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苯、苯波和苯教
一、基本概念
1、苯
“苯”作為一種早期高原先民的信仰觀,形成年代非常久遠。“苯”是指人對于自然萬物最初的較為朦朧的認識總和,其核心內容包括“鬼、神、精靈、魂魄、命數、運道”等,一切與精神靈幻層面相關的東西。在古藏文的記載中,苯教的苯(Bon)有“頌咒”“祈禱”“詠贊” 的意思,這在原始信仰的各種儀式中是極其重要的。
“苯”這一個字,是藏文,從象雄文“吉”(gyer)(或譯為“杰爾”),意譯過來的,實際上是“念”和“讀”的意義,就像念經讀書。“苯”有許多釋義,據苯教經典記載:“苯”蘊藏著無窮含義,即在苯教因明學和般若部里記載說“苯”謂能維持其自體者;或攝持其自性相。“苯”有八大類別,即有為苯、無為苯、輪回苯、涅盤苯、道諦苯、法處苯、所知苯和福德苯。詳細情況見般若大小等別處。苯與在漢傳佛教里所謂的“法”、古印度梵文中的“達磨”、象雄文中的“吉”、藏傳佛教經典中的“秋”等意義基本相同。總而言之、它涵蓋了有寂含有的萬事萬物,如在苯教的《般若智慧經》中就有云:“輪回苯與涅盤苯、有寂諸苯為空性”。萬事萬物都可以叫“苯”。
苯教(Bon Religion)中,“苯”也被稱作“本”、“棒”,有時也譯為本教、缽教,因教徒頭裹黑巾,故又俗稱“黑教”。是西藏原始的巫教,在佛教傳入吐蕃之前,是西藏高原各部落信仰的宗教。根據奔教和佛教融合的程度,也將苯教分為白苯(基本上被佛教同化),花苯(兩者特點并存),黑苯(仍然保留著大部分原始苯教的特點)三種。
意大利籍著名藏族藏學家南喀諾布先生認為,“苯”,是藏語古詞,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重誦的意思。在古書中有時把“苯”用吟誦去代替的這個詞的由來是古時那些苯教徒常以念咒為自己和他人除病解難,也經常以誦咒等活動來詛咒害人而得其名。
2、苯波與苯教
苯教,藏語稱“苯波”,亦作“缽教”。是藏族古代盛行的一種巫教。其又分為原始苯教和雍仲苯教。“苯波”,即誦經祭神,為現世人除障者,物象是人。
以念頌各種咒文為主要儀式的各種原始的苯波,被稱之為“原始苯教”(或“世續苯教”)。原始苯教還沒有發展到獨立的教義、典籍、廟堂及系統理論,其觀念及內容是通過苯教巫師以占卜、祈禱、咒語、幻術以及各種特殊的儀軌加以表現。
因以“卍”雍仲圖符為教徽,亦稱雍仲苯教。相傳約于公元前五世紀由古象雄王子辛饒彌沃所創,它植根于蕃域高原原始公社時期的一種“萬物有靈”的原始宗教信仰,即原始苯教發展到一定高度后的必然結果。
辛饒彌沃是苯教的第一位凡間創始人。傳說這位祖師是以五色光的形式從天而下,借凡間父母之體受孕而生。辛饒彌沃為苯教制定了系統完整的理論和教規,不斷建立和完善了相應的經典、廟堂等。區別于早期的苯教,辛饒彌沃所創的被稱為雍仲苯教。
我們經常把“苯教”當作一個教派來思考,事實不是這樣。佛教沒有傳入西藏以前,人們把施行各種儀規和念誦咒語等以使其發揮詛咒作用的人稱為苯波,而對這些活動則叫做“苯”。苯教應當是后來區別于佛教的稱謂。
二、原始苯教與雍仲苯教
“苯教”是藏族原始文化的總稱。形成于原始社會末期。在公元七世紀佛教傳入西藏以前,苯教原始文化占據整個藏族地區。其演變發展有著漫長的歷史,在不斷吸收、融合周圍民族文化的過程中,逐漸從封閉的地域文化走向開放的跨界文化,從單一的民族文化演進為多元的復合性文化,最終形成了獨特的藏民族高原文化。
苯教應分為原始苯教和系統苯教兩部分。
1、原始苯教
原始苯教是以崇拜天、地、水、火等自然物,崇奉鬼神為特征的雪域古老的本土宗教。原始苯教是古代青藏高原各氏族信奉的一種原始宗教,又稱為“黑苯”、“缽”和“本教”。
信奉苯教的百姓被“重鬼右巫”,禳災解禍,祛病除邪的文化心理支配著,影響了他們社會各種活動的方方面面。
原始“苯教”并非和辛繞的理論同時產生的宗教。早在遠古時代辛繞彌沃出生之前,青藏高原就已經盛行著各種各樣的原始信仰,那就是被統稱為原始苯教的多神教,有“魔苯”、“贊苯”、“沐浴苯”、“招財苯”、“占卦苯”、“龍苯”、“神鬼苯”、“歷算苯”等三十多種原始的“苯教”,他們為民眾禳解災禍,祛除病邪,擁有眾多的信徒。這證明當時象雄、吐蕃地區“苯教”一詞的解釋范圍非常廣。
(1)、原始苯教與象雄文化有深刻的淵源
在今天西藏阿里以岡仁波齊山為中心的普蘭、扎達一帶的河谷及湖區,有大量古城堡遺址,這些雄偉的遺跡守護著青藏高原最古老的文明——象雄文明。
象雄王朝起源于公元前五世紀,最輝煌時疆域曾橫貫現今西藏北部,西至克什米爾,北到青海南部,南達印度、尼泊爾,東至川西康區等地,直到公元七世紀,藏王松贊干布統一青藏高原,象雄王朝才逐漸勢微,被吐蕃吞并。這期間約1300年的時間,象雄王朝都是青藏高原最強大和輝煌的文明。
象雄王朝作為一個政治體雖被吐蕃兼并,但象雄文明卻依然深刻地影響著藏族文明的發展,直至今日。應該說,如今人們所普遍認識的藏族文化,是吐蕃王朝在繼承象雄王朝文明的基礎上,經過歷史中各種外來文化的融合而最終形成的。因此,象雄文明在語言、天文、地理、醫學、宗教等方面被認為是藏族文明最初源泉之所在。
