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綿山風景名勝區

命名

《中國歷史地名辭典》:“介山又稱介休山、綿山,在今山西省介休縣東南,春秋介子推隱居此山。”《辭源》:“介山,又名綿山,在山西省介休縣東南,古名綿上。春秋晉人介子推隱居此山。”《辭海》:“綿山,在山西省介休縣東南,屬霍山山脈。”[8][10]

自然地理

位置境域

綿山跨介休、靈石、沁源三市縣地界,是太岳山的一條支脈[1],因山亙而得名;并因位于太岳山(霍山)北端又稱“北面山”。景區中心地帶為北峰天峻山、中峰摩斯塔、西峰佛爺山、東峰艾蒿(哀號)坡之間的山域。綿山總體面積294.75平方千米[6],最高海拔2566.6米,相對高度1300米以上;景區規劃開發面積為54平方千米。[11]

氣候

綿山屬溫帶大陸性氣候,四季分明。春季日照充足,夏季雨量較多,秋季涼爽宜人,冬季多有瑞雪。年平均氣溫10℃,最高氣溫38.6℃,最低氣溫零下24.5℃。氣溫隨海拔增高而降低,海拔每升高100米,溫度遞減1度左右。陽坡凹處溫度相對要高。年降水量在656.2--621.1毫米。年平均相對濕度為60%。[2][3]

地質

綿山由震旦系和前震旦系、奧陶系、寒武系構成,約開始于19億年前,結束于4億多年前,是大地被海水淹沒后沉積了石灰巖、白云巖沙巖等,山體繼續上升,谷地相對下降,繼續接納物質堆積,沉降速度大于堆積速度而形成。為侵蝕構造型石灰巖高山區,屬新構造運動強烈上升的侵蝕構造類型。谷壁多有巖溶溶洞,沿層面發育。地震為新構造運動的主要表現特征。[2]

地貌

綿山山勢西高東低,為一單面斷塊山。由西側斷崖攀緣而上,山脊呈鋸齒狀。綿山絕大部分為剝蝕構造地貌類型的斷塊中高山(山高400~800米),山勢陡峭雄偉,常見跌水、懸泉、溶洞及斷層三角面。地貌發育主要受地質構造控制,風化剝蝕作用屬次要地位。綿山東北隅為土石山區,屬于剝蝕侵蝕地貌類型的剝蝕侵蝕中山(山高200~400米),山頂渾圓,山坡平緩,多被松散坡積物覆蓋。流水侵蝕是主導營力,風化剝蝕也有明顯表現,局部地段還受到斷裂構造影響。[12]

水文

綿山山區的地表水絕大部分經介休、靈石向北流入汾河,少部分向南流入沁河。兩河水系的分水嶺,大致西起牛角鞍向東由靈石進入沁源,經花坡、馬背轉向北東方向,經樓則嶺至沁源與平遙的界山東去。分水嶺以南為沁河水系,以北屬汾河水系。[13]

土壤

綿山土壤的成土母質,分別是石灰巖質、砂頁巖質和黃土質'。成土時間分別是太古界的前震旦系、震旦系,下古生界的寒武系、奧陶系、上古生界、石炭系、二疊系、三疊系。形成的土壤類型為山地草甸土類、棕壤類的山地棕壤、褐土類的淋溶褐土及山地褐土,多為非耕種的自然土壤。[14]
山地草甸土
分布于綿山頂部,海拔2300~2487米處,地形為緩坡或饅頭狀圓臺。該土類分布最高,面積較小[14]
棕壤
分布于綿山中上部,海拔在2000米左右,在山地草甸土之下,或與山地草甸土呈復域交錯分布,為綿山林場的林區土壤[14]
褐土
是本區地帶性土壤,在某些地段它與棕壤呈復域分布。成土母質除山地褐土有少部分石灰巖和砂頁巖、母巖分化物外,一般是由富含碳酸鹽的第四紀馬蘭黃土或紅黃土母質發育而成的[14]

