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分6487等級8江湖新手
“四兩撥千斤”是怎樣的技擊功夫(七)
-----從“王宗岳太極拳論”中認識太極拳(七)
“四兩撥千斤”在“王宗岳太極拳論”中說的是太極拳技擊功夫廣義的概念。文章認為中國武術種類繁多,招術多變。基本上都屬于外家拳。拳術基本特征是強者欺侮弱者,反應慢的怕動作敏捷者。斯技旁門甚多,雖勢有區別,概不外乎壯欺弱,慢讓快耳。文章指出有力打無力,手慢讓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關學力而有為也。作者認為外家拳的武功都是建立在人的力的本能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與太極拳需經后天訓練的拳理沒有共同之處。我們從“奧運會”上也可以發現,所有對抗型競技項目,都是依人的力的本能,強化力量訓練的競技。從中可以理解作者對于太極拳賦于不同于傳統意義上的拳術。是與外家拳理論正相反,也就是說太極拳是對人體潛能新開拓的非力量型的拳術。如不相信有小力能御大力的拳術?可以從對太極拳手與人對搏的評說證明;察四兩撥千斤之句,顯非力勝。在這里“四兩撥千斤”指的是太極拳柔克剛,弱勝強的技擊效果。如不相信有體弱、動作遲緩者能勝身強、敏捷者的拳術?可以從耄耋太極拳手與人對搏結局得以應驗。觀耄耋能御眾之形,快何能為!這里的耄耋能御眾,說的是七、八十歲的老年太極拳者能被動制勝眾多動作靈活的年青人(無論是連續一對一交手,還是一對多交手)的攻擊的技擊效果。有許多人不相信太極拳有“四兩撥千斤”,“耄耋能御眾”的技擊功夫。其中包括武協當局和一些被稱謂權威們。他們將沒有歷史拳論根據的,快拳慢打拳套路拳操認定是太極拳,觀念至今不變。所以現存的所謂太極拳理論多是避開拳術搏擊主題,只談不及邊的形形式式的快拳慢打拳套路的健身運動。
從“張三豐、王宗岳、張松溪等的太極拳論”中,我們可以見到有關技擊功夫的三句警句。“四兩撥千斤”,“耄耋能御眾”,“以靜制動,犯者應手立撲”。首句突出的是四兩御千斤。強調小力者可以通過“粘撥”而御大力者攻擊。二句突出的是耄耋也能夠御眾。強調太極拳老年拳手也能抗御眾多的青年拳手攻擊。三句突出拳手粘貼對搏,以靜制動。強調拳手心靜體松,無需外形動作,不必用力,僅運用內功技巧,就能控制對手全身,阻止攻擊。同樣是耄耋能御眾。三句警句都體現太極拳的純防御自衛和非力量型性質,技擊功夫能柔克剛,弱御強的特征。對應三位太極拳家的身份,張三豐是道士,教中人,是修道傳教不重事實業勞動者。王宗岳是秀才文人,不習力量型外家拳。張松溪是浙江地方上的老裁縫。是重事針線服裝手工業者。沒有強體力勞動。他們的身份與拳藝二者相宜統一。“拳論”如是真實的。他們就是當之無愧的太極拳家。
對于歷史拳術文獻研究,如果僅從文字,章句中談拳術,那是紙上空談,難以論證歷史武術文化遺產。所以還需遵照拳論的內容所指的,在民間江湖上尋覓到遺存的拳手和拳藝。達到理論與實踐統一,歷史與現實統一,歷史文化與遺產文化統一。這樣我們能對歷史太極拳研究做到科學挖掘,認真保護,真實繼承。這項中華武術非物質文化遺產挖掘工作,應該是武術界一項重大工程,它的發現是近代武術史上一次重大發現。
