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末年分三國,烽火連天不休。三國時期,魏、蜀、吳三足鼎立,各自擁有著強大的勢力。這樣的日子持續了很久,直到一個王朝的建立才結束了這樣混亂的局面。這個王朝,就是在歷史上似乎很沒存在感的晉朝。
世人皆知爛泥扶不上墻的阿斗即位后,蜀國沒過多久就走向了滅亡。由此可見,賢明的君主對于一個國家來說是多么重要。令人震驚的是,在晉朝,這樣無能的皇帝足足有十四個,于是晉朝也順理成章地成為了一個無能的朝代。
可就是這樣一個受人唾棄的朝代,卻銜接三國時期和南北朝,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承前啟后的重要朝代。這究竟是為什么呢?
了解東漢歷史的朋友都知道,三國時期,蜀國和魏國分別有兩位重量級的人物。一位是蜀國劉備三顧茅廬請來的軍師諸葛亮,另一位則是同樣足智多謀的魏國軍師,司馬懿,也是后來西晉王朝的奠基人,晉朝第一位皇帝司馬炎的祖父。
與寫出感動后人的《出師表》的忠臣諸葛亮不同,司馬懿的城府極深,他早早地就謀劃起了篡位奪權的事業,并順利熬死了曹操和他的兒子曹丕,瞅準時機成功謀反。
雖然司馬懿并沒有活著看到晉朝的建立,但是他的兒子司馬昭同樣不是吃素的,他將一切都打理好,為晉朝的建立提供了充分的條件。于是,在公元265年,司馬懿的孫子司馬炎正式登基,晉朝由此建立。
作為開國皇帝,司馬炎無疑是擁有著很強的治國能力的。登基伊始,司馬炎牢記著祖父與父親的成就與鞭策,勤勤懇懇地整頓社會風氣,將經濟、政治以及法律都治理地一派繁榮。
按理說,司馬炎既然有這樣的能力,那么必定也會把皇子皇孫教育好,為晉朝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可能力卓越的他卻沒有保持住剛上任的心態,僅僅過了十幾年,司馬炎就像變了個人似的,把勤政和節儉拋之于腦后,開始大肆的地享樂。
皇帝都如此驕奢淫靡,晉朝的皇室子孫必定是要有樣學樣。學好不易,學壞還是什么難事嗎?就這樣,晉朝悲劇命運的種子被悄悄埋下。
其實,在司馬昭選定世子時,他曾經猶豫過,因為司馬炎的弟弟司馬攸的個人能力是在司馬炎之上的。司馬炎能力不如弟弟,相貌卻是占盡了優勢。
史書記載,司馬炎站立時頭發可以拖地,手還長過膝蓋。這樣的相貌放到今天估計要被當成野人,但在那個時候可是令人稱奇的“異相”。
司馬炎就這樣憑借著獨特的外表成為了世子。由此我們不難看出,不管在哪個時代,光看外表都是行不通的。
何曾:“聰明神武,有超世之才。發委地,手過膝,此非人臣之相也。”
早在晉朝建立前,這個王朝就已經欠下了無數血債。臣子奪權,就意味著背叛,意味著注定遭人記恨。為了防止曹家奪回政權,也為了撫平心中的不安,司馬家族曾大肆屠殺曹家后代,這樣的行為無疑是在一開始就失了民心。
與其他王朝相比,晉朝的衰落似乎開了倍速,在第二個皇帝司馬衷即位后就開始了。司馬衷本人愚蠢非常,還很寵信皇后賈南風,任其在朝堂之上胡作非為。
司馬炎生前封了二十多個王,在司馬炎去世后,勢力最大的八個已經抑制不住造反的心。這八個王個個都想要皇帝的寶座,因此便互相廝殺,史稱“八王之亂”。一時間,天下大亂,司馬衷哪里管得了,只能灰溜溜地遷都避戰。
八王之亂雖然在306年被司馬越帶兵平息,但經此一亂,晉朝的氣數已經散了大半,更別提期間還有虎視眈眈的異族入侵中原。這樣一來,晉朝悲劇命運的走向也愈發清晰了。
彼時的西晉面臨內憂外患的局面,317年,西晉終于支撐不住走向滅亡,皇帝司馬鄴慘遭殺害,東晉朝廷在建康重建。
八王之亂后,繼任的皇帝大多沒什么才能和抱負,即使有心治理國家,也都在還沒大展宏圖前就死去。不得不說,晉朝的皇帝大多短命,有的先天不足,有的被臣子迫害而亡。翻閱史書,我們會發現最長壽的皇帝是開國皇帝司馬炎,但他也只活到55歲。
晉元帝司馬睿建立東晉后,晉朝非但沒有往更好地的方向發展,反而愈發衰落了。作為建立東晉的皇帝,司馬睿非但沒有實戰一番拳腳,反倒被外戚欺壓奪權。于是,司馬睿只能含恨而終,留下了一大堆爛攤子。
不得不說,司馬睿的長子司馬紹還是頗有才干的。早在皇子時期,司馬紹就習文練武,十分出眾。繼任后,他滿腔熱血地想要施展自己的才干,拯救東晉于水火之中。
324年,司馬紹將父親留下的爛攤子收拾了個七七八八,他先是采取措施,制衡權臣,之后趁機平定了王敦之亂,成功穩定了當下局勢。
但可惜他的壽命也不長,年紀輕輕的司馬紹生了一場大病,自此以后,身體每況愈下。27歲那年,司馬紹病逝。
之后的繼任者司馬衍、司馬岳、司馬聃以及司馬丕等,有的無能,有的年幼,還有的沉迷溫柔鄉。他們大多在二十歲左右就死去,自然也沒有什么本領和時間拯救東晉。
東晉的統治者如此不給力,老百姓必然也好過不到哪去。東晉末年,藩鎮割據,軍閥之間互相征戰,民不聊生。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各地出現了叛亂,東晉政權岌岌可危。402年,平民出身的劉裕率領軍隊控制了東晉政權,并立司馬德文為帝。
傀儡皇帝司馬德文哪里能反抗的了手握兵權的劉裕,于是,當劉裕覺得時機成熟時,便將司馬德文悶死在被子里。自此,晉朝這個無能的朝代算是落下了帷幕。
不可否認的是,晉朝雖然無能,但確實起到了承前啟后的作用。
它于亂世中終結三國分天下的局面,又憑借著其哲學、文學、藝術以及科技等等方面的成就推動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為后來南北朝的建立創造了條件,也對唐宋的發展起到了很大的影響。
細細數來,晉朝一共15個皇帝,除了開國皇帝司馬炎之外,其余的14個要么短命要么無能,整整155年的時間里,竟然沒幾個賢明英武的君主。
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負面評價如潮水的晉朝也不例外。正是這樣一個看似無能的朝代,在歷史中卻起到了橋梁的作用。這讓我們在回顧歷史的時候,只能道一聲:可悲,可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