生物多樣性

植被

綿山為黃土質山地草原甸土,主要植被為天然林和天然草地。山頂以白羊草、苔草、蘭花棘豆鐵桿蒿、阿爾泰紫花和部分灌木黃刺梅、醋柳等為主,組成茂密的草原植被。山坡為黃土質山地棕壤,自然植被為繁茂的針闊混交林和闊葉林,有黃榆、樺、柞、山柏、側柏、油樺、白皮松、黃榆、鵝耳櫪、山楊等。灌木有荊條、黃刺梅等。果木林有獼猴桃、山梨、山葡萄、山杏、山桃、山楂、毛櫻桃、槽子、酸棗野核桃等。中藥材非常豐富,有靈芝、豬苓、黨參、黃芪、五靈脂、血見愁等200余種。地表覆蓋率在90%以上。[15]

動物

根據《山西省自然地圖集》,綿山在山西省動物區劃中,屬于暖溫帶森林灌叢草原動物地理帶太岳山油松林次生灌叢動物區。[16][15]
綿山區內主要動物
哺乳類
國家一類保護動物
金錢豹[16]
國家二類保護動物
原麝、豺(山狗)[16]
地方重點保護動物
復齒縉鼠(飛鼠、寒號鳥)、孢、狐、狼、狗獾、野豬(山豬)、蝙蝠、果子貍(花面貍)、巖松鼠(毛孢)、刺猬[16]
鳥綱
國家二類保護動物
金雕(潔白雕)、蒼鷹、雕鳥、號鳥(狠狐、貓頭鷹);地方重點保護動物有斑啄木鳥、杜鵑(布谷鳥)、石雞(格拉雞)、雉雞(野雞)、巖鴿(野鴿子)、烏鴉、云鵲[16][16]
爬行綱
國家二類保護動物
大壁虎(守宮)、蜥蜴、菜花蛇(有毒)
兩棲綱
國家保護動物
黑斑蛙(青蛙)、中華大蟾蜍(癩蛤蟆)[16][16]
昆蟲綱
林木害蟲
油松毛蟲、綿山幕毛蟲、松梢瞑(云山球果蜈蛾)、油松球果小卷蛾、櫟實驟蟲等[16]

歷史沿革

文化背景

相傳春秋時,晉國公子重耳流亡國外,介子推一直忠心追隨。重耳即位后,未能封賞介子推,介子推則隱居綿山背母不出。晉文公得知前去尋找,介子推卻拒不出山。晉文公燒山,不料介子推燒死在樹下。晉文公悲憤交加將綿山改為介山。文公焚山之日,正值清明時節,后人為紀念介子推,每逢清明不再生火做飯,家家戶戶只吃冷飯,稱之為“寒食節”。[7]

區劃歸屬

綿山的管轄與介休、靈石、沁源三縣市聯系緊密。隋開皇十六年(596年),綿山曾設縣,治所在今山西沁源縣北。抗日戰爭時期曾設綿上縣。1942年5月,曾成立“介(休)、靈(石)聯合縣”,管轄綿山一帶。次年6月撤銷。1958年10月,介休、靈石、孝義三縣合并為介休縣并管轄綿山區域。1971年4月,綿山所在的沁源縣王和、王鳳、王陶三個公社劃歸介休,1972年3月復歸沁源。[11]
綿山

景區開發

綿山起源于春秋晉國,在北魏之時就有寺廟建筑,唐初時已具有相當規模的佛教禪林,后又建設了大批仿古建筑構成了現代仿古建筑物的獨特風格。[1]19世紀九十年代以后,介休市委市政府把開發綿山作為重要項目。[4][17]1987年綿山風景名勝區被山西省公布為首批六大風景名勝區之一。1995年三佳集團以私營資本開發綿山。1997年至1998年,介休市委、市政府公布了眾多關于綿山旅游風景區開發建設的規定,如《關于加快介休市綿山名勝風景區開發建設的決議》。政府制定一系列優惠政策,保證綿山開發。2001年綿山列入山西全省重點扶持發展的十大旅游景區之一。[6]2013年綿山風景名勝區被評為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4]