苯教就發源于象雄地區,是象雄文明最重要的組成部分。象雄王朝尊苯教為國教,從國王到臣民都是忠實的苯教徒。苯教起著扶持國政,左右王室,安民濟世的作用。苯教的高級神職人員在象雄王朝中掌握著政治、文化大權。他們對象雄王朝社會科學各領域發展起著重大的作用,對后來藏文化的發展也起到了基礎作用。
(2)、原始苯的泛靈信仰
藏族的自然宗教是原始苯教,一種崇拜大自然的宗教。
相信“萬物有靈”,崇拜日、月、星、晨;山川、牛羊、禽獸等自然物。苯教最初是在今天的阿地區的南部,象雄王國這一地區發展起來的。后來沿著雅魯藏布江自西向東擴展到整個藏族地區。苯教可以說是泛靈信仰在西藏的地方形式。
在藏民的心中,屹立于雪山藏地的每座山峰、每塊草地、每個湖泊、溪流,都無遺漏地被藏族人構思、敘述著多少動人的故事。
原始苯的宗教活動常以巫師進行占卜、祈禱、咒術、祭祀及各種特殊儀軌加以表現,有著薩滿教的特征。
(3)、苯教的教義
早期苯教把宇宙分為“神”、“人”、“魔”三個世界。極崇天神,認為贊普是天神到下界統治吐蕃人的主宰,用天神與祖先合一來解釋天與神的關系。
西藏高原各部落分割統治的狀況下,反映在苯教中把世界視為許多相聯系的“方格”。每一方格象征一個部落。這些方格又分三層,即天上、地上和地下,成為各部落的神、人、魔所居的地方。天上的神名字叫做“贊”,地上的神稱為“年”,地下的神稱為“魯”,即常說的龍。方格間相互是獨立的,表達了原始苯教宣揚的人人平等的觀念。
最高層所居住的天神,主要有天神六兄弟和他們的眷屬,最大的天神是“什巴”,他是創世主。在藏族古代神話中,有關于“什巴”創世的傳說。中層是人居住的地方。下層是神魔鬼怪兇煞居住的區域,如:掌管人的疾病的叫“龍神”;掌管自然災害的叫“念神”,傳說念青唐古拉山就是一尊大念神,還有地神等等。它們同人類的關系非常密切,能給人以禍福、災祥、兇吉,人們是千萬不敢觸犯它們的。
當然,天神、人、魔鬼之間又存在著許多矛盾。為了解決這些矛盾,就要求產生一種能通“神鬼之路”的巫師,這種人被稱為“苯波”。為防止或避免魔鬼對人體作祟,人們在面部涂上赭紅色染料,紅色表示著生命強旺和威武的象征。這樣就可以據魔,同時需要有人與魔的相通,即需要具有能通向“鬼神之路” 的這一能力的巫人,苯教稱其為“苯波”, 藏文有關歷史資料中提到的苯波很多,有天苯波(神苯波)、地苯波、苯欽(大苯波)等等。他們既能通神,經常以神的代言人的面目出現,同時又有役使精靈魔怪的本領。法器是鼓,給人驅鬼治病,卜算吉兇,主持葬儀等。
“重鬼右巫”也是傳統不違的習俗,這種原始宗教信仰,對后來佛教在西藏的傳播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4)、信仰
苯教首先是藏人的一種原始信仰,這種信仰經歷了“篤本”、“恰本”和“覺本”三個發展階段。“篤本”指原始苯教。它是苯教的原始形態,是薩滿文化在西藏的地方形式,曾存在和流行于民間。其內容包括“下方作鎮壓鬼怪,上方作供祀天神,中間作興旺人家的法事”的巫術。后被苯教徒納入其系統思想體系。作“所謂可抉四種因之苯教”。
“恰本”是篤本基礎上的進一步發展、它從象雄(今西藏阿里地區)、克什米爾、勃律、波斯、印度等地的宗教中吸納了許多成分,融入了“篤本”中。苯教開始有了教義、正式儀軌和宗教組織,尤其與印度教的“大自在天派”相結合,形成了“恰本”的理論核心。從此,苯教結束了以前的那種只重巫術,缺乏理論的歷史,有了自己的哲學理論體系。
“覺本”意為“翻譯本”或“異化本”。它是公元七世紀以后佛教和苯教斗爭的產物。因為自佛教傳人西藏后,由于受到吐蕃統治者的貶損,苯教逐漸失勢。為了適應形勢,求得生存,動手私改,兼采佛教的名相注釋、各種經論、見地義理、觀修儀軌等融鑄于苯教學說中,以來充實苯教的內容。這樣豐富的佛教哲學思想為苯教所吸收,成為它們創立新學說的重要思想淵藪,并最終使它演變為佛教化的苯教。
(5)、文獻典籍
苯教有豐富的文獻著作,這些著作大部分收錄于《苯教大藏經》中,因此,它可以被稱為是苯教文獻之總集。《苯教大藏經》分《甘珠爾》和《丹珠爾》兩部分。其中《甘珠爾》曾有綽杰版和曲欽版兩種木刻版傳世,均于清代近3個世紀刻印出版,函數不詳。甘孜發現一套手抄本并由四川民族研究出版社膠印出版.共157函。《丹珠爾》是由西藏那曲佛教協會主持在拉薩印刷出版,共380余函。內容包括顯宗、般若宗、密宗及心宗。在理論上將該大藏經分為辛饒遺訓和遺訓釋疏。前者為《甘珠爾》部,后者為《丹珠爾》部。苯教文獻的內容受佛教影響較大,《苯教大藏經》的結集和編排體例亦悉數仿佛教。但其中苯教思想、儀軌、經典等仍有其獨到之處,并非全部效仿。它對藏族遠古的思想、文化、人生禮儀等的研究有很大的價值。
2、雍仲苯教
雍仲苯教,是古象雄王子辛繞彌沃所創立的系統化了的苯教,稱“白苯”、“雍仲苯教”,它按照佛教的方式進行了一次“結集”,理論化了的,尊為“正統”的苯教。在“Bon”之后加上一個“Po”(Bonpo苯波)就變成信仰和參與各種原始信仰的人。因為雍仲苯教最傳統的法帽“爾莫澤杰”(dkar mo rtse rgyal)(又稱“勝尖白帽”)是白色的,因此早期的雍仲苯教曾被稱作“白帽苯”。
