的時候,女真人隨遼朝皇帝秋獵,專門干呼鹿、射虎、搏熊的事(見《三朝北盟會編》卷三)。金朝的開國功臣銀術(shù)和撻懶更是身手不凡,能夠刺虎、搏熊 , 徒手搏虎 (《大金國志》卷二十七)。
女真人還有豐富的狩獵經(jīng)驗。《大金國志?初興風土》載,女真人每見野獸之蹤,躡而求之,能得其潛伏之所。又以樺皮為角,吹呦呦(鹿鳴)
之聲,呼麋鹿而射之.女真人除個人狩獵外,還舉行集體圍獵。民間百姓的圍獵多以猛安謀克官組織進行:布成大包圍圈,把野獸驅(qū)趕到逐漸縮小的包圍圈之中一舉聚殲。
皇帝的圍獵規(guī)模最為壯觀。《大金國志》卷三十六 田獵 條載,皇帝 每獵則以隨駕軍密布四圍,名曰' 圍場'.待狐、兔、豬、鹿散走于圍中,國王必先射之,或以鷹隼擊之。次及親王、近臣。出圍者許余人捕之。圍要講陣法,射要論尊卑,圍獵已在一定程度上軍事化、禮儀化。該卷接著記道,皇上飲食隨處而進,或與親王、近臣共食。遇夜,或宿于州縣,或宿于郊野,無定.金代女真人采集人參、松實等野生植物的生產(chǎn)習俗在史籍中多有提及,但是未見其詳。此外,他們特別珍視的一種野菜是芍藥.《大金國志》卷一載:是年(阿骨打之十四年),生紅芍藥花,北方以為瑞。女真多白芍藥花,皆野生,絕無紅者。好事之家采其芽為菜,以面煎之,凡待賓齋素則用之。其味脆美,可以久留。金人珍甚,不肯妄設(shè),遇大賓至,縷切數(shù)絲置楪中,以為異品.
(三)生活習俗
金人生活習俗的特色主要表現(xiàn)在服飾裝扮、飲食、居住等方面。由于金代女真人在社會發(fā)展和生活水平上經(jīng)歷了巨大的進步,所以,他們的生活習俗也發(fā)生了許多變化,而這些變化主要是吸收契丹人和漢人生活習俗的結(jié)果。
女真人在原居地時的服飾,秋冬用皮毛,春夏用布帛,貧富所用皮毛、布帛的檔次有所不同。《大金國志》卷三十九 男女冠服條對此有詳細的說明:土產(chǎn)無桑蠶,惟多織布,貴賤以布之粗細為別。又以化外不毛之地,非皮不可御寒,所以無貧富皆服之。富人春夏多以紵絲綿紬為衫裳,亦間用細布。秋冬以貂鼠、青鼠、狐貉皮或羔皮為裘,或作紵絲綢絹。貧者春夏并用布為衫裳,秋冬亦衣牛、馬、豬、羊、貓、犬、魚、蛇之皮,或獐、鹿皮為衫。
褲襪皆以皮。 《三朝北盟會編》卷三載,女真地冬極寒,多衣皮,雖得一鼠亦褫皮藏之,皆以厚毛為衣,非入室不撤.女真人入居中原之后,男子的常服通常是頭裹皂羅巾,身穿盤領(lǐng)衣,腰系吐鶻帶,腳穿烏皮尖頭靴。①皂羅中,是以黑色如紗的羅制做的頭巾:巾之制,以皂羅若紗為之,上結(jié)方頂,折垂于后。頂之下際兩角各綴方羅經(jīng)二寸許,方羅之下各附帶長六七寸。當橫額之上,或為一縮襞積。貴顯者于方頂循十字縫飾以珠,其中必貫以大者,謂之頂珠。帶傍各絡(luò)珠結(jié)授,長半帶,垂之(《金史?輿服下》)。后來的滿洲人沿襲了巾冠飾珠的習俗。②盤領(lǐng)衣,其特點是窄袖、盤領(lǐng)、縫腋、下為襞積(皺折)、長至小腿。
這種衣服便于騎射。人們往往在這種衣服的胸膺間或肩袖處繡上圖案: 其從春水之服則多鶻捕鵝,雜花卉之飾;其從秋山之服則以熊鹿山林為父(同上)。③吐鶻帶,即束腰帶,所用材料以玉為上,金次之,犀象骨角又次之。銙周鞓,小者間置于前,大者施于后,左右有雙■尾,納方束中,其刻琢多如春水、秋山之飾(同上)。人們在帶上左佩腰牌,右佩刀。④烏皮尖頭靴,是一種適于踏鐙騎馬的設(shè)計,所以崇尚騎射的女真人普遍喜歡穿用。