景點布局

在綿山風景名勝區建筑群體中宗教建筑有殿廟、宮觀;園林建筑有亭、臺、樓、閣、軒、廊、榭、牌樓;古留遺跡建筑有古營門、城池、營寨等,可為古建筑博物院(園)。[1]綿山風景名勝區有14個大景點,[7]360余個小景點。人文景觀有龍頭寺、龍脊嶺李姑巖、蜂房泉、大羅宮、天橋、一斗泉、朱家凹、云峰寺、正果寺、介公嶺;自然景觀有棲賢谷、古藤谷、水濤溝[1][5]

重要景點

人文景觀

龍頭寺

龍頭寺,原名塔巖頭,因巖下黃土坡有空王塔院而得名。又因唐貞觀十五年(641)太宗皇帝駕幸綿山禮佛時,有雙龍顯靈而改為現名。[18]以南天門為界,分為南、北兩院。北院有唐營門樓、普教殿、賦詩亭等。南院有唐營垛墻、關帝廟、真武廟等。相傳李世民軍曾安營下寨的龍脊嶺又在寺旁,所以新置景點賦詩亭也與李世民直接相關。[19]區內還有《葉劍英元帥論綿山》《左傳·介子推不言祿》、屈原《九章》、宋廷魁《綿山賦》、唐太宗御制詩碑等,這些石刻是綿山厚重歷史文化的景觀。這里也是朝觀云海,夕觀日落的重要地方。[18]

龍脊嶺

脊嶺因位居雙龍交匯的背脊而得名。該景區以介子推文化和道教養生為主線,有龍涎泉、龍須瀑、介子推母子巨型雕像、雷祖殿、真武殿、八卦園、仰止亭等40余處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20]龍涎泉、龍須瀑是當年李世民屯兵綿山受缺水之困得龍水而名。子推母子塑像生動傳神,再現了當年介子推偕母歸隱綿山的情景。督戰臺、插旗石等歷史遺跡講述了秦王李世民當年布兵督戰的故事。綿山的精靈之氣吸引了眾多的仙家、圣人,僅此處就有伯子常、彭祖、子喬華佗、漢鐘離、呂洞賓陳摶等歷代前賢的修行洞十余處;并用碑石圖文對他們的養生功法做了簡明生動的介紹。嶺上景行、仰止石亭造型獨特,做工精細。[21]唐太宗李世民曾云:“回鑾游福地,極目玩芳晨。寶剎遙承露,天花近足春。梵鐘交二響,法日轉法輪。寂爾真仙境,超然離俗塵。”[20]

李姑巖

李姑巖,也叫皇姑巖,是國內少見的皇姑出家的游覽勝地。現在這里仍然保存有清代順治十七年的介休梁鐘豫《修李姑巖記》載:“綿山之巖有名李姑巖者”。相傳,貞觀十五年(641年),唐太宗妹長昭公主隨駕禮佛,至此結廬,焚修有年,卒登覺岸,后人在其廬塑其像祭祀,因而得名,亦稱皇姑巖。[22]
李姑巖位于龍脊嶺西側,是一處長達200余米,深20余米,高30余米的天然巨型巖洞,廟殿分建為上下兩層,依山筑閣。其中廟殿有皇姑殿、釋迦殿、關帝殿、都龍王殿、羅漢堂、三身佛殿等景點。殿內的九尊的雕塑,全部是唐代遺物。皇姑樓是當年李姑修行打坐的地方,其中的設置和壁畫,再現了大唐皇室的風貌。其它各殿的來歷都與李姑有關,傳承著許多傳說故事。[23]