一般認為,辛繞彌沃大師創立的雍仲苯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苯教。而后世的許多苯教文獻中把辛繞彌沃所創立的所謂“正統”的苯教也都稱為雍仲苯教,也即我們現在所認知的一般意義的“苯教”。
為了有別于原始苯教,就把辛繞彌沃的宗教叫做雍仲本教。
辛饒彌沃(gShen rab mi bo)(頓巴辛饒)在吸收和改革原始苯教的基礎上創建了雍仲苯教,使苯教得以系統化、理論化、統一化。辛饒彌沃被認為曾是象雄的王子,出生于岡底斯山(Kailas Range)(藏人叫它“神山岡仁波切”)附近的俄摩隆仁(vol mo lung ring)。關于他的出生年代說法不一(學術認為辛饒生于距今4000年前左右,苯教認為辛饒出生于公元前16017年),一般學術上把辛繞彌沃創立的宗教也叫做苯教。但在苯教的文獻中把辛繞所創立的并且是正統的苯教叫作雍仲苯教。
3、原始苯教與雍仲苯教的關系
從時間上看:原始苯教大大早于雍仲苯教。
“苯”這個字并非和辛繞米沃的理論同時產生,而且與辛繞彌沃的理論并無關系。在辛繞彌沃之前,很早就有“魔苯”和“贊苯”等原始的“苯”在象雄活動。再者辛繞彌沃的宗教最初并不叫“苯”,而叫“杰爾”,這是個古老的象雄文字,后多譯成了藏文的“苯”。
在原始苯教的發展的歷史長河中,當辛繞彌沃出現并在藏地傳教時,原始苯教還不具有成熟的宗教特征。辛繞彌沃對原始苯教進行改革,將佛教中許多有理論、教義注入到原始苯教中。使之與通常意義上所說的“佛教”更加接近,從而創立了雍仲苯教。
對殺生祭祀等儀式進行的改革
原始苯教殺生祭祀儀式遭到了辛繞彌沃的反對,采用糌粑捏成各種形狀的方法代替動物做犧牲的做法獲得成功,叫做“堆”(mdos)或“耶”(yas)。成為雍仲苯教“雜瑪”(gtorma)(多爾瑪)的最初起源。
雍仲苯教的“卐”符號
辛繞彌沃所創立的苯教也稱“雍仲苯教”,雍仲苯教有“卐”符號,稱著雍仲恰辛,是苯教的主要標志,它有別于原始苯教,字面釋義為,“雍”表示勝義無生;“仲”表示世俗無滅;“恰”表示降滅邪見;“幸”表示引入解脫。恰幸兩端的雍仲符號,象征顯密兩宗,居中的連接處象征心識部無上大圓滿。這個金制雍仲鈐表示為“永恒不變”、“金剛”、“善妙”、“吉祥”之意。也是集中的能量。
也就是說“苯教”并不等于“雍仲苯教”。辛繞彌沃是在原始苯教的思想基礎上,對其祭祀內容、方式、等進行諸多改革而創立雍仲苯教,被苯教尊為祖師。
對于原始苯教與雍仲本教的認識,我們還有一個應當引起正視的問題。根據一些史學家的記載,西藏第一位蕃王聶赤贊普是由苯教的僧團認證并且加冕的,聶赤贊普與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佛是同時代的人,也有一些記載說略晚于佛陀。但無論真相是什么樣的,這已經將我們帶回到洪荒的古代。在佛教傳入藏地前、那個名字與地理位置都與現在大不相同的西藏王朝之前,苯教就已經存在了,它的歷史甚至比君主制的歷史還要悠久。
在佛教進入吐蕃以前,苯教一直是吐蕃地區唯一的宗教。七世紀后才與佛教產生沖突。公元八世紀吐蕃王赤松德贊扶佛滅苯,污稱苯教為“黑教”,是佛苯斗爭中佛揚苯衰的分水嶺,另一方面又成就了二者的融合。
“辛饒”,意思是最高的巫師。苯教可以說是泛靈信仰在西藏的地方形式。苯教的活動主要是通過巫師來進行,巫師有很高的地位和威望,從婚喪嫁娶,農耕放牧,到國家大事甚至到新贊普的即位主政,都有苯教巫師來決定。
但另一種說法是教傳入西藏后,苯教曾與佛教有過激烈的沖突。直到吐蕃贊普赤德贊主贊普主持進行佛教與苯教的辯論之后,赤德贊普宣布苯教落敗,佛教成為吐蕃的官方宗教。此后苯、佛之爭并未停息。吐蕃末代贊普朗達瑪獲得政權后又滅佛興苯,史稱“朗達瑪滅佛”,是西藏苯教勢力的一次重大反擊。但此時苯教徒們也感到自身的弱點,故向仿照佛教的方向演變。苯教最初沒有教主,在改革中發現佛教有教主釋迦牟尼,于是就創造了“辛饒”這個傳說中的苯教教主。相傳與釋迦牟尼同時,辛饒祖師于岡底斯山修道,在象雄地區創立了苯教,即為雍仲苯教。
在這種形勢下,苯教勢力一方面向西藏周邊的四川、云南等地發展,在藏傳佛教勢力相對薄弱的地方建立寺廟,保持了很多苯教自身的特點,藏族稱之為黑苯教。另一方面,西藏本土的苯教勢力主動調和與佛教的矛盾,在教義和儀軌上向佛教靠攏,成為類似藏傳佛教的一個教派,被稱為白苯教。
由于西藏古代政治、歷史、宗教等原因,許多西藏人都忽略了西藏本土的歷史,他們認為印度佛教對西藏文化特性的形成有著巨大的貢獻,并認為所有來自印度的都是有偉大價值的,同時也認定西藏本土文化以及與印度或佛教不相關的都沒什么價值,一些古代藏地學者的著作中描寫苯教的章節,往往是人云亦云地搬照前代學者的文章或宗教范本的史記,因此很多著作都簡單地把苯教描寫成“鬼神崇拜”“殺生祭祀”或“巫術”等等,并且藏人們往往只知道引入佛教的松贊干布國王,而對松贊干布之前的吐蕃歷史幾乎一點也不了解。