女真婦女的服飾大多是承襲遼代契丹婦女的服飾式樣。年輕婦女上著團衫,直領(lǐng)、左衽,用黑紫或黑及紺諸色,前長拂地,后裾拖地尺余,用紅黃色的巾帶扎腰,腰帶兩端下垂及足;下穿黑紫色?裙,上繡花紋,并有六道折裥。年老婦女用皂紗籠住發(fā)髻如巾狀,在上面散綴玉鈿,名為玉逍遙.婦女還常穿大襖子和錦裙。《大金國志》卷三十九載: 至婦人衣,曰' 大襖子' ,不領(lǐng),如男子道服。裳曰' 錦裙' ,裙去左右各缺二尺許,以鐵條為圈,裹以繡帛,上以單裙籠之。金人的衣飾有貧富之別,也有貴賤之別。金朝統(tǒng)治者多次以法令的形式規(guī)定各級各類人的服飾。大定十三年(1173年),太常寺擬士人及僧尼道女冠有師號,并良閑官八品以上,許服花紗綾羅絲? ,庶人止許服絁?、絹布、毛褐、花紗、無紋素羅、絲綿,其頭巾、系腰、領(lǐng)帕許用芝麻羅、絳用絨織成者,不得以金玉犀象諸寶瑪瑙玻璃之類為器皿及裝飾刀把鞘,并銀裝釘床塌之類, 兵卒許服無紋壓羅、絁?、絹布、毛褐。奴婢止許服絁?、絹布、毛褐。倡優(yōu)遇迎接、公筵承應(yīng),許暫服繪畫之服,其私服與庶人同(《金史?輿服下》)。
明昌六年(1195年)又對服飾等級做了如下規(guī)定:夕武官六貫石以上承應(yīng)人并及蔭者,許用牙領(lǐng),紫圓板皂絳羅帶,皂靴,上得兼下。系籍儒生止服白衫領(lǐng),系背帶并用紫圓絳羅帶、乾皂靴。其他人用純紫領(lǐng),不得用綠,雜色圓板絳羅帶不得用紫,靴用黃及黑油皂蠟等(同上)。
最高貴的當然是皇室的服飾。金朝皇帝禮服沿襲前朝遺制,由通天冠、降紗袍、兗冕、偪舄等組成。冕,有天板,以青羅和紅羅為表里,周圍用金棱。天板下有四柱,前后有二十四珠旒等飾物。兗衣用青羅夾制,以五彩間金繪制日、月、龍、虎等圖案。裳和蔽膝,都用紅羅夾制。舄即鞋,重底,紅羅面。襪,用緋羅加綿。皇后的冠服主要有花珠冠、袆衣、裳、蔽膝、舄、襪等,皇太子的冠服包括冕、青衣、朱裳、蔽膝、朱舄、白襪。
至于金代女真人的發(fā)式和頭飾,男子剃發(fā)為辮,女子辮發(fā)盤髻,男女均用首飾,男或盛于女。《三朝北盟會編》卷三載:女真婦人辮發(fā)盤髻,男子辮發(fā)垂后,耳垂金環(huán),留腦后發(fā),以色絲系之,富者以珠玉為飾.《大金國志》卷三十九 男女冠服 載,金俗好衣白。辮發(fā)垂肩,與契丹異。
耳垂金環(huán),留顱后發(fā),系以色絲。富人用珠、金飾。婦人辮發(fā)盤髻,亦無冠。
自滅遼侵宋,漸有文飾。婦人或裹' 逍遙中' ,或裹頭巾,隨其所好.其發(fā)式為后來的滿族人所承襲。
金代女真人與漢人雜居,相互交流的結(jié)果,既出現(xiàn)了女真人改著漢人衣冠的現(xiàn)象,也出現(xiàn)了漢人改著女真人服飾的現(xiàn)象。兩個民族由雜居而發(fā)生文化上的交流與融合,這是歷史的必然。可是,女真上層人物對前者表示反對,漢族上層人物對后者表示憂慮。金世宗于大定二十七年(1187年)頒布命令,禁止女真人學南人衣裝,金章宗于泰和七年(1207年)勅令女真人不得用南人衣裝,違者治罪(《金史》卷八、卷十二)。范成大《攬轡錄》記錄了漢人女真化的一些現(xiàn)象:民亦久習胡俗,態(tài)度嗜好與之俱化,最甚者衣裝之類,其制盡為胡矣。自過淮以北皆然,而京師(北宋都城汴京)尤甚。女真服飾還傳到南宋京城臨安(今杭州),南宋大臣奏稱:許多原遼、金和西夏歸服本朝者以及本朝士民流落鄰國又重新回歸者往往不改 胡服,諸軍也仿效女真衣裝,有亂風化,應(yīng)嚴加禁止,不得 左衽胡服 (《宋會要輯稿》兵一五之一二、一三)。