峰房泉

蜂房泉又名圣乳泉,位于綿山景區中心位置一處大灣的巖壁上。此處巖壁呈凹字形,向里收縮呈洞穴形,高約150米,寬約50米。北宋宰相河漢漏,翻覺洞天寬。'清代康熙年間介休名士梁錫珩曾用“山水清音壁上琴’’的詩句。蜂房泉旁巖壁上,有摩崖石刻數處,其中“飛泉掛壁”為[24]
大羅宮復修于唐玄宗時,后因戰亂,只留殘跡。現在的大羅宮是在原址上恢復修建的,為依山而建的十三層仿古建筑,高110余米,[25]整個建筑群建筑總面積達3萬平方米,建筑群內大大小小的道教宮觀包羅了豐繁宏富的道教文化內容,被道教界人士贊為“天下第一道觀”。[26]開元十一年(723),唐玄宗巡幸南出雀鼠谷,路經綿山,憶起當年唐太宗在雀鼠谷大戰中受神靈護佑得勝之事,遂專程朝綿山禮拜;并于大羅宮焚香,拜二十八星宿殿、六丁六甲殿,并撥銀重修大羅宮。至北宋時,宰相文彥博回鄉省親,因大羅宮諸神靈驗,遂又復修。明清以來,屢廢屢修。后因歷代戰亂和日軍燒毀,綿山風景區又在原址上恢復擴建。大羅宮供奉從無形、無名、無上、三清四御到道家諸神。[7][25]
大羅宮

天橋

綿山天橋是綿山里一古遺四百余米,寬一米左右的云中棧道,上離山頂千尺,下距溝底萬丈。[27]主體內容是道教太清境大赤天道德天尊的道場洞宮。該景區自下而上分為三層,第一層為高大的山門樓及其后的圍廊院,第二層為洞神宮及其配套建筑,第三層為天橋棧道、長洞和一些文物古跡。在洞神宮和天橋棧道西側,為后趙石勒在此操練兵將的石寨要塞和展廳。整個景區建筑總面積達3800余平方米。[28]

一斗泉

一斗泉是一處天然生成的石泉,因每次流出的水量約為一斗而得名。一斗泉建筑群沿山勢錯落有致,隨山勢的起伏而變化。 一斗泉的主建筑為洞真宮,為道教元始天尊的道場。唐永徽二年(651年),唐高宗李治感念綿山護佑李唐王朝,特下詔復修洞真宮。洞真宮高20米,面積500余平方米,宮中彩色懸塑形象逼真。[29]

朱家凹

朱家凹景區是一處與明代朱家王朝有關的景區。明太祖朱元璋的父親朱五四曾在這里修行拜靈寶天尊朱元璋稱帝后,認為他當皇帝是天尊顯靈的結果,于是偕堂妹上綿山祭拜。后來朱元璋又派其第十七子朱權(號涵虛子)上綿山修復靈寶殿。現在的洞玄洞是在原址上擴建的,為靈寶君的道場。主要供奉靈寶天尊和十方天尊,以及三茅真君,北天師、陳摶老祖、三豐祖師。靈寶天尊像高5米,塑于石窟內,古樸典雅。朱元璋第十二世孫、明世宗朱厚熜篤信道教,于嘉靖二十一年(1542)上綿山祭祖時敕建醮齋法壇。此處還有神龕、盤龍梯、迎仙松等景觀。大殿內正面供奉上清靈寶天尊,又稱太上道君,是三清中的第二尊神。他的頭上有一圈光環,眼睛里充滿了神秘的意味,左手虛拈、右手虛捧。兩側金童手捧如意,兩側左為洞玄左真上宰、洞玄左真上相,右為洞真上宰、洞玄右真上相。大殿頂部是懸塑。左為夸父追日,右為嫦娥奔月。[30]

云峰寺

云峰寺,原稱抱腹寺,位于綿山腹地,云峰寺始建于北魏,興盛于隋唐,直至明清。唐貞觀(627~649年)間敕建,明正德十一年(1516年)重修,清朝年間屢有修葺。[31]寺廟規模宏大,殿宇近30座、百余間,依山巖之勢而建,分上下兩層布局。上層因地勢逼仄,建筑規模較小,但建筑和彩塑均系古代文物,藝術價值和歷史價值很高。下層較為寬闊,建筑規模較大。[32]根據山形朝向各異,高度不同,高層建筑用棧道懸空相連。寺內現有空王殿、千佛殿、介推祠、五龍殿、明王殿、馬鳴殿、羅漢堂、眼光菩薩殿等古建筑近百間,以及僧房、客舍等。寺內還保存有70余尊歷代彩塑,其中3尊為包骨真身像[31]