實際上,在松贊干布前面至少有三十位藏王,或者三十二位,有的書明確為三十一位藏王。松贊干布并非第一位藏王,在佛教傳入西藏之前,是流行于西藏的“苯教”。
一直到公元七世紀,辛饒所創立的雍仲苯教曾經是整個吐蕃地區的唯一宗教和信仰基礎。當然,從公元七世紀印度佛教傳入吐蕃以后,苯教和印度佛教在互相排斥的同時,又各自吸收了許多對方的內容,苯教吸收了印度佛教的內容,豐富了其文化內涵,印度佛教吸收了苯教的內容,也使其能夠更深入地根植于當時的社會并逐漸發展成為現在的藏傳佛教。
佛苯之間碰撞的結果也是吐蕃王朝政治斗爭的終結,由于信奉苯教的大臣政治勢力過大而遭到了王室的忌憚,公元八世紀吐蕃贊普赤松德贊開始扶植印度佛教并滅苯,這次大法難讓苯教徒們至今記憶猶新,在那次大劫難當中,苯教被斥為“黑教”(nag-chos)(邪教的意思),苯教徒們被迫改宗印度佛教,不愿意改宗的苯教僧人被迫亡命天涯,到阿里、安多和康區等邊遠地區,繼續信仰和傳播他們的宗教。這次法難,使苯教與公元七世紀始傳吐蕃的印度佛教之間兩百多年的斗爭見了分曉,最終以印度佛教的勝利而告終,赤松德贊也掃清了影響其政治的阻礙并鞏固了政權。
這次法難也成為佛苯斗爭史上的一個分界線,此前,苯教仍然是主宰吐蕃的主要宗教,而印度佛教則僅僅是一個主要局限在吐蕃王室傳播的外來宗教。但是此后,印度佛教作為一個強勢文化在吐蕃王室的大力扶持下,迅速占領了吐蕃宗教文化的主導地位,尤其從其后宏期開始,印度佛教從安多地區逐漸開始重新傳播 ,并且逐漸在民間得勢,在很少幾個世紀里,遍及整個吐蕃。而苯教在赤松德贊以后一直處于劣勢,尤其在作為政治文化中心的衛藏地區,基本上被清除逸盡。但是,苯教畢竟是藏民族的本土宗教,經過幾千年的信仰實踐,它的精神和傳統已經滲透到這個民族的骨髓里,它完全統治著這個民族的心靈世界,左右著這個民族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成為這個民族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直到今天,苯教仍然深刻地影響著藏民族精神和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另外,苯教的儀軌、修法、密宗、大圓滿等傳統都有其獨特的文化傳承,這對于我們研究藏傳文化是極其重要的。苯教《大藏經》(《甘珠爾》)就記載了苯教這個西藏本土宗教的教義、儀軌及其產生和發展的歷史軌跡。
經過上千年的磨合,苯教與藏傳佛教之間在一些重要教義上的融合縮短了這兩個宗教之間的距離,消除了兩者之間的許多分歧,促成了這兩個宗教傳統在許多重要教義上的共識,使他們之間的關系也不斷在變化。
值得一提的方面。夏扎巴(1858-1934),法號扎西堅贊(譯為吉祥勝利幢),一生修習大圓滿,是一個虹化了的苯教大圓滿大成就者,在夏扎巴三十歲前后,他在四川康區與康著仁波切、蔣揚欽哲旺波、秋吉林巴等人發起了稱之為“利美”的無教派運動并成為其中苯教的代表,也使他明確的了解了佛教各派系的修法,由于他不需修持各派教授而一見之下就能自然通達,由此獲得了很大的聲譽,據說當時藏傳佛教的五大派都有拜訪求學于他或探討學習的。如今,他的著作成為很多苯教寺院里的必讀文獻(夏扎巴的著作匯集成冊的有十八部,其中最重要的有五部:思慧庫(dbyings rig mdzod)、教理庫(lugsrigs mdzod)、藏理庫(sde snod mdzod)、虛空庫(nam mkhavmdzod)和嘉言庫(legs bshad mdzod)),苯教大圓滿和印度佛教大圓滿兩個傳統在夏扎巴的修行和著述中的統一標志著苯教和印度佛教在又一個重要領域的融合。
解放以后,我國宗教管理部門將苯教歸入了藏傳佛教的佛教協會進行管理,沒有設立單獨的苯教協會。其中心寺院是位于西藏日喀則地區的南木林縣境內的吉祥曼日寺,隨著改革開放,大量苯教的歷史文獻和典籍、論著被國內外的僧侶和學者所翻譯,這將對弘揚古西藏文化和人們認識西藏起到巨大的促進作用。
“苯教文化是藏地土生土長的教育文化,它包括醫學、天文、地理、占卦、歷算、因明、哲學與宗教等浩如煙海的哲學體系。苯教文化是藏族古人的智慧精髓,我們要保護他,宣揚他,把他當作藏傳佛教與文化的一部分。”
今天,苯教著名的寺院有:1800多年的金川雍仲拉丁寺(今廣法寺)、1700多年歷史的若爾蓋的茍象寺、1200多年的歷史的新龍縣的益西寺,有1300多年歷史的德格縣的釘欽寺等等。
1、廣法寺
曾被列為清代四大皇廟之一的廣法寺,位于金川縣南,安寧鄉末末扎境內,距縣城23公里。該寺前身名雍仲寺,由苯教八個派列中的雍志苯得名,為黑教寺院。
這里不僅有讓人流連忘返的古建筑物,而且還有讓人浮想聯翩的傳說,據傳,宋代有一苯波教高僧,于嘉絨西藏主山神一一嘉莫木爾多山獅子巖下石洞中發現了苯教寺、稀貴經卷,經卷中有“苯教東方主寺”三建造圖,其中一位土司叫拉謝雍仲,為大鵬所生花蛋變為人,受父差遣傳授苯教于金川,后與魔頭斗勝而成了國王.娶白龍公主為妻,又受父命,于“四彎形”處建寺,大師手捧圖紙,到處尋找建寺的“四彎形”.終于發現了此地.天、邊、山、月為彎形,從此便建成了這座古寺。