女真統(tǒng)治者一邊反對女真人漢化,一邊卻強迫漢人及其他民族改為女真衣著、發(fā)式。天會四年(1126年)十一月,樞密院告諭兩路指揮:今隨處既歸本朝,宜同風俗,亦仰削去頭發(fā),短巾,左衽。敢有違犯者,即是猶懷舊國,當正典刑,不得錯失(《大金吊伐錄》卷三)。天會七年(1129年),金元帥府禁民漢服,又下令髠發(fā),不如式者殺之.宋朝青州觀察使李邈在城池被攻破后成了金人的俘虜,因?qū)偘l(fā)令不滿而喪生。劉陶任代州的知州時,因一軍人頂發(fā)稍長,與規(guī)定的式樣大小不合,便將其斬首。一時之間,因不改衣服和發(fā)式或改而不合規(guī)定的式樣慘遭殺身之禍者,莫可勝紀 (《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二八)。
總而言之,金代女真人服飾裝扮的基本特征大致有五:其一,從頭到腳多用皮。其二,左衽。甚至有人認為這是與漢人衣飾最大的區(qū)別:金虜君臣之服大率與中國相似,止左衽異焉,雖虜主服亦左衽(《大金國志校證》附錄二,《金虜圖經(jīng)》,中華書局)。其三,衣短袍,便于乘騎。其四,好以白力服色,與完顏部尚白相一致。其五,男剃發(fā)為辮,女辮發(fā)為髻,且男女均用首飾。
金代女真人固有的飲食文化遠遠落后于宋代的水平,其飲食無論就制作還是就享用來說,都談不上精細和雅致。《大金國志》卷三十九把金人的飲食習俗描述得很糟糕:飲食甚鄙陋,以豆為漿,又嗜半生米飯,漬以生狗血及蒜之屬,和而食之。嗜酒,好殺。釀糜為酒,醉則縛之,俟其醒。不爾,殺人。女真人這樣好喝酒,喝醉了,必須捆起來,否則,醉漢大有拿刀殺人的可能性。
女真人日常的飲食品種有這樣一些:①稗米飯,是女真人不論貴賤都經(jīng)常吃的飯食,把稗米或煮為半生的干飯或煮成粥,就肉、菜而食。②,是炒熟的稗米或麥,搗成粉或不搗,以水、乳調(diào)合而食。它易于保存、攜帶,吃起來也方便,是女真人狩獵或行軍時必備的食品。③肉菜糜,是將肉和菜合在一起,搗成糜后食用,頗受女真人喜愛。④血臟羹,是以動物的血和內(nèi)臟煮羹,雜以韭菜調(diào)味而食。⑤醬,以豆制成,是女真人佐食肉、菜、米飯不可缺少的調(diào)味品。女真人特別把醬當一回事,臣下家里有好醬,應(yīng)該貢獻一些給皇帝。天興二年(1231年),金元帥殺一位知府,在數(shù)落他的罪狀時罵他:家里有好醬卻不獻給皇帝嘗一嘗(《金史?石盞女魯歡傳》)。⑥喝生水,有時吃生肉、生菜、生血、半生的米。此外,女真人的食品調(diào)料有油、醋、鹽以及芥、蒜、蔥、韭之類。
