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欽北防地區和廣東多次分分合合,很正常的事。
在漢朝時期,廣東和廣西都屬于交州(交趾)刺史部,另外還包括了越南的中北部地區,當時都屬于一個行政管轄區。
到了三國時期,吳國將交州一分為二,以今天的北海市合浦為界(合浦郡就是現在的欽北防地區)。
西晉繼續沿用吳國的行政區劃。
合浦以東為廣州刺史,以西為交州刺史。當時的欽北防地區和現在的越南北部以及廣東的雷州半島,一起都屬于交州刺史部。
三國至隋朝時期,欽北防地區和越南劃為一個行政區,與廣東廣西分離。
注:當時廣東和廣西并沒有分開,只是欽北防地區和兩廣分開了。
到了唐朝時期,欽北防地區和廣東廣西又再次合并,同屬于嶺南道。
北宋時期正式將廣東廣西分開,分設廣南東路和廣西西路兩個行政區。這也就是現在廣東省和廣西壯族自治區的雛形。
值得一提的是,欽北防地區和廣東的雷州半島以及海南島,當時都屬于廣南西路。
也就是說,從漢朝至宋朝,兩廣都屬于一個行政區。到了宋朝時才正式分開,而且一直延續到了現在,沒有再合并過。
兩廣分開后,欽北防是屬于廣西的。廣東的雷州半島和海南島也屬于廣西。
元朝時期的區劃,和宋朝一樣。元朝只是將宋朝的路合并了,兩廣由“路”降為“道”。
廣西道和貴州道、兩湖道合為湖廣行中書省;
廣東道和江西道合為江西行中書省。
也就是說,宋朝和元朝,欽北防地區都屬于廣西路(道)。
明朝時期,將廣東和廣西由道又提升為省。由于廣西壯、黎、瑤三個民族造反,明太祖采用分而治之的辦法,把黎族聚居的廣西的欽防北地區和海南島劃歸廣東,以便加強控制。
這個地緣政治的格局,從明朝、清朝、民國,一直延續到了新中國解放初期。
新中國建立以后,1952年,中央曾經短暫的將欽州、北海等市劃歸廣西管轄。不過1956年以后,欽北防地區又劃回給了廣東。
(1957—1964年廣西地圖)
抗美援越時期,由于國防安全的需要。中央領導先后視察南海艦隊,指示南海艦隊要進入全面備戰。并提出南海的戰略重點放在海南島西部和北部灣。決定,將廣東欽北防地區劃給廣西。
1965年6月26日星期六,中央宣布:廣東省的欽州、合浦、靈山、防城、北海正式劃入廣西。
另外,曾經擔任廣西省主席的張云逸大將也多次向中央建議:由于廣西沒有出海口,這對廣西的對外經濟發展非常不利,希望中央予以考慮。
所以,將欽北防地區劃給廣西,主要是出于國防需要。當然,張云逸大將的多次建議,也是一方面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