駐筆,用筆力量小于“頓”與“蹲”。是用于上一個運筆動作結束,下一個運筆動作開始,為時很短的轉換間隙,即“稍停”,力到紙面即可。這樣駐筆一下,是為了準備下個筆勢的開展。如橫劃的起筆、收筆之前都要頓,在頓之前先要稍停駐一下筆,然后再鋪毫按頓。其它如轉折處頓筆前,捺筆頓筆出捺前都要駐筆,以蓄勢為頓筆作先導。清·蔣和曾說:“駐,不可頓,不可蹲,而行筆又疾不得,住不得,遲澀審顧則為駐”。
衄筆,即是運筆時既下行又往上,在寫鉤和點時,原來頓筆后挫鋒下行的筆,突然地又逆轉而上,即為衄筆。由于衄筆取逆勢,增加了筆鋒與紙面的摩擦力,充實加強了筆力,使點畫線條更加蒼勁。如顏真卿的楷書多“鵝頭鉤”,就是把鉤衄回到一個鵝頭形的勢態后,再出鉤。
挫筆,就是運筆時突然停住,以改變方向的筆勢,大都是在轉角處,先頓筆,然后把筆略提起,使筆鋒轉動,從而變換方向。可見挫筆就是頓筆后又有一個微小位置移動,使筆法表現的更加完美,以彌補頓按過程中的不足之處。如寫鉤或轉折處,頓按完筆后還不足完成筆姿,這時把筆鋒微微提起挫動一下,既可作調整,又可作轉換筆勢以利于行筆。注意挫鋒要有分寸,過分則做作,太微小又不便表現筆姿和轉換運筆。
搶筆,是指提筆入紙時,空中先落筆起勢,或提筆離紙時在空中的回力動作。搶筆與折筆有相似之處,但折筆速度慢,而搶筆是快速的瞬間動作。如寫橫時,一般在起筆處先豎下再折筆向上,即橫畫直落筆,向右形成一個三角形的內折線,而采用搶筆時,即可臨空作成這一折筆動作,而后迅速落紙,即“虛搶”。寫行草時,行筆較快,運轉幅度增大,就可用搶筆起筆或收筆。
轉筆,有二層含義,一是與“折筆”相對而言,圓筆多用之。即寫字運筆時左右圓轉運行,在點畫中行動時,是一線連續又略帶停頓,連斷之間似可分又不可分。所以,漢蔡邕在《九勢》中說:“轉筆,宜左右回顧,無使節目孤露”。這樣運筆寫出的線條點畫渾而厚實。二是指字中轉角屈折之處,用圓轉法寫之成圓勢。注意圓轉的時候,運筆不要太慢,形成臃腫之病。
折筆,是對“轉筆”而言,方筆多用此法。折筆時筆鋒從陽面翻向陰面,即“方筆用翻”,從而顯出棱角方正,以折筆這一動作來帶出方勢。折筆的速度要比轉筆快些,這樣才形成方勁剛健,痛快遒勁之勢。
書法技法常識(5)
五、用筆提要
以上所說的一些用筆技法,作為初學者來講要反復學習,深入領會才能掌握,因此要有這樣的思想準備,即不能在短期將用筆技法全部熟練掌握,而是需要相應的一個階段,有時往往方法理解了,但寫時表現不出,運筆不能得心應手,這是由于缺少基本功的原因。作為初學,提、頓、轉、折這四中筆法應力求掌握,要下些苦功,因為這四個運筆技法直接關系到點畫線條的成形,所以要努力闖過這一關。
用筆是重要的“書法元素”,而用筆的要求嚴格而復雜,但只要認真思考,其中還是有規律可尋的。現提要如下:
堅持中鋒 畫中有線
有些初學者在寫第一、二筆時尚能堅持中鋒,但以后筆畫就容易出現偏鋒,因為第三、四甚至八、九筆后,運動的提按起伏變化多了,就難以控制再中鋒運行,而是將筆鋒偏離一邊,產生了用筆上的混亂,出現了許多敗筆。這就需要用筆的基本功扎實,認真學習各種用筆技法,如提按頓挫,方筆圓筆等。同時每寫一筆時都要交代清楚,切勿拖泥帶水,即通過不斷地運筆來使筆鋒始終居于點畫線條的中間,做到“畫中有線”,使筆畫線條圓渾扎實,生動有力,而不是枯瘦扁平的。
分解點畫 循序漸進
點畫有八種基本形態,即點、橫、撇、捺、鉤、挑、豎、折,而這些點畫又有各自不同的書寫要求與表現形態。初學者應逐個掌握,即把這八種基本筆畫分解為二個一組或三個一組的單元,重點突破,逐步掌握,這樣學習效果比較好。具體地講就是一個時期專學一點一畫,下個時期再專學豎、撇,漸次掌握,這樣抓住個別,容易入門。而有些初學者卻八種基本點畫一起寫,往往顧此失彼,寫來寫去,八個基本點畫一個也未寫好,不符合要求,這樣欲速則不達。還不如分解點畫,循序漸進為好。
寧慢勿快 切勿多描