女真人較為貴重、精致的飲食品種有這樣一些:①軟脂,據(jù)說 如中國寒具.所謂寒具,即今馓子也。以糯粉和面,入少鹽,牽索紐捻成環(huán)釧之形,油煎食之(《本草綱目》卷二十五)。女真人的軟脂有大、小之分,是油炸的環(huán)釧形面食。②茶食,是一種蜜糕,把松籽仁、胡桃仁漬蜂蜜,與糯粉揉在一起,做成各種形狀,用油炸熟,再涂上蜜。即使是今天,這樣做出的糕也稱得上美味。③肉盤子,是女真人舉行盛大宴會的名菜,以極肥豬肉切成大片,裝成一小盤,插上青蔥三數(shù)莖。④潛羊,是連皮做成的全羊,富貴人家用以招待貴客。⑤酒,以糜釀造,度數(shù)不高,但多飲亦醉。女真人嗜酒,金朝君臣官民往往因酒出事。金熙宗荒于酒,與近臣飲 ,沒日沒夜地喝,并 酗酒妄殺(《金史?熙宗紀》)。女真人飲酒不以菜肴為佐,或先食畢而后飲,或先飲畢而后食。飲時也不是人手一杯,而是用一個木杓或杯子循環(huán)傳遞,每傳飲一巡謂之一行 ,宴客或二行,或五行、九行,以至 飲酒無算 ,然后進食肉飯。此外,其飲料尚有茶、奶茶之類。
金代女真人的飲食主要有上列十多個品種,實際生活中,他們往往在不同的情況下采用不同的食譜。讓我們來看幾個例子。
例一,金代女真人日常的飲食習俗。《三朝北盟會編》卷三引《女真?zhèn)鳌罚浩滹埵硠t以糜釀酒,以豆為醬,以半生米為飯,漬以生狗血及蔥、韭之屬和而食之,芼以蕪荑。食器無瓠陶,無飯箸,皆以木為盤。春夏之間,止用木盆貯粥,隨人多寡盛之,以長柄大木勺數(shù)柄回環(huán)共食。下粥肉味無多品,止以魚生、獐生、間用燒肉。冬以冷飲,卻以木楪盛飯,木盆盛羹,下飯肉味與下粥一等。飲酒無算,只用一木勺子,自上而下循環(huán)酌之。炙股烹脯,以余肉和菜搗臼中,糜爛而進,率以為常。可見女真人以農(nóng)作和漁獵、畜牧為生,食品的加工比較簡單,用具還不是各人專用,而是伙用,其飲食文化尚不發(fā)達。
例二,金初阿骨打出獵時的飲食習俗。《三朝北盟會編》卷四引馬擴《茅齋自敘》:自過咸州(今遼寧開原)至混同江以北,不種谷麥,所種止稗子。舂米,旋炊粳飯。遇阿骨打聚諸酋共食,則于炕上用矮抬子或木盤相接。
人置稗飯一碗,加匕其上。列以齏韭、野蒜、長瓜,皆鹽漬者。別以木楪盛豬、羊、雞、鹿、兔、狼、鹿、獐、狐貍、牛、驢、犬、馬、鵝、雁、魚、鴨、蝦蟆等肉,或燔或烹或生臠,多芥蒜漬沃續(xù)供列。各取配刀,臠切薦飯。
食罷,方以薄酒傳杯冷飲。謂之御宴者,亦如此。自過嬪、辰州、東京以北,絕少麥面,每日各以射例禽獸薦飯,食畢上馬。帝王在出獵途中的飲食,但求簡單、方便、實惠,仍是女真人的飲食本色。
例三,金朝款待外交使節(jié)的飲食習俗。《三朝北盟會編》卷二十載,宋宣和乙巳(金天會二年,1124年)宋朝許亢宗出使金國,第十程,至清州(今河北青縣),州元是石城縣,金國新改是名。兵火之后,居民萬余家。是晚,酒五行進飯,用粟抄以匕,別置粥一盂抄以小勺。與飯同不好,研芥子和醋伴肉食,心血臟瀹羹,芼以韭菜。穢污不可向口,虜人嗜之。器無陶埴,惟以木刓為盂楪,髹以漆,以貯食物.又載,第二十八程,至咸州(今遼寧開原),赴州宅,就坐,樂作。酒九行,果子惟松子數(shù)顆。胡法飲酒,食肉不隨下盞,俟酒華,隨粥飯一發(fā)致前,鋪滿幾案。地少羊,惟豬、鹿、兔、雁、饅頭、炊餅、白熟、胡餅之類。最重油煮面食,以蜜涂泮,名曰' 茶食' ,非厚意不設(shè)。以極肥豬肉或脂潤切大片,一小盤虛裝架起,間插青蔥三數(shù)莖,名曰' 肉盤子' ,非大宴不設(shè)。人各攜以歸舍.對女真人來說,這已是極高檔次的禮節(jié)了,可是,在宋使看來,其器物和食品實在無可恭維。
對于使節(jié)的常規(guī)待遇,《松漠紀聞》續(xù)卷有一段記載:虜中(金朝)待中朝(宋朝)使者,使副日給細酒二十量罐、羊肉八斤、果子錢五百、雜使錢五百、白面三斤、油半斤、醋二斤、鹽半斤、粉一斤、細白米三斤、面醬半斤、大柴三束。上節(jié)細酒六量罐、羊肉五斤、面三斤、雜使錢二百、白米二斤。中節(jié)常供,酒五量罐、羊肉三斤、面二斤、雜使錢一百、白米一斤半。
