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提起深圳都市圈的時候,可能首先想到的是深圳+東莞+惠州的黃金三角組合,但隨著深中通道、深珠通道的加快建設,中山和珠海兩座地級市有望整體加入深圳都市圈。
深圳都市圈初期范圍
與此同時,廣州的一個非常特別的轄區南沙區也有望擁抱深圳,成為深圳都市圈成員,當然,南沙是廣州的一部分,自然屬于廣州都市圈,也就是說廣州南沙是一個特殊的存在,既屬于廣州都市圈,也屬于深圳都市圈,它能夠做到左右逢源,在珠三角,能同時享受深圳和廣州兩大都市圈紅利的城市,首推東莞。
其次是惠州,總體而言,東莞的區域條件遠比惠州優越,惠州雖然也同時接壤深圳和惠州,但與東莞相比,臨深臨廣區域基本上遠離深圳和廣州核心區,隨著深圳地鐵14號線和16號線開通,惠州臨深區域通勤深圳核心區變得越來越方便,但由于深圳是西強東弱的格局,因此,惠州依舊并不能享受多少紅利。
而東莞位于深圳和廣州鐵路(含高鐵和城際鐵路)大動脈的中間,去深圳和廣州都很方便,以虎門高鐵站為例,去深圳北站和廣州南站的時間幾乎差不多,反觀惠州,離深圳近的片區必然離廣州遠,反之,離廣州近的片區,必然離深圳遠。
當然,相比于東莞,惠州也有一個優勢,那就是比東莞更靠近深汕特別合作區,這是東莞無法具備的。
不過,深汕特別合作區還處于打基礎階段,肯定不能和深圳其他區相比,不要說福田、羅湖、南山這些強勢區,就連光明和坪山這些后發展區也遠遠不如,本文主要探討中山和珠海以及廣州南沙加入深圳都市圈的可能性,從長期來看,這是必然事件,但目前,還是存在不少障礙。
以中山為例,深中通道還在建設中,2024年才能建成,而運營之后的收費問題可能很大程度上制約深中兩市的高頻通勤,關鍵是減免路費,錢誰來出的問題。
筆者猜測,借助深中通道,兩市或將開通跨市公交,這是比較有吸引力的計劃,實施的難度不大。
深中通道,東起深圳市寶安區鶴洲立交,西至中山市橫門樞紐。
中山可通過深中通道進入深圳的核心區或是未來城市中心,而非邊緣區,寶安區部分區域是大前海的重要組成部分,未來發展不可限量。
對珠海來說,未來深圳對接,最重要的工程是深珠通道。
該通道選址位于港珠澳大橋與深中通道之間,為公鐵兩用橋,起于深圳前海,跨越伶仃洋至珠海唐家北邊界,
未來的珠海借助規劃中的深珠通道,能直接抵達前海城市新中心,這比惠州或是東莞強多了。
當然,我們要考慮的通道本身的復雜性,跨越伶仃洋,這意味著有時候會受到極端天氣的影響,無法與東莞或是惠州與深圳陸地相連那樣,保證通勤的穩定性。
東莞和惠州均已實現公交+地鐵就能通勤到深圳市中心,而中山和珠海要實現這一點難度不小,主要在于需要跨海。
跨海工程本身投資大,通勤成本高,這些都有可能制約深圳與中山、珠海深度融合,而東莞和惠州則沒有這些問題。
說完了中山和珠海,我們再來說一下廣州南沙,正在修建的深茂高鐵將實現廣州南沙與深圳機場(大前海區域)的快速通勤。
目前,廣州南沙區借助廣深港高鐵,已經可以高鐵直達深圳北站,但是這并非最優的路徑。
正在建設中的深茂高鐵是廣州南沙到深圳的最優鐵路線路,通勤時間都將大大縮短,而且抵達的是深圳機場和西麗站,比到深圳北站更接近深圳核心區。
等深茂高鐵建成之日,南沙已經初步具備成為深圳都市圈城市(區)的資格。
有人可能不解,南沙區是廣州推進粵港澳大灣區的重要抓手,當廣州的潛力股難道不好嗎?
為什么廣州的南沙非要和深圳以及深圳都市圈扯上關系呢?
其實,道理很簡單,深圳強在科技創新,這是廣州所欠缺的, 不能說廣州科技水平差,而是說相對于深圳稍微差一點。
南沙既能享受廣州推動自貿區的政策,又能通過接軌深圳獲得更大發展能級,何樂而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