應該說現代科技技術巳經高度發展。許多事物很難在大眾的眼底下隱蔽。那里還能存在什么秘傳的原生態太極拳活動圈?但是歷史是復雜的,社會是復雜的,以假壓真的假象東西玩弄歷史,蒙騙社會的事總會發生。許多事情必須經過認真研究,科學發掘,去偽存真才能看到它真實的本來面貌。過去的半個多世紀里,在中華武術界發生一場轟轟烈烈的群體時尚太極拳運動的興衰就是一例。一個拳非拳,操非操的東西冒名武術,將負有盛名的太極拳冠名搞得濫得不能再濫地步。逐使原生態太極拳只能默默秘傳瀕臨消亡。筆者在網絡上化了數年時間對全國各地武術網站進行搜索。北京、西安、廣卅、杭卅、四川、陳家溝、武當等地。都未發現有人從“王宗岳太極拳論”文中研究原生態太極拳,更沒有發現原生態太極拳的真人,實拳。有句俗語很靈,“小隱于野,大隱于市。”負有盛名的原生態太極拳,不會隱藏在高山深處。或者邊遠農村。只能臥虎藏龍在大城市里。果然最終還是在海納百川的大上海一隅的民間中間,市武協視線之外,發現了原生態太極拳秘傳圈,它長期被人誤認是“上海推手”。因為此拳不重外形,精內功。難授難學,低調傳授,人數極少但很活躍。上海是筆者學習、工作、生活的地方。所以天賜良機,得天獨厚,讓我覓到數位杰出的原生態太極拳耄耋高手。真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
筆者得到數位原生態太極拳高手指導,努力學習和研究原生態太極拳。終于梳理出原生態太極拳的與“拳論”講的一致的三層功夫,一層連一層一脈相承,一層更比一層高。下面概略介紹一下原生態太極拳各層次功夫情況;
一“四兩撥千斤”。指的拳手雙手粘貼在對手的雙臂上,依著對手攻擊動作,隨曲就伸,無過不及被動的運動。促使大力對手發力即落空,回收即失去身體重心跌倒。而我保持身態穩重,立于不敗之地。通過這樣運動使“四兩撥千斤”效果成為可能。大力者落入此拳術后英雄無用武之地。保護自己免受大力的欺侮,免受肉體的傷害。其難度是拳手在運動過程中,雙手始終要輕柔于對手,不頂不丟,人不知我,我獨知人。
二“即撥即放”。在“四兩撥千斤”的技法運用中,對手雖然落空失勢,但是仍然能粘著你不倒。此時拳手利用陰陽轉換原理,轉換腳上重心,使身體的重力產生很小的遲發勁,在對手膚肌還未察覺時,足夠通過粘聯的手臂傳遞“放”倒對手。遲發勁的作用點不在對手身體正面,而是后背的腰間。對手倒地并不是拳手發力造成,而是對手自我對腰部保護性本能反應。所以此拳不會致對手皮肉傷害。
三“以靜制動,犯者應手立撲”。此功是太極拳最高層功夫。明朝老裁縫張松溪憑此功夫勝過少林和尚。曾有“得其一,二者足勝少林”的歷史評價。身高力大者一經與太極拳高手搭上,盡管拳手觸手是輕輕的,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就是不能動,手不能動,身不能動,腳更不能動。若身動或者意欲發勁攻擊,即刻會讓你雙腳離地,就地拔起仰身倒地,或者向前撲他。筆者曾對82歲原生態太極拳高手進行測試。除了上述功夫外,他手無搏雞之力,擰不干一條濕毛巾。但是觸手或輕如棉,或重如鋼,隨心所欲。他站著,你從任何方向貼著他身體用勁、發力推不到他。抱腿提不起。兩人握手辦手腕,僅管手勁比他壯,但總是他勝。曾有一位體重近兩百壯漢弓步站樁,其他人都推、拉不動,而他只要雙手輕輕的在他肩上一搭,他就很自覺的倒退。此功夫不是歷史傳說,不是武俠小說描寫。而是一反常規的另類拳術。地地道道有真人可示范的真功夫。不是個例功夫,而是可學習,可復制的拳術。不是內勁所為,而是有著符合太極哲理,潛在的人體功能,科學的人體力學原理的內功技巧所為。
原生態太極拳雖然是高功夫。但是也有它的局限性,首先它是被動的純防御拳術。沒有暴拳、剛腿動作,只能招架,不能主動攻擊他人。其二它是非力量型,反人體生理習慣的放松自然態訓練遠難于基于人體本能的力量訓練。年青人很難掌握。其三是它沒有直接殺傷力。所以它能成為較理想的文人防暴自衛術。成為一項很安全的對抗性的競技體育項目,但很難服務于軍、警隊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