八十年代后,此廟政府投巨資修復,如今,香火旺盛,朝拜者絡繹不絕。
2、茍象寺
茍象寺位于若爾蓋縣求吉鄉茍哇村,是阿壩洲最早的幾座寺廟之一,已有1780余年歷史,規模宏大,是若爾蓋縣苯教的中心寺院。茍象寺下有內7寺和外18寺,統領著128座寺廟,其中包括甘肅省迭部縣的部分寺廟。寺內藏有各種法器300多套,經書1500余部,唐卡150多幅,大小菩薩數千尊及幾代象帕大師的舍利。26代象帕大師一生致力于苯教的興旺和宏揚,做出了卓越的貢獻。為了永遠紀念大師,信徒們在其圓寂后將遺體火化,并把骨灰放在銀塔內,供后來的信徒僧眾朝拜。
3、益西寺
寺門內側墻壁上的生死流傳圖、梵世界地圖、七政寶、八瑞相、護法神等巨幅壁畫有上百年的歷史。寺中藏有苯波教經典《甘珠爾》、《丹珠爾》各種經書數千余冊和歷代駐瞻藏官送的15幅唐卡。其中有一幅清代時期繪制的苯教祖師辛繞的巨幅唐卡,里面有兩百多種佛像和護法神,是西藏苯教寺廟中最大的唐卡畫。寺內還珍藏著紅軍長征時贈送的一副銅鈸和一面繡有:“益西寺是我們紅軍的寺廟,我們一定保護它”的錦旗。1936年,紅四方面軍長征途經瞻化時,紅軍的一個師部曾駐扎在益西寺一個月之久,與益西寺的僧侶接下了深厚的感情。
康區是繼西藏之后,苯教文化保存最為完整的地區之一,也是康巴藏族信仰的主要宗教教派之一。目前,該地區有苯教寺廟約50余座,主要分布在康定、丹巴、九龍、雅江、道孚、爐霍、新龍、白玉、德格、理塘等縣,尤以丹巴、德格、新龍居多。在康區諸苯波教寺廟中,以德格登青寺、滿金寺和新龍的益西寺最具代表性。
總之,自佛教傳入西藏后,苯教同佛教曾經進行過長期的斗爭,在斗爭過程中苯教雖然不斷地變換斗爭策略和手法,但終因其教義不能適應奴隸主階級的需要,漸漸失去統治者的支持,又敵不過佛教龐大精密的唯心主義思想體系,退出西藏的政治舞臺,演變為一種民間信仰,在康藏偏僻地區流傳。到解放前夕,西藏各地苯教大小寺廟有三十多個,信仰苯教的仍有幾萬人。
苯教大部分的原始教本都被摧毀,或者經過佛教徒大量的改編,據說苯教的經典有400余卷,但其中未經佛教徒篡改的只有小部分,在這種情況下,苯教宇宙觀必須從被佛教所同化的儀軌中鑒別出苯教儀軌法本而再將之重組起來,但在殘存的苯教法本中,仍提供了苯教修行過程的一些線索和討論苯教信仰的基礎。
現在的苯教,是苯化的佛教,稱為“白苯”。白苯的靈性建立在宇宙的現實界,有九位神創造了這個世界,此世界存在有生、死、病、婚姻等。如果由信者經由各種法會儀軌及熟習這些法會儀軌,而與這些神溝通,他就處于實現此宇宙主宰命令他的任何職務的地位。苯教中取得靈性了解是基于“登則”之觀念,其意即“宇宙律”。
這相當于佛教的“因緣”。二者均將事物之經過視為因果鎖鏈關系,而不同的是,苯教的“登則”觀念有更多的可以左右的因子,也就是主動性。苯教認為,行者可經由適當的誦詞和修法而與因緣之法溝通,這可免除被其據棄的危險。了解了此因緣關系,他可讀出其征兆,經由合適的方法呼請苯教至高神抵的名號,并反復稱自己的名字,就可召請神為其聯盟的保護者。
第二節、苯教的形成
據史載,苯教的發祥地是豐象雄地區,其主要中心在古格、瓊隆。辛饒彌沃即出生于象雄魏摩隆仁。“象雄”一詞在象雄語中意為鵬地,即大鵬鳥所居之地,早在公元前五世紀前就產生過極高的遠古文明,史稱古象雄文明,并創制了自己的文字象雄文,亦稱雍宗苯教神文。
象雄人早期尊大鵬為圖騰,隨后出現“仲”。即口傳歷史故事的說書人、道過去者。隨后出現了“迪鳥”卜巫,即占卜未來者。繼而出現“苯波”,即誦經祭神,為現世人除障者。辛饒彌沃統一了這些原始的“苯波”,把祭魔苯波稱“魔苯”,把祭贊苯波稱“贊苯”,魔苯和贊苯,他們都有用生靈的血祭祀的習俗。而辛饒彌沃反對原始苯教儀式中這種殺牲血祭、甚至用活人祭祀等劣習,他用生靈的摹仿物來代替,創造了彩線花盆祭掃的習俗。由此可以斷定,通常所指的苯教,其主體就是辛饒彌沃對已有苯教作了改革,對以往沒有的予以創新而形成的永恒苯,即系統化了的苯教。
苯教在形成中也受到了多種外來文化的影響,如苯教崇信的九級雍仲神山岡底斯,神湖瑪旁雍措。據印度濕婆教的傳說,濕婆與其明妃即居住在這里,有一則傳說把岡底斯山喻為父,把瑪旁雍措喻為母,而山上的積雪則是他們性交時流出的精液,即是受印度濕婆教性力學說的影響。苯教也受漢地虎、龜、朱雀和青龍學說的影響,在二元論思想及婚姻喪葬習俗上則受到波斯襖教信仰和中亞俗信的影響。這種已體系化的苯教,于公元前四世紀東傳吐蕃等部,開始了在廣大西藏和周邊區域長達2000多年的流播歷史。
從吐蕃第一代藏王聶赤贊普王到赤妥杰妥贊王凡二十七代,均由“苯”教巫師護持國政。其影響遍及整個雪域高原和周邊地域。成為世界遠古文化中獨具特色的神秘文化。
第三節、苯教的信仰特征
苯教繼承了藏族遠古原始宗教的基本信仰,早期主要崇拜天地山川、水火雪山、土石草木、日月星宿、雷電冰雹、禽獸生靈等自然物。苯教早期崇拜的內容可歸納為自然崇拜、神靈崇拜、生靈崇拜、圖騰崇拜、圖符崇拜、靈物崇拜、祖先崇拜等,并崇尚念咒、驅鬼、占卜、攘袚、重鬼佑巫等儀式。以后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氏族社會的嬗變演繹,對守護神和神靈的崇拜逐漸成為主要的信仰。早期原始苯教十分重視祭祀,并用上千數動物做祭祀時的犧牲;苯教的另一個重要特征為十分注重喪葬儀式,且保持著遠古以石為棺,以石為墓的葬俗形式。
