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8號上映的《至愛梵高》,讓‘梵高’這個名字再一次活躍在大眾眼前,在這部以油畫形式展開的電影中,以一個虛構的送信情節開始,片中依次出現的角色都在陳述揣測著梵高的死亡原因。
自殺還是他殺,至今也是個無從考證的謎團,但透過影片里每個曾與梵高有所接觸過的人,在他們的話語描述中,一個真實的梵高漸漸被勾勒出。
旁人的調侃與冷漠之下,他的孤僻與神經質,他的無人賞識與遺憾,以及愈發凸顯的孤獨,褪去后人各種冠以的偉大稱號,在他還活著的那個世界里,梵高只是一個熱愛繪畫,渴望被關注的普通人。
(19歲的梵高 )
這個在37歲(1853.03.30 — 1890.07.29)就隕落的生命,一直拿著畫筆和顏料執著的追求著自己的藝術夢,在他十年的創作巔峰期更畫出了近千幅作品。
從小受母親影響而開始作畫的梵高,他的繪畫道路卻極其坎坷,在世人的譏諷與不理解中,梵高最終在畫布上,畫出了屬于自己的藝術,那流動的筆觸與瘋狂綺麗的色彩。
因而,比起梵高怎么死的,我更在乎他是怎樣活成‘梵高’的,從他最早的素描里,從他那些不怎么知名的作品里,逐一追隨著梵高的藝術腳步。
(梵高的調色盤)
1862年的畫作,此時的梵高9歲,從小對繪畫的天賦似乎也奠定了之后的藝術道路。
▽
梵高16歲時由于經濟原因輟學,經由畫商文森特伯父介紹,在藝術公司從事銷售員工作,借此機會梵高不僅豐富了眼界,鍛煉了鑒賞能力,也明確了自己對藝術的看法。
1873年的部分畫作
▽
然而對于追求藝術真實性的耿直性格,使梵高完全不適合藝術品的銷售,在1876年就被解雇了。
1876-1877年的部分畫作
▽
也在當年的7月梵高做了一位牧師的助手,參加的他人生的第一次布道,那些社會底層的貧窮者點燃了他服務大眾的熱情。他的父親本就是一位基督教牧師,梵谷一開始接受的即為傳教教育,因而他在1878年也決定當一名福音傳遞者,并去只身前往比利時當時最貧困的礦區去擔任牧師。
由于過度的虔誠和熱枕,甚至把破爛不堪的工人安排睡在教堂,梵高被教會解雇了,這段悲慘的經歷給他打下了印記。
生活上的貧困和精神上的憂郁、苦悶和沿街流浪的痛苦交相而來,他開始閱讀狄更斯、斯托、雨果、莎士比亞的著作,并著手研究巴比松畫派和海牙畫派。
1879年的部分畫作
▽
一直到 1880 年,在迷茫與困惑中的梵高終于找到了一生的歸宿 - 繪畫,在被撤職后的梵高仍然留在礦區,他開始臨摹名畫(尤其喜愛臨摹米勒的作品),練習素描等,也得到弟弟提奧經濟上的支持。
1880年的部分畫作
▽
在鄉間的梵高過著清苦的生活,以農民和礦工為對象,繪制了大量素描,也大膽嘗試速寫、水彩等不同的表達方式。
1881年的部分畫作
▽
值得一提的是,梵高終于開始了油畫的練習了。
梵高早期的油畫作品,受當時荷蘭畫派的影響,強調明暗對比,畫面呈現幽暗單一的灰棕色。
1882年的部分畫作
▽
1883年的部分畫作
▽
此時梵高的作品關注現實,以一種陰郁調子和稍加變形的手法刻畫底層人的生活。
1884年的部分畫作
▽
梵高早期最有名的畫是《吃土豆的人》,這些受壓迫人民的悲慘處境給梵高深刻的印象,他曾寫信給弟弟說:我想要強調的是,這些人,用他們挖掘土地的手,拿著餐具吃著這些馬鈴薯。這正是勞動的本質啊,由自己的勞力誠實地獲取報酬,也就是食物。
1885年的部分畫作
▽
這一時期梵高已經開始找到自己對于色彩獨特的感覺,在繪畫中慢慢應用互補色,他將顏色混合起來使用,最終繪出“模糊的色調”。
1886年,梵高人生重要的轉折點,他來到巴黎結識了諸多印象派畫家,并接觸到日本浮世繪的作品,視野的擴展使其畫風巨變,他的畫開始由早期的沉悶、昏暗,而變得簡潔、明亮和色彩強烈,開始形成了日后強烈的個人風格。
1886年的部分畫作
▽
此后梵高越來越著迷于色彩的表現型,不同一般印象派畫家將色彩用作表現光影,梵高則用顏色來尋求畫面的立體感。他自己寫道:與其將色彩用于精確重現我所看到的東西,我將色彩用于更強烈地表現自己。
1887年的部分畫作
▽
1888年,梵高在給友人和弟弟的信件中寫道:有種新的畫風將要出現... ...我愈發地嘗試一些可能不屬于印象主義的簡單技巧... ...未來的畫家將是個前所未有的色彩大師... ...
而他有所不知的是,自己將成為那個點亮后人的劃時代偉大藝術家。
1888年-1890年的部分畫作
▽
就像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而對于梵高的畫來說也是如此,有人不以為然卻也有人能看得淚流滿面,如果你很喜歡梵高,想更多的了解她,可以看看以下兩本書。
褪去一切包裝,更希望這個真實,執著追求繪畫的梵高能帶給你感觸。
文章來源:叁伍畫室