正果寺

正果寺,據傳是由空王佛田志超所建。另外還傳說正果寺原為五龍母子所有,龍母將綿山以下棋的方式讓給志超,五龍皈依佛法,常在說法臺上聽空王佛說法。后來,五龍功力大增,飛升躍過對山,在山壁上留下了五道溝壑,故名五龍躔。[33]正果寺內供奉有十五尊包骨真身像,歷經千年而骨架完好,是研究綿山歷史文化的重要文物。綿山的包骨真身像,從唐至明,各代都有,中央電視臺曾以《綿山包骨真身,塑像歷經千年骨架完好無損》為題,對綿山15尊包骨真身像進行過報道。[34]

介公祠

介公祠是中國最大的石窟祠,介公嶺又稱柏樹嶺,屬綿山東峰,海拔2487米,為綿山第二高峰,是介子推的隱身地、焚身處和享祀所[35],是整個綿山景區的制高點之一[36]。介公祠為全國最大的洞窟祠廟,介子文化為綿山的第一主題,介公嶺為綿山介子文化最集中的地方。[35]有哀號坡、綿山碑林、神仙石林、一掌山、呼介石、子母石、蓮葉泉、白鴉山、如意泉、魚龜山、避火洞、思煙臺、足下亭、介公嶺、柏樹嶺、介公墓、懾神石等主要景點。[37]明代進士趙訥有《題介子廟》詩云:“蒼蒼綿嶺上,松柏滿山椒。古廟今猶在,殘魂不可招。乾坤留舊跡,陵谷變前朝。斜日西風起,林巒自寂寥。”[35]

毓德堂

綿山毓德堂是中國早期弘揚大道思想的殿堂之一,始建于春秋時期,晉文公為紀念介子推而建。它是集中體現綿山大道思想,供奉“天地君親師尊位”莊嚴神圣的殿堂。唐太宗李世民曾兩次幸臨綿山。朝拜介子推、空王佛后,他為介公的忠孝清烈、高風亮節和空王佛解民倒懸、普度眾生大道思想所感動,贊嘆不已。[38]

自然景觀

棲賢谷

棲賢谷為介公嶺西側一道蜿蜒的峽谷。峽谷長約500米,寬約3~6米不等,兩岸崖壁高約五六十米,人稱“九曲一線天’’。谷壁挺拔如削,谷中怪石嶙峋,谷底湍流飛瀑,形成大小深淺不一的28個清潭。無論上行還是下行,均須攀十余架天梯、過幾十個蓮形踏步,才能通過。景觀自下而上主要有封侯亭、迎賢坊、天源瀑、超凡洞、仙界石、壁上園、蝴蝶窩、仙泉等20多處。據傳當年介子推母子就是經這里到達歸隱地的。[39][40]

水濤溝

水濤溝在綿山風景名勝區的縱深處,水濤溝一年四季最高氣溫不超過29度,空氣清新。[41]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所說的“源于介休之綿山”的綿水,自此流出,在溝壑中飛流激蕩,形成大小不一、形態各異的瀑布。溝中主要景觀有巖溝、碧溪垂釣、五龍樹、五龍飛瀑、菊花石、蓮花峰、仙篆榜、子母峰、刀劈石、天河瀑、雄獅瀑、水簾洞等自然山水景觀,仙童坐龜、碧溪垂釣、牛角掛書、知章醉酒、恐龍群、八卦圖等雕塑小品,以及佛香亭、霜紅山房、七星仙橋、流華瀉月橋等建筑景觀。[42]