第四節、創世說
苯教的創世傳說認為,世界是由幾個巨大的卵演變來的。苯教經典《什巴卓浦》說, 最先是一個名叫赤杰曲巴的法師收集5種本原物質,即地、水、火、風、空。從中造出熱火和冷風,風火相激,產生出露珠,露珠上產生微粒, 堆積成大山。后來由5種本原物質生成一只發光的白色巨卵和一只無光的黑色巨卵,赤杰曲巴用光輪敲擊白卵,放出光明。從中出現人類和天神的共同始祖什巴桑波奔赤,他是一個長著青綠色頭發的白色的人。黑色的巨卵爆炸,跳出一個滿身黑光的人,名叫門巴塞敦那波,他是虛幻邪惡之王。后來又由水珠形成大海,大風吹過海面,吹起一個巨大的氣泡。氣泡撞到一只藍色的卵上,卵破裂后出現一個青藍色的女人,什巴桑波奔赤給她起名為曲堅本杰莫。“他們沒有點頭,也沒有觸鼻就結合了,生下了野獸、牲畜和鳥類;他們低下頭.互觸鼻子結合了,生下了9個兄弟和9個姐妹”。9個兄弟分身出9個女伴做他們的妻子,而9個姐妹也分身出9個男子做她們的丈夫。這9個兄弟被稱為世界九男神,9個姐妹被稱為世界九女神。他們的任務是確保世界的延續。
苯教的創世傳說強調包括神、人、魔的世界,產生于5種本原物質。認為世界產生于巨卵,是從混沌中變化而來的;同時苯教強調神和人類的共同起源,人和神之間存在親緣關系。其創世傳說描繪了一幅天神、人類、動物、生靈互相聯系、互相依存的宇宙世界圖形,即三界說。天上住著天神9兄弟和他們的眷屬,天神是“什巴”,中間一層是人類居住的地方,人間的統治者贊普則是天神的兒子。而地下和地表這一層住著各種精靈、魔怪和魯神(水神),守護著地面、地下的資源和財富。這是苯教教義建立的基礎。
第五節、苯教的發展及分期、主要流派
苯教的發展,大約可以分為三個時期:第一個時期和第二個時期都是在松贊干布建立吐蕃王朝之前,最后的一個時期則是他治世之后。
按照善慧法日《善說一切宗教源流及教義晶鏡史》中說:“藏地所宏之苯教分為三派:(一)篤苯(二)恰苯(三)覺苯。”這三個派系的先后出現,這也表明了苯教在西藏的演變過程。
篤苯派,意為涌現苯,即指原初雪域藏地本土產生的原始苯教。篤苯大致盛行于第一代贊普王聶赤贊普之后第六代贊普王達赤贊普時期。其主要特點是信仰萬物有靈。崇拜自然萬物。
止貢·坎丹貢布撰寫著作《惟義經典》,在這部著作中,止貢·坎丹貢布對苯教的歷史進行了分段,第一次提出了著名的苯教歷史三段論的觀點。因為這個觀點的重要性及其在后世產生的影響。其中關于篤苯有一段敘述是這樣的。
在衛地安薛恩地區有一位13歲的汝辛氏少年,被魔鬼騙游全藏13年后,年26歲回到常人中時,他已經成為一位掌握非人之法力、通曉何處有何鬼神及其行為和各種利弊、怎樣舉行供養或驅逐鬼魅之儀式等知識的法師。他宣稱能通鬼神,并且精通祭祀、攘袚、遣送、役使鬼神的法術,并能“上祀天神,下鎮鬼怪,中興人宅”。他把過去苯教的種種巫術加以總結,并設法把各地的苯教徒聯系起來,形成了一個派別,叫篤苯教或因苯派。這種原始苯教,學術界稱之為“度勒苯”,又因苯教教徒頭裹黑巾,故也稱為“黑教”。
以后一段時間,此派大盛。他們之中就有人擔任過“敦那鈍”的職位,參與掌管政事。
恰苯派,意為游走苯,指來自外地的苯教徒所開創的,具有理論體系的苯教,一個派別。“恰苯”是苯教發展的第二個階段,大致出現在吐蕃第八、九代藏王止貢贊普和布德贊普時代。
相傳“止貢贊普”被殺后,他的兒子布德公杰起兵鎮壓反叛,篤苯派受到很大的威脅,不能不借外來苯教徒的勢力相助。于是便從克什米爾、勃律和象雄三地請來三位苯教巫師,從中調停苯教徒和贊普王室之間的矛盾,答應由苯教主持為“止貢贊普”舉行隆重的葬禮,同時亦請贊普王室重新支持苯教。這三位外來的苯教巫師,帶來了一套苯教的教義,結束了原來藏地苯教只重巫術沒有宗教理論的歷史。但因當時西藏無文字,這些教義只能口頭流傳。有的藏史資料中說,自布德公杰時期到吐蕃王朝建立以前,是苯教發展的第二階段,指的就是恰苯派盛行的時期。
恰苯時期的第八藏王止貢贊普“乃分從克什米爾、勃律、象雄等三地請來三位苯波教徒,舉行超薦兇煞等宗教活動。其中一人依憑除災巫術、修火神法,騎于鼓上游行虛空,發掘秘藏,還以鳥羽截鐵等顯示諸種法力;一人以色線、神言、活血等作占卜,以決禍福休咎;一人則善為死者除煞,鎮壓嚴厲,精通各種超薦亡靈之術。”在原祭神降鬼、祈福免禍之巫術宗教的基礎上傳入了“騎鼓升天”、“鳥羽斷鐵”的神仙法術。這些巫師還會“放血祛病”的技術。同時,他們還要參掌“送度亡靈”的喪祭儀式。
這就是止貢贊普引進周邊地區的高超法術來改造或充實當時日益不適應社會發展的苯波教的實例。從此苯波教開始結束較原始稚嫩的篤苯宗教形態,跨入積極引進高超實踐法術的恰苯形態持新時期。
更為重要的是,這些所謂的外道巫師帶來了“燒骨打卦”等卜筵術。說明這時的苯教巫師不僅承擔著掌控祭祀神靈儀式的職能,還具有行醫祛病和占卜的職能。這些占卜習慣使其具有了理性化因素。占卜的應用過程本身就加深、改變了遠古藏人的思想與信仰。從篤苯敬神鎮魔、興旺家事的巫術到恰苯占卜吉兇、了解過去、預知未來、掌控結果。
