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8日,在澳大利亞跳傘基地14000英尺的高空,70歲的顧全平毫無懼色地跳出直升機倉門。
當他身處藍天,一邊感受著風的力量,一邊俯瞰大地上成片的綠地和交錯的道路時,他忍不住大喊:“實在太美了!”
很難想象,一個多月前,胃癌晚期的他還被醫生告知,只有3個月左右的生命期限,自己也心灰意冷,做好了捐獻遺體的準備。
這次的旅行,也被兒子顧頤以為是“最后的旅途”,卻沒成想,一趟旅行下來,他沒有一點生命結束的跡象。
他的飯量反而增加了,面色也紅潤了,還長出了黑頭發,一切都朝好的方向發展,就像重新打開了“生命之門”!
那么,澳洲之旅的秘密是什么,為何能讓瀕臨死亡的人“起死回生”?這還得從顧全平患癌開始說起。
痛心遇癌癥
2013年的一天,顧全平的一張病情診斷書,瞬間打破了一家人原本的生活節奏,上面刺目地顯示著“胃癌晚期”。
此消息猶如一道晴天霹靂,正中兒子顧頤的心頭,43歲的顧頤幡然醒悟:“自己平時太忙于工作,忽略了對父母的照顧。”
正如他自己所言,自從把父母從農村接來重慶,只覺得讓父母吃好住好就可以了。
正在事業上升期的他,很少真正地抽出時間陪伴父母。
大多時候,他只是匆忙地到父母家過吃頓飯,還沒來得及坐下來好好聊聊天就又走了,有時趕上出差,更是十天半月見不到父母。
父母知道顧頤工作忙,一路打拼到現在很不容易,唯一能做的就是少給孩子添麻煩。
所以,他們就算不開心,也不會在兒子面前顯露;有點小病,也就自己吃點藥,從不輕易和顧頤說。
而這些,忙于事業的顧頤竟全然沒有察覺。
如今,父親的病到了難以挽回的地步,顧頤才意識到自己的疏忽。
坐在醫院走廊里的他,一邊埋怨自己,一邊又回想起和父親的往事。
那是高中二年級的時候,家里非常貧困,正在上晚自習的他,突然看到父親在窗外,手里還拿著一個鋁制的飯盒。
顧全平把熱乎乎的飯盒塞到了顧頤手里,淡淡地說了一句:“今天家里宰雞了。”
說完,顧全平就離開了。
顧頤看著父親的背影漸漸消失在黑色的濃霧里,知道已經勞作一天的父親肯定是走了10公里路來,又要接著走回去。
想到這里,顧頤鼻子一酸,又摸了摸飯盒,他發現父母把一只雞最好吃的部分全留給了自己。
他心里默默發誓:“一定要加倍努力,走出農村,將來讓父母過上好日子!”
此事已經過去很多年,顧頤從北京大學畢業后,經過多年打拼,也早已有了朝氣蓬勃的事業,自己更是成為有名的紀實攝影師,收入頗豐。
然而,怎么也沒想到,想讓父母生活寬裕的他,并沒有讓父母真正的幸福,一想到這些,顧頤更加愧疚難當。
在與醫生溝通后,顧頤不得不同意了唯一的治療方案——切胃手術,只好,父親原本完整的胃只剩下了六分之一。
而且,為了防止癌細胞擴散,還要長期插管化療。
漫長的化療令顧全平受盡折磨,經常嘔吐、發燒,身體虛弱到不能自己走路,牙齒也跟著都掉了,體重也從140斤下降到80多斤。
然而這些并沒能阻止癌細胞的擴散,反而使顧全平更加灰心喪氣,甚至做好了捐獻遺體的準備。
到2015年時,醫生甚至告知,即使繼續化療,可能也只有三個月左右的生命。
聽聞此言,顧頤頓時有種“子欲養而親不待”的悲痛,看著操勞了一輩子的老父親,真不忍心讓他最后的生命還如此痛苦地生活。
他想起父親70年來,為了孩子們,從來沒有出過遠門,還沒有看過不一樣的世界。
于是,顧頤心里冒出一個大膽想法:帶父母去旅行,讓父親最后的生命不留遺憾!