古藤谷

古藤谷,俗名“溪水溝”,是原始蒼茫的野生植物園,是綿山一處生態自然景觀。這里的古藤纏繞古樹,各式各樣,形成了奇藤景觀。這里不僅生長著獼猴桃、山葡萄、山櫻桃、山核桃、野山楂、山梨、山杏等野果,還有許多中草藥在這生長,像黨參、綿黃芩、五苓子、蜱蘚、菖蒲、茯苓等百余種。[43]據《史書》記載,這里曾經是綿山靜林河的發源地之一,又曾是唐代著名宰相令狐楚創辦靜林書院之地,谷內瀑流泉涌隨處可見,眾多山泉潛流在谷中匯成流成河。[44]主要景點有橋頭探幽、靜林瀑、天趣石刻、四不像奇樹、千年古藤、山水清暉、中華奇石、貓戲牛樹、山果園、藤王、古藤迷宮、佛衣圣水等10余處。[45]

文化活動

介休是清明寒食文化之鄉,從2008年起就連續舉辦“清明(寒食)文化節”,迄今已經舉辦十六屆,通過活動使禁煙、插柳、掃墓等民間習俗得到了更好的保護和活態的傳承。活動宗旨是弘揚中華民族忠孝慈悌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延續文化血脈,彰顯文化自信。加快景區文旅康養融合發展,把綿山文化元素、文化符號融入旅游資源,進一步擴大綿山寒食清明文化的影響力。[46]
介休市綿山寒食清明文化節
時間
屆數
主題
2023年4月4日
第十六屆
我們的節日·清明[47]
2022年4月4日
第十五屆
追逐清明寒食源地的芬芳[48]
2021年4月2日
第十四屆
堅定文化自信 文體旅融合發展[49]
2020年4月3日
第十三屆
平安清明 慈孝傳承[46]
2019年4月2日
第十二屆
寒食清明源地文化溯源文化體育旅游深度融合[50][51]

其他看點

特色小吃

介休擔擔面

介休獨特的早餐文化,介休擔擔面。不同于四川擔擔面,介休擔擔面極少干撈著吃,多是連湯帶面一起吃,介休擔擔面入口滑溜,湯料鮮美。[52][53]

貫餡糖

貫餡糖又稱灌餡糖,介休漢族傳統糖點,是一種咬著酥脆,吃著綿甜的食品。介休八珍中的一珍,也是山西十大名特食品之一。[54]

砂子餅

砂子餅亦名疤餅,直徑一般是26厘米到33厘米,餅既薄而且脆,餅臉用卵石烙成,凸凹不平,因而有“疤餅”之稱。[55]

開發保護

開發

19世紀九十年代以后,介休市委市政府把開發綿山作為重要項目。1995年三佳集團以私營資本開發綿山。1997年7月14日到1998年11月20日,介休市政府出臺多種政策促進和保護景區開發。[6]2013年綿山風景名勝區被評為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4]綿山景區新開辟了12千米旅游專用公路和15千米盤山公路,開辟步行游覽道20余條,40多千米;為方便游客,在大羅宮、天橋等處安裝了電梯5部,安裝了通往龍脊嶺和介公嶺頂部的纜車2部。[56]2021年全年,綿山景區對換乘站至龍頭寺段道路改建,挖除危石山、落石掛網、鋪筑油面、砌筑護面墻、安裝路燈,解決了綿山景區盤山公路設施老化、路面破損等問題,保障游客安全。[57]

保護

植物保護

綿山不斷實施改山育林、綠化造林以及生物多樣性保護工程。2022年5月起,山西綿山省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啟動實施野生蘭科植物就地保護項目,針對綿山境內分布的野生蘭科植物實施就地保護。[58]

環境保護

綿山風景區采取多項措施推進垃圾分類、無害化處理工作,制作垃圾分類宣傳手冊、圖片等,并開設垃圾分類宣傳欄;制作宣傳條幅在景區內投放,充分利用景區內部渠道及自媒體大力宣傳,讓垃圾分類的理念深入人心,營造濃厚的垃圾分類工作氛圍。[59]

相關文化

飲食文化

文公宴

文公宴始于春秋時期,晉文公三年,文公率群臣到綿山祭祀介子推,曾是介子推鄰居的解張,看到晉文公連續三年祭祀介公,心中十分感動,特地從城中請來一位叫王春發的名廚,為晉文公備下一桌盛宴。文公看到滿心喜歡,品嘗后更是贊不絕口,稱道是平生從未嘗過的美食,眾人公議此宴定名為“文公宴”。從此,此宴一舉成名,成為晉宴名宴,歷經多年不衰。[60]