恰苯有以下幾個特點:一是出現了代替神靈說話、與神鬼打交道、并脫離體力勞動的職業巫師;二是出現了祖先崇拜;三是在其發展的后期逐漸從原始宗教演變為人為宗教,成為為吐蕃統治服務的工具;四是苯教巫師內部開始有了一定的分工。
在《西藏王巨記》等一些藏文史籍中將這些巫師分為“天苯波”、“地苯波”、“神苯波”和“大苯波”, “天苯波”一般主持祭天儀式,“地苯波”主要主持葬禮儀式,“神苯波”和“大苯波”則與盟誓儀式有關。
前兩個時期為吐蕃王朝建立之前,還具有沒有佛教影響的原始苯教特征。
覺苯派,意為翻譯苯,大約形成于松贊干布建立統一的吐蕃王朝后的中后期、是苯教的第三個發展階段,是苯教在與佛教的斗爭中逐步形成的。亦稱是佛教化的苯教。
其重要特征就是將佛教中的一些經典、儀規加以改變成苯教的經典和儀規。佛教傳入藏地后,佛、苯在進行斗爭的過程中,苯教為了自身的生存發展而演變形成的派別特征。
因佛教傳入藏地,帶來了大量的佛教經典,苯教為了抵制、抗衡佛教,也十分重視苯教理論經典的譯著傳播,以至受到佛教徒指責,說把一些佛經改頭換面,充認苯教典籍。
覺苯派是由苯教的蘭惟圣者發揚光大,他曾經將一些非正道的經典埋起采,然后又由他挖出來,把它們當作苯教的秘密寶藏。蘭惟圣者在學術上還提出了“肉體知識”和以自殺而得解脫的理論。在這一時期中,吐蕃王朝由金城公主的兒子治世,本來容許苯教與佛教并存,各自宣揚自己的教義。但是苯教和佛教的沖突甚烈,使赤松德贊(755-797 年在位)不得不舉行公開的考評,結果這次考評苯教失敗,遂逐漸轉入地下傳教,苯教便開始與佛教同化。苯教在朗達磨滅佛之后,大約在公元837-842年之間,很明顯地從佛教的學說中引導入大批的教義以充實自己的理論,故而使其和佛教更能接近。習慣上稱這一時期的苯教為“白苯”。
這一苯教流派又分為三個發展時期。前期覺苯派以“伏藏”而聞名(伏藏,指藏族苯教在他們信仰的宗教受到劫難時藏匿起來,等到有再傳條件時重新發掘出來的經典。從內容來分,有經文伏藏和圣物伏藏兩種);中期覺苯派以“掘藏”亦稱《苯藏法》傳世;后期覺苯派興于朗達瑪滅佛以后,其特點是將大量佛經改為苯經,別創名稱并加入許多苯教的說法,使其融合為一套較完備的苯教經典,后來也以“伏藏”方式流傳民間。
這三期的覺苯派,又被稱為苯教“白苯派”或“黑苯派”。也有人將最初的苯教稱“黑苯”,佛苯教理內涵兼而有之者稱“花苯”,后期佛教化了的苯教稱“白苯”。
前期覺苯派是一個叫青裙班智達的人創立的。他將一些幻術法門埋藏于地下,偽稱是古代苯教寶藏,后又由他本人挖掘出來公諸于世,借以抬高苯教的聲望。
中期覺苯派起自杰衛降曲。他本人先學佛法,后改信苯教,便將一部分佛經改為苯教經典,事情被發覺后,吐蕃贊普赤松德贊下令嚴禁,很多人受株連被殺。但仍有苯教徒將他譯的經書私藏起來,作為伏藏,后挖出傳世,稱《本藏法》。
后期覺苯派,興于朗達瑪滅佛以后。當時有個后藏地方人辛古魯伽在前藏苯教圣地達域卓拉(現林周縣境內),將大量佛經改為苯經。他篡改佛經,別創名稱,并加入許多苯教的說法,使其融合為一套較完備的苯教經典。并別立各種不同的名相及注釋,以標其與佛教不同,亦將其竄改了的佛經埋藏在錯昂哲鄔穹典流傳。繼辛古魯迦之后又有穹波等人改竄了不少佛經作為苯教經典。
以上三期所改的經典,名為巧苯,亦名果苯,意為白力派,指其倡行積德培福的善行行為。這三期的覺苯派,又稱為苯教“白派”,或“果苯派”。
苯教的發展的三個時期:一般把“篤苯”、“哈苯”稱“黑苯”,是原始苯教。而覺苯稱為“白苯”,是系統化了的苯教,是后世苯教的主流。
總之,苯教對象雄以至后世各代產生的重要而深刻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如果在阿里扎達、普蘭、日土以及那曲鹽湖以南的多寧、雙湖、文部等地旅游,會不時發現苯教的重要遺存,這主要反映在各地早期帶有宗教色彩的巖畫以及祭壇等方面。
第六節、苯教信仰的主要神靈
一、原始苯教主要神靈
贊神(天神)、年神(山神)、魯神(水 神)三大神都是原始宗教的神靈,分別住于天界、地界和水中。他們是西藏三界守護神,后成為苯教的主要神靈,說明苯教文化是藏族遠古原始文化的延續和承傳土主、家神、灶神、帳篷神,具有魯神和年神的雙重特點。此類神祗,分管著一段地面的山和山上的花草樹木、飛禽走獸,守護著地下的寶藏;保護部落及家庭平安、人畜興旺。陽神、戰神是同時存在于一人體內的兩個保護神。陽神類似靈魂。戰神有兩種類型,一種是依附于人體的戰神;一種是部落的保護神。這種自身有神,自身多神的信仰觀仍以萬物有靈、靈魂不死等原始泛神論思想為其思想基礎。在其他民族中并不多見。
二、系統苯教主要神祗
苯教最初四尊神祗:薩智艾桑、辛拉俄格爾、桑波奔赤、辛饒彌沃。他們是苯教最早的神,除辛饒彌沃為現實人物外。其余三尊神皆為神靈,都源于赤杰曲巴的五種本原物質。以這四尊神為基礎,產生了苯教神祗體系,同時也奠定了苯教教義的基本內容。諸如光明與黑暗、慈善與邪惡的二元思考等。