澳洲妙旅行
作為攝影師的顧頤,經常滿世界跑,最常去的就是澳大利亞。那里的陽光、沙灘、森林讓人感到非常治愈,覺得很適合父母游玩。
當他把這個想法跟父親說時,節儉了一輩子的顧全平,還是覺得出國旅行花費太高,不舍得去,而且兒子一路陪同,也怕耽誤他的工作。
為了讓父親安心,顧頤只能說:“工作都已經安排好,而且這次去澳洲主要是去看看顧尋,他都想爺爺了,看完咱們就回來,花不了多少錢!”
一聽要看在國外讀書的孫子,顧全平心軟了,覺得自己離開世界之前,再見一面自己的大孫子,也就沒什么放不下的了。
就這樣,2015年11月2日,顧頤帶著父母,一起登上了飛往澳大利亞的飛機。
這是顧全平第一次坐飛機,當他看到飛機窗外漂浮的云海,第一次感覺自己也可以“騰云駕霧”時,內心興奮不已,還鄭重地記下了人生中第一次日記。
到達澳洲后,考慮到父母的身體,顧頤租用了一輛房車,這樣就可以隨時休息。
他們的第一站來到了顧尋的學校,見到孫子后,顧全平非常開心,顧尋還帶著爺爺在學校里轉了一圈。
那古典的尖頂建筑、綠茵茵的草坪,以及充滿書卷氣息的氛圍,都讓徜徉在其中的顧全平甚是欣喜,很難想象70歲的自己,還能有機會置身于如此美麗的異國校園。
看完顧尋后,顧全平才意識到顧頤一點都沒有要回國的意思,也就知道了兒子的一番苦心,也就踏踏實實地按照顧頤的安排游玩。
后來,顧頤又開著房車帶父母來到南太平洋海邊。
聽說這是太平洋,顧全平不可思議地說:“我這輩子還能看到太平洋呢?”
望著那一望無際、波瀾壯闊的海面,顧全平似乎一下打開了灰暗已久的心扉,再也不想著那個生病的自己,而是忘情地享受海邊的快樂。
他挽起褲腳,像孩童般歡快地踩踏海浪,和海水做游戲,還不時地從海里撈“寶貝”。
有時是一條“嘴巴在下面,眼睛在背上”的大魚,有時只是一條長長的海藻,但不管是什么,他都非常興奮,忍不住哼出歌來。
早上時,顧全平就和老伴一起看日出,順便撈點小海鮮做早飯。傍晚時,又一起欣賞美麗的日落。
有一次散步時,居然恰巧看到海里有一條鯊魚,顧全平驚喜地說:“大的就像牛一樣!”
當然,顧頤一直都在他們身邊,還成為了父母的專職攝影師。
除了大海,顧頤還帶父母感受了西北原始森林。在這里,顧全平看見了一棵讓他終身難忘的大樹。
這棵樹非常粗,顧全平和老伴兒兩個人都抱不過來,更讓他感到驚奇的是,這棵樹的樹冠居然一半開花,一半不開花,看到此景,他不禁哈哈大笑起來,覺得大自然真是太奇妙了!
到晚上露營的時候,他深深感受到自己已經與大自然融為一體,那仍在不時鳴叫的小動物,似乎就是自己的同胞,而那滿天繁星就像是一盞盞的小夜燈。
旅行期間,會不時有陌生人主動向顧全平打招呼,使得原本內向的顧全平,也變得越來越外向,開始主動和別人打招呼。
他還專門和顧頤學了英語“morning”,自此,不管走到哪,也不管什么時候,和人打招呼,都會說:“morning!”
不僅是學英語,看到新鮮的、自己喜歡的事物,顧全平都想學。
走在街上時,顧全平看到有人彈吉他,一下就喜歡上那從琴弦上流出的曲調,轉身就跟兒子說:“我也想學!”
等到快圣誕節的時候,在旅途中遇到了一群大學生,顧全平居然主動走到大學生里,毫不膽怯地為他們表演了一首曲子,作為圣誕節的禮物,還收獲了陣陣掌聲。
日子就這樣一天天過去,不知不覺中,顧全平已經完全變了一個人。
他已經不是那個不茍言笑、灰心喪氣、癌癥晚期的老人了;而是笑意盈盈、充滿好奇、期待每一次新嘗試的“小孩子”!