下節(jié)常供,酒三量罐、羊肉二斤、面一斤、雜使錢一百、白米一斤半.看來,對女真人來說,酒、肉、面、米不算希罕,只要是使節(jié)都有供應(yīng);而油、醋、面醬等比較珍貴,所以使副才能配額享用。
例四,熙宗時女真人婚宴中的飲食習俗。《松漠紀聞》正卷載,婿納幣,皆先朝拜門,戚屬偕行,以酒饌往,少者十余車,多至十倍。飲客佳酒則以金銀器貯之,其次以瓦器,列于前以百數(shù),賓退則分餉焉。男女異行而坐,先以烏金銀杯酌飲(貧者以木),酒三行,進大軟脂、小軟脂(如中國寒具)、蜜糕(以松實、胡桃肉漬蜜和糖為之,形或方或圓或為柿蒂花,大略如浙中寶塔糕),人一盤,曰' 茶食'.宴罷,富者瀹建茗,留上客數(shù)人啜之,或以粗者煎乳.這可謂女真民間最高級的食譜了,主人在這大喜的日子里,傾其所有。其中,尤以啜茶為最高檔的款待,大概這時女真人已熟知飲茶之妙,苦于得之不易,故茶彌足珍貴。
清代滿族人的一些食品與金代女真人的幾種食品一脈相承。滿族人過年喜歡吃白肉和血腸,這與女真人的肉盤子和心血臟羹類似。女真人用潛羊在先,滿族人宴客用全羊在后。女真人率先食用蜜糕和軟脂,滿族人后來特制風味小吃哈什瑪.女真人的居住習俗在金代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經(jīng)歷了從坎地穴居到簡易的棟宇,再到富麗的宮殿的發(fā)展過程。
女真人及其先祖一直有穴居的習慣。商周時期的肅慎、秦漢至魏晉的挹婁、南北朝時期的勿吉、隋唐時期的靺鞨,直到宋金時期的女真,是一脈相承的,其穴居的習慣也是代代相傳。《后漢書?挹婁傳》載,挹婁,古肅慎之國也……處于山林之間,土氣極寒,常為穴居,以深為貴,大家至接九梯.《晉書?四夷傳》記挹婁,夏則巢居,冬則穴處.《新唐書?北狄傳》記靺鞨,居無室廬,負山水坎地,梁木其上,覆以土,如丘冢然.我們從這些記錄中了解到,女真先祖穴居是為了適應(yīng)天氣嚴寒的自然條件,地穴挖在依山臨水的地方,挖得越深越好,用梯子出入,地表用梁木和土覆蓋,外面看起來像墳墓。
女真完顏部在建立金朝前仍是挖地為穴居住。《金史》卷一載,舊俗無室廬,負山水坎地(掘地),梁木其上,覆以土。夏則出隨水草以居,冬則入處其中,遷徙不常.公元十世紀末,完顏部在首領(lǐng)綏可(后追認為獻祖)率領(lǐng)下遷至安出虎水畔(今阿什河流域),開始在地面建立房屋定居。
《金史》接著寫道, 獻祖乃徒居海古水,耕墾樹藝,始筑室,有棟宇之制,人呼其地為' 納葛里' ,' 納葛里' 者,漢語居室也。自此遂定居于安出虎水之側(cè)矣.女真人的地面建筑發(fā)展很快。《金史》卷六十六載:昭祖得疾,寢于村舍,洞無門扇,乃以車輪當門為蔽。 卷七十又載:世祖嘗疑術(shù)甲孛里篤與烏春為變,遣習不失單騎往觀,孛里篤與忽魯置酒樓上以飲之。習不失聞其私語昵昵,若將執(zhí)己者,一躍下樓,傍出藩蘺以外,棄馬而歸。上述史料表明,女真人在昭祖之時已有村舍,在世祖之時已有樓閣和帶藩籬的庭院。
關(guān)于女真人這個時期的住所,《女真?zhèn)鳌酚休^為完整的描述:其俗依山谷而居,聯(lián)木為柵。屋高數(shù)尺,無瓦,覆以木板或樺皮,或以草綢繆之。