塞喀五神:貝塞恩巴、拉都托巴、卓卻卡迥、格措、金剛攝(降魔獗)這五位神都屬靈人恐怖護法神祗型。
此外還有天神、曜神、箭神等。
三、主要神祗
1、苯教的最高神為“葉仙”。
它具備與大部分有神宗教中之宇宙主宰相同的性質。“葉”意即原始或本源,“仙”意為神圣或靈性,但也有祖先的意味,具有神圣祖先的象征。“仙”亦有朋友或者聯盟之意,所以也有友善的性質在內。祖先的觀念也帶著古老神圣的感覺。“葉仙”被視為被動而和平并給與信仰者以最終歸宿的意念。
2、主要執掌懲罰并且直接與人溝通的神“塞”。
神圣界主動者以另一位名叫“塞”的神,“塞”主要執掌懲罰并且直接與人溝通,他創造絕對的神圣界與相對的人界之間的橋梁。其在于他具有在日常生活狀況中看出“葉仙”性質存在的能力。如果他做到了這一點,進一步的修法則是應用它指導“塞”的行為,指出他適合的靈性之途徑。“塞”也被視為一個強壯的武士。他就是苯教信仰者所謂的神。
西藏古代的部落領袖以“拉”作為其號,也是借用其強壯武士的像貌之意。西藏政治文化經濟的中心以“拉薩”為名,這里“薩”意為場所,人間領袖所住之場所于是被視為神所住的場所。
3、女“德杰”的“祿”神
僅有女“德杰”是“祿”,她與水有關聯。她可降雨,也管生育。她是女性尤其是少女的守護神。在湖旁或泉水源頭之廟。就是她的圣地;“祿”以麻瘋病、風濕痛及皮膚病作為懲罰。可以“三白”及“三甜”供養她而使其息怒。她有蛇、藍灰色的馬及騾馬相隨,穿著羽毛及毛縫口的水絲長袍,代表霧。她騎著有白色條紋成水的模樣的藍色馬,并持著盛滿珠寶的水晶寶瓶。
4、“真”是火神。
他有瞬間破壞的能力,并具有速度和破壞性的活動力。由于他騎的馬跑速快及有急速發怒的特性,所以他不是將敵人自身外殺死,而是在剎那間自口或肛門進入身內致其死亡。他是戰士的守護神。他的傷害表現即是心臟病發作或意外死亡。冒犯他的行為有在不當場所生火、烤肉,或者在任何環境中造成混亂不諧和。供養“真”用山羊血和肉。隨伴著他的有棕色馬和胡狼。“真”在其紅色“柏”下著銅鎧,騎著紅色雜毛馬。其性代表血或火,太陽下山的時候為其出來的最佳時刻。他持有彎刀及套索。
5、“德杰”的“特龍”神
另一位“德杰”為“特龍”,他被訛為存在于大石頭或灰中,也會在段子中。他可以使人在賭博中獲勝,尤其是擲骰子,但也包括任何一種用棋盤舉行的比賽。在古代戰爭中,他被認為是可引導石彈的軌道。他使人引起熱病及頭暈。供養他的適宜供品為牛奶和大麥。他是兒童及打鐵匠的守護神,也與降雨有些關連。“特龍”騎山羊,在其黑色“柏”上穿上羊皮。他帶著鼓風器及鐵錘。
6、黑暗的“德杰”謂“杜”
“杜”是黑暗的“德杰”,除非以殘湯余飯做供品,否則將使人霉氣。他與烏鴉及黑豬有關。“杜”騎著有白色記號的黑馬,穿著黑色的甲胄及黑色的“柏”,持劍及有黑旗的槍,其馬鞍系著裝毒的水囊,一條記有被其殺害者名字的帶柄的黑長板,以及一個雜色繩索球,它會自己延伸出去將被害者捆綁起來。
7、“朱拉”為財神。
他賜勤儉者財富,懲罰浪費者貧窮。他也能引起風濕痛、腫瘤、臃腫性疾病。他是商人及家庭的守護神,以奶油及谷物為供品。他與地、山羊、耗牛和馬有關連。“朱拉”騎著黃馬或獅子,他在黃金鎧甲上穿黃金“柏”,頭戴四邊像花瓣的黃金冠。右手持雜色旗幢,左手持卷軸。他吐出珠寶。
8、“念”為西藏民族文化的神,是統治者及愛國者的守護神。
他與山岳有關。供他的祭品有“三白”、“三甜”及谷類作物的穎花。冒犯他的行為有砍伐被認是神圣的樹木、挖掘圣地、燒焦食物的氣味,以及用火炬或燈光照射供奉他的山峰。他以使其病痛加重及引起家庭不和做為懲罰。馬和鹿(尤其是麝香鹿)為其神圣動物,一般還包括四腳動物和鳥類。他的女身相與風暴和天氣有關。“念”的鎧甲及“柏”的顏色因地而異,但最常用者為白色。他持有小帶的白色旗幟,也托著盛有珠寶的盤或瓶。他所騎的馬之顏色也因地而異。
9、“渣”是心理精氣、電光、冰雹、風暴的神、近代也為電的神。
如果他被激努,就會擾亂人的神智,或者使人突發癲癇癥及發瘋。弄斷任何連續的東西,例如切斷繩索或損壞油漆、墨水,即可能觸犯他;可用山羊肉及血供養他作為安撫。他是魔術師的守護神,而與龍有關連。“渣”騎著忿怒的鱷魚。他有十八個面孔,每一面與土條發閃電的神話之龍相對應,各自頂上有大烏鴉頭放出閃電雷光。他有六臂,手持一面勝利幡旗、蛇的套索、毒水囊,一支弓及一束箭。他的肚子上有一張大嘴巴,渾身都是眼睛。
10、“扎拉”是戰神,是武將及武士們的守護神。
他被認同為暴風雨及暴風雨云層.處理武器不當即可能冒犯他。他以侮辱及丑聞、失眠和夜驚,甚至于失去“拉”作為懲罰。他受大麥酒、“三白”及“三甜”之供養;白牦牛、馬、鷲鳥及大烏鴉為其神圣的動物。“扎拉”通常騎紅棕色的馬。他身著有顏色的金屬甲胄及紅色的“柏”。他的盔甲有十八條飄帶。他持長幡,幡的邊上也有十八條飄帶飛動著。他的腰帶系有弓箭、繩套、斧頭、槍、短刀、劍及其他的武器。他由自身變出一只老虎,又從一只腳化出一支白心的黑熊,兩支眼睛各化出一支胡狼,并由頭化出鷹與鷲鳥。
上述是苯教信仰的神祗,其信仰者的習慣及修法和生活方式也有要遵循其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