介公宴

介公宴始于西晉末年,石勒在綿山建寨起義,廣招天下英雄豪杰,恰逢名士張賓前來投奔。二人志同道合,一同瞻拜介神,立誓“同心協力,救困護危,上報國家,下安黎庶。”之后同入寨中飲酒進食,席宴豐盛,口味清鮮,營養豐富,頗有特色。張賓用餐后極為贊賞,便問石勒何名?石勒哈哈大笑,說:“我兄弟二人剛祈禱完介神,愿介神護佑咱拯救百姓,統一華夏早日成功,就定名為介公宴吧。”從此該宴便成為綿山佳肴。據說,石勒稱帝后常常用此宴宴請大臣。[60]

彭祖養生藥膳

彭祖,即彭鏗。據考彭祖年輕時曾在綿山龍脊嶺修行多年,期間常食綿黃芪、黃精、黨參、柏籽等,因而活了八百歲,成為中國歷代最長壽的人。彭祖倡導美食、養生、藥膳,是氣功導引第一人,創出了天下名宴彭祖養生宴,是名副其實的中國烹飪先師。彭祖養生宴歷經4千多年演變、發展、充實,最終成為綿山的著名風味宴席之一,是國內歷史悠久、品種較豐富的特色養生宴,也是瓊崖賓館養元齋名廚傾力打造的品牌宴席。此宴重在養生、滋補,在菜肴配制過程中,參閱了《黃帝內經》《本草綱目》《飲食正要》《調鼎集》《中藥大辭典》等大量典籍,并以選料豐富、烹調方法多樣、菜肴口味多變受到廣大游客的好評。[60]

朱家宴

朱家宴源自朱元璋第十七子朱權。朱元璋封其寧王。洪武年間,朱元璋派朱權至綿山祭祖,來到了綿山一家小飯館。田廚師用當地肉菜制作了一桌山珍美味佳肴。朱權品嘗后,大為贊賞,將此宴起名為“朱家宴”,并從此傳入宮中叫“朱明王朝宴”。[60]

晉王宴

晉王宴,距今已有1300余年歷史。李治為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封晉王。當時他目睹李承乾李泰激烈爭奪王位,于是上綿山祈禱神靈護佑自己,結果登基繼位。后感神恩,親臨綿山下詔復修洞真宮。傍晚時在綿山一家飯莊就餐,店家為其備下一桌豐盛宴席。高宗觀其色、聞其味,拍手叫絕,一嘗,果然香鮮味美,稱其“綿山佳肴”。此事傳至后世,歷代達官貴人上綿山,都要品嘗晉王宴。
晉王宴,距今已有1300余年歷史。李治為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封晉王。他目睹李承乾與李泰激烈爭奪王位,于是上綿山祈禱神靈護佑自己,登基繼位后感神恩,親臨綿山下詔復修洞真宮。傍晚時在綿山一家飯莊就餐,店家為其備下一桌豐盛宴席。高宗覺得香鮮味美,稱其“綿山佳肴”。此事傳至后世,歷代達官貴人上綿山,都要品嘗晉王宴。[60]

潞公宴

潞公宴源自北宋名相文彥博。彥博,字寬夫,介休文家莊人。曾出將入相五十年。因平叛有功,宋神宗封其潞國公。元豐年間,宋神宗誥封介子推為潔惠侯,文彥博奉旨至綿山修建封侯亭。竣工后,縣令設宴款待,并請文彥博點菜,文彥博不好拒絕,就按照自己的口味點了十幾個。之后潞公宴逐漸傳開,成為膾炙人口的名宴。[60]