墻垣籬壁,率皆以木。門皆東向,環(huán)屋為土床,熾火其下,與寢食起居其上,謂之炕,以取其暖(《大金國志校證》附錄一)。《大金國志?初興風土》的記載與此相同,但是,另外還提到房屋東南開有一扇窗戶:其居多依山谷,聯(lián)木為柵,或覆以板與樺皮如墻壁,亦以木為之。冬極寒,屋才高數(shù)尺,獨開東南一扉。扉既掩,復以草綢繆塞之。穿土為床,煴火其下,而寢食起居其上.女真人的民居至此已經(jīng)基本定型:依山傍水,以柵欄為院落,環(huán)屋為炕,門東(南)向,在房屋東(南)開窗。
后來東北的滿族人也一直沿用這種民居。請看楊賓《柳邊經(jīng)略》卷一所記滿族居地黑龍江寧古塔一帶的民居:屋皆東南向,立破木為墻,覆以莎草,厚二尺許,草根當檐際若斬,绹大索牽其上,更壓以木,蔽風雨出瓦上。
門戶多東南。土炕高五寸,周南西北三面,空其東,就南北炕頭作灶。上下男女,各據(jù)炕一面,夜臥南為尊,西次之,北為卑。曉起則疊被褥置一隅,覆以氈或青布。客至共坐其中,不相避。我們一方面可以把它和金代女真人的房屋建筑相比較,另一方面也可以據(jù)此推測女真人在室內(nèi)活動與休息的習俗。
金朝的宮室也有一段從簡陋到壯麗的變化過程。太祖阿骨打時,女真所居之地并沒有城鎮(zhèn),皇帝所住的不過是大一點的村寨,后來修建了京城和皇宮,也只不過相當于宋朝的州縣衙門,實在不夠威風。每逢舉行什么活動,老百姓在周圍竄來竄去,太不成體統(tǒng)。《大金國志》卷三十三對此有一段生動的記載:國初無城郭,星散而居,呼曰' 皇帝寨' 、' 國相寨' 、' 太子莊' ,后升' 皇帝寨' 曰會寧府,建為上京。其遼之上京改作北京。城邑、宮室無異于中原州縣廨宇,制度極草創(chuàng)。居民往來,車馬雜沓,自' 前朝門' 直抵' 后朝門' ,盡為往來出入之路,略無禁制。每孟春擊土牛,父老士庶無長幼皆聚觀于殿側(cè)。民有訟未決者,多邀駕(皇帝)以訴。至熙宗始有內(nèi)廷之禁。海陵王弒熙宗,遷都于燕京。遼金之際的燕京,由于遼朝多年經(jīng)營,已經(jīng)頗為壯觀,道路寬闊,皆有條理。海陵王遷來后,以汴京(宋朝都城)
為準 (《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六一),對燕京大加擴建。《大金國志》卷三十三載,海陵王筑宮室于燕,逮三年而有成。城之四圍凡九里三十步。
天津橋之北曰宣陽門,中門繪龍,兩偏繪鳳,用金釘釘之。中門惟車駕出入乃開,兩偏分雙單日開一門。過門有兩樓,曰文曰武,文之轉(zhuǎn)東曰來寧館,武之轉(zhuǎn)西曰會同館。正北曰千步廊,東西對焉。廊之半各有偏門,向東曰太廟,向西曰尚書省。至通天門,后改名應(yīng)天樓,觀高八丈,朱門五,飾以金釘。東西相去一里余,又各設(shè)一門,左曰左掖,右曰右掖。內(nèi)城之正東曰宣華,正西曰玉華,北曰拱辰。內(nèi)殿凡九重,殿凡三十有六,樓閣倍之。正中位曰皇帝正位,后曰皇后正位。位之東曰' 內(nèi)省' ,西曰' 十六位' ,乃妃嬪居之.其規(guī)模形制,今非昔比;再看其裝飾、名稱,完全是一座漢式的皇家宮殿。金宣宗時遷都到原北宋都城汴京。金朝皇室住得更加富麗堂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