運筆時要慢些,特別是初學者更要筆筆認真,緩慢行筆,不要一筆帶過,只求速度,不講效果。因為,運筆慢些可以使筆畫寫的特別完美,而不是草率了事。有些初學者為了追求所謂的氣勢,信筆疾書,粗野不堪,點畫破碎,如前人所說的是“惡札”。而且氣勢也并不全靠寫得快寫出的,這里有運筆轉折,鋪毫收鋒及氣韻氣息之組合,不是初學者所能達到的。同時,有些初學者看碑帖上的字體點畫寫得很優美,而自己寫時往往寫不象,于是就邊寫邊描,修修補補,只求形似,不求神似,這樣就養成了描改的壞習慣,嚴重影響自己的進步。其實只
書法技法常識(6)
六、永字八法
楷書用筆概括起來講有八個基本點畫,而永字正好概括了這一筆法,所以稱為“永”字八法。它比較具體扼要地說明了楷書點畫用筆和組織方法。因此,歷來受到書法家們的重視,成為一種傳統的教學方法。永字共有側、勒、弩、趯、策、掠、啄、磔。
側 即是點。象鳥兒翻然側下。寫點的要求是逆鋒峻落,鋪毫行筆,勢足收筆。具體寫法是:逆鋒向左上角起筆,折筆向右作頓,圍轉向上右下行,略駐后稍提筆,向左上方回鋒略駐,向左出鋒。晉·衛夫人《筆陣圖》說:“點如高峰墜石,磕磕然實如崩也”。就是說點要有氣勢,以帶動下面筆畫。
勒 即是平橫。象用韁繩勒馬。寫橫畫時要求逆鋒落紙,緩去急回,不可順鋒平過橫拖。具體寫法是:逆筆起勢,衄落成橫畫直落筆,提起運筆(注意中鋒),至收筆時向右下頓挫,回鋒向左提筆收鋒。晉·衛夫人《筆陣圖》說“橫如千里陣云,隱隱然其實有形。”就是要求橫的二頭不僅要有氣勢力度,中間也要扎實,切勿一筆帶過而已。
弩 即是豎。狀如挽弓之用力。寫豎畫時要求于直中見曲勢,不應呆板僵直。具體寫法是:逆鋒落筆向右斜勢頓挫,轉鋒向下力行,頓筆向左上回鋒,微呈露珠狀即收筆。前人說:“弩筆者搶鋒逆上頓挫為退澀,弩鋒下行里峻疾。”
趯 即是鉤。象人踢腳,其力全在腳尖。寫鉤時,要求駐鋒提筆,突然(果斷)出鉤,力集于筆尖。具體寫法是:運筆至鉤處,輕頓回鋒,轉筆向上,挫鋒蓄勢,向左提出成鉤,注意鉤要平出切勿向上翹。宋·陳思《書苑菁華》說:“趯須蹲鋒,得勢而出,出則而收。”
策 即是提(仰橫),亦稱挑。象用鞭子策馬。作仰橫時,要求仰筆趯鋒,用力在發筆,得力在畫末。具體寫法是:逆鋒起筆,轉筆向下,頓挫后提筆向右上角挑出。注意策是短筆,雖豐滿而不要臃腫。
掠 即是長撇。象梳掠長發。寫長撇時要求起筆同直畫一樣逆鋒取勢,出鋒要豐厚飽滿,力送到底。不要一往不收,犯輕飄不穩之病。具體寫法是:逆鋒向左上起筆,然后向右下作頓,轉鋒向左下力行撇出,要緩而沉穩,切勿太快撇出,象鼠尾巴。應“法在澀而動,意欲暢而婉。”
啄 即是短撇。象鳥兒啄食。寫短撇時,要求落筆左出,快而峻利。具體寫法是起筆筆鋒轉,逆向右下作頓,轉鋒向左下力行,迅疾鋒利撇出。
磔 即是捺。象用刀子劃肉。寫捺筆時要求逆鋒輕落筆,轉鋒鋪毫緩行,至末收鋒,重在含蓄。具體寫法是:逆鋒起筆,輕轉向下徐行,筆勢展開,至下半截開始逐步鋪毫,至捺出時稍駐,再提筆捺出。
七、點畫八病
在書法學習中,由于基本點畫沒有學好,運筆規律沒有掌握,常常寫出各種不同病態的點畫,概括地講共有八種,即李溥光在《雪庵八法》中所說的:“牛頭、鼠尾、蜂腰、鶴膝、竹節、棱角、折木、柴擔”。
牛頭 即是作點時用力太大,或筆沒有提按,從而使鋒角顯露而又臃腫。有的人將起筆寫的粗而大也是此病。
鼠尾 寫撇或垂針豎時,起筆時粗重而到筆畫末端時,突然變細,輕飄而行,一拖而過。
蜂腰 指作背拋轉折時,中間圓轉處筆畫變細,而拋出處又變粗,上下呈脫節狀。
鶴膝 就是轉折處用筆過重或筆沒有提起,使折處肥大突出,象鶴的膝骨。
竹節 指筆畫中間細,而二頭粗重,比例失調。
棱角 就是起筆、轉筆或收筆時拋筋露骨,棱角尖細顯露。
折木 指沒有起筆、收筆的筆畫,粗野破碎。
柴擔 就是指橫畫兩頭低下,中間隆起,分曲過分,如挑柴的擔子。
要克服八病,就要認真分析自己運筆的不足,何以導致?同時,要刻苦練習永字八法,掌握基本運筆方法,使點畫線條寫得圓滿渾厚,符合書法藝術規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