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以來,農歷五月初五稱端五節,唐代避諱改為“端午節”。當今的端午節的眾多活動都與紀念我國偉大的文學家屈原有關。端午節有吃粽子,喝雄黃酒,掛菖蒲、蒿草、艾葉,薰蒼術、白芷,以及賽龍舟的習俗。
《清嘉錄》記載:“研雄黃末,屑蒲根,和酒飲之,謂之雄黃酒”。即在酒里加上雄黃。雄黃,橘紅色,可入藥解病毒。雄黃酒是端午節的美酒。舊社會幾乎家家釀雄黃酒,但多為男人飲,有些會喝酒的女人也飲些,小孩不能喝,大人就用手蘸酒在小孩面龐耳鼻手心足心涂沫一番,江南的人家都用雄黃浸水蘸書“王”字于兒童額上,這種做法閩俗稱作“畫額”。
雄黃主要成分是硫化砷,跟砒霜一樣是無機砷的一種存在形式,雄黃本身有毒,而雄黃加熱就氧化成劇毒的砒霜。無機砷是一種高毒礦物質,外用也會有潛在中毒性。喝雄黃酒不當,可能引起中毒,可出現惡心、嘔吐、腹瀉等癥狀,還可引起肝、腎、脾及心肌等實質器官的脂肪變性和壞死,可能有致癌。《本草綱目》中指出: “雄黃味辛溫,有毒,具有解蟲蛇毒、操涅、殺蟲,驅疚功效”。現代醫學的角度來看雄黃含重金屬,飲用有毒金屬的雄黃酒并不可取。雄黃豆是炒豆噴入雄黃酒,不控制好溫度就會把雄黃加熱成砒霜,吃雄黃豆也是有危險的。由于雄黃有毒,所以現在雄黃基本上控制使用,不是隨便可以買得到了。
端午時節前后,氣候變得炎熱,蠅蟲飛動,毒氣上升,疫病高發。如病從口入,古人認為端午前后多有邪雜之氣致病。人們在長期同各種病魔斗爭過程中,發現飲雄黃酒、佩戴香包能驅邪解毒,自有它的醫理。人們在不斷的實踐過程中用雄黃菖蒲制成雄黃酒,后來還在雄黃研末而加入艾葉、熏草等原料制成香包供婦女和兒童佩戴。香包以藥物之味,經口鼻吸入,使經脈大通,祛邪扶正,以達到祛病強身之功效。況雄黃、艾葉、熏草都揮發一種奇異的香味,而蛇蟲聞之遠遁,既減少了傳染源,又可起到殺除病菌,消除汗臭,清爽神志的作用。
對傳統文化中不好的習俗要拋棄,遏惡揚善。端午時節還是少喝有毒的雄黃酒,可建議佩戴香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