開元御宴

“開元御宴”是聞名三晉的綿山名宴,它始于唐代。相傳唐開元年間,唐玄宗上綿山朝拜,縣令要在綿山一家飯莊接待,并要求菜肴鮮美,風味獨特。店家便按當地口味做了一桌宴席。唐玄宗食后贊其“香鮮味美”,張悅宋璟也從未品嘗過這種山中風味,齊夸“好吃”。店家看皇帝、大臣吃得滿意,遂斗膽請求圣上賜名,唐玄宗脫口而出,“就叫開元御宴吧”。之后此宴逐漸出名,流傳至今。[60][61]

青主宴

明末清初大學者、醫學家傅山一生喜名山大川,曾數次入綿山修道。尤擅醫道和養生。他主張“學仙先學醫,醫道通仙道。”他發現綿山中藥材品種達一千多種,其中珍貴藥材就有幾十種,四處采集,令人將藥材、野菜、野果、蔬菜、肉類制成一宴,味道清新爽口,風味獨特,后人稱之為“青主宴”。青主宴主要特色為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60]

農家宴

相傳,農家宴出自東漢永興年間。東漢后期,郭泰聯合三萬名太學生抨擊朝政黑暗與腐敗,成為當時名震天下的“清議”。河南尹李膺稱郭泰“身有仙骨,寰觀氣宇”;汝南太守范滂贊其“隱不違親,貞不絕俗。”之后,由于當時的社會現實與個人崇高品德的猛烈撞擊,飽讀經典的郭泰從洛陽返回介休從教育人。一日,與郭泰結為莫逆之交李膺、范滂至介休探望老友,郭泰相偕上綿山朝拜游覽。為款待老朋友,郭泰在綿山一館舍備下一桌農家宴,綿山雜食,為鄉風山野之趣。從此,“農家宴”這一佳話便在民間廣為流傳,并成為三晉名宴。[60]

傳說故事

數萬年前,綿山一帶是一片汪洋的湖泊,名之晉陽湖。湖中深處為晉陽老龍的龍潭,水界眾神也多居于此。古時洪水泛濫,水怪四起,致百姓顛沛流離。舜帝以疏通之法平息水患。自此洪水平息,晉陽湖成為肥沃的良田和綿延的大山。百姓在肥沃的良田上繁衍生息,安居樂業。綿延的大山因其山勢綿亙而被人稱之為綿山。當初深居晉陽湖中的一部分水神隨水遷居,唯老龍夫婦與五個兒子不愿離去,故湖水退去之后,仍棲居于綿山中。綿山方圓百姓逢雨水不勻時,便上綿山求老龍王降雨。龍婦人和五個龍子鎮居綿山,行風布雨,為百姓解除災害,故五龍盛名遠近傳播。百姓在綿山修建五龍廟以紀他們的功德,每逢節日及豐登之時,都不忘來綿山在五龍廟供養、祭奉,就這樣代代相傳,供養不斷。后來人們在山上發現了多座五龍廟,雷神廟以及龍王廟、水母殿、玄武廟、井神、龍池等眾多古跡,并在寺廟中陸續發現了部分方圓百姓祈雨靈驗后敬送上來的神位以及謝雨石刻碑文等等。綿山的祈雨文化源遠流長,在綿山祈雨得雨的動人故事一代代地流傳。[62]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山西綿山
與風景相約,與歷史對話——走進介休綿山
山西—介休綿山景區
大同云岡石窟入選山西省最具影響力十大景區
清明節的由來,竟然是因為這兩個人的犧牲!
中國寒食清明文化之鄉一一三賢故里介休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台州市| 青海省| 淳化县| 台安县| 德令哈市| 湟源县| 利辛县| 朝阳县| 丽江市| 盐山县| 泸州市| 余姚市| 观塘区| 潢川县| 北辰区| 长汀县| 西安市| 大丰市| 九寨沟县| 菏泽市| 宜川县| 宿迁市| 丘北县| 萨嘎县| 莱芜市| 定结县| 冀州市| 龙南县| 苍溪县| 漾濞| 龙泉市| 宁都县| 德兴市| 文登市| 汶上县| 上栗县| 翁源县| 赫章县| 永顺县| 会泽县| 祥云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