而且,這樣邊走邊游的日子,鍛煉了顧全平的身體,平時飯量也增多了,甚至旅行一個多月的時候,還長出了黑頭發!
這所有的變化,都讓顧頤覺得,帶父母出來的決定是正確的。
跳傘慶金婚
每天的朝夕相處,讓顧頤和父母聊天的時間也增多了,在聊到父母的婚姻時,他才得知再過幾天恰好是老兩口結婚50周年紀念日。
為了讓父母在有生之年有一個難忘的金婚紀念日,顧頤便嘗試著詢問父母是否愿意高空跳傘,沒想到,老兩口都非常愿意體驗,一點懼怕也沒有。
為了保障父母的安全,顧頤事先帶父母做了身體檢查,又聯系好救護車,還細心選擇了教練。
當來他們到昆士蘭州的凱恩斯跳傘基地,準備跳傘時,他們卻發現顧全平不見了。
顧頤還以為父親害怕,不想跳傘了。
就在他到處尋找父親時,顧全平卻帶著一大束鮮花出現在老伴兒面前,并且單膝跪地,真誠地向老伴兒說:“你愿意嫁給我嗎?”
面對如此的驚喜,顧頤母親激動不已,心想:“結婚時沒有的求婚,老頭子居然在金婚的時候補給我了!”
她大聲地說:“我愿意,我愿意再陪你50年!”
說完,兩位年逾古稀的老人緊緊擁抱在一起,站在旁邊的顧頤也不禁潸然淚下。
求婚儀式結束后,三人登上飛機,準備跳傘。
當顧全平從14000英尺的高空飛下來時,真切地感受到,自己可以像鳥一樣自由飛翔。
再俯瞰大地,海洋、綠地、房子、道路,盡在眼底,美不勝收,顧全平感覺自己就在天堂里,忍不住大喊出來:“實在太美了!”
當一家三口跳傘完畢,安全落到地面時,顧頤第一次熱烈地擁抱了父親和母親,三人緊緊相擁,流下了歡喜的淚水。
就這樣,相互陪伴著,一家三口共同行使了13000公里,度過了88天。
在這段日子里,顧頤完全沉下心來,好好地陪伴父母,讓父母覺得,他們非常重要。
顧全平也深深感受到家人對自己的愛,而且這一路的行走,讓他體驗到很多人生中的第一次,發現世界原來如此的有趣美好。
轉角煥新生
澳洲之旅結束后,顧頤帶著父母回到了重慶的醫院復診,他們驚訝地發現,顧全平的病情已得到控制,并且朝好的方向發展。
醫生聽完一家人這段時間的經歷,笑著說:這是重生之旅!
全家聽到如此驚人的結果,又再次擁抱在一起,喜極而泣。
2017年時,顧頤還帶父親參加了中央電視臺《開門大吉》節目,彼時距離2015年醫生的診斷已經過去兩年。
節目上,70多歲的顧全平依然身體健朗,精神愉悅,還大秀英語打招呼,逗樂了一派觀眾。
他們還計劃著一起去更多的地方旅行,一起去探索更多世界的美妙。
會看開頭的問題,讓老人從“生命盡頭”重啟“生命之門”的鑰匙是什么呢?
我想最重要的,是家人的“愛”。
這份愛不是表面的、純物質的“愛”,而是實實在在的,讓對方在心靈上能感受到的“愛”。
這樣的愛,能增加老人的生命能量,讓他們在年老體衰時,依然感受到繼續存活的意義,而不是“歲數大了,只是孩子們的累贅,活不活著無所謂”。
其次,就是有趣的生活。
這種有趣的生活不僅讓老人感到精神愉悅,而且還會從心里覺得:“原來生活這么好玩,活著真好!我還要再活70年!”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老人”,每個人也都會成為“老人”。
希望我們年輕的時候,能夠讓我們的“老人”覺得“自己很重要”,能夠幫助他們更有趣地生活,也希望我們到老的時候,也能夠被如此溫柔的對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