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文化生動地反映出一個學生的校風校貌,傳遞著一個學校的教育理念和辦學思想,凸現學校師生的價值觀念、審美標準,在學校的建設與發展過程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著力創建科學與人文并舉的物質文化,營造理想的育人情境
校園物質文化是校園文化的基礎,它包括基礎設施文化、自然環境文化等,它無聲地向學校師生傳遞著學校的教育宗旨、追求目標、價值觀念、審美傾向等。
為學生營造的是一種持續的、立體的科學育人情境。科學文化建設與人文文化建設相得益彰,體現了“辦學高遠標新,育人博學多才”的辦學宗旨,成為家長和學生認可的最佳學習之地。
二、多途徑開展各種主題鮮明的精神文化活動,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精神文化建設是校園文化建設的核心,它是學校在長期辦學過程中形成的一種學校意識和文化觀念。我校的精神文化建設從思想道德教育、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學生的全面發展三個方面著手。
1.把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作為精神文化建設的首要任務。
圍繞“禮儀教育、集體主義教育、誠信教育、愛心教育”四個思想道德教育主題,開展了形式多樣的校園文化活動,如開展“校園文明禮貌用語征集”、“禮儀小標兵培訓”、“禮儀之星評比”等活動。
以“禮儀教育、集體主義教育、誠信教育、愛心教育”為重點的校園文化活動的開展,培養了學生良好的思想品質、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全的人格。
2.將“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作為校園文化活動的重點。
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是時代發展的要求,也是學校發展的需要。我們的校園文化活動以此為重點,從如下兩條途徑開展。
一是抓好學校的傳統文化節日,使之年年有突破,年年有創新。我校的傳統節日有:英語節、藝術節、體育節、科技節。四大傳統節日已成為文化經典,開創了學校英語、藝體、科技學科特色。
二是抓好學校的文化陣地建設,使之穩步發展,逐漸壯大。我們主要從各種社團的組建來進行校園文化陣地建設。社團有:“嫩芽兒”文學社、“少年科學院”、樂隊、合唱隊、舞蹈隊、籃球隊。校園傳統文化節的推行和各種文化社團的創建,切實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3.將“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作為校園文化活動的最終目標,步步落實。
“不讓一個學生掉隊”是我們的追求目標,我們的校園文化活動最終落實到“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上。為了滿足學生的個性需求和學生特長的需要,開設了選修課,選修課種類繁多:硬筆書法、誦讀、卡通繪畫、趣味數學、國際象棋、圍棋、拉丁舞、英語、日語、足球、籃球……共38門課程,讓學生自主選擇,給了學生發揮自己個性的天地。科學、形體、生活、心理、英語等校本課程的開發,進一步滿足了家長的需求和學生發展的需要。組織的素質教育基地實踐活動、“走近大自然”春游秋游活動、校園文化廣場活動展示活動……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實踐機會,使學生在親自體驗、感悟中得到鍛煉,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三、樹立“以人為本”的觀念,實施科學民主的制度文化建設
制度文化建設是校園文化建設的保障,它主要包括學校的領導體制、學校組織機構和學校的管理制度。在管理體制上,注重科學性與民主性,實行人文管理、形成了“有形管理——無形管理——陽光管理——自我管理”的發展體系。
有形管理是指用制度來約束人。對教職員工實行聘任制、崗位責任制、結構工資制,班級對學生實際操行分評比制,這些制度科學公正,讓師生心服口服。
無形管理是用無聲的言語對師生的行為產生影響。
陽光管理是指在管理時關注師生的情感,注意師生心靈的疏導。設有“校長信箱”,師生可以與校長進行心靈的溝通;工會組織定期舉行不同形式的工會活動,增進教師彼此之間的交流;還加強對師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開設了專門的心理課,建立了“心理輔導室”。這些心理活動的開展,切實幫助師生解決了很多心理問題,使師生在學校感受到家的溫馨。
自我管理是指加強廣大師生言行的自行性,讓教師和學生自己管理自己,能對自己的言行進行反思,并主動作出調整。制定了教師自我評價體系和學生自我評價標準,促進師生主動進行自我管理,最終實現所提倡的“